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5578字
- 2020-11-14 19:39:30
第十節 鹿鳴宴與鄉試錄
鄉試結束后,還有一些重要活動,如設宴款待考官及新科舉人,以及刊刻進呈題名錄、鄉試錄等。這些活動也是鄉試整體內容的一部分,同樣列入科場條例的管理范圍。
一、鹿鳴宴與重宴鹿鳴
發榜后次日,各省均設宴款待場官、考官及新中式舉人,稱為鹿鳴宴。(738)是為慶賀之宴。按,唐代鄉貢試畢,長吏會僚屬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以宴之。明代定制,鄉試后設鹿鳴宴,即本此。清因明制,其后又有耆年舉人重宴鹿鳴之舉。
1.鹿鳴宴
初行鹿鳴宴,順天設宴于府署,各省設宴于布政司。屆時,正副主考官、監臨、學政、提調、監試、同考及執事各官均與宴。(739)主考朝服,會同各官先行謝恩禮,依例頒給考官、監臨等官金銀花、杯盤、披紅綢緞等,然后以次入宴。新科舉人以鼓樂導入,謁見主考、監臨等各官后入座。(740)其各官之座次,順治二年(1645年)定:正考官居中,副考官居左,監臨官居右,同考各官俱旁坐。(741)開宴,即歌《鹿鳴》之章,作魁星舞。(742)
鹿鳴宴為例行之宴,列入《科場條例》。然各地習俗多有于鹿鳴宴后再行開宴者,且以鼓樂迎導??滴跏哪辏?675年)題準:各省鄉試只于出場次日筵宴一次,余俱停止。(743)雍正八年(1730年)重申:新中舉人只許榜下赴宴,用鼓樂迎導外,余日概不得濫用。(744)
直省鹿鳴宴初設于布政司,自定制巡撫任監臨后,科場諸務統歸其所領,故乾隆三十年(1765年)從河南巡撫阿思哈之請,各省鹿鳴宴均設于巡撫衙門。惟江南監臨系由江蘇、安徽兩省巡撫按科輪值,其衙門均不與貢院同城,仍沿舊制設于江寧府署,以巡撫主其事。(745)舊例,提鎮等員不與宴。乾隆五十九年允許協同布政使監臨之提鎮一體參加鹿鳴宴,惟駐扎不在省城,業經出闈回任者,毋庸返回與宴。(746)
按定制,每屆鄉試發榜后即行鹿鳴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太后升祔太廟,禮部議定,停本年各省鄉試筵宴,考試各官及新科舉人應給金銀花、杯盤、披紅綢緞并給舉人彩旗等項概行停止。后形成定制:筵宴日,如遇大祀、中祀齋戒日期,將停止筵宴。(747)其后,嘉慶四年(1799年)以太上皇乾隆帝崩,道光元年(1821年)以嘉慶帝喪期二十七月內,各省鄉試之鹿鳴宴均停。至咸豐、同治、光緒各朝,亦有停宴之例。嘉慶九年,以江蘇、江西、山西、浙江等省祭祀文昌帝君,遂定:凡遇群祀齋戒日期,仍行筵宴,惟承祭官不入宴。(748)
始行鹿鳴宴,禮樂彬彬,豐席盛饌,熱烈隆重。其后,多有在歌舞甫停之時而眾起搶宴者,甚至有吏役從人擁擠上堂,爭搶肴饌。故雍正七年(1729年)規定:設宴時,該衙門派官專司其事。凡吏役從人,不許擁擠上堂,爭取肴饌。如有玩法擁擠者,即行拿究,并將該管官指名題參,照約束不嚴例議處。(749)然搶宴之風相沿成習,禁亦不止。至清末,宴席也僅清酒一尊,饌僅形式而已。(750)
2.重宴鹿鳴
鄉試中舉之人屆周甲六十年,適其鄉試中式之科,獲準與新科舉人一起赴鹿鳴宴,稱重宴鹿鳴,或重赴鹿鳴。是為清代之創制,實為加惠老年科第人之恩典,“榮寵極矣”(751)。
自科舉推行后,同科中式者稱“同年”,于是,講年誼之風漸盛。明末以來,逢周甲之際,新老中式者互稱同年,亦漸成為習俗。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科鄉試時,松江進士唐昌期以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中舉,恰逢周甲,遂會先后同年。有客贈詩云:“鷹揚杖履追前哲,鶚薦科名接后賢。”(752)廣東東莞人尹之逵中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舉人,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年八十,秋榜發,以巡撫會先后同年延赴鹿鳴宴。