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者匠心(縱橫精華·第一輯)
- 劉未鳴 劉劍主編
- 5240字
- 2022-06-20 20:55:37
國畫大師傅抱石的藝術人生
在南京漢口西路132號,有一幢建在山坡上的二層小洋樓,獨門獨戶,周圍樹木環繞,郁郁蔥蔥,恬靜閑適,這就是國畫大師傅抱石的故居。20世紀60年代傅抱石在這里生活了幾年時間,直到去世。1985年,這里被辟為“傅抱石紀念館”。
傅抱石是畫壇公認的一代宗師。其畫名直追齊白石老人,人稱“南北二石”。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
苦難童年幸運地得到藝術的熏陶
傅抱石是江西新余市(原新喻縣)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八月二十六日(1904年10月5日)生于南昌。先祖傅瀚是明代的東閣學士、太常少卿兼侍讀、禮部尚書。但盛極一時的傅家,后來漸漸衰落了。到傅抱石的曾祖、祖父時,已經貧無立錐之地。傅抱石的父親傅得貴,童年為地主割草放牛,后被地主的兒子用五齒釘耙在背上扎了五個洞,差一點死去。不久染上肺病,無可奈何之下,母親借了四吊錢的高利貸,讓他去南昌治病、謀生。得貴在南昌做過伙夫、賣過破爛,最后跟一位修傘的老頭相依為命,學到了一門修補布傘的手藝。
抱石的母親徐氏,江西新建縣人。自幼被騙賣到南昌做童養媳,因不堪虐待而只身逃出,認識了大自己16歲的得貴,兩個苦命的人便結了婚?;楹笊似邆€孩子,除了長女招弟和幺子抱石外,其余的都死了。因怕再夭折,所以給抱石取名長生。長生從出生到滿月,雙眼緊閉,父母以為是一個瞎子。到了滿月第二天清晨,長生的雙眼忽然睜開了。
徐氏性格剛直,作風豪爽,認為自己的一生已經被斷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盡力讓他讀書。長生五歲就跟一個做巡警的街坊認字,七歲被送進南昌新喻會館私塾“附讀”,也就是免費旁聽。但沒有多長時間便輟學并流落街頭,以販賣甘蔗謀生。母親發現后,心痛得哭了,帶回家幫著修傘。這里恰好有一家裱畫鋪和一個刻字攤,引起了長生的興趣。東鄰刻字攤的鄭老板喜愛長生聰明,教給他很多刻圖章的知識,并翻開刻章所用的《康熙字典》中的篆書給他看。后來長生也搞到了一本《康熙字典》,研習摸索,得入門徑。西鄰裱畫店的左師傅,專門復制石濤的作品,對石濤也頗有研究。他見長生常來看畫,且十分認真,就給他作很多講解,并帶他看一些古代真跡。長生從左師傅處知道了清代大畫家石濤,從鄭老板處知道了清代大篆刻家趙之謙,并搞到一套殘破的《二金蝶堂印譜》,模仿其中印樣,仿刻幾能亂真。從此,他既畫畫,又刻印,樂此不疲。
1917年,長生13歲。傅家所居街道的一位鄰居——江西省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張先生出于愛才和同情心,同意長生到他的小學去讀書,不收費。張先生給他取了一個學名叫傅瑞麟,插在四年級班中聽課。瑞麟學習刻苦,初小四年級后,又考入高小。三年畢業,名列全校第一。
仿古印一舉成名
江西省第一師范給學生提供的是免費學習、膳食和住宿。但學生入校須交10元學費、5元服裝費,共15元大洋,以防半途而廢。傅家靠補破傘為生,根本無力交納這筆費用。張先生知道得意門生有困難,便拿出自己一個月的薪水18元,全部送給傅家,使瑞麟得以繼續讀書。此時瑞麟母親卻染上了肺病,家庭愈加困頓。瑞麟雖在學校做零活賺點兒錢,但仍無濟于事。
這時,學校看大門的工友老張給他出了個點子,叫他仿幾塊趙之謙的印章,由老張拿去設法賣給喜收藏的紳士們。瑞麟走投無路,只好試試運氣。沒想到被這些富人認定是真物,得到很高的價錢。老張將賣印所得的四分之一交給瑞麟,這對一個窮學生來說,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了。于是,瑞麟偽造一批后,又偽造了一批,賣得很順手。他把賣假印所得的錢一部分交給母親治病養家,剩下的錢用于學習,買了許多紙筆墨色。
瑞麟原名長生,譜名中洲,字慶遠。1923年由師范英文科轉入藝術科時,便自號“抱石齋主人”。他所以取名“抱石”,首先是尊崇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取《楚辭》“抱石懷沙”之意;其次是特愛石濤的畫,更愛石濤的畫論;最后是愛好篆刻,與石頭有不解的情結。于是他自號“抱石齋主人”,后來干脆改名傅抱石。
抱石仿造名家印章的事,后來終于敗露了。收藏假印的人,有些是議員和地方官僚,便告到學校。校長愛才,再三打圓場,平息了事端,并替抱石在報上登啟事,以自己的名義向社會推薦。抱石一下出了名,前來求印的人很多。從此,抱石正式開始了課余賣畫鬻印生涯,成為南昌城很有名氣的青年書畫篆刻家。
徐悲鴻賞識,赴日本留學
1926年秋季,傅抱石20歲,順利地從師范學校藝術科畢業。因成績優秀,留在師范附小當教員。江西省立第一師范改為第一中學,傅抱石到母校講授藝術科國畫、篆刻及理論。同時先后兼任省立第二職業學校、南昌私立鴻聲、洪都、心遠等中學圖畫教師。但抱石并未因此而滿足,還想向藝術的更高層次進取。
