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4062字
- 2020-11-14 19:39:29
第九節(jié) 錄取與放榜
錄取與放榜是鄉(xiāng)試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士子們最期待的時刻,放榜之后,一屆鄉(xiāng)試即告結束。為了保證錄取工作的嚴肅性和放榜程序的縝密,科場條例對此有嚴格的規(guī)定。
一、錄取程序與相關規(guī)定
1.錄取程序與錄取原則
鄉(xiāng)試之錄取,決定著士子的命運,所謂“掄才大典”即始于此。錄取工作,自閱卷始,至放榜終。各省閱卷,均由同考官先行批閱,并按一定之比例將擬取之卷選出,并貼條注明“薦”字,交給正副主考官,由正副主考官決定最終錄取者。其間,尚有搜落卷之舉,以避免同考官之疏漏。(688)
錄取原則,首先是“衡鑒精詳”,憑文取士,“務得真才”,不致有遺珠之嘆。(689)而公平公正是第一位的,條例對取士不公或營私舞弊之考官均有相應之處罰。(690)清代科場案屢興,均與取士不公有關,而處罰舞弊者即維護公平之原則,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91)同時,錄取必須嚴格按各省規(guī)定之解額及官卷等各字號分別取中之數(shù)額,不得任意增減。康熙十一年(1672年),蔡啟僔、徐乾學任順天鄉(xiāng)試正副主考,因副榜漏取漢軍卷,二人一并降一級調用。(692)康熙五十年,湖廣鄉(xiāng)試少取舉人十名,經(jīng)禮部題準,其提調,布政使張圣猷降三級調用;監(jiān)臨,巡撫劉殿衡降二級留任;正考官,大理寺少卿張德桂,副考官,翰林院檢討馬汝為俱降二級調用。(693)同時,令將少中之十名于下科補足。(694)
按清初之定制,各省依解額錄取之舉人,均按五經(jīng)分配名額。(695)如順治二年(1645年)定,江南中額一百六十三名,內(nèi)《易經(jīng)》五十四名,《詩經(jīng)》五十三名,《書經(jīng)》三十五名,《春秋》十一名,《禮記》十名。山東中額九十名,內(nèi)《易經(jīng)》二十三名,《詩經(jīng)》三十五名,《書經(jīng)》二十名,《春秋》六名,《禮記》六名。(696)其中,《詩經(jīng)》、《易經(jīng)》中額最多,而《春秋》、《禮記》中額最少。其他各省大體如此。時以士子專治一經(jīng),故采取分經(jīng)取中之法。其后有增額或廣額,亦按五經(jīng)分配。如順治八年加廣鄉(xiāng)試中額,大省加十五名,內(nèi)《易經(jīng)》四名,《詩經(jīng)》五名,《書經(jīng)》三名,《春秋》二名,《禮記》一名;中省加十名,內(nèi)《易經(jīng)》三名,《詩經(jīng)》三名,《書經(jīng)》二名,《春秋》、《禮記》各一名;小省(實際只有廣西一省,因當時云貴尚未開科)加五名,內(nèi)《易經(jīng)》一名,《詩經(jīng)》二名,《書經(jīng)》一名,《春秋》、《禮記》共一名,“于二經(jīng)卷內(nèi)優(yōu)者取之”(697)。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改專經(jīng)取士為五經(jīng)并試,(698)其后鄉(xiāng)試錄取不再按分經(jīng)定額之舊例,只以文佳者取中。
2.副榜
清制,凡鄉(xiāng)試卷有文優(yōu)而限于額數(shù)者,可另行取中,稱副榜,列于正榜之外,與正榜同發(fā)。副榜之名,始于明后期,“蓋慰其佹得而失之也”(699),旨在安慰那些文優(yōu)而偶然失去機會者。順治二年(1645年)準取副榜,十一年始定各省取中副榜名額,順天二十名,漢軍五名,江南十二名,浙江十名,江西十一名,湖廣十名,福建十名,山東九名,山西八名,陜西八名,河南九名,四川八名,廣東八名,廣西六名。(700)同時規(guī)定,副榜可送國子監(jiān)肄業(yè),其中廩生副榜照恩拔貢生例坐監(jiān)六月,增生、附生副榜坐監(jiān)八個月。(701)故副榜又稱副貢。定制,送監(jiān)之副榜,俱以前列名數(shù)起選,以文字優(yōu)長為主,不拘經(jīng)房,其朱墨卷一并解部磨勘。如有冒濫,文字不通者,將考官一體糾參。(702)
