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證研究
- 杜修立
- 1207字
- 2020-12-10 19:56:55
1.5 主要創新及不足之處
1.5.1 在已有文獻基礎上,改進了基于出口部門的技術進步和技術結構的測度方法
從“索羅余項”開始,人們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費盡周折,既體現了新古典經濟學在分析技術進步方面的困難,也體現了技術方面實際數據收集的困難。但是,技術進步的測度是許多研究中難以繞過的問題。例如,關于東亞奇跡的幾乎大部分爭論,都根源于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測度的困難。本書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改進了基于出口部門的技術進步的測度方法,并設計了用于測度技術結構分布的一系列指標。
該測度依據的基本假設是,高收入國家出口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低收入國家出口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所以,這種測度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下技術進步測度的困難。本書的測度方法,僅僅依賴于世界各國的出口數據和各國收入水平,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但是該測度的不足之處是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
1.5.2 提出了測度經濟技術結構適宜性指標
適宜技術是經濟增長理論最新發展提出的概念,認為經濟中采用技術的不適宜會損害經濟效率。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認為經濟的技術結構要與其資源稟賦結構相適應,經濟才能得到最快的發展。但是,如何測度經濟體所采用的技術是否適宜,一直沒有一個適當的指標。本書基于經濟增長的適宜技術理論和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提出了一個測度經濟技術結構適宜性的指標。利用該指標可以在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的基點上,判斷經濟體技術結構過高還是過低。
該指標的實際計算缺少嚴格的標準,使得計算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意性。這是其不足之處。
1.5.3 利用適宜性指數和趕超指數,以除日本外的東亞成功經濟體(HPAEs)為樣本,直接檢驗了政府在東亞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中永恒的話題。亞當·斯密斷言:“任何這樣的管制都不可能使工業總量或收入總額有所增加(相對于沒有管制的自由經濟)”(亞當·斯密,1997)。而李斯特則認為在國際競爭條件下,落后國家通過產業保護可以擴大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國民經濟福利將大大提高。東亞經濟奇跡及其大量存在的政府干預和產業政策,為檢驗是否可能存在有效的產業政策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自然試驗”。但是,由于沒有一個測度產業政策或政府干預強度的整體性指數,所以一直難以有效判斷產業政策和政府干預對經濟的整體效果。由于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干預和產業政策或發展戰略的不同,主要在于改變經濟的技術結構,以更快實現向發達國家更快的追趕,所以,本書以經濟的技術適宜性和技術趕超指數測度政府干預和產業政策的實施強度,從而為檢驗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鋪平了道路。
1.5.4 通過實證分析澄清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其他的幾個問題
(1)根據國際經驗總結了外貿依存度發展的階段性規律——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貿依存度的變化呈倒U形曲線。
(2)在內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分析了中國省際平衡增長路徑的發散是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3)從FDI國際流動的層次上,分析了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原因、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 健全公平有效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 亞東魂
- 經濟新動能
- 社會資本與多元化貧困治理:來自逢街的研究
- 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報告(2013)
-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振興中華變革論
-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調整與我國對策研究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調查:農戶視角:現狀、需求意愿與評價
- 發現中國區塊鏈創新應用
- 最新國家資產負債表到底揭示了什么
- “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傳播的話語研究
- 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研究
- 從連接到激活:數字化與中國產業新循環
-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