主試嚴思位贈詩云:“六十年前攀桂客,天留碩果到今時。”(753)至此,遂有重赴鹿鳴之舉,然多由地方長官自行相邀,未成定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直隸總督周元理奏:順天府霸州人孟琇,現年八十九歲,鄉試中舉,現逢周甲,休致在籍,可否準其重與鹿鳴宴。奉旨:準入宴。(754)其后,逢周甲舉人重宴鹿鳴,均由地方長官奏請成為慣例。乾隆五十四年,云南巡撫譚尚忠奏:云南石屏州舉人賽玙,系雍正己酉科鄉試中式,曾任四川知縣,現年九十二,本年又屆舉行己酉科鄉試之期,請準重宴鹿鳴。奉旨:“賽玙系前己酉科中式舉人,今重赴己酉科鹿鳴筵燕,洵屬儒林盛事。允宜特沛殊恩,用彰昇平人瑞。賽玙著加恩賞給進士,并著俟年屆百歲時,該省督撫再行奏聞,候朕另降恩旨,以示壽世作人、加惠耆齡至意?!?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37" id="jzyy_01_05937">(755)重宴者加賞自此始。嘉慶三年(1798年)奏準:舉人中式后,遵例改歸原籍者,遇周甲之期可在原籍重赴鹿鳴宴。(756)十二年奏準:原宗人府府丞徐績、鴻臚寺卿翁方綱,花甲重周,照例準赴鹿鳴宴。旋又奉旨:“徐績著加恩賞給二品頂戴,翁方綱著加恩賞給三品頂戴,以示朕恩褒耆宿、寵賚科名至意。”(757)“重宴鹿鳴,賜加官銜者”自此始。(758)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以各地辦理重宴鹿鳴多不劃一,特規定:鄉試中式者已屆周甲之期,均準重赴鹿鳴宴。三品以上大員,仍準專折奏請與宴,其四品以下者,俱著該督撫先期咨報禮部,準令與宴,該部于科場事竣匯總具題。(759)至此,所有鄉試中式者遇周甲之年均可重宴鹿鳴,以及分級奏報、備案,成為定制。此后,“耆舊重宴鹿鳴者多矣”(760)。道光二年(1822年),補充規定:四品以下赴宴人員,由各督撫陸續咨報,統限于十月內一律到京。如到部遲延,已逾匯題之期者,查取職名,交部察議。(761)十七年再強調,各地方對重宴鹿鳴者,務必依其官品,按定制辦理,不得咨、奏兩歧。(762)
道光以后,針對重宴者情況較為繁雜,有獲咎降革者,有升銜者,有致仕未回原籍者,重宴條例做了補充規定:曾任三品以上獲咎降革人員,及四品以下已加三品以上升銜人員,應一律由各督撫奏明辦理,四品以下得有三品以上封典人員,仍照四品以下官辦理。至加賞品級,三品以上者俱由欽定。四品以下各官,內閣票擬,八品以下各官及無職并四品以下革職人員,均加六品銜,六、七品官均加五品銜,五品官加四品銜,四品官加三品銜,已有升銜者即由升銜品級遞加。(763)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致仕大學士潘世恩準在京就養,特規定:年老致仕官員未回原籍者,準在就養之地就近與宴。(764)
清代多行恩科,且不拘常例,故有恩科鄉試中式之舉人逢周甲之期,無鄉試正科。對此,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分別準恩科中式舉子于周甲之期鄰近之科重宴鹿鳴。(765)
有清一代,得重宴鹿鳴者,一百五十余人。其中更有賞頭品銜,以及尚書銜、太傅銜者,尤以阮元、潘世恩、崇保等禮遇最優。(766)
二、題名錄、鄉試錄的進呈與刊刻
作為鄉試結束后的重要工作,各省在鄉試放榜后均須進呈題名錄、鄉試錄,一則供御覽,一則以便磨勘,并存部備查。
1.題名錄
鄉試題名錄,即將鄉試中式人員照榜抄錄,以進呈御覽。(767)清制,題名錄又稱登科錄。
