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年有養:農村貧困老人扶持政策評估及建議
- 唐麗霞 姜亞勤 趙文杰
- 3503字
- 2020-12-10 19:37:31
二 與子女居住老年人代際贍養情況
子女贍養是老年人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扶持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對勞動能力下降、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來說,能夠得到子女較好的贍養對晚年生活非常重要。現代社會贍養的內涵已不再僅僅是溫飽,而是包含物質及精神享受,它主要通過晚輩在家庭中承擔對父母或長輩的贍養義務而實現(李麗、謝光榮,2013)。僅就物質贍養層面來說,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老年人在物質贍養上面臨的困難比較普遍,自身勞動能力下降且無有效收入來源,同時子女經濟情況較差無力給予老年人應有的物質贍養,使得老年人在生活上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就老年人生活的物質基礎而言,親屬贍養補助費的多少是造成老年人收入差異的首要因素,因此有無子女是影響老年人收入水平的關鍵因素(姚引妹,2002)。胡月婷(2011)研究了我國農村留守老年人存在的問題,發現我國目前仍然通過自己勞動獲得收入的留守老年人比例高達80.9%;同時近半數(46.9%)的留守老年人每年從子女處獲得的經濟供養總量在1000元以下,老年人有限的收入常讓他們入不敷出,只能維持溫飽。總體而言,貧困地區老年人在獲得子女物質和精神贍養方面都不盡如人意。
1.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原因
談及為何與該子女一起居住時,在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中,有738位老年人對此做出回應(見表2-4),其中,認為這是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的老年人有205位,占27.8%,認為自己的身體不好、需要孩子來照顧自己的有170位,占23.0%,認為需要子女為自己提供住房的占15.2%,此外為家庭和睦考慮和認為自己可以給孩子提供經濟、家務上幫助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也較大。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共同居住并依靠子女贍養,既有老年人受傳統文化和自身傾向性的影響,也有依靠子女獲得經濟來源和生活照料的考慮。
表2-4 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原因

通過案例2-7可發現,一部分老年人選擇與有身體缺陷或暫未成家的子女在老年人擁有的住房內共同居住。在這種情況下,與子女共同居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負擔,這也是無奈之舉。
案例2-7 子女不孝的貧困老年人
寧夏西吉縣王民鄉大岔村包家河組馬大爺,回族,77歲。
老人有一個兒子和四個女兒,老伴已經去世17年了,現在與兒子住在一起。老人的大女兒在家務農,生活條件不太好。二女兒現在居住在寧夏紅寺堡開發區,已經有兩年不給家里打電話,已與家里人斷絕關系。三女兒生孩子時大出血去世了。四女兒在家務農,很少回來看父親。老人說自己時常想念兒女,但是兒女不認老人,自己也沒有什么辦法,每天只能等著,等著看看有沒有哪個女兒或孫兒能回來看看自己,非常無奈。
老人說,兒子對自己還是挺好的,兒媳婦每天給自己做飯,面和饃饃也都給老人做,挺孝順的。老人目前最擔心的事情是,家里人口太多,只靠兒子一個人在家種地養活不了這么多人,孫子長大后都出去打工,一般不回家,也不能幫助家里減輕什么負擔。老人的思想負擔很重,因為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就這個兒子現在可以照管老人,再無其他依靠了,如果兒子不愿意照顧自己了,真的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盡管老人時常想孫子,但是孫子一般都不回來,老人心里特別難受。老人很無奈,自己家里怎么形成了這樣的一種風氣:孩子都不認父母。但老人說自己心里難受的時候,一般不會將這種難受說出來,心里難受的時候都是自己解決的,也從來不跟別人說。
2.與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子女多數收入不穩定
從表2-5可以看出,與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子女多以務農和打工為生,其中務農的比例更高(44.1%),而外出務工者的比例是37.6%,個體經營者的比例是7.9%。
表2-5 與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子女所從事的職業

在問及子女的收入來源是否穩定時(見表2-6),56.0%的老年人認為不穩定。而就子女收入不穩定的原因來看,與子女從事的職業有直接關系,以務農為生的農民無法主導農產品價格,其農業生產收入受到市場行情和生產環境的很大影響;而外出務工的農民大多在城市從事相對辛苦的職業,收入較低且穩定性差,并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十分可靠的經濟支持。這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造成部分老年人晚年養老存在困難,也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
表2-6 子女的收入來源是否穩定

