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老年人代際贍養情況

在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然而目前中國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功能在弱化,傳統的以土地為基礎的養老保障也變得難以實現。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使得傳統以家庭為主的養老保障模式難以適應農村人口“空心化”和農村家庭“空巢化”的趨勢,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農村青壯年的外出不僅僅帶來老年人生活照料的減少和精神慰藉的困難,還使傳統“養兒防老”的方式在現代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研究發現,在欠發達地區農村老年人中,近六成人依靠自身勞動和儲蓄等獲取經濟來源,而日常生活照料也主要由老年人自己或配偶完成,子女無法提供十分有效的幫助。在現有社會環境下,有必要對青壯年外出務工較為普遍的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進行研究,了解老年人在代際贍養方面的困難和需求。

1.多數老年人主要依靠兒子贍養

通過本次調查數據發現(見表2-1),依靠兒子養老和自我養老是老年人主要的兩種養老方式,在1283份有效回答中,分別占到了總數的47.2%和43.6%,其次是6.4%的老年人依靠女兒養老,而社區養老僅占總數的0.9%。總體而言,農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兒子養老,女兒僅起補充作用。這種差異實際上仍是“男娶女嫁”和“從夫居”的婚姻方式所導致的,農村嫁入外村的女兒不具有承擔日常照料責任的條件,當然她們在生活費用和醫藥費用方面給予父母的支持在增大(王躍生,2012)。

表2-1 老年人目前的養老方式

自我養老也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很多老年人是被迫選擇這種方式,案例調查發現(案例2-1),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不贍養或者子女經濟能力不足而不得不選擇自我養老的方式。貧困地區老年人子女一般家庭生活負擔較重,無力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贍養物質。

案例2-1 經濟困難的趙大爺

甘肅省華池縣白馬鄉白馬村趙大爺,64歲,妻子62歲,三個兒子中兩個去世。

趙大爺是在56歲那年患上突發性腦溢血,兩個兒子湊錢給老人看病,但是由于兒子都已經成家,自身生活壓力也很大,出錢為父親看病變得越來越困難,兩個兒子的家庭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持續到第三年,二兒子由于生活的巨大壓力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最后上吊自殺,并留下了妻子和一個4歲的孩子,再后來,妻子帶著孩子改嫁。老人家不遠處的山坡下住著大兒子,大兒子除了種地以外,還飼養了一些山羊和黃牛,收入算是比較樂觀,但是家里有兩個孩子在上學,每年的學費支出和全家的生活支出較大,也是入不敷出。所以,大兒子只能在生活上給予兩位老人適當的照顧,經濟上的照顧則顯得力不從心。小兒子自殺后兩位老人的生活更是每況愈下。二兒子在世時,老人還可以維持吃藥,但是二兒子去世以后,大兒子沒能肩負起老人吃藥看病的責任,老人只能臥病在床,無法再繼續治療。在向大兒子問到為什么不出錢讓父親繼續治療時,他一直保持沉默。老人最后只能依靠自己生活,無法享受子女在生活和健康上的照料。

老年人對于養老方式的態度進一步證明了“養兒防老”是主流觀念,有1273位受訪老年人對養老方式選擇做出回應(見表2-2),其中,認為老年人應該依靠兒子養老的占44.6%,認為老年人應該依靠退休金和儲蓄金等方式自我養老的占30.3%,僅有3.1%的老年人認為應該依靠女兒養老。

表2-2 老年人傾向的養老方式

2.子女外出務工影響其對老年人的贍養

由于經濟條件較差,收入難以滿足生活需求等原因,特困地區青壯年外出務工成為普遍現象。雖然外出務工子女的城市化程度并沒有影響其為老年人提供經濟支持,但是在農村人口遷移增多的背景下,親子異地居住比例提高,有的老年父母因此失去了與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條件(王躍生,2012)。絕大部分外出務工子女年返鄉次數在2次以下,故子女外出務工給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張燁霞,李樹茁;2008)。

