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晉女德建構
  • 俞士玲
  • 2928字
  • 2020-11-20 12:33:43

一 認識傳統(tǒng)女德的必要性

在進行傳統(tǒng)女性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考時,我們首先注意到女性道德教育的經典文本劉向——《列女傳》,這一文本是通過較多樹立范例和提供少數(shù)反面例子來結構的,可以說,建構女德是它的主要追求,而且劉向也以《新序》、《說苑》建構男性道德。通過細致閱讀這些文本,我們體會到傳統(tǒng)女德與傳統(tǒng)男性道德都是建立在一整套儒家文化價值體系之上的,是在儒家本質精神——仁、義、禮、智、信之上建構了男女兩性的道德理想。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閱讀當下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研究者對“傳統(tǒng)女德”的認識:或看似清晰,實簡單粗暴。如石曉玲在《清代士紳家族對女性的道德形塑》中說:女德的“經典概括便是三從四德”、“順事父母、舅姑和丈夫”[7]。這種表述,是20世紀初反封建社會、反儒家文化語境下的產物,為20世紀眾多學者所沿襲,雖然有學者稱此為“曲解”并加以辯駁[8],現(xiàn)代年輕學者仍重彈其老調。

或模糊抽象,含義不明。如中國女性主義理論研究者林樹明在《現(xiàn)代學者的三本古代文學史考察》(三種文學史指: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一文中說:“(三本文學史)將五四以來的反思、批評父權制的時代精神注入其間,呈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軌跡,具備了當代女性注意批評理論的一些基本增長點。……謝本雖肯定《詩經》多婦女作品,但評詩卻多援用劉向的傳統(tǒng)解釋,從儒家‘女學’的角度解詩,說那些女作者‘皆能守禮且有愛國之志’,所以孔子收錄了這類詩歌。對春秋時婦女的雜文學的理解也如此。謝本還不加辨析地大量收錄了班昭要婦女自輕自賤的《女誡》。從女性文學編撰史的角度看,謝無量可視為宣傳兩性平等思想的一位先鋒,同時亦可視為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頑固守護者。”[9]這不禁使人疑惑,難道就因為是傳統(tǒng)女德,“守禮且有愛國之志”就應該擯棄?“守禮”和“愛國之志”難道不是當代社會也在倡導的嗎?當代的“守禮”和“愛國之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全沒有關系嗎?這還牽涉到下一個問題:假如我們批判劉向解詩,卻不明了劉向是怎樣解詩的,我們指責班昭“自輕自賤”,卻不了解她是否真的自輕自賤以及何以要自輕自賤,那么我們對此展開的批評會有說服力嗎?

或不合邏輯,想當然耳。如明史專家陳寶良在《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中說“傳統(tǒng)觀念”“正如強調男女內外有別一樣,同樣承認男女之間的道德差異”,因為女性有道德劣勢,從而需要女德教育[10]。陳先生沒有交代“男女道德差異”這樣一個大判斷從何而來,沒有交代從男女“道德差異”轉變?yōu)榕浴暗赖铝觿荨钡囊罁卧冢螞r其“女性有道德劣勢,從而需要女德教育”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值得商榷,如果推究古代教育實踐,顯然中國古代有更多的男性道德教育,難道是因為男性道德更處劣勢嗎?

改革開放以后,學術界也不時有傳統(tǒng)女德現(xiàn)代轉型之呼聲,但研究者的動機并非要弄清傳統(tǒng)女德之內涵或古代婦女道德之實踐,亦非關心現(xiàn)代婦女之發(fā)展,而是希望當代女性成為近代以來想象的古代的“三從四德”的女性,由此讓男性更有“主”之威風[11]。罔顧古代、現(xiàn)代社會結構、家庭制度之不同,這類說法甚至丟掉了中國古代男女協(xié)作的精髓,加劇了男女兩性的緊張和對立。有些學者將傳統(tǒng)女德與女權主義相比附賦予中國女德現(xiàn)代價值,但其傳統(tǒng)女德仍然是過去的刻板印象,而其目的不外是女人要像女人(其想象的)、扮演好女人的角色(其想象的),以所謂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地位)女性不幸福[12]來貶低女性在學業(yè)、事業(yè)和自我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面的追求和努力[13]。近十年,政府和社會不斷有回歸、復興、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呼聲,因為對傳統(tǒng)女德認識不明,出現(xiàn)了嚴重的社會流弊。如已被取締的東莞蒙正女德學堂和其他所謂的“女德講師”,竟然教現(xiàn)代女性“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研究者立即將此確定為儒家女德的話語[14],因而激起現(xiàn)代婦女研究者發(fā)出了“婦德介入現(xiàn)代女性生活是大謬”的憤激之詞[15]。雖然“女德講師”和婦女研究者對“女德”態(tài)度不一,但對傳統(tǒng)女德不明就里則是一致的。