順治二年(1645年)定,題名錄于揭曉日在場中繕寫,隨本進呈。(768)三年又定,順天鄉試之題名錄、試錄,除進呈皇帝外,皇太后、皇后亦各進呈一本。(769)當時尚未對題名錄之內容、形式做出明確、統一的規定,各省所進之題名錄亦不劃一。順治十二年,針對進呈登科錄大多“隱匿年歲,以老為壯,以壯為少”,以及“輕聯同宗,遠托華胄,異姓親屬,混列刊布”的狀況,特頒上諭:“朝廷用人,量材授任,豈論年齒、家世乎?今科進士登科錄,及以后各試卷,務據實供寫,其余陋風,悉行改正,毋負朕崇誠信、重廉恥至意。”(770)十五年,鑒于有些省分在張榜前已泄露中式名單,故規定:“不許場內刊刻錄條,只許繕寫進呈。出至衙門,方許刻錄。如有盜錄飛報,在內五城御史,在外撫按及地方官嚴拿重究。被索之家許首告?!?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53" id="jzyy_01_05953">(771)康熙八年(1669年),針對有些省分并不進呈題名錄,禮部遵旨議定:“嗣后鄉試題名錄,令該督撫自行恭進,各直省一體遵辦。”隨后又規定:“嗣后各督撫咨送題名錄,務將三場題目一并開錄,以便磨勘,及存部備查?!?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54" id="jzyy_01_05954">(772)十七年,令各省題名錄俱照河南體式刊刻,(773)以歸劃一。
清初,題名錄僅供御覽。雍正十年(1732年)定:“各省鄉試題名錄,除恭進御覽外,再繕寫三場題目并題名錄十本,隨副本一同送部,以憑磨勘?!?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56" id="jzyy_01_05956">(774)至此,清代題名錄分為二種:一為御覽題名錄,一為分送各衙門題名錄。同時規定:御覽題名錄,照例于揭曉日在場中繕寫,隨本進呈。其分送各衙門題名錄,應于出場五日內,將監臨、提調、監試、主考、各所等官之籍貫、姓名,并三場題目及中式姓名、名次,即速繕寫,備載錄內分咨。其禮部衙門題名錄,因九卿磨勘試卷查閱不敷,應繕寫十本送部。(775)按定制,各省題名錄均由提塘官解部分送。(776)因送部題名錄有銷算水腳、酒席坊銀,以及銓選時核對中式科分、名次之用,遂又定,嗣后各直省送部題名錄,俱鈐印信,以備查核。順天用府尹印,各直省用督撫印。(777)
各省進呈題名錄,向來中縫粘連,裁口向外,不便于翻閱。乾隆六年(1741年),湖南巡撫所進試錄,用書本裝法,便于披覽,故奉旨:嗣后各省題各錄俱照此式進呈。(778)十二年,因有省分在題名錄所開各官銜名下除注籍貫、姓名外,兼寫表字、別號,“殊非進呈之體”,奉旨嚴禁。(779)同年,因吏部于選補官員時需了解中式者的詳細情況,遂定:嗣后送部之題名錄,除將中式者籍貫、姓名、廩增附監等項注明外,如有現任、候補、就職、議敘、捐納等項情節,一并注明,以憑查辦。(780)二十八年奉旨,以進呈皇太后、皇后題名錄沿襲具文,非事關典禮,徒勞鈔寫,且宮闈肅穆,一切政務從不與聞,遂令停順天鄉試題名錄進呈皇太后、皇后之例。(781)五十九年議準:填榜鈐印既歸巡撫,題名錄應將巡撫銜名列為鈐榜官,首行書寫。(782)嘉慶六年(1801年)定,進呈御覽題名錄,應于姓名下開載年歲。九年定,送部題名錄亦照例開載年歲,以昭劃一。(783)其后,題名錄之制再無變動,然有因違式而遭處罰之例。
2.鄉試錄
清制,各省鄉試放榜后,例選場內士子文之佳者刊刻,以供進呈御覽。是為鄉試錄。
清初之試錄,例于放榜后,“將中式姓名依次開列,下注某府州縣學生,或增廣,或學生,或貢監生,及習某經。前開監臨、提調等各職銜;次列主考及同考、彌封、對讀,以至巡綽、供給等職銜;次列三場《四書》、《五經》、詔、誥、論、表、策問題目;次列前五名一、二、三場文字,匯刻印訂成本”進呈。(784)正副主考分撰前后序。(785)進呈后亦分給中式之家,時人視為盛典。(786)順治二年(1645年)定:正副考官如有丁憂事故不曾入場者,試錄后序用同考官居首者,照常撰刻,但只許列銜撰序,不許干預主考之事。(787)三年定,各省鄉試錄,亦須進呈皇太后、皇后各一冊。(788)
