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邊疆橋頭堡經濟:基于空間經濟學的分析
- 梁雙陸
- 544字
- 2020-11-29 16:59:40
1 導論
“橋頭堡”一詞原本的含義是“為控制重要橋梁、渡口而設立的碉堡、地堡或據點;設在大橋橋頭的像碉堡的裝飾構筑物;泛指作為進攻的據點”。[1]如今,“橋頭堡”一詞已被廣泛用于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在和平與發展、開放與交流的世界主題下,“橋頭堡”一詞被更多地用于經濟領域,其“控制”含義更多地被“交流”含義所取代。在經濟學中,“橋頭堡”被用于區域與城市經濟、交通運輸經濟等領域中,成為路橋經濟研究的重要概念。港口和交通樞紐的特征、運輸線路的密集程度和運輸的便捷性,以及政府部門的定位,是界定“橋頭堡”經濟功能的主要依據。自學界早期在我國沿海開放過程中對連云港等陸水聯運港口城市的研究,到21世紀初時任總書記對云南、新疆、黑龍江等在沿邊開放中具有重要區位的邊疆省份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的定位,以及國家明確將云南省確定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并給予國家區域開發戰略上的支持,再到21世紀10年代現任總書記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橋頭堡經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研究領域。在中國的沿邊開放中,邊疆省份具有橋頭堡經濟的作用和潛力,但不同邊疆地區的地理區位決定了其橋頭堡經濟地位的重要性有差異。當前的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和云南省的區位決定了云南省的橋頭堡經濟作用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