案例2-2反映子女外出務工對老年人贍養的影響。貧困地區老年人大多身體狀況較差,缺乏有效的醫療保障,子女外出進一步導致老年人看病就醫困難。外出子女雖然能夠給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甚至是比沒有子女外出更多的經濟支持,但就精神贍養層面而言,子女與老年人的交流溝通明顯不足。由子女外出務工而帶來的老年人贍養問題從多方面影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案例2-2 子女外出務工的老年人

甘肅省華池縣喬川鄉徐背臺村張奶奶,60歲,老伴62歲。

兩位老人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目前都已經結婚生子,小兒子至今單身。老人的大兒子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打工,他的妻子和兒子留在華池縣。老人的二兒子也在內蒙古打工,和大兒子一家不同的是,二兒子的妻子和兒子也隨他去了內蒙古生活。最令兩位老人擔心牽掛的還是他們的小兒子,小兒子已經28歲,但是還沒有成家,之前有人給他介紹姑娘,但是對方嫌棄他家里沒有錢也沒有房子,所以他一直孤身一人在外面打工,兩位老人也拿不出錢來給他結婚,他只能靠打工為自己賺結婚的錢,兩位老人對此感到十分愧疚。老人的兒子們平時盡管不在家,但是都很關心老人,他們給老人買了電話,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并關心他們的生活。調查小組進行調查時經常下雨,兩位老人住的窯洞不是很安全,兒子們每天都會給老人打電話,叮囑他們要注意安全。平時盡管家里只有兩位老人,但他們已經習慣了兩個人的生活。老奶奶一只眼睛看不見,最近肚子經常痛,老爺爺患有萎縮性胃炎,因為沒有閑錢,兩位老人已經停止吃藥,但這些困難他們都不敢或者不愿意告訴兒子們,一是怕他們擔心,二是怕給他們增加負擔。

江西省田畈街鎮何彭村彭姓殘疾老人,彭大爺76歲,妻子70歲。

兩位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48歲,二兒子44歲,都已經結婚生子。老人家里經濟條件一直不好,甚至連大兒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家里都不能出錢,后來大兒子在上饒市的路上偶然碰到了他現在的妻子,便把她帶回了家,因為和她結婚可以為家里省去一大部分彩禮。大兒媳自小父母去世,自己一個人長大,長大后身體很不好,大兒子和她結婚生子后,他們唯一的兒子也存在一定缺陷,患有嚴重的羊癲瘋。兩位老人目前和大兒子住在一起,因為要照顧他們因羊癲瘋發病而半身不遂的大孫子。大兒子和妻子都在廣東打工,大兒子在汕頭的碼頭做搬運工,由于經常搬運一些過于沉重的貨物,現在身體不是很好,整個人看起來沒有精神也非常瘦,為了兒子的醫藥費、兩位老人的生活費和還給兒子看病的欠債,他還在繼續堅持。前幾年大兒子每年過年的時候會回家,并順便帶一些年貨和為兩位老人在外地買的衣服或禮品,但是自從自己兒子的病情嚴重以后,大兒子有時甚至連過年都不回家,因為要把回來的路費省下用來給兒子付醫藥費。二兒子則主要在家里種地,有時還會做一些農副產品收購,二兒子因為住在老人家隔壁,平時對兩位老人生活上的照顧要多一些,老人有什么困難也會主動去幫助解決。但是總的來說,在金錢方面兩位兒子對老人的幫助十分有限,而兩位老人對這種情況也表示理解,因為他們也不愿意成為兩個兒子的負擔。

3.農村敬老風氣較為一般

農村敬老風氣與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交往等有密切關系,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養老狀況,對其主觀福利也會產生很大影響。針對農村敬老風氣的調查發現,認為村子里敬老風氣一般的人數最多,占總數的66.7%;其次是認為村里風氣良好的,占被訪者總數的29.8%;此外還有3.5%的人認為村子里風氣不正,常有贍養糾紛發生。由此可見,在大多數老年人的眼中,村子里敬老風氣總體來說比較一般,遠遠沒有達到令大多數人滿意的地步。此外,經濟情況與老年人對養老風氣的感受直接相關,受訪老年人中,自評為富裕戶、中等戶和貧困戶的老年人認為敬老風氣良好的比例分別為39.2%、31.4%和26.3%,貧困戶往往其子女經濟負擔也較重,影響到他們對父母的物質支持和精神贍養,這直接反映在老年人對養老風氣的評價上。

