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 梁治平
- 774字
- 2020-11-23 18:14:56
內外與遠近:夷夏之分
周人以夏自居,稱諸夏、華夏,居于中國,文明風流,分布四方的蠻、夷、戎、狄則茹毛飲血,尚未進于文明。這正是《禮記·王制》所描述的情形。(31)不過,有學者指出,將四夷與四方固定搭配,而稱北狄、南蠻、東夷、西戎,應當是戰國時期天下秩序概念化和規則化的結果。(32)因為遲至春秋之世,夷、夏還是混雜而居,更不必說,早先并無夷、夏的分別,夷、狄之類指稱,也沒有它們后來具有的那種文化上的貶義。夷、夏之間的分際,尤其區分夷、夏之觀念上的自覺,應該是經歷了漫長時段而逐漸形成。造成此一分野的,起初很可能不是因為經濟生活,比如生產方式,而是文明合作方式,是社會組織形式。比如堯帝的協和萬邦,大禹的平治水土,周公的制禮作樂。社會聯合的增強以及合作范圍的擴展,在增進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人群之間的界分和區辨意識。換言之,正是構造天下的文明創造活動,造就了文化和政治的華夏共同體,同時造成并且強化了夷、夏之間的分界。(33)在此過程中,夷、夏不但在物質的生活方式和地緣上被逐漸地分開,更且在觀念和意識上被清楚地區辨開來。
不過,夷、夏之分,從一開始就不是種族的,而是文明的和文化的。曾被舜帝流放至四裔的“四兇”,原本并非夷狄(34);早先系堯舜臣屬的周人先祖曾“自竄于戎狄之間”(35);至武王克商時,周人盟友亦多為西北及西南之夷(36);早先也是華夏苗裔的吳、越、秦、楚諸國,在重新融入華夏文明之前,一度也被視為蠻夷。(37)這些事例說明,夷、夏并非分屬于不同人群的固定身份,只要進于禮樂文明,夷可變而為夏。反之,若不行中國之道,夏亦可退化,變而為夷。此種文化的夷、夏觀,肇基于一種普遍主義的天下理念,即相信普天之下存在一種發達優越的文明秩序,可以為所有人接受。而一旦這種文明秩序及于全天下,天下也就成為一家。這種天下主義的理念,日后成為中國人想象和處理內外關系的一種支配性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