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研究者重視《世說新語》、唐、明末清初的女性,多是看重這些時代女性的個性、叛逆性和“主體意識”,這里隱含的價值判斷就是叛逆?zhèn)鹘y(tǒng)女德的古代女性才是值得肯定的,而個性、叛逆性和“主體意識”是與傳統(tǒng)完全對立的。吳圣昔《明清小說與中國文化》[16],即用“舊女德”將明清小說中的女性分為三類:沉浸于舊女德中的女性、對舊女德產生懷疑的女性、叛逆于舊女德的女性。作者當然更看重后兩者。近來的研究表面上已對傳統(tǒng)文化有所重視,但并未動搖這一價值論核心。如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就頗為遺憾地指出:“盡管明末清初是一個個性解放的時代,女性的主體意識大為增強,然而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與中國傳統(tǒng)女性文化的聯(lián)系,仍十分密切。”[17]然而何謂“舊女德”,各家的認識又相當?shù)啬:?/p>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西方關于明清婦女史研究的收獲期,以高彥頤《閨塾師》和曼素恩《綴珍錄》為代表[18],雖然高彥頤精于理論架構,曼素恩更注重分析材料,但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極欲顛覆“五四” 婦女史觀的寫作旨趣,她們通過研究古代女性是如何生活的,越來越多地讓讀者看到當時婦女們生存的復雜多樣和多姿多彩,她們驚嘆古代婦女的生存“策略”[19]。如高彥頤說:“她們有著大量令人難忘的策略,從通過文字作品對格言進行再闡釋,到在生活實踐中翻新格言的含義,再到尋找道德與寫作和實踐間的縫隙。”[20]其思路是指出教條(格言、道德)和有策略地運用教條的婦女生活之間的差距,在婦女生活層面重估傳統(tǒng)婦女的價值。高彥頤宣稱不將儒家學說視為抽象的信條或靜態(tài)的控制機制,但既然認定明清女性“翻新格言”、在“道德”和“實踐間”有“縫隙”,其判斷中也隱含著一個“舊道德”在。21世紀以來,海外明清婦女史研究成果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國內研究者對曼素恩、高彥頤的婦女生存“策略”有所汲取。如杜芳琴、蔡一平在一篇文章中說:“父權的鞏固使得那些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上層婦女思考生活的新策略,她(班昭)用自己的經驗諄諄教導女兒輩如何在既定的生活空間中適應生存,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以謙德忍道在丈夫的家族中站穩(wěn)腳跟,這是一種‘適應的能動’。反抗是一種能動,適應制度取得生存空間也是一種能動,越是到父權—夫權制度的后期,婦女越在尋找生活的空間(包括家庭地位和精神生活)發(fā)揮能動。”[21]雖然同云“策略”,但杜芳琴、蔡一平文更多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將“策略”理解為一種婦女生存智慧式的“反抗”,旨趣又有不同。《閨塾師》、《綴珍錄》等的結論得自對明清江南才女的文學和生活的研究,杜芳琴等“越是到父權—夫權制度的后期,婦女越在尋找生活的空間,發(fā)揮能動”的判斷,大致也是對明清時代婦女的判斷,這與明清女性文學研究成果較多有關。

綜上所述,在女性主義研究者、古代文學研究者心中,對傳統(tǒng)女德基本持拋棄的態(tài)度,近十余年來,傳統(tǒng)女德的現(xiàn)代轉化之說漸起,但對傳統(tǒng)女德的認識依然是抽象和靜態(tài)的。海外漢學家雖云不將儒家學說視為抽象的信條或靜態(tài)的控制機制,但明清研究者無疑更注重經典傳統(tǒng)與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的重新組合,對于古代文化傳統(tǒng)本身的豐富、復雜性則無力關注,因此,研究早期女德問題,為性別研究以及之后的研究提供一種參照也就成為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达孜县| 合山市| 永平县| 礼泉县| 呼图壁县| 嘉善县| 丹江口市| 九龙县| 元朗区| 康马县| 勐海县| 凤庆县| 清新县| 毕节市| 睢宁县| 浦东新区| 茂名市| 金山区| 拉萨市| 垦利县| 葫芦岛市| 城步| 镇雄县| 凌云县| 法库县| 桂平市| 阳曲县| 昭觉县| 哈巴河县| 阿合奇县| 临高县| 昌邑市| 黔东| 高安市| 华蓥市| 呼和浩特市| 闽清县| 万州区| 宝鸡市|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