通過案例研究(案例2-3)發現,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生活壓力較大的子女給予老年人物質和精神支持的可能性和程度明顯較低,進而影響到老年人對于村莊敬老風氣的認識。敬老風氣也會對老年人主觀意識產生影響,對敬老風氣評價不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的評價也會低。

案例2-3 子女孝敬程度的對比

甘肅省華池縣鐵角城村白大爺,77歲。

大爺的老伴在1995年就去世了,現在和小兒子住在一起。平時的日常生活都是小兒子照料。老人2012年住院時,小女兒、3個兒子和孫子等都會去醫院看他,看病花了1萬多元,都是小兒子出的錢。小兒子做糧食生意,家庭條件好。大兒子經常賭錢,把自己的家產全部輸光了,他是兄弟中條件最差的一個,現在不再賭博了,在家里安安穩穩種地過日子了。二兒子之前在大隊當文書,當了20多年,現在在村里開商店,老人平時想吃什么就上去拿。“我經常到他們店里去拿煙、酒、白糖、火腿腸等,不管是啥,他們也不管,我自己拿就好了。”三兒子開了一個飯館,“我去隨便吃,吃了也不要錢,這些媳婦們也沒啥意見,兒子兒媳婦們都很好”。三個女兒嫁到定邊、延安等地,也經常給老人打電話,買東西。小女兒家在喬川,老人現在穿的衣服都是小女兒買的。

江西省鄱陽縣田畈街鎮何彭村孤寡老人趙奶奶,78歲。

老人是低保戶,有四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老人的小兒子在外打工時去世了,隨后小兒媳婦就改嫁了,也不管孩子了,所以現在老人只能獨自帶著這個孩子生活。大兒子現在不給老人錢,每年給她350斤稻谷,其他就沒有了。但是老人講,這350斤稻谷去皮之后一年根本不夠吃,老人只能在收糧食的時候,從收割機開過的地里一點兒一點兒撿遺留下來的稻穗。兩個女兒對老人稍微好一點,大女兒現在嫁到了其他鄉,家庭條件也不好,而且身體也不好,家里有一個男孩,基本上無法顧及老人這邊。二女兒家有兩個孩子,都是男孩兒,現在都在讀大學,所以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比較重,家里的房子只蓋了一層就沒錢再往上蓋了。老人的三女兒家有一個男孩和兩個女孩兒,孩子較多,因此家境也不是很好。老人的四女兒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人講,自己的幾個女兒家庭條件都不太好,因此也不怎么能顧及老人的生活,對她都差不多,沒有特別好的,也沒有特別不好的。老人的二女兒經常過來看老人,平日里吃的穿的,基本上都是二女兒給張羅,二女兒與老人住在同一個村子,白天一般要在地里干活,平時晚上沒事的時候就會過來看望老人。

4.較多老年人存在贍養糾紛

代際贍養情況的一個客觀反映是老年人與子女是否存在贍養糾紛,在農村目前的社會經濟和養老保障體系現狀下,代際支持成為許多子女的負擔,如果過于沉重,將會導致代際關系惡化及主觀生活質量下降(張文娟、李樹茁,2005)。就實際的調查情況來看,在1230份有效回答中,149位老年人曾經與子女在贍養方面存在糾紛,占總數的12.1%,這表明在農村地區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與子女存在贍養糾紛,較多老年人生活狀況不太理想。

案例2-4反映老年人與子女在贍養方面存在的糾紛和矛盾。與子女及孫子女之間的贍養糾紛,不僅影響家庭和睦,對老年人生活質量也產生較大影響。糾紛的存在導致老年人精神狀態不佳,對自身存在價值產生懷疑,甚至有老年人為了避免與子女發生贍養糾紛而忍氣吞聲。缺少子女的良好贍養,又無處尋求幫助的老年人處于極度失落中,其對生活的期望值十分低。

