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證研究
- 杜修立
- 1269字
- 2020-12-10 19:56:56
1.6 全書結構
全書共分9章。第1章是導論,對本書的選題,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難點,主要創新以及全書結構等作簡要的說明。
第2章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及實證研究述評,以作為后續研究的基本理論準備。
第3章分析中國省際的經濟增長。在增廣索洛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內生增長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機制;然后利用Panel Data建模方法,在允許各省份經濟異質的情況下,對中國經濟增長進行了經驗分析,得出了更高的條件收斂速度和合理的產出份額;為我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提出了建議。
第4章和第5章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聯系方面。第4章是對外貿易規模的分析。將外貿依存度與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對外貿易依存度呈倒U形曲線,進而得出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高的結論。第5章是中國FDI流入的決定因素及因果分析。該章從FDI國際流動的層次上,將我國看作一個整體,區分FDI的不同來源國,利用1985~2002年各主要資本輸出國對我國直接投資的Panel Data,結合計量經濟模型與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分析指出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原因、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第6章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及其變遷。該章構建了測度產品技術含量的一個指標,進而提出一套分析經濟體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的新方法;通過國際比較,從多個方面分析了1980~2003年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貿易的整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僅表現出微弱地向世界水平收斂的趨勢;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高度沒有顯著提高,但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趨勢;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分布發生了與眾不同的重大變化;如果把整個出口貿易分為高技術部門和低技術部門,則在整個分析區間,高技術部門的技術結構逐漸降低,低技術部門的技術結構逐漸升高。
第7章是對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過高還是過低的判斷分析。該章將經濟增長的適宜技術理論應用到經濟的技術結構分析,為技術結構這一重大課題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視角。首先,基于經濟增長的適宜技術理論,提出適宜技術結構的概念;其次,基于出口部門,構建了技術結構適宜性的兩個測度指標,即技術結構適宜指數和偏離指數;再次,利用該指標實際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技術結構的變化,并得出以下發現: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大約在1996年發生了意義深刻的轉折——在1996年以前,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高于適宜技術結構,而在1996年之后,已經低于適宜技術結構。
第8章對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經驗分析。該章構建了兩個指標測度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構特征和技術高度特征,然后,利用東亞成功經濟體(HPAEs)(除日本)的Panel Data,檢驗了發展戰略對經濟增長績效的影響。檢驗結果支持了政府干預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
第9章研究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模式轉型問題。我國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該章對我國經濟增長傳統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新動力模式的形成進行了分析,在涵蓋經濟結構轉型等動力特征,包括人口、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演變等的基礎上,建立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分析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以及經濟改革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