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愛國畫家張善子

李永翹

偉大的民族哺育出偉大的兒女,偉大的斗爭錘煉出偉大的英雄。在我國群星燦爛的現代畫壇上,曾升起過一顆皎潔的明星;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宏大的愛國人物隊伍中,曾行進著一位杰出的志士。他,就是蜚聲中外、以“虎癡”聞名的愛國畫家張善子先生。

藝術熏陶下的苦難童年

張善子先生是四川省內江縣人,于1882年(光緒壬午八年)農歷五月二十七日,誕生在內江縣城內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貧窮的大家庭中。

張善子原名張正蘭,單名澤,字善孖,晚年方改稱善子。由于他后來喜愛畫虎,曾豢虎以入畫,盡得神韻,遂自號“虎癡”,時人皆尊稱之為“虎公”。

張善子先生誕生之際,正是昏聵的清王朝日益腐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瓜分中國之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張善子的童年時期,家庭生活極其貧困。他的父親張忠發(字懷忠,號悲生),因在自流井經營井灶失敗,只好回內江幫人挑水及收買破爛度日,收入十分微薄。幸好張善子的母親曾友貞,自幼擅長繪畫繡花,常幫人做些刺繡等活,并兼之售畫,全家方得以勉強糊口。由于家庭貧窮,張忠發夫妻所生九男二女,除次、三、四、八、九子及長女成活長大外,其他子女均夭折。張善子即張家次子,其八弟張正權,即是后來的國畫大師張大千。

在貧困與苦難的重重打擊下,張忠發夫婦把希望的目光轉向了宗教,他們成了虔誠的天主教徒。年幼的張善子,常被父母帶進教堂,和各色各樣的人一起,做禮拜,做禱告,祈求“天主”降福。但是,在苦水中長大的張善子,為人非常正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實,使他幼小的心靈里充滿了憤懣與不平。因此當年流傳在民間的那些“替天行道”、“扶弱濟貧”的豪杰俠客的壯舉,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自幼即喜任俠擊劍”,行俠仗義,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社會,改造環境。

由于生活所迫,張善子剛懂事,就跟著母親學習繪花作畫,并很快成了母親替人干活的得力助手。據其四弟張文修先生后來回憶:“先兄日依(母親)膝下,觀摩十載,即能做大幅。”他母親曾友貞,是把張善子引上藝術道路的第一位老師。著名詩家謝玉岑先生也謂:“曾太夫人,以工筆花鳥,負大名于蜀。”由此可見,曾友貞的藝術才能是不低的。因此,在這位“身擅絕詣”的母親的悉心培養下,張善子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和嚴格的訓練。由于張善子肯學肯鉆,不久就在地方上有了一些小名聲,常有人專程前來求畫,這對于他后來的生活道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帶頭打教堂的青年

張善子先生稍長,在友人的資助下,得進內江師范學校讀書。他知道這機會來之不易,因而發憤學習,努力攻讀。據《張氏家譜》記載,張善子由此“通五經百家,學東西洋語言文字”,打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也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數年后,張善子以優異成績從內江師范學校畢業。后經友人介紹,張善子在內江小學與內江中學做過一段時間的教師工作。

19世紀末,四川人民憤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壓迫與剝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洋教斗爭,巴蜀各地打教堂、逐教士、毆教棍的事件此起彼伏。1898年,大足群眾在余棟臣等人的領導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反洋教武裝大起義,震驚全國。四川各地這一系列的反洋教斗爭,對于出身在教徒家庭的張善子,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張善子雖說是從小在教堂長大,成年后也經常出入教堂,教內也有不少朋友,但他所接觸的多是下層窮苦教民,平時對洋教士們作威作福、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很氣憤,加之再在當時流行的一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啟蒙書刊的教育影響下,他已認識到帝國主義傳教會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急先鋒。正因為張善子是從教會中來,他更懂得當時教堂中的陰森與黑暗。因此,在這場斗爭中,張善子勇敢地站了出來。1899年,他率領了二百余名青年奮勇攻打大足教堂,毆逐教士,釀成了著名的大足教案,有力地配合了余棟臣反帝再起義。年僅十七八歲的張善子,就已在愛國反帝的斗爭中顯示頭角,初露才干。