案例2-4 子女不孝的賀爺爺與賀奶奶

賀爺爺81歲,賀奶奶77歲。從老人的話語里,明顯感覺到他們的三個兒子在對他們的贍養問題上表現得不夠積極。他們的大兒子已經快60歲了,腿部有殘疾,農閑的時候,只能干一些輕松的零活。二兒子也已經50多歲了,農閑的時候會去周邊鄉鎮打工,農忙的時候則回來種地。小兒子40多歲,雖然常年在外打工,但攢不到任何積蓄,因為他喜歡打麻將,習慣揮霍,經常把錢輸光。當問賀爺爺他們三個是否孝順時,他說:“只要我倆生病他們可以陪去看看,就已經知足了,對他們也再沒有別的要求了。”賀奶奶甚至說:“三個兒子從來不管我倆,只要不罵,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賀爺爺2013年做了手術。之前他時常頭暈,小便不通暢,原本想忍忍就過去了,到最后實在難以忍受,不得不叫兒子陪同去縣城看病。可是縣城里的醫療水平有限,無法準確地診斷賀爺爺的病癥,最后他們只好到慶陽市區去看。三個兒子因為老人的醫藥費和看護問題起了幾次爭執,這些事情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幾經波折,他們終于決定做手術,由二兒子帶著老人去市區看病,醫藥費由老人自己出3000元,剩余部分三個兒子均攤。

“兒子平時從來不回家看看,以前有些什么病他們也不會帶去看。這次實在是沒辦法,他們才帶著我家老漢去做的手術。過年的時候,人家都是一家好幾口人一起過,而我家卻一直是老兩口自個兒過,一點氣氛也沒有。”

在149位與子女在贍養方面出現過糾紛的老年人中,有133位對此問題的原因做出了回應(見表2-3)。其中,不同子女之間的不平衡這一原因最重要,占43.6%;其次是子女在經濟上有困難,無法給予老年人基本的贍養,占21.1%;排在第三位的是老年人和子女家人性格不合,占15.8%,可見子女的家人在老年人的贍養問題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家庭財產分配和其他原因分別占到了12.0%和7.5%。多子女并不一定是老年人得到有效贍養的關鍵,多子女帶來的互相之間攀比和對贍養老年人義務的推諉情況比較突出,子女本身的經濟困難也給老年人贍養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表2-3 老年人與子女糾紛原因

5.孫子女是老年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貧困地區往往是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較高的地區,其農村老年人留守問題較為嚴重。農村老年人在居住安排上的空巢化和隔代化不斷提升,成年子女一代與老年父母一代在空間上的分離,導致兩代人觀念上的差異加大,淡化了照料中精神慰藉的內容(孫鵑娟,2006)。子女外出務工之后老年人成為照看孫子女的重要力量,在與孫子女的相處過程中老年人寄予了大量的精神情感,孫子女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來源,孫子女的情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老年人的主觀福利情況。通過案例2-5對比可以看出,孫子女的孝敬程度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很大影響。對于一些老年人,其與孫子女的關系好于與子女的關系,孫子女的贍養和照顧使其生活質量提高,主觀福利改善。

案例2-5 對孫輩寄予厚望的張大爺

江西省鄱陽縣游城鄉花橋村花鮮組張大爺,76歲。

張大爺是鄱陽縣糧管所的一名退休干部,張大爺育有七個兒女,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張大爺常年撫養二女兒的兒子,供他吃飯上學。他說,這個外孫小時候最調皮,他不僅要挑水幫他洗澡,夏天夜里睡覺時還要為他扇扇子,只有等到他睡著了他才能睡,不過這么一折騰,張大爺自己也睡不了多久。還有一個孫子和外孫也住在附近,一有空就會到家里來吃飯。張大爺說,他很喜歡孩子們到他家里來玩,這種熱鬧的氣氛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的場景。有時候餐桌上要坐上8個人,他就準備五六個菜,煮2斤大米給他們吃。張大爺經常不厭其煩地告誡孩子們不能玩火、玩水、爬樹,要好好讀書。幾個孫子、外孫讀書也很爭氣,從小三兄弟就包攬班級的前三名。如今,他們都已經考上了鄱陽縣重點高中,開始為考入重點大學而奮斗。

