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外政府部門的組織概況

37. 英國。 英國的政府機構將“內閣”和“政府”這兩個概念區別開來。以首相為首的內閣行使政治實權;而政府則是一個更大的機構,它包括了內閣成員,也包括了在各部門和議會工作的以及輔助內閣成員的公職人員(6)。《關于部長薪資的1975年法案》(修正于2011年7月13日)確定主要政治領導人的工資,并規定可領取內閣成員工資的人數上限為23人(7);該法只明確提及首相及財政大臣之職。首相只有在遵循法律條例的情況下才能組建內閣。

自2010年起,英國內閣由首相戴維·卡梅倫領導。在副首相的協助下,首相戴維·卡梅倫對英國的18個部門行使管轄權,而這18個部門又是由多個國務大臣分管,它們分別是:外交與聯邦事務部,財政部(8),內政部,國防部,商業創新與技能部(9),工作與養老金部,司法部(10),教育部,社區與地方政府部,衛生部,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國際發展部,蘇格蘭辦事處,能源與氣候變化部,交通部,文化媒體與體育部(11),北愛爾蘭辦事處,威爾士辦事處。(12)

38. 美國。 如果要創立政府部門,必須通過聯邦法律的批準。各位部長的禮賓次序是根據創立部門的法律所頒布的先后順序排列的。國會于1789年2月21日最先通過法律設立了國務院,負責外事工作,并由國務卿領導。國務卿因此而位列美國眾部長之首,是僅次于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同年,國會設立財政部和戰爭部(13),分別由一名國務秘書管理。早在1789年,美國通過《司法法》設立總檢察長一職,但直到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才通過1870年法律創立司法部,并任命一位部長擔任總檢察長。

在創立了以上4個“王室部門”之后,隨著聯邦政權的不斷發展,另外10個部也相繼出現:1849年,成立內政部(涉及印第安土地、廣闊的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1889年,成立農業部;1903年,成立商業部;1913年,成立勞工部;1953年,成立衛生部;1965年,成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1966年,成立交通部;1977年,成立能源部;1979年,成立教育部;1988年,成立退伍軍人事務部。在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廈遭受襲擊之后,美國通過2002年9月25日《國家安全法典》設立了第15個部——也就是國土安全部;這個最年輕的部門負責調配22個抵制恐怖主義的相關機構。美國所有的聯邦政府部門均由一位國務秘書領導。

美國總統只有在取得參議院同意后,才能對15名國務秘書進行任命(14)。除了本身就作為內閣成員的副總統和15位國務秘書外,總統還有權邀請政府其他高級官員擔任內閣成員。

下列人員通常會被任命為內閣成員:白宮幕僚長(15)、預算辦主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美國國際貿易代表。除此之外,奧巴馬總統還邀請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以及小企業管理局局長擔任內閣成員。

39. 意大利。 1947年12月27日《意大利共和國憲法》規定:“法律明確內閣總理府的組織規范,確定部門數目、職權和組成”(16)。2008年頒布的一項法律規定,意大利政府部門的數目為13個:外交部,內政部,司法部,國防部,經濟與財政部,經濟發展部,基礎設施建設部,農業政策、食品與林業部,環境、領土與海洋部,勞動與社會政策部,教育、大學與科研部,文化產業、文化活動與旅游部,衛生部。另外,政府中還可以包含由部長會議主席(即總理)領導的“不管部長”。

在馬泰奧·倫齊于2014年2月組建的政府中,部長會議主席倫齊委托3位“不管部長”分別負責《憲法》改革與議會關系、公共行政部門精簡以及地區事務。

40. 德國。 根據1949年5月23日《基本法》第62條,德國政府包括聯邦總理和各位聯邦部長;聯邦總理向聯邦總統提議任命或罷免聯邦部長(17)。因此,對聯邦政府結構和部長數量的實際決定權就落到了總理手中。《基本法》規定,對國防部部長(18)、司法部部長(19)以及財政部部長(20)的提名必須由總理完成。