20世紀初,在賣國的清王朝的血腥鎮壓下,四川的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都失敗了,中國人民更沉入了苦難的深淵。面對這殘酷的現實,年輕的張善子懷著苦悶的心情,毅然告別了家鄉和父母,浮槎東渡,去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辛亥革命中的先鋒

到日本后,張善子先入明治大學經濟科學習,準備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后由于對美術的愛好,他又進該校的美術專修科學習繪畫。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建立了中國同盟會,發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號召。張善子聞此極為興奮,熱烈擁護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決心追隨中山先生進行革命。在友人的介紹下,張善子不久就加入了同盟會,與廖仲愷、何香凝、宋慶齡、于右任、楊杏佛、張岳軍、張治中、許世英等諸人時有過從,成了四川省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

1907年,張善子從日本回到祖國。他積極參加了同盟會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并提倡“尚武精神”,先后參加了四川反清武裝起義和四川保路同志會的反帝愛國斗爭,并在內江多次刺探過朝廷特使端方的活動,曾被推選為四川省諮議局議員,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辛亥革命后,鑒于張善子在革命中的突出功績,加之他又以“兵學專長”,遂被委任為獨立后的蜀軍第一師第二旅的少將旅長。據記載,張旅長善子曾“屢樹戰功”。

討袁斗爭中的勇士

1913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悍然發動內戰,宣布解散國會,實行獨裁,準備復辟帝制,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在四川,蜀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順應民心,自任川東討袁軍總司令,樹起了巴蜀反袁討袁的大旗。張善子在軍中素以“正色謀國、扶持民氣”著稱,他斥退了袁系爪牙的收買,不顧個人的安危,勇敢地率部參加了熊克武領導的四川反袁討袁的斗爭。

惜時未久,討袁失敗,熊克武被逼出走南洋。袁世凱對張善子恨之入骨,以萬金懸賞,欲得其首方休,并親筆手諭曉示各地:“捉拿張善子,就地正法。”在這種情況下,張善子被迫逃回內江老家,藏入山中游匿躲避。此時八弟張大千不過十四五歲,每天穿墳山,走小道,冒著危險,為張善子送衣送食,通風報信。還在辛亥革命前,其母曾友貞曾憂心忡忡地說過:“家中子弟,個個馴良,唯有善子疾惡如仇,又加入了革命黨,將來難免有抄家之禍。”果不其然,張善子的內江老家,曾經兩次被抄:第一次在清末,是為了革命;第二次即為此時,是為了倒袁。盡管經受了種種坎坷,但張善子先生的愛國初衷,有增無減。

由于官府搜捕的風聲愈來愈緊,張善子不得不再次逃亡日本。在日期間,他刻苦攻讀,學習技藝,尤熱衷于繪畫,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1916年,袁世凱稱帝83天后,在全國人民的聲討聲中,憂懼而死,張善子遂于次年回到四川。在內江家中,張善子見八弟張大千聰明好學,志在繪畫,且漸次長成,旋于同年帶大千再去日本,在京都等地學習染織技術和美術,時時耳提面教,精心培養。凡大千喜愛之古今書畫金石,莫不全力搜求以供,生活上則更是關懷備至,不使有點滴后顧之憂。這些都對大千的早年成名關系極大,因而后來張大千常對弟子們說:“我之所以繪畫藝術有此成就,是要感謝二家兄的教導”, “我的畫,是我的哥哥教出來的,你們拜我為師,亦須拜我的哥哥善子”。

“俱著政聲”的民國官員

1919年,張善子偕張大千從日本歸來,將張大千留在上海,拜衡陽名士曾農髯為師,學習書法,他自己則只身回到了內江老家。

回四川后,張善子卻拗不過當地政府的一再聘請,歷任了四川樂至、南部、閬中、樂山、蓬溪、遂寧、三臺等縣或鹽場的知事,在鹽務方面,頗多革興。

1922年,因張善子的政績顯著,從三臺縣任內直調北京,出任總統府諮議,后又陸續出任了財政部僉事、國務院諮議、直魯豫巡閱使署顧問等職。歷時不長,張善子又外放察哈爾省,先后擔任了豐鎮、興涼城的清丈局長、察哈爾造幣廠總務科長、商都縣長等。張善子在各職任內,甚得民眾好評,“俱著政聲”。