照顧孫子女是老年人情感的一種依托,能夠幫助老年人獲得一定的生活樂趣,然而留守未成年孫子女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在增加老年人獲得的經濟支持的同時也加重了老年父母的負擔(張燁霞、李樹茁,2008)。老年人在居住安排上表現出對兒子的強烈偏好,外出兒子的增加特別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外出兒子的存在使得老年人與孫子女共同居住的機會顯著增加(張文娟等,2004)。

通過對老年人過去12個月照顧孫子女情況的調查發現,有1162位老年人做出了回應,沒有照顧孫子女的人數居多,有641人,占55.2%,而照看過16歲及以下孫子女的老年人有521人,占44.8%。至于未照看過孫子女的老年人,存在多種原因,一部分老年人年齡較大,無力照料孫子女,部分老年人孫子女已經成年或在離家較遠的地方上學,不需要老年人照顧。外出務工較多、超生現象普遍使得一部分貧困地區老年人需要照顧孫子女,有的甚至需要照顧多個孫子女。在照顧孫子女的時間上,每天花部分時間照看孩子的人數最多,占44.4%;需要從早到晚照看孩子的,占19.6%,照料孫子女成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成為部分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內容。

通過案例2-6可以發現,對于孫子女的照顧和與孫子女的關系對老年人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孫子女給老年人帶來了生活上的負擔,但是對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的作用也不可否認。

案例2-6 照看孫輩的老年人

寧夏西吉縣蘇堡鄉張岔村老年人董大娘,74歲,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老人的大兒子家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男孩兒23歲。二兒子家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女兒自從出生就患有先天性癡呆。小兒子家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現在幾個兒子已經分家,各家都能過活,但是生活都不富裕,老人也理解他們平日里對自己關心不夠、生活上沒辦法照顧自己。

2012年,小兒子和兒媳把孫子送到老人家,兒媳就去了娘家,一直沒有回來看老人。2013年暑假,本來兒子要送孫子回來,但老人拒絕了,因為孫子太淘氣了,老人管不住,害怕孫子闖禍,但是老人還是每天盼著孫子能回來,老人一直給孫子留著一間房子,每當看到空落落的院子就會覺得非常難受。老人說自己時常會想念自己的孫子,但是只能是想想,自己想了也沒用,孫子也不會來看她。

寧夏西吉縣吉強鎮楊家灣村老奶奶,76歲,回族。

老人有九個兒女,五個兒子,四個女兒。老人目前照顧一個孫子,是老人五兒子唯一的孩子,15歲,上初中二年級。五兒子2012年去新疆打工就把孫子留在了老人身邊,讓這個孫子照顧奶奶。據老人孫子講,父母已經一年多沒回家了,他特別想他們,平時父母一周給他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四周左右寄一次錢,每次600元。以前,兒子在的時候由他們照顧老人,現在由孩子一個人照顧老人。房子的地面是磚鋪的,孫子每天都要拖至少三遍,拖地后屋里會涼快一些,老人的頭痛會稍微緩解,所以孫子每天就反復拖地。老人的孫子上初中以來,平時都是五點左右起床,起床后先做飯,做飯的爐火是前天晚上壓下的,一般都要做好老人一天的飯菜,因為孩子上初中后中午沒法回家,晚上還要上課,回來很晚(夏季晚九點,冬季晚八點四十),做完飯后孩子再去上學,有時孩子沒時間在家吃早餐就去學校吃。在問到孫子上課時會不會擔心奶奶這邊的情況時,他說有時很擔心,怕奶奶暈倒了沒人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鄂托克旗| 芦溪县| 荔波县| 荔浦县| 保靖县| 兴宁市| 凉城县| 大厂| 荆门市| 大石桥市| 兰溪市| 阿荣旗| 曲麻莱县| 清远市| 西乡县| 永春县| 东乡族自治县| 蓬溪县| 岳普湖县| 西华县| 木里| 上高县| 神农架林区| 乌拉特后旗| 崇左市| 信丰县| 绥阳县| 深水埗区| 南昌市| 武陟县| 洞头县| 曲阜市| 桑日县| 峨边| 丰县| 兴化市| 桐庐县| 塔河县| 芷江|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