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前言

  • 樂府詩選
  • 曹道衡選注
  • 4027字
  • 2020-11-16 15:10:17

在我國詩歌史上,“樂府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專有《樂府》一篇,和《明詩》等篇并列。許多作家的詩文集,也往往將“樂府”單列一類,和一般詩歌相區別。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部分詩,本是歌辭,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因此名之曰“樂府”。所謂“樂府”本是一個官署的名稱。正如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是有了這個官署,“后人乃以樂府所采之詩名之曰樂府”。

關于“樂府”這個官署的設置時間,根據過去的說法,都認為始于漢武帝時代,此說創自東漢班固的《漢書》。他在《禮樂志》中說: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

同書《藝文志》也說: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詩,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

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卻使這種說法產生了疑問。因為據1982年陜西《考古與文物》所載袁仲一的《秦代金文·陶文雜考》說,秦始皇陵出土編鐘,其一紐上有秦篆“樂府”二字,那么樂府官署的設立,至少可以上推至秦代,證以《史記·樂書》及《漢書·禮樂志》中都曾談到漢惠帝時已有“樂府”的記載,這結論大致是可以肯定的。根據上述的情況,我們似乎可以認為:“所謂樂府詩,就是古代樂府官署中所演奏的樂歌。”然而這樣的結論并不完全準確,至少是很不全面。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詳談。

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秦漢以來掌管音樂的官署共有兩個:一個叫“太樂”,是“奉常”(后改名“太常”)的屬官,掌管“雅樂”;一個叫“樂府”,是“少府”的屬官,掌管“俗樂”。前者所掌為宗廟祭祀、朝廷典禮所用的樂曲;后者所掌則為采自民間的歌曲,專供帝王貴族娛樂享受之用。據《漢書·藝文志》說:帝王們所以要演奏這些民間樂曲,是為了“觀風俗,知薄厚”。這種說法雖多少有點美化的用意,也未必盡屬杜撰。因為根據一些古籍的記載,采詩之制起源甚早,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漢何休《公羊傳解詁·宣公十五年》:“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是東漢后期人,他的說法可能有根據儒家思想而加以理想化的成分。但關于采詩的事,在先秦典籍中確有記載,如《國語·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吳韋昭注:“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這里所說的“獻詩”,應該包括他們自己所作的詩和從民間搜集到的歌謠。現在我們所常讀的《詩經》,尤其是“十五國風”,有一部分可以斷定是民歌,大約就是經過這些采詩者的采集,然后由周代樂官加以潤飾、整理后的產物。后來漢以后的各類樂府民歌,其形成情況,大約也與此相類似。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古代樂府民歌,大抵是這樣被保存下來的。

但是,現今我們所說的“樂府詩”,其內容并不限于民歌,其中有一部分卻出于文人手筆,有些還是專供帝王的宗廟和朝廷所用,例如今存《樂府詩集》中的《郊廟歌辭》、《燕射歌辭》以及一部分《鼓吹曲辭》就是這樣。這些樂曲似乎在當時,應當歸“太樂”之官所職掌,而非“樂府”官署所司。只是由于它們也是樂曲,所以后人就籠統地把它們歸入“樂府”一類。例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中所談的“樂府”,就包括著這些內容。

在古代,“詩”和“樂”本來是不分的,凡是詩都能歌唱。一般來說,都是先有了歌辭,然后才被人譜曲歌唱。《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他說:“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者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所以最早的樂曲,都是依辭配曲的。從漢代以來的樂府詩也是這樣。《宋書·樂志一》說到漢代的《相和歌辭》及東晉南朝的“吳歌”時說:“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但這些樂曲一旦在人們中流行,并受到歡迎以后,就有人反過來,依照這種聲調,另造新辭。這就是同書所說:“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調哥詞之類是也。”這里所說的“魏世三調哥詞”,也就是《宋書·樂志》中的“清商三調歌詩”,它們大抵是曹操、曹丕等人根據《相和歌》的曲調,另撰新辭,并經魏晉樂官譜曲歌唱的。但還有一些詩歌大約只是某些文人模仿當時的樂曲創作詩歌,實際上并未演唱過。如《文心雕龍·樂府》:“子建(曹植)、士衡(陸機),咸有佳篇,并無詔伶人,故事謝絲管。”后來不少文人擬作的樂府詩,大抵都是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說樂府詩本是樂曲,卻并不是所有的樂府詩都曾被人歌唱。這些沒有被譜曲歌唱的詩,既然不曾入樂,有時也不免和樂律有所不合,所以在梁代就有人稱這些詩為“乖調”,但它們為什么不合樂律,現在已無從知道。也許,那些已經入樂的文人詩,在配曲以前是否全部合律,有沒有經樂官們加工,也很難確知。但隋唐以后的文人有些詩仍襲用漢魏舊題,而據《隋書·音樂志》,這些曲調在隋時已不復歌唱,可見其寫作已不復顧及音律,據此來推論南北朝文人的某些擬樂府,是否也有這種情況,也很難說。然而不管怎樣說,這些詩被歸入樂府之列,已是約定俗成,不必另立新說了。