張善子在繁忙的政務之外,仍在不斷地研習藝事,描繪丹青。此時他在藝壇上已經較有名氣。平時官場同好,上司下屬,也不乏求畫之人。張善子在各地任內,借巡視工作之便,也盡情飽覽了錦繡山川、古跡名勝,訪察了民間疾苦,風土俗情。這使他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反映在他的畫幅上,也使他更為注意聯系社會的實際生活,了解百姓的疾苦。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篡奪了革命的領導權,進行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猖狂活動。而在國民黨各級機構內,貪污舞弊、腐化墮落的事件層出不窮,官場傾軋、爭權奪利的斗爭也愈演愈烈,丑聞不斷。加之當時軍閥割據,連年內戰,人民又沉入了水深火熱的深淵。正直的張善子看不慣這些黑暗現象,卻又感到個人實無回天之力,只覺“不樂與不了之雞鶩爭食”,恥于再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為伍。因而在八弟張大千的多次催促下,張善子遂以回家奉母為由,憤然辭去了一切職務,于1927年退隱上海,與大千共同潛心研究藝術。后來,雖然南北政府均曾多次促請張善子出山,但都遭到了他的婉言謝絕。然而,他卻高興地先后接受了上海藝專、新華藝專及南京中央大學等校的聘請,擔任藝術教授。他決定在有生之年,為發展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為發揚我國的傳統藝術而努力。

黃埔灘頭的賣畫者

張善子先生雖然為官多年,卻依然是兩袖清風。在他退出政界后,因生活所迫及興趣使然,即在上海等地靠寫字賣畫為生。因其丹青出色,生意倒還興隆。盡管他從此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職業畫家,但他的愛國之心、憂民之情,仍絲毫未懈,熾熱如初。

到上海不久,張善子即同張大千一起參加了由國民黨左派經亨頤先生組織的“寒之友社”。這是一個抵制當時黑暗勢力的畫社,社名取歲寒三友之意,參加者均是志趣相投的書畫界名流,如何香凝、李叔同、于右任、柳亞子、陳樹人、王祺、夏丏尊、黃賓虹、潘天壽等。社友們在此借行書作畫,交流書法,研究畫術,抒愛國之衷腸,倡高尚之情趣。張善子入此社后,獲益良多。稍后,張善子又與謝玉岑等發起組織了“九社”,九位社友以年齡長幼為序,有湯定之、謝公展、張善子、符鐵年、王師子、鄭午昌、陸丹林、張大千、謝玉岑。大家經常在一起聚會,談詩論畫,切磋畫藝,抨擊時局,相得甚歡。

在藝術上,張善子因幼承家學,功底深厚。他成人后,又先后拜了名學者傅增湘與曾熙為師,一經名師點撥,愈覺如虎添翼。在傅、曾二師的指導下,張善子從書法著手,兼習古文,主攻書畫,博采眾納,練就了一手魏碑兼隸風的渾厚有力的書法,并培養出對書畫鑒定的精深造詣,深得時人注目。

20年代后期,上海美術界曾掀起過一股“學石濤”風。張善子與張大千因素喜石濤,這時更是刻苦鉆研。他們以石濤為中心,兼學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石谿、唐寅、青藤、白陽,以及江南諸名家的作品,從清初上窺元宋,悉得前人奧秘,成了國內研究這方面的名家。古畫一旦他們經手,便能斷定真偽。當時上海、北京等地古畫商收購了石濤等人的作品,亦多請他們評定,事后往往在畫上標明:“此畫已經張善子(或張大千)先生過目。”以示貨之不訛。由此可見,張善子之才能,在當時已成一絕。

張善子、張大千兄弟倆在精于鑒賞的基礎上,苦學精研,臨摹了大量石濤等人的作品,其用功之良苦,異乎尋常。學到后來,張善子兄弟對宋元以來的古典繪畫達到了極為熟練的程度,他們仿石濤的畫,或由自己構思按石濤技法所作的畫,竟然可以亂真,即使是一些對中國畫很有研究的中外人士、學者專家,也多被弄得真假難辨,紛紛視為珍品,用高價購得其仿作,當真跡妥藏飽覽。為此,陳散原老人曾贊譽張氏兄弟,稱他們是“畫筆冠時”,而“張氏二雄”的稱呼,也自此在畫壇上不脛而走。

正因為張氏兄弟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1931年,在全國第一屆美展之后,張善子、張大千被推舉為中國唐、宋、元、明等歷代名畫的展覽代表,代表中國美術界,雙雙赴日參加國際畫展。

