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作者名: 梁治平本章字數: 931字更新時間: 2020-11-23 18:14:56
天命、君王與生民:天下的要素
翻檢《尚書》、《詩經》、《易》及《周禮》諸經籍,很容易發現,除上文提到的“四方”“四海”等名詞之外,其他像“天”“王”“邦”“民”“諸侯”等概念也頻頻出現于“天下”左右。如《尚書·周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可算是典型的“天下”論說。這些概念,如果不是“天下”的別稱,肯定都是“天下”觀念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而這些詞和概念,或已見于殷商卜辭,或者指向更早時代的社會情態。
商、周時人,以天為高高在上、監臨人世的人格神,因此又稱“上”“上帝”。(16)此一人格神,也是政權合法性的終極依據。湯武革命,天下易幟,雖然靠人力完成,卻都要借“天命”加以正當化。周人克商,奪取天下,是一個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范例,因此之故,周人對天命更是堅信不疑,保守天命,戰戰兢兢。周人文告、誓詞、訓誥、策命中即充滿對“天”和“天命”的尊崇敬畏之辭。(17)周公對商舊臣的誥詞中說:“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18)類似言論,在商湯的伐桀誓詞里也可以看到。(19)“天”及“天命”至周代發展為一極強而有力的觀念,對此后數千年的中國思想影響至深,固不待言,而這種觀念的淵源極為久遠,也是沒有疑義的。
王受命于天,領有天下。其對天而言,為子,故云天子;對民而言,為父母,稱元后,稱王,稱帝。相對于王的民,若非特指,則又稱生民、烝民、庶民、黎民、萬民、兆民、萬姓、下民、四民、四方民等。民為天所生,所謂“天生烝民”。天下即是民所居住的地方。民雖在下,卻是天之視、聽所在。王者惟有敬天保民,才能夠不失天命,“天祿永終”。(20)
邦,亦稱國,通常指諸侯之國;用以指夏、商、周時,則與“天下”同。周代文獻中屢見“萬邦”“四國”“萬國”等詞,指的就是集合諸多“邦”“國”而成的“天下”。諸侯掌邦國,服王事,定期朝貢。王與諸侯相與對待往還之道,即為三代時禮之大端。古人認為,建侯分土之事自炎帝始(21),此說或不足憑,但是封建之制顯然也不是始自西周。根據《尚書·堯典》,通過“協和萬邦”而構造天下,正是帝堯開創的事業。(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