機遇終于來到了。1931年初夏,著名畫家、中央大學藝術科主任徐悲鴻應江西省政府邀請到南昌。抱石在朋友的引薦下,帶著書畫篆刻作品及著作去拜訪。徐悲鴻大加贊賞。晚上,抱石特為徐悲鴻治一銅印。徐悲鴻十分高興。次日,又到抱石處回訪,給抱石畫一白鵝,上面幾筆蘆草,右下方題寫了抱石治銅印相贈之事,并謙虛地說“自愧不相抵也”。之后,抱石陪同徐悲鴻參觀南昌名勝。在往佑民寺、水觀音亭時,突遇寺內偏殿儲存的彈藥發生爆炸,當時傷亡很多,血肉橫飛,抱石和徐悲鴻一行也被震倒在地。大難不死,共同躲過一劫,徐悲鴻和抱石的感情更加親近了。
徐悲鴻對優秀人才的幫助和提攜一向是不遺余力的。為了傅抱石,他特地拜訪了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介紹了傅抱石的情況,希望熊式輝能送抱石去法國學雕塑??墒切苁捷x卻說留學名額太少,此事不易辦到,但礙于面子,不好完全回絕。徐悲鴻為他畫了一幅奔馬。熊最后決定以為江西景德鎮改良陶瓷為任務,送傅抱石去日本留學。
1933年秋,傅抱石乘船到了日本,進入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院研究部,主攻東方美術史,同時學習雕塑、繪畫及工藝美術,老師是日本著名學者金原省吾。在此期間,他翻譯了大量著作,編譯了《基本圖案學》,編著了《中國繪畫理論》,并發表了《苦瓜和尚年表》等許多論文。
1935年5月,他在東京銀座松坂屋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展出作品包括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篆刻、印譜等,共175件。展覽反應熱烈,轟動了東京藝術界。著名篆刻家河井仙郎、大畫家橫山大觀、大書法家中村不折、帝國美術學院院長正木直彥、日本文壇盟主佐藤春夫等都到現場參觀,并都買了畫或印。
在日本留學時,抱石結識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抱石很器重,抱石經常拜訪求教,探討學問。郭沫若為抱石的許多畫題了詩。兩人感情真摯,“交在師友之間”。
當年7月,因母親病重,傅抱石不得不匆匆回國。
回國教書,畫名日振
從日本回國后,傅抱石被徐悲鴻聘請為中央大學(即南京大學)美術教育科美術史講師。正值年富力強的他不斷推出新著。1936年7月在南昌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1937年抗戰爆發,傅抱石被迫離開南京,輾轉到了重慶,先在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由郭沫若主持)任秘書,后在西遷重慶沙坪壩的中央大學任教,1941年晉升為教授。
傅抱石到中央大學后,主要研究和教授中國美術史,又不曾輕易將作品示人,以致有很多人認為他根本不會畫。抱石當然不能容忍這種局面。他當時的處境很窘迫,租借了地主的幾間門房,名為“金剛坡下山齋”。門房用稀疏的竹籬隔作兩間,每間不過方丈大,高約丈三四尺,非常狹窄簡陋,光線暗弱。不得已,只有當吃完早飯后,把僅有的一張方桌,抬靠大門放著,利用門外光線作畫,畫后又把方木桌抬回原處吃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了近百幅作品,又加上一些舊作,于1942年9月在重慶舉辦了“壬午個展”,展出作品100件。其中有徐悲鴻題塘的“元氣淋漓、真宰上訴”的《大滌草堂圖》及郭沫若題詩的《屈原》、《陶淵明像》等名作。1943年又在重慶和成都舉行第二次個展。從此畫名大振。
在重慶近八年時間里,傅抱石看遍了蜀地山山水水,這對他的山水畫來說無疑是有力之助。他的研究重點也由美術史轉移到中國畫創作。這期間,他不但舉辦了第三次個人畫展,而且還在昆明舉行了“郭沫若書法、傅抱石國畫聯展”,名聲遠播。他的一大批名作就此誕生,如作于1944年的《麗人行》,于50多年之后在北京的拍賣會上,竟以1090余萬元的價位拍出,創造了中國拍賣價的最高紀錄。
1946年10月,中央大學遷回南京。同年12月,在南京香鋪營文化會堂舉辦“徐悲鴻、陳之佛、呂斯百、傅抱石、秦宣夫聯合畫展”。1947年10月,在上海中國畫苑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180余幅。1949年冬,又在南昌舉辦畫展。
堅持傳統中國畫,成為畫壇泰斗
南京解放前夕,許多人動員傅抱石離開大陸前往臺灣,他以家口拖累為由堅決拒絕。為逃避戰火躲開糾纏,1948年12月率全家返抵老家南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抱石返回南京,在南京大學藝術系任教。