試錄之刊刻,初無嚴格之規制,且幾經停復。順治十八年(1661年)令??淘囦洠滴醢四辏?669年)恢復。十四年,以節省經費,從浙江巡撫陳秉直之請,再令停刊,二十三年再恢復(789)。二十六年定:各省鄉試,主考官出闈之后,刊刻試錄,許住省一月,不得逾限,違者查參。(790)五十三年議準:停止刊刻鄉會試錄,(791)改為紅本進呈。雍正元年(1723年)仍令刊刻。(792)屆時,正副考官闈中將中式三場試卷,每題遴選一篇,正考官撰前序,副考官撰后序,出闈后交提調刊刻。(793)同時規定:順天鄉試錄,該府尹恭進,各省鄉試錄,移送禮部,匯齊恭呈御覽。(794)另要求順天鄉試錄將考官回避子弟補考之欽命題目,欽定批中舉人姓名籍貫,及搜落卷內欽定批中舉人姓名籍費,一并刊入試錄。(795)其中考官回避子弟另考一項,因乾隆九年(1744年)停此例,(796)遂不再收錄。雍正七年規定:“直省鄉試及會試試錄,前后序文均應用小字書刻,以昭敬謹。其序文雖不用駢體,而既系進呈,自應遵照入告之體,不得用浮套陋習,于陳奏之中忽作告誡士子之語,徒事鋪張,有違敬謹之義?!?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79" id="jzyy_01_05979">(797)乾隆二十八年,以政務宜歸簡易,停所有鄉會試錄、題名錄等向皇太后、皇后進呈之例。(798)嘉慶四年(1799年),以湖北鄉試錄遲遲未送到部,而會試期近,遂定:各省鄉試錄陸續咨送,如會試期近,尚未送部者,查取遲延者職名,交吏部察議。(799)九年又定,鄉試錄中于中式姓名之后一律開載年歲。(800)至此,鄉試錄之刊刻已成定制,其后再無更改。然多有因刊刻違式、錯漏文字,乃至進呈途中損破而被議處者。(801)
除題名錄、鄉試錄外,各省尚有闈墨之刊刻,即主考官在闈中將已中式者之三場文字擇優發刻,匯成一卷,名曰“闈墨”。俗謂之“刻朱卷”,以考官所閱之卷為謄錄后的朱卷,故名。
初,闈墨均由各省考官選刻,然民間亦有私刻者。至康熙九年(1670年)定,嗣后鄉會試卷,由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各省自行濫刻者,分別查辦處罰。(802)順治時刊刻闈墨,允許對諸生原墨,稍加裁定。(803)康熙三十二年,有人奏報,江浙等處刊刻闈墨,擅行改易,禮部議定:“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主考不照原卷發刻,及江浙各處選墨擅行改易,冒充原卷者,事覺,嚴加察議治罪。”(804)并要求禮部照鄉試闈墨原卷,各刻《四書》三篇,進呈御覽,并頒發直省學臣,轉行學宮,(805)以供士子觀摩。四十三年,停禮部選刻鄉會試卷例。(806)于是,民間私選私刻之風又興。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強調,禁止私選鄉會試闈墨刊刻,同時規定:“各省鄉墨,禮部會同翰林院,選擇醇正典雅、理宗傳注可為程式者,恭呈御覽,覽定頒發。直隸交與順天府尹,江南交與江蘇巡撫,給與情愿刊文之人刊刻流布。會試墨卷亦照此例頒行,并照原本,不得擅自增改。其舉人、進士窗稿,及行書、房書,亦送部選定發刻。倘有私刻,該地方官嚴查禁止?!?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89" id="jzyy_01_05989">(807)然而,“此令一再行而弛”(808),故私選私刻之事亦時有發生。
乾隆元年,以鄉會試墨卷必待禮部刊發,曠日持久,士子一時不得觀覽,奉旨弛坊間刻文之禁,果有學問淹博、手眼明快者,不拘鄉會墨卷,房行試牘,準照前選刻,但不得徇情濫觴及狂言橫議,致釀惡俗。(809)至此,坊間選刻鄉會試墨卷者聽其便,而禮部會同翰林院選訂之例遂停。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申:舊例嚴禁坊賈預集多人,造作文字,妄稱新科墨卷。今仍蹈舊習,再行申明定例,凡鄉會墨卷,務照原本選刻,勿許恣意濫觴。仍責成各省學政及鄉會試主考,實心甄拔,示以文章正鵠。(810)咸豐元年(1851年)議準:“選刻闈墨,經策并重。嗣后各省考官通校三場,擇尤取中,無論制義、經策,精選刊刻,使士子曉然于中式之有定式,文風自蒸蒸日上矣?!?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993" id="jzyy_01_05993">(811)
另有由私家書坊自選自刊之闈墨,專為應式者簡練揣摩之用。明代有之,而清代更為盛行,且種類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