“搜盡奇峰打草稿”

一位卓越的美術家,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即所謂“讀萬卷書”,而且需要具有豐富廣博的實地見聞,即所謂“行萬里路”。石濤在其《畫語錄》中曾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張善子深明其理,他不但重視師古人,更注重師造化,注意向現實生活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從祖國的錦繡河山中,吸取豐富的養料。

張善子在青年時期,就性好游覽,走遍了四川各地。風景秀奇的巴山蜀水,是生他養他的故鄉,也是孕育他藝術生命的搖籃;天府的人文地理、繁花茂木、珍禽異獸,給了張善子極大的啟發,陶熔了他的詩情畫意。在他掙脫了官場的束縛之后,張善子便如自由之鳥,暢游于天地之間。據記載,他曾經“五岳涉其四,中復兩登華岳,三上黃山”。當他與大千同游黃山時,竟然流連忘返,宿在山中數月,探幽索奇,同大千用彩筆將黃山勝景一一畫出,被日本藝人尊稱之為近代“黃山畫派始祖”。1935年,張善子應愛國華僑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的邀請,赴南洋群島及新加坡等地舉行畫展,從此南洋綺麗的熱帶風光,又給張善子的畫幅增添了濃郁的異國色彩。幾十年來,張善子走南闖北,尋勝訪險,足跡遍及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幾乎走遍了整個中國。春光艷麗的江南,大雪皚皚的北國,波濤洶涌的三峽,直插云天的華山,都入了張善子的胸中,展示成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畫卷。這時的張善子,畫藝急增,直若爐錘在手,盡脫蹊徑,超妙沉雄,特具神韻。神州的遼闊大地、壯麗江山,不僅極大地開闊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情操,更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愛國的種子,增加了對祖國母親的無比愛戀之情。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侵占整個中國的罪惡野心日益顯露。在該年的雙十節之際,張善子、張大千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他們的聯合作品:《天寶九如》。這是一幅十分優美的國畫。張氏兄弟以磅礴的氣勢,火熱的激情,細膩的筆觸,畫出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美麗的風光與富饒田園,還畫出了迎風挺立的蒼松翠柏,象征著古老的中華民族不畏風暴,萬古長青。這幅作品隨報紙分送到千家萬戶,引起了無數讀者心中愛國主義思想的極大共鳴。人們爭相傳閱,奔走相告,如獲至寶。張善子兄弟倆通過這幅畫,表達了他們對祖國母親的強烈之愛,呼吁國人時刻保持對日寇戰爭陰謀的高度警惕,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大尊敬和歡迎。

從“張貓貓”到“張老虎”

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善子不僅在山水畫上自具特色,而且他的人物、花草、蟲魚等畫也無不精妙。他的山水比唐六如、鄧穆倩;人物如陳老蓮、張大風;走獸賽李龍眠、趙松雪。世人皆知張善子擅長畫虎,其實除虎之外,他還善于畫馬、牛,曾有《八駿圖》、《五牛圖》等諸冊行世,盡皆佳品。此外,獅子、黑熊、猿、犬等走獸他也多入畫圖,而據許多老畫家的回憶,在我國畫家中第一個畫熊貓圖的,也要推張善子先生。

張善子在一生中,最愛畫虎。用猛虎抒其志,將宏愿寄丹青。張善子曾自述,他畫虎是從青年時就開始的:“是我在日本時立下的志愿,簡單說一句,不過為提倡尚武精神。”在中年以后,張善子筆下的老虎,色彩斑斕,神態逼真,剛柔相濟,威武雄猛,真所謂“虎虎有生氣”,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在藝壇上享有極高的名聲。張善子取得這些成績,也決非一日之功。在崎嶇的藝術道路上,他也曾經歷過曲折的過程。

早在1922年,張善子曾經畫了一張虎圖。他在重慶大街上把這幅畫掛出來,標明售價1200元,這在當時是筆了不得的巨款,因而引起了轟動。人們觀后,大失所望,評頭論足,意見紛紛,甚至有人毫不客氣地說,他畫的不是虎,而是貓。此話流傳開來,遂有人戲謔地稱他為“張貓貓”。此事給了張善子極大的刺激與啟發,他決心按照行家和眾人所提出的不足,下功夫苦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善子的畫虎藝技有了長足的進步。1923年,他在閬中縣錦屏山畫了兩塊虎碑,系單線白描,線條剛勁,氣勢雄偉,分別命名為《上山虎》與《下山虎》,并各題了一首詩。前者寫道:“眈眈虎視遍西東,瓜豆河山在眼中。獅睡至今猶未醒,將來誰是主人翁?”后者寫道:“天地英雄氣,只在此山中。循環不可測,林暗草驚風。”畫下還鐫有張善子的名言:“一錢不值,萬金不賣。”這兩幅虎畫與題詩,表達了張善子的愛國主義思想,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可謂詩畫俱佳。