3.子女給予老年人的經濟幫助較少
通過對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的調查,可以進一步了解子女對于老年人的物質贍養情況。就共同居住的子女是否給過老年人錢物這一問題,沒有給過的為8.2%,換言之,絕大多數老年人能夠獲得子女一定的錢物,僅有少數老年人在獲得子女物質上的幫助方面存在困難。在子女給過錢物的老年人中(見表2-7),過去一年中獲得500元及以下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32.5%;另外有20.7%的老年人過去一年中得到價值500—1000元的錢物;得到子女錢物在5000元以上僅有6.7%。總體來看,子女給予老年人的經濟贍養程度較低,子女給予的物質支持難以有效支撐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只能勉強維持其基本生活。同時,由于很多子女的經濟條件也不好,就不會直接給老年人現金,更多選擇以實物的方式給予老年人一定經濟幫助,例如送給老年人一些吃穿用品等。
表2-7 老年人得到子女物質支持的情況

雖然子女給予父母的錢物較少,但在生活照料上會有一定的補償。在子女提供生活照料這一問題上(見表2-8),得到過子女一些幫助的老年人占56.4%,得到子女很多幫助的老年人占40.4%,而雖然與子女同住但沒有從子女處得到幫助的老年人比例僅為3.2%。可見,與子女在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會得到子女的幫助,尤其是對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其提供經濟支持。
表2-8 老年人獲得子女幫助的情況

在連片特困地區,不乏子女贍養不到位甚至拒絕贍養老人的情況。案例2-8描繪了部分老年人在物質贍養方面的境遇,一些老年人雖然有多個子女,但是女兒因外嫁而忽視對老年人的經濟支持,兒子又推卸贍養責任使得老年人處于無人贍養的困境。在子女經濟條件較差,本身家庭生活就存在一定困難的情況下,很難給予老年人充足的物質贍養。在多個子女均無法提供有效經濟支持的情況下,老年人生活的壓力會顯著增加,生活狀況很難得到有效改善。
案例2-8 缺乏子女贍養的貧困老年人
江西省鄱陽縣田畈街鎮何彭村失兒的張奶奶,64歲。
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在20多歲時就得了肝炎,后來發展為肝癌,在33歲時去世了,病逝后大兒媳領著孩子回到了四川老家。小兒子也是在20多歲時檢查出患有肝炎,最終還是發展為肝癌,2013年6月份去世,留下了兩個女兒,一個8歲,一個8個月。女兒嫁到了本村,現在主要是外出打工,家庭條件還好,會經常來看看這邊的生活。
寧夏西吉縣蘇堡鄉張岔村董奶奶,74歲。
老人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大兒子54歲,現在主要以打工維持生活;二兒子50歲,在西吉縣縣城打工兩年多了;小兒子41歲,也在西吉縣縣城打工。因為孩子都在西吉縣城里上學,所以小兒媳就在西吉縣租了房子,跟孩子一起居住,平時為孩子做飯。老人的幾個女兒都嫁到了附近的村莊,平時不常看望老人,只是偶爾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才會看看老人,順便給老人帶點東西。老人說子女的生活也都不富裕,因此也只能帶些衣服和吃的東西,給不了她多少錢。老人的大女兒還能時常來看望老人,會給她帶些新鮮肉和衣服之類的。二女兒自從出嫁后基本上沒回來過,有時會托人送衣服給老人。三女兒現在在外面打工。四女兒目前在家務農,一年看望老人的次數也不多,也會帶些吃的給老人。老人非常盼望見到自己的孩子,無奈地感嘆:“人老了,就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兒女也會嫌棄自己。”
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村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老年人自身經濟條件差,子女的經濟狀況也比較艱難,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受子女家庭條件的影響十分顯著。通過案例2-9可以發現,對于那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子女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而言,往往難以從子女那里獲得物質贍養。很多老年人出于對子女的理解和關愛,會主動拒絕子女的幫助,或者不愿意花錢。而對于子女家庭情況極為特殊的老年人來說,不僅不能從子女那里獲得贍養,還要反過來給予子女生活和物質上的幫助。
案例2-9 體諒子女的老年人
西吉縣吉強鎮大營村喜爺爺,78歲,回族,小學文化。
喜爺爺現在開小賣部,老伴癱瘓在床,老兩口一起居住。老人的子女基本不給老人錢,老人說“他們個個家里都很困難,哪還顧得上”,老人只能靠自己的小賣部維持生活,配偶日常的醫藥費也是老人自己出,生活很艱難。
寧夏西吉縣蘇堡鄉張岔村董奶奶,76歲。
老人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她自己有低保和養老金,每個月都是小兒子幫她領這些錢,領來了錢會分給老人一些,自己拿一些去用。老人說:“我拿這錢也沒用,這兒也沒地方花。”所以總是把大部分的錢給了小兒子。老人的兒子、女兒每次回來看老人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給老人一些錢,大兒子2012年給了200元,2013年給了50元。大女兒每次過來看老人也會給二三十元錢。這些微薄的收入除了維持老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外,很多都間接給了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