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朝圣的心去井岡山。車還沒有進入山區,一面碩大的紅旗雕塑樹立在路口,整個雕塑厚重大氣,提醒著每一個人:這里是紅色革命圣地。
到山腳,才發現它真大,“巍巍井岡,蒼山似?!?;上了山,又發現它真美,滿山蒼翠,花香鳥語;到了山中,更發現它別有洞天,五龍潭如隱士高人深居山中,不露聲色,卻充滿驚喜。
五龍潭是瀑布群,在陡然跌落的絕壁之下,又連續飛下四級斷崖,層層跌宕,像一架巨大的水梯架在峽谷上,或色如碧玉,或勢如鎖龍,或美同珍珠,或聲似鼓擊,或形如仙女,一瀑一潭,一潭一景,一景一境,賞耳目,悅心神。
碧玉潭上青龍瀑,坐落在峽谷頂端,三面危崖如削,綠苔滿壁,70米崖壁中白練凌空飛瀉而下;潭若翡翠,清澈晶瑩。人站在潭邊,陽光尚被隔離在山峰之外,幽深迷蒙,便覺這水氣勢更盛。巨大的水霧騰空而起,不依不饒地撲上來,像下著一場纏綿的細雨。往下是鎖龍潭,掩映在杜鵑林中,水勢不大,水聲喑啞,如龍困淺潭掙扎的嗚咽。我們來的不是杜鵑時節,否則滿山映紅,鎖龍潭上的黃龍瀑布怕是別添一番嬌媚神色吧。珍珠潭又不同,它的赤龍瀑從30多米高的陡崖上飛下,水花散作無數水珠,盡落玉潭,水聲清脆悅耳。擊鼓潭上,巨石擋道,黑龍瀑奪路而來,水狠流急,直擊深潭,聲如擂鼓。
最有名的要數仙女潭了,它是最后一條“龍”——白龍瀑,又名仙女瀑。瀑布的水沿著黑色山石流下,在出水口有塊發髻狀的石頭把水分成兩股,如纖手拂發;蒼石下,水又合二為一,曲身婀娜而瀉,如長裙涉水,翩然起舞,頗有水中生仙子之味。潭邊擺有藤椅一把,也有不少人在此處拍照呢,很是自得其樂。
從課本上知道了朱德的扁擔、井岡翠竹、八角樓上,卻獨沒有五潭五瀑的如畫風景。
第二天,我們踏上了黃洋界,當年根據地的革命史,才開始在我們眼前展開。井岡翠竹仍然堅挺,壕溝不再戰斗卻銘記了戰斗,紅軍造幣廠、哨口遺址、紀念碑上都刻著先人的足跡。挑糧小道蜿蜒而下,消失在叢林深處。我們的紅軍以鋼鐵般的信念將這荒野里的小道,踩成了新中國的康莊大道。
當年激戰的哨口,早已林木蔥郁。遠眺,群山起伏延綿,山色雄渾;俯視,山勢險峻,云霧繚繞。風過樹梢,寒意絲絲,凝神細聽,吶喊聲、廝殺聲、槍鳴炮響的聲音似乎仍在這片土地上回蕩,井岡山的一草一木都在訴說當年在這里阻擊圍剿的英烈們驚心動魄的戰斗。八角樓上毛澤東的身影,博物館里用過油燈、硯臺等,挑糧的歇腳處朱德仍倚著扁擔,都重新融入了那繪有動人場面的井岡山會師巨型油畫上,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瞻仰。沒有井岡山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井岡的紅旗染紅了整個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