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員管理新陷阱(《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9期/全12期)(哈佛商業評論)
- 哈佛商業評論
- 999字
- 2020-11-21 14:17:00
前沿 Idea Watch
機器人
如果服務員是機器人
近年來,機器人“小辣椒”已經在餐館、銀行和機場為顧客提供了服務,現在商家在想方設法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其他機器人可能也會加入進來。創造與真人非常相似的機器人通常被視為此行業的黃金標準,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時機器人與真人的過分相似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最終導致顧客改變他們的行為。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觀看了一段視頻,有的視頻中是一名真人醫療助理協助完成預約,有的則是人形機器人幫助預約;然后讓參與者購買一瓶高檔瓶裝水或一瓶普通的水,觀看了機器人視頻的人選擇高端品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四倍。在其他實驗中,參與者想象自己在一家自助餐廳,研究者向他們展示真人或機器人服務員的照片;服務員是機器人時,他們會選擇更多食物;如果看到食物是機器人準備的,他們也會吃得更多。
研究人員說,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一種被稱為“恐怖谷”的現象:盡管我們覺得機器人越像人類就越有吸引力,但過于相似時這種相似性就會變得可怕,對我們自己的身份認知構成威脅。然后我們就會試圖逃避這種不適感,比如獲得權力的象征,或者過度沉溺于食物。隨后的實驗表明,如果人有高度的社會歸屬感、相應的食物被認為是健康的,而且機器人沒有那么人格化——比如沒有名字或沒有人稱代詞,這種代償性反應就會減弱。
“營銷人員進軍服務機器人領域,需要考慮促進或減輕消費者反應的環境因素。”研究人員寫道。例如,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可能會讓人們花更多錢,但也可能會破壞幫助人們控制消極行為的努力,比如在餐館菜單上添加熱量數據以阻止人們選擇熱量超標的食物。更廣泛地講,考慮到機器人可能引發的不適感,“企業應該避免強迫消費者與擬人化的機器人互動,而是允許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由機器人來服務。”研究人員說。
(存疑的)女性優勢
平均而言,與即將上任的女性CEO談判獲得的離職協議金要比與男性CEO談判的離職金更高,大概是因為她們更在意解雇問題。如果公司業績下滑、前任CEO早早被解雇,或者董事會中沒有女性成員,這種影響就會格外明顯。
《基于CEO性別的解雇擔憂:來自最初離職協議的證據》(CEO Gender-Based Termination Concerns: Evidence from Initial Severance Agreements),作者:費利斯·克萊恩(Felice B. Klein)、皮埃爾·謝尼奧(Pierre Chaigneau)與辛西婭·德韋爾(Cynthia E. Devers)
關于本研究 《服務機器人的崛起:擬人化機器人如何影響服務體驗并引發消費者的補償性反應》(Service Robots Rising: How Humanoid Robots Influence Service Experiences and Elicit Compensatory Consumer Responses),作者:馬丁·曼德(Martin Mende)等,《營銷研究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9年出版。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上旬刊)
- 暢想未來農業(《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1期)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5期)
- 做多中國 分享牛市盛宴:證券市場紅周刊2020年49期(證券市場紅周刊)
- 機構掘金“科創70”(《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0期)
- 雪球專刊105期:周期股投資入門
- 基金2022年排頭兵“回歸價值”(《證券市場紅周刊》2023年01期)
- 全球化要終結了嗎?(《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比較(總第80輯)
- 比較(總第119輯)
- 對話:高盛集團首席全球股票策路師(《證券市場紅周刊》2023年02期)
- 在成功中迷失?如何找回自我(《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1年第4期)
- 打造職場女王范兒(《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羅杰·馬丁:創造讓世界更高效的理論(《哈佛商業評論》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