然而,單線白描還不能反映出國畫的筆墨層次及用色豐富。受五代畫虎名家厲歸真遁入深山觀察活虎的事跡啟發,張善子決定豢養老虎,以入畫圖。張善子養虎是在成都開始的。約在20年代后期,他托人從日本買回一只小虎,運到成都,親自飼養,日夕觀察,臨虎作畫。盡管由于初養無經驗,虎所食牛肉當時成都不易得,該虎只養了三年就死去,但通過與虎的朝夕相伴,卻使得善子的畫藝大增,獲益匪淺。在我國畫界中,張善子亦稱得上是馴養活虎以作畫本的第一人。

1930年春,張善子出于對黑暗時局的不滿,采用《西廂記》里的十二句艷詞,合畫了12張虎圖,取名《十二金釵圖》以諷世。在圖上,12只吊額大蟲或踞或立,或媚或怒,或長嘯,或鼾睡,各姿各式,極盡變態。其師曾農髯先生見后,驚喜于色,專為畫題詞曰:“嗟乎,善子其善以畫諷世者歟?去歲來滬,攜其平日所畫虎,大者丈余,小者數尺,或寫群虎爭食,喻當道賢者,或寫犬而蒙以虎皮,喻賢者中之又賢者。磋乎張生,何諷世之深耶?……”由于《十二金釵圖》借群虎把害人蟲當道、“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現實暴露得淋漓盡致,抒發了人民憤懣的心聲,因此該圖公展之日,觀眾拍手稱快,贊嘆不已,人心共憤,張善子亦由此聲名大振。

1934年,張善子與張大千在北平舉行了畫展。張善子展出了一幅丈二巨虎,名《黃山神虎》,吸引了許多的觀眾。畫面上,頂端是數條瀑布飛瀉而下,浪花飛濺;中間是白云靄靄,如絮如煙;下右端則是蒼松樹梢,在寒風中抖瑟,只見一只巨虎從山頂上猛撲下來,怒目張牙,虎威逼人,如聞狂吼,天地搖曳。立在畫前,觀眾每每躡足。畫上還題了一首七絕:“石濤畫松能畫皮,漸江畫山能畫骨。兩師黃山住半生,未見當年此神物!”這幅畫本為非賣品,經多方說合,最后被宋哲元將軍以兩千塊銀圓購去,此事震動了全國藝壇。江東楊云史先生曾有詩贊善子之虎畫曰:“畫虎先從養虎看,張髯意態托毫端,點睛擲筆紙飛去,月黑風高草木寒。”自此,張善予先生的“虎癡”稱號,聞名全國,畫界中有不少人甚至直稱他為“張老虎”。

但是,張善子深知,藝術無止境,因而他虛懷劬學,繼續向藝術高峰奮進。自1932年始,張善子就與張大子同住在蘇州網師園內,兄弟倆日日研詩作畫,相互切磋,藝事日進無已。1935年,友人吳宗信在貴州捕得兩只乳虎,愿以一只相送,善子聞之大喜,急率兒子心德星夜由蘇赴黔將虎接回,命名“虎兒”,張善子精心喂養,愛不待言。該虎也頗通人意,日不離善子左右,夜則在其榻下而眠,見者無不心驚。張氏兄弟從此常在網師園內,命“虎兒”做出各種姿態,對虎寫生,畫稿盈篋。張善子通過長期的觀摩與苦練,虎畫已爛熟于胸,信筆涂去,即能將山大王的各種雄風,表現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人稱神來之筆,為中國畫壇增添了奇異的光輝。此時張善子的畫虎,已經爐火純青。散原老人陳三立先生曾有詩贊善子昆仲的《養虎圖》曰:“二張畫筆冠時名,畫虎兼資養虎成,視以善心無異類,愿推仁術問蒼生。”

