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洗白
- 明朝小公爺
- 夏夜無恨
- 2050字
- 2020-11-04 23:26:55
第64章 洗白
其實,徐邦寧在來之前,就已經猜到了徐邦瑞早已來過之事。
可是他心里清楚,以胡宗憲的老謀深算,絕不可能輕易的相信徐邦瑞,畢竟胡宗憲為了不死,可是連徐階這最后一張底牌也打出去了。
現如今他被關押在刑部天牢,遲遲沒有問斬,其實就是徐階在朝中暗暗使勁兒。
所以以此不難看出胡宗憲對于活下去的渴求。
而他手上有徐邦瑞的把柄,還知道徐邦瑞暗中勾結二嚴之事,所以他不死,徐邦瑞如何心安?
徐邦瑞之所以來監牢之中見他,其實也就是為了試探他。
胡宗憲一生混跡官場,在二嚴,徐階,裕王,東南倭寇之間游刃有余,豈不知徐邦瑞的目的。
他一直拖著沒將那東西交給徐邦瑞,自是為了保命。
“世子果然聰慧。”
“那世子且說說如何保得住下官這條命?”
胡宗憲心里明白,徐邦寧既然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那再繼續裝下去,試探下去,自然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倒不如開誠布公的與徐邦寧合作一次。
畢竟現如今徐邦寧才是南京魏國公府的世子,他這個世子既來到京城,那他的份量誰掂量不出來?
“嘉靖老兒”
“放肆。”
胡宗憲倒也未曾大發雷霆,只是冷不丁的白了他一眼。
“行。”
“咱們這位皇帝,從來都不背鍋,無論是讓二嚴幫他斂財,還是讓徐階幫他扳倒二嚴,他始終隱居幕后,看上去這一切都和他沒什么關系。”
“這一點,想必大人也是清楚的吧?”
徐邦寧若無其事的問到。
胡宗憲聞聲點頭。
對于皇帝的心性,不必徐邦寧說,他也是清楚的。
從當初二嚴上臺,到二嚴下臺,從當初他初到東南主持抗倭,到最后被革職查辦,皇帝就像是個木偶,任人擺弄,下面的臣子怎么說,他的圣旨就怎么下。
可事實上,誰人不知真正擺弄世人的其實是皇帝呢?
看上去他一直不聲不響的隱居幕后,可是二嚴權傾朝野,沒有皇帝的授意,誰人搬得動這兩座大山?
二嚴倒臺,其實最大的原因并不是他們貪贓枉法,而是他們在皇帝面前已經失去了作用,為了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幡然醒悟,皇帝這才授意將二嚴清除。
胡宗憲也是一樣,東南倭寇猖獗之際,無論他曾與二嚴有什么關系,皇帝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假裝不知。
可是而今東南倭寇已經清理得七七八八,剩下一偽倭作亂,戚繼光和俞大猷已然足夠,他胡宗憲已經起到了該有的作用,現在自然沒有其他作用了,那自然是要順著清理二嚴的這股潮流一并將之清理掉的。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現如今這個皇帝面前,什么人有什么樣的作用,他其實都是一清二楚的。
改讓你起作用的,你跑不掉。
可一旦你沒了作用,那也就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
帝王之術,不過如此。
“接著說。”
胡宗憲微嘆一聲,臉上布滿無奈之色。
“大人抗倭多年,戰功累累,便是有與二嚴勾結之處,那也是為了抗倭。”
“這一點,徐階徐大人知道,所以他才力保你。”
“可是大人想過沒有,徐大人既然知道,皇帝難道就不知道?”
“你胡宗憲胡大人在東南抗倭多年,在官場如魚得水,既沒讓二嚴把你的腦袋砍了,也沒讓徐大人等一眾清流視你為糞土,為何?無非便是抗倭之事效果卓著。”
“所以即便你曾與二嚴勾結又如何?皇帝犯得著因為這件事就把你革職查辦?還因為一道明顯就是假的圣旨就砍你的腦袋?”
其實,胡宗憲假傳圣旨一事,在歷史上乃是有記載的。
可是這份圣旨是不是胡宗憲所擬,卻有待商榷。
胡宗憲的確為人奸詐圓滑,可是這不可否認他對大明江山做出的貢獻,他勾結二嚴,把持東南各省軍政,在東南沿海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任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將擾亂大明海防近百年的倭寇掃除。
他這么聰明,這么機智,豈能不知假擬圣旨乃是天大的罪名?
就算為了活命,他或許緊張了,慌亂了,可是他決計不至于慌亂到自尋死路。
要知道,他能在官場中混跡如此多年,多朝中大官乃是皇帝的心性肯定早已摸透,他豈能不知即便自己有與二嚴勾結的罪名,那頂多也只是革職?
何需假擬圣旨來保命?
所以這道從羅龍文家中搜出來的圣旨,是不是他胡宗憲假擬,其實還有待商榷。
只是他有勾結二嚴的前科,所以這道圣旨被搜出來以后無論他如何辯解,朝臣們也都不會信。
朝臣們不信,他自己又已經失去作用,皇帝不砍他腦袋,那留著當花瓶呢?
徐邦寧的一席話,頓時讓胡宗憲心神一震。
他的臉上先是一陣詫異,而后又是一陣疑惑,最后才很是納悶的看著徐邦寧,像是在思考著什么。
“大人是想問,皇帝為何一定要砍你的腦袋?”
剛才他已經說了,無論胡宗憲如何與二嚴勾結,其實罪名都不至于讓他掉了腦袋。
再加上那道圣旨明顯就是假的,皇帝好像沒理由一定要胡宗憲死。
可皇帝偏偏就這么做了,為什么?
胡宗憲點了點頭。
“因為咱們這位皇帝時日無多,想要給自己洗白了啊.”
徐邦寧底嘆一聲,而后眉眼間盡是冷笑。
其實無論是清理二嚴,還是順帶著清理胡宗憲,亦或者是讓徐階上臺,讓高拱進禮部尚書,其實都是嘉靖想要洗白自己而已。
他迷信道術多年,任用二嚴主政貪贓枉法多年,天下百姓疾苦多年,這些事都是板上釘釘的,日后史書上都是會有記載的。
嘉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自然不想自己死后還落個昏君的名頭,當然想要趁著自己還能說話趕緊為自己洗白。
哪一個皇帝不希望自己死后能留下個美名供后人瞻仰呢?
當皇帝的,生前最在乎的是顏面,死了最在乎的還是顏面,自古以來,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