關于“樂府詩”的分類,我們一般根據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的辦法,把它們分成《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等類。此外,在《樂府詩集》中還設有《近代曲辭》和《新樂府辭》兩類。但郭氏所謂“近代”,實指隋唐五代,所以其中絕大部分歌辭,已和《新樂府辭》一樣,不屬于本書的入選范圍,所以只選錄了薛道衡《昔昔鹽》、丁六娘《十索》等少數隋人之作。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幾個部類,情況也各各不同,歷來傳誦的樂府詩名篇,大抵屬于《相和歌辭》、《清商曲辭》、《雜曲歌辭》和《鼓吹曲辭》及《橫吹曲辭》的某些部分,歷來文人的擬作,也大多屬于這些部類。我們不妨說,這幾個部類實為樂府詩中的精華所在。

關于《雜歌謠辭》,情況就有所不同。無可否認的是在這一部類中,同樣存在許多傳誦的名篇,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把“歌”和“謠”是區別開來的。這樣處理確有其理由。因為像《并州歌》、《隴上歌》這樣的歌辭,如果有樂官加以采集、配曲,未嘗不能像《相和歌辭》等樂曲那樣演奏(其實《隴上歌》恐怕在北朝曾被配樂歌唱,如《洛陽伽藍記》卷四所載田僧超吹笳所奏的《壯士歌》可能即《隴上歌》)。至于謠諺,恐怕是無法譜曲歌唱的,其產生時代有的很難判定,如《三峽謠》、《滟滪歌》、《丁令威歌》等,雖出于南北朝人著作,但其產生年代,則很難確定。因此余冠英先生在《樂府詩選》中專門設了“漢至隋歌謠”這一類,和“漢魏樂府古辭”、“南朝樂府民歌”及“北朝樂府民歌”這些類目并列。這樣做是比較妥當的。但在現在這個選本中,既然要按時代順序來分,那么這些歌謠的安排,確實有一定的困難。我現在考慮這些歌謠雖出于南北朝典籍所載,其產生時代當在此前。像《三峽謠》之類,既見于《水經注》,而該書作者酈道元又不可能親自到過三峽,很可能轉引自東晉前后人的著作,那么這類歌謠的產生時間,當不致晚于東晉,所以把它們放在西晉最后一部分,也許是可以的。當然,這樣做也未必完全妥善,還望廣大讀者和專家們賜教。

本書中選錄《琴曲歌辭》和《舞曲歌辭》相對地較少,這是因為《樂府詩集》中這兩部分作品本來數量不多,而藝術上比較好的數量更為寥寥。至于那些被視為廟堂樂章的《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近代以來的學者一般是不加選錄的,如黃節先生的《漢魏樂府風箋》、余冠英先生的《樂府詩選》都是這樣。我在這里則選錄了一些《郊廟歌辭》,因為這些歌辭在藝術上多少有它們的某些特色;同時在體裁上也多少顯示了后來七言詩形成的雛型,對讀者了解詩歌形式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至于《燕射歌辭》,則現存的作品都產生于晉以后,而詩體則基本模仿《詩經》,很少特色,因此一概從略。

本書對入選的作品,為了幫助讀者閱讀,對一些難解的字辭和典故,都作了注釋。這些注釋一般要求比較簡明,但在有些問題上,由于典故比較生僻或文字比較艱深,我不得不引證一些典籍或舉出某些例證。特別是對有些作品的理解,我和前人有不同看法時,也作了一些考訂和解說。這些看法是否妥當,還希望大家指正。

這部《樂府詩選》是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幾位先生提議下編選的。本來,在“樂府詩”的選本方面,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余冠英先生的《樂府詩選》。但這部選本初版是以民歌為止,只采錄了少量文人作品作為附錄,而再版時,又把附錄刪去。這部選本出版后得到廣大讀者歡迎,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好書。但根據歷來對“樂府詩”的理解,那些文人的擬作,似也不宜摒棄不錄,因此出版社的幾位先生就倡議再編一個選本。這個工作,照理說自然應該請余先生來做最為合適。但這時余先生已經九十高齡,身體條件已不適宜再從事這一工作。因此經陳建根、劉文忠、張福海三先生專門去征求了余先生的意見,命我來擔此重任。我自惟學識淺陋,很難勝任,雖屬師命難違,實在深感惶恐。

在本書的編選過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曾參考過余先生的《樂府詩選》,并且始終受到余先生的親切關懷。最使我痛心的是在本書初稿完成后不久,余先生就永歸道山。“泰山其頹,我將安仰?”言念至此,不禁淚下。更使我難過是亡友沈玉成兄,原來準備和我一起來承擔這一工作,后來他有其他工作,沒有參加,但當本書的部分選目列出后,他曾提出一些意見,對有些篇的解釋還發表過他的見解。不幸的是他在最近亦已逝世。謹以此書作為對師友的紀念。

當然,本書的出版,更是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幾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特別是劉文忠先生不但慷慨地把他的藏書長期借我使用,在書稿完成后,他和張福海先生又進行了細致的審閱,提出了許多寶貴而中肯的意見,使我獲益匪淺。在這里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曹道衡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于北京車公莊寓所

為你推薦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會員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烽火戲諸侯 13.5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遲來的周先生
會員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尤知遇 3.1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哈巴河县| 若羌县| 突泉县| 高邮市| 永安市| 繁昌县| 濮阳市| 汤阴县| 陆丰市| 镇远县| 营口市| 交口县| 娄烦县| 库车县| 大足县| 秭归县| 丽水市| 万全县| 荣昌县| 明光市| 庆阳市| 吉安县| 卢湾区| 固原市| 孟津县| 大名县| 奉化市| 祁连县| 封丘县| 凤冈县| 嘉定区| 军事| 喜德县| 阿拉善右旗| 宜兰县| 勃利县| 郎溪县| 二手房| 舒兰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