“以筆寫出吾之忠憤”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八一三”之后不久,上海、南京相繼失陷,住在蘇州的張善子憂心如焚,他對日寇的侵略極其痛恨,誓死不當亡國奴。他毅然拋棄了財產和收藏,率家人匆匆西上,先到安徽郎溪,次回四川重慶,繼赴云南昆明。在這次戰火中,張善子平生所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畫等珍貴物品,幾乎喪失殆盡;他曾對友人說道:“丈夫值此機會,應國而忘家。此次我來郎溪,生平收藏存在蘇州網師園內,皆棄之如土,以今日第一事為救國家于危亡,萬一國家不保,雖富擁百城,又有何用?恨我不是猛士,不能執干戈于疆場,今將以我的畫筆寫出我的忠憤,來激勵志士,為海內藝苑同人倡!”張善子的耿耿丹心,滿腔碧血,躍然于言詞之內。

張善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艱辛的西撤道路上,張善子時刻不忘救國,他的畫筆一直沒有停過。無論是在顛沛的旅途中,還是在昏黃的旅店里,張善子總是手不停筆,畫了許多虎畫分贈給前方將士和友人,鼓勵他們發揚雄風,奮勇殺敵。到達武漢后,張善子聞訊國共第二次合作已經形成,全國一致團結起來抗日救國,感到極為興奮。他立即去商店買回一匹長二丈、寬一丈二尺的白布,張掛在寓所墻上,構思創作巨幅國畫《怒吼吧,中國》。不久,日軍逼近武漢,敵機空襲不斷,張善子又撤退到宜昌,住在三弟張麗誠的家中。在宜昌時,張善子置辛酸簡陋的流亡生活于不顧,對敵機的狂轟濫炸于不理,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進這幅巨畫的創作之中。就在這幅圖畫即將完成的那天傍晚,全城又響起了凄厲的空襲警報聲,人們紛紛進入防空洞內躲避。但張善子先生卻巋然不動,繼續奮筆疾揮,把自己的希望與憤怒,都飽和在顏料里傾瀉到了畫幅上。當時,正有一名國民黨的飛行員前來看畫未走,見此情景十分感動,他熱淚盈眶地向張善子先生敬禮說:“張老,您就安心把畫畫好吧,等我去殲滅敵機!”張善子就在這遠近隆隆的爆炸聲中,伴著沖天的火光,完成了這幅巨作。

這幅花了張善子先生四個多月心血的力作,構圖雄偉,筆法謹嚴,感情強烈,氣吞山河。圖上是二十八只猛虎,奔騰跳躍,正追逐撲吞著一線落日。老虎象征著當時中國的二十八個行省,威武勇猛,生氣勃勃;落日代表了日寇,已經夕陽西下,一息奄奄。張善子還以他特有的剛勁書法,在畫上寫下了“怒吼吧,中國”幾個大字,并題詞道:“雄大王風,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當天晚上,他曾充滿信心地對人們說:“你們看,中國二十八個行省都怒吼了,小日本焉有不敗之理!”后來,為了紀念這件作品的完成,張善子還站在畫下請人拍照。照片中,濃髯長袍的張善子與這幅巨作融成了一體,大義凜然,慷慨豪邁,顯示了炎黃子孫不可侵犯的威嚴氣派。

“正氣歌成正氣圖”

1937年底,張善子率家人到達重慶。他接受了老友、當時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主任許世英的邀請,參加了該會的抗日救亡、賑濟難胞的工作。數月后,張善子先生來到昆明,住在他學生的家里,集中精力繪畫,宣傳抗日,宣傳愛國主義。弦高、蘇武、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戚繼光……這些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都是張善子一生所景仰的對象。特別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最得張善子崇敬。在這段時間里,他以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故事和愛國英雄為題材,不顧勞累,日夜趕畫,連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畫幅,如《弦高犒師》《蘇武牧羊》《精忠報國》《文天祥正氣歌圖》等,并畫出了《正氣歌》中的十二幅人物畫像及四維八德人物畫像,以借古撫今,動員抗戰。張善子還在自己所畫的《文天祥像》上寫道:“要效文文山先生,發民族精神!”