1998年,施羅德總理將聯邦部門由18個減少至14個。自此之后,部門數量保持不變。2013年12月成立的安格拉·默克爾政府有14個部;在德國,王室部門的任命和其他部門的任命之間存在差異。根據《基本法》第69條§1規定,總理有義務指定聯邦部長中一位作為其替補者(即副總理)。

5個王室部門分別是:外交部(由俾斯麥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國防部、內政部、司法部(旨在保護消費者)、財政部。

安格拉·默克爾政府的其他聯邦部門:經濟與能源部,勞動與社會事務部,食品與農業部,家庭、老人、婦女與青年部,衛生部,交通與數字化基礎設施部,環境、自然保護、建設與核安全部,教育與科研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

2013年12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聯盟聯合組閣。此舉雖未增加部長數目,但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是在自己上一任期(2009—2013)的政府結構基礎上進行了調整:能源事務被并入經濟部(由副總理負責);曾由農業部擔負的保護消費者職責被轉移到司法部;交通部與環境部的職權范圍也有所調整,交通部將建設方面的工作轉交給環境部,同時也承擔起了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職能。

最后要說明的是:雖然德國政府只有14個政府部門,卻有15個聯邦部長,第15個聯邦部長為特別任務部長。特別任務部長不直接領導具體部門,而是負責保證聯邦總理工作的正常運行(參見下文第280條目)。

41. 西班牙。 根據1978年12月27日《憲法》第1節第98條規定,“政府由一位首相、必要時設立的多位副首相、各部長以及根據法律設立的其他政府成員組成”。1997年11月27日頒布的關于政府的50/1997法律規定:西班牙政府首相有權通過法令組建政府部門。除首相府外,2011年成立的馬里亞諾·拉霍伊政府有11個部:5個王室部門(外交與合作部、司法部、國防部、財政及公共管理部、內政部)以及其他6個部(發展部,教育與文體部,就業與社會保障部,工業、能源與旅游部,農業、食品與環境部,衛生、社會服務與平等部)(21)

42. 比利時。 1994年2月17日頒布的比利時《憲法》中,第99條規定了以下兩點:政府中部長的數量最多為15個(包括首相在內);法語區部長和荷蘭語區部長人數要相當。首相在遵守以上兩條規定的前提下,負責對公共事務進行分配。2011—2014年,由埃利奧·迪呂波領導的聯邦政府共有12個部:國防部,外事、對外貿易與歐洲事務部,經濟、消費者與北海事務部,養老金部,內政與機會平等部,社會事務、公共衛生、首都影響力與聯邦文化機構部,中產階級、中小型企業、個體經營戶與農業部,司法部,預算與行政簡化部,就業部,國企、合作與大城市部,財政與公共職能部。

43. 其他國家。 各國政府部門數量:摩納哥公國5個;瑞士7個;葡萄牙10個;荷蘭11個;奧地利12個;愛爾蘭和土耳其共和國14個;日本15個;韓國17個(包括統一部);澳大利亞、希臘和波蘭18個;盧森堡和卡塔爾18個;俄羅斯20個(包括緊急情況部、遠東發展部);中國22個;巴西、加拿大(包括印第安與北方事務部)和摩洛哥24個;阿爾及利亞28個;塞內加爾30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泸溪县| 宾川县| 阿勒泰市| 曲阜市| 龙南县| 即墨市| 马尔康县| 本溪市| 竹山县| 华蓥市| 双柏县| 阜康市| 科技| 壶关县| 金山区| 金山区| 通许县| 武汉市| 莱西市| 集安市| 贵州省| 中宁县| 孟村| 宣武区| 格尔木市| 贡山| 苏州市| 缙云县| 高清| 阳江市| 上饶市| 赤峰市| 平罗县| 金川县| 库伦旗| 江源县| 阜康市| 祁门县| 渭源县| 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