但此時的中國畫被視為不合時宜的封建意識形態殘余,1950年,抱石在南京大學所教的書畫、篆刻、繪畫理論和中國美術史四門課程,相繼全部取消,他陷入了苦悶彷徨之中,但很快醒悟而振作起來。他在文聯、美協、政協及學校的各種會議上,在各種報刊上,不斷發表講演、發表文章,積極宣傳提倡國畫的優秀傳統,既反對保守主義,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他認為:“中國的繪畫,有其特殊的民族性,較別的國族的繪畫是迥然不同的!”他說,“中國繪畫既有這偉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指頭,向世界的畫壇搖而擺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我們不應妄自菲薄”。他的意見終于引起各方重視,爭取到政府支持,撥款救助了部分生活困難的國畫家,使許多畫家歸隊或得到工作安排。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抱石調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1953年南師美術系成立了中國畫研究室,他作為主任又開始了中國畫等課程的教學。他的作品《搶渡大渡河》、 《更喜岷山千里雪》還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國畫展。
5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抱石是重點被打擊的對象。但他卻毫無顧忌,只要是真話,什么都敢講。他和郭沫若的關系,他大講;他和張道藩、陳立夫的關系,他也大講。他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他的“認罪狀”比他發表的論文數量還要多。但運動一過,他又毫無顧忌地講了起來。別人都為他擔心,他卻談笑風生。有一次,他去揚州講演篆刻藝術,他講到齊白石為蔣介石刻印,“蔣中正印”四個字刻得好極了。當時人聽后都嚇出一身冷汗,但抱石說他“談的是那印章的藝術啊”。如果不是郭沫若的保護,真不知抱石怎么闖過來呢。
1956年,他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分會籌委會主任委員。1957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建議,在南京建一所國畫院,傅抱石被提名為籌委會主要負責人。1959年7月9日,他與關山月一起應邀到北京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江山如此多嬌》的巨幅山水畫。該畫高五米半,寬達九米,在中國繪畫史上堪稱空前,成為經典性的名作。1960年3月,江蘇省國畫院在南京長江路292號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的地方正式成立,他任院長。畫院建立后一個月,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成立,傅抱石擔任主席。同年8月,他又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
進入畫院,是抱石一生的又一轉機,是他畫名又一次提高的時期。一開始,抱石對畫院存有偏見,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畫院都是為皇家服務的工具,畫院畫家缺乏獨立的人格。所以,他去之前有一個條件,就是繼續擔任南師美術系教授。其實,抱石到畫院后,有更多的時間放在畫畫上。1960年9月,他率領江蘇省國畫院畫家進行了兩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一行13人先后到鄭州、洛陽、三門峽、西安、延安、華山、成都、樂山、峨眉、重慶、武漢、長沙、韶山、寧鄉、廣州等六省十余城市,時間長達三個月。這是一次最重要的寫生活動,產生了一大批反映祖國大好河山,反映建設新貌的優秀作品。次年在北京舉辦了“山河新貌——江蘇國畫家寫生作品展覽”,并出版了《山河新貌》畫冊。1961年6月至9月,傅抱石又與關山月結伴,到東北寫生,11月在南京舉行“傅抱石東北寫生畫展”。1962年,到浙江風景區度假寫生,并出版了《浙江寫生畫集》。1963年11月,赴江西井岡山、瑞金寫生??梢哉f,60年代以來,是傅抱石最得意的時期,他的成果特別豐碩,創作了一大批佳作,他的國畫藝術達到了輝煌的巔峰。他被郭沫若等人譽為“南北二石”(北有齊白石,南有博抱石),而當時“北石”已去世,只有“南石”健在。當時的李可染、錢松巖等畫家的名氣皆不太顯,傅抱石已成為當時公認的畫壇之首。
傅抱石成為畫壇泰斗后,國內外藝術界人士慕名拜訪者絡繹不絕。他原來居住的傅厚崗6號住房益加緊張,政府特別照顧,把漢口西路132號的別墅讓給他居住。1963年,傅抱石全家搬到這所別墅。別墅在南京師范學院北面,原來是國民黨政府一位要員的住房,據說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的“小倉山房”舊址。
1964年,傅抱石被推為全國人大代表。1965年9月,上海國際機場建成,上海市委邀請傅抱石為機場作畫。9月28日,華東局負責人魏文伯宴請了他,他也會見了上海文藝界的一些朋友,并作了畫。因為要過節,他要暫回南京一次。過節后,再回上海完成這幅巨作。朋友們為了讓抱石高興,讓他喝足了酒。上海國際機場特地用飛機送抱石回南京。第二天早晨,他感到身體不舒服,11時昏迷。傅抱石得了腦溢血,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年僅61歲。他的遺體被火化后,葬于南京雨花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