就在這些繪畫完成以后,張善子即在各處舉行了《正氣歌人物圖巡回展覽》,宣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秀傳統,呼吁人們以歷代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為榜樣,積極投身到今天的抗日救亡斗爭中去,保衛祖國,英勇奮斗。張善子先生的這些正義行動,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操和忠義精神,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極大支持。楊云史先生又有詩贊張善子曰:“軾轍齊名昔兩蘇,蜀山再見二雄具;丹青有力明尊攘,正氣歌成正氣圖。”

1938年8月13日,正值上海“八一三”事件一周年紀念。張善子回想起日寇占領中國土地后所犯下的種種暴行,怒火中燒。他以兩大幅素帛合成巨幅,飛筆揮毫,義憤形于顏色,畫雄獅怒目狂吼于富士山下,題名《中國怒吼了》。畫幅上,只見一頭碩大無朋的巨獅,鬃須怒張,雙目如炬,狂嘯憤號,巍然雄峙;雄獅的四只如柱巨足,正齊踏在日本富士山上,把富士山只壓得山崩土潰,泥沙俱流,似乎馬上就要陷落下去。

張善子先生的這幅《中國怒吼了》,主題鮮明,生動感人,是我國美術界在國畫形式上,開了抗戰宣傳畫之先河。故當此畫展出之時,觀眾萬頭攢擁,人心個個憤激,人們無不摩拳擦掌,決心為保衛祖國爭先殺敵,誓把抗戰進行到底。

出國義展宣傳抗戰德藝高標蜚聲中外

1938年底,張善子先生在周恩來副主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賑委會主任許世英等人的贊助下,準備出國舉行畫展,宣傳抗戰,并募集抗日捐款。為了出國宣傳等工作的方便,張善子揚言遵從母親遺命,于12月8日在重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取圣名叫安琪。12月底,張善子攜帶了自己和大千以及他倆合作的作品共一百八十多件,赴歐美開展宣傳與募捐。這次出國,由于張善子先生的卓越才華和高風亮節,使他有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贏得了國際友人的極大尊重。

1939年1月,張善子抵達法國,隨即在貢格惹德堡正式舉行了《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展》,受到了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當時的法國總統勒勃倫曾親往參觀,贊揚張善子為“東方近代藝術的代表”,并對張善子先生熱愛祖國的行為表示欽佩。

同年4月,張善子抵達紐約。不及休息,他即奔赴美國各地舉辦畫展,還深入到各大學和群眾團體進行講演,宣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宣傳介紹我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呼吁世界人民緊急行動起來,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支援中國人民的神圣抗戰。在這些展覽會和講演會上,張善子還常常當眾揮毫,公開表演,并舉行義賣。他常說:“多賣出一張畫,就多一顆射向敵人的子彈,多一份支援祖國抗戰的力量。”他畫的多是老虎,寓意著中華民族不可辱。美國的各地民眾,對于張善子先生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表示了極大的敬重;而對他當眾展現出來的嫻熟、高超的東方藝術技巧,更是齊聲喝彩,如醉如癡,為之傾倒。

張善子先生的美國之行,轟動了美國朝野。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及夫人曾多次請張善子赴白宮做客,將他奉為上賓。當羅斯福總統代表政府宣布廢止《美日商約》之后,張善子為了答謝美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聲援和支持,發展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專門精心畫了幾張巨虎圖,題名《中國怒吼了》,分贈給羅斯福總統及國務卿等人。羅斯福欣喜異常,對此視為奇寶,特別吩咐將此畫掛在白宮林肯像側,至今猶存。以中國平民畫家進入白宮,并得到如此之尊重與榮譽者,亦要以張善子先生為第一人。

張善子在美國時,除畫了大量威風凜凜的虎畫之外,他還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創作了許多取材于《圣經》故事,寓意正義戰勝邪惡,光明驅除黑暗的作品,贈給美國的一些宗教團體與學校,受到了美國宗教界的熱烈歡迎,張善子由此也得到了他們對中國人民進行浴血抗戰的理解、同情與支持,并募得了大量的捐款。

光陰瞬忽,張善子出國奔波宣傳已近兩年。在這近兩年中,他舉辦了一百多次畫展,而他個人所作的宣傳、講演等更是不計其數,前后所募得的款項總共達到了一百多萬元,其中僅他個人的義賣畫虎就得款十余萬美元。張善子先生把這筆巨款全部寄回國內,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自己從未從中染指過一絲一毫。當時的《新華日報》、 《大公報》等進步報刊,均對張善子先生的高尚品德和赤誠的愛國主義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張善子由于自己爐火純青的精湛藝技,還贏得了西方美術界和外國友人的極大敬重。美國紐約的佛恩大學曾以榮譽法學博士的稱號特別授贈張善子,華盛頓黑人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紐約女子美術專門學校等單位也紛紛先后聘請張善子擔任他們的名譽教授。羅斯福總統夫人曾尊敬地稱張善子為“世界藝術教授”。張善子先生為祖國和中華民族,為我國的古老傳統藝術,爭得了榮譽。

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

在國外期間,盡管張善子在各地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但由于工作的萬分勞累,他年近花甲的身體早已日益不支。張善子在衰弱中,更是日夜思念還彌漫在戰火硝煙中的祖國。他謝絕了美國醫生要他在國外療養一段時間的建議,更拒絕了一些外國機構請他留在國外從事藝術、有較高職位和享受優厚待遇的聘請,而是歸心似箭,渴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1940年9月2日,張善子先生結束了在國外的宣傳、募捐等工作,滿載著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抱著病體,風塵仆仆地歸國了。

9月25日,張善子先生抵達香港。可是,他卻無法繼續上路,因為他除了隨身攜帶的展品之外,已經身無分文。張善子為國“宣勞奏績,載譽歸來,而蕭瑟若是”的窘況,引起了香港各界人士的關注。在此前后,有人曾提出叫他出賣展品,一幅可得萬金,張善子卻怫然斥之,謂“不欲受此私益”。因為在他看來,這些展品已成了宣傳抗日的有力武器,它們已經不再屬于個人私有,他還要借用它們再去打擊敵人。最后,還是靠在香港舉行臨時畫展所收得的門票錢及友人的資助,張善子才購買了一張飛機票,得以繼續踏上回歸的路程。張善子先生這種為國忘私的磊落胸懷與優秀品質,一時盛傳港九,受到了香港同胞的尊敬。

10月4日,張善子由香港飛抵重慶,得到社會各界和許多團體的熱烈歡迎。《新華日報》等各種報刊都登載了張善子先生回國的消息,并對他不辭艱辛,遠洋萬里,為國家籌賑宣傳,“收獲成績極為美滿”,取得“國際影響至巨”的情況,給予了詳細的報道和很高的評價。有的報紙甚至專文評論,稱贊他是“第四戰線的英雄戰士”。在一片鮮花與贊揚聲中,張善子先生始終虛懷若谷,只是一再謙虛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不過是盡了一點黃帝子孫的微力而已。”

回國后,張善子先生十分興奮。他不顧身體的疲勞和衰弱,日夜舉行報告會、座談會、接待會等,匯報出國宣傳工作,介紹世界抗戰局勢,鼓勵人們團結一致,把抗日戰爭堅持下去,必將取得最后勝利。由于長期的過度勞累,張善子先生早已積勞成疾,加之回來后又患了痢疾及糖尿病并發癥,他竟在10月中旬一病不起。就在他回到重慶的短短15天之后,1940年10月20日清晨,張善子先生經治療無效,終于撒手人寰,溘然長逝于重慶歌樂山寬仁醫院,享年58歲。

張善子先生逝世以后,引起了陪都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悼念,人們稱他是中國“真正的愛國大畫家”。出殯那天,山城十里長街,一片哀痛。群眾手捧白花,高懸祭幛、挽聯,燃起香蠟紙燭,痛悼這位把一生都獻給了國家與民族的杰出藝術家。張治中將軍曾贈挽聯曰:“載譽他邦,畫苑千秋正氣譜;宣勞為國,藝人一代大風堂。”于右任老先生也滿懷悲痛,揮毫寫下了“名垂宇宙生無忝,氣壯山河筆有神”幾個大字,以表示對張善子逝世的哀思。

張善子先生的崇高愛國精神,永垂青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巴塘县| 虹口区| 陆良县| 吴旗县| 怀化市| 博兴县| 天津市| 乌什县| 宜州市| 高雄县| 远安县| 安达市| 盈江县| 肇东市| 定南县| 华坪县| 梨树县| 酉阳| 淮滨县| 广南县| 晴隆县| 平安县| 木兰县| 新泰市| 德州市| 伊川县| 遵义市| 乌苏市| 隆林| 喀喇沁旗| 金阳县| 松潘县| 婺源县| 石首市| 祁门县| 达州市| 岑巩县| 大田县| 松溪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