康熙元年(1662年)停副榜,至十一年恢復,除照舊例外,增滿洲、蒙古五名,云南五名,貴州四名。且定,以后每加增正榜中額五名,即加副榜一名。(703)其后形成定制:各省副榜,視正榜每舉人五名,取中副榜一名,如奇零不足五名,不準取中。(704)由于各省解額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副榜數(shù)額也是相對固定的。康熙四十年,定順天鄉(xiāng)試副榜額中二十六名,貝字號取十六名,南北皿各取五名。(705)雍正四年(1726年),為鼓勵士子留心經(jīng)學,特準當年以五經(jīng)取中副榜者及當年副榜內(nèi)有兩次中副榜者作舉人,一體會試。下不為例。(706)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加皇太后徽號,恩詔加廣鄉(xiāng)試中額。禮部議定:“各省廣額,定例并不加中副榜,應通行各直省遵照。”(707)其后,每遇廣額,各省即遵行如例。乾隆四十八年,順天鄉(xiāng)試中皿中式正榜九名,準照定例取中副榜一名。(708)其后中皿副榜無定額,即照五正一副之例取中。(709)至于順天鄉(xiāng)試之旦字號、承字號及各省另編字號取中不足五名者,均不取中副榜。(710)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推行捐輸加廣中額后,山西、浙江等省以捐輸加廣中額已過五名,奏請加副榜一名。禮部以捐輸廣額章程未及加副榜,故未準行。于是,各省捐輸加廣之額,一律不加取副榜。(711)
凡取中副榜者,如欲得舉,仍須參加鄉(xiāng)試,其地位遠遜于正榜。立副榜之名,安撫而已。
二、放榜的相關規(guī)定
錄取之后,即行放榜,即張榜公布錄取者名單,以告知所有應試者。對于鄉(xiāng)試放榜,科場條例中亦有揭曉時限、拆號填榜、鈐印等具體規(guī)定。
1.揭曉時限
放榜之期,與閱卷時間有關。順治二年(1645年)定:“闈中閱卷,須立程限,計自分卷以至撤棘,約可半月。”(712)各省鄉(xiāng)試大都在八月底放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梅鋗條奏科場事宜,認為發(fā)榜太快,影響閱卷。康熙帝非常認同,遂頒諭稱:“疏中所言,發(fā)榜太速,似屬有理。凡人精神有限,卷牘浩繁,豈能一一遍閱。竟有試卷未經(jīng)考官點閱者,倘致實學淪棄,豈不可惜?況弊之有無,亦不在發(fā)榜遲速。宜令寬展日期,細加校閱,以無虛國家求才至意。著照所奏行。”(713)二十六年定,大省鄉(xiāng)試于九月初五日內(nèi)揭曉。(714)康熙五十年,因應試者日眾,造成“考試官不能細心遍閱,草率錄取,以致遺失佳卷”,九卿遵旨議定:“鄉(xiāng)試揭曉,大省寬于九月十五日內(nèi),中省寬于九月十日內(nèi),小省寬于九月初五日內(nèi)。”(715)遂成定制,各省均須遵行。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鄉(xiāng)試,山西放榜較定限提前十二天,乾隆帝認為,這是監(jiān)臨官“趕辦場務”,“止圖草率完竣,甚屬錯誤”。遂諭軍機大臣,令其“傳旨申飭”,并要求各省務遵定限,加意精核,按期揭曉,不得匆促趕辦。(716)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江南鄉(xiāng)試合江蘇、安徽兩省士子,試卷繁多,特準其揭曉日期寬限十日,于九月二十五日內(nèi)揭曉,他省不得援以為例。(717)
慣例,各省遵照定限,自行確定放榜日期。時有選擇寅、辰之日者,因寅屬虎,辰屬龍,取龍虎榜之意,以討吉利。惟順天鄉(xiāng)試之放榜日期,至公堂須預行知照禮部,以便奏請欽派磨勘,故由順天府具題辦理。(718)
2.拆號填榜
拆號填榜為放榜前的重要工作,為了避免疏漏并防微杜漸,清代規(guī)定的鄉(xiāng)會試填榜程序極為嚴格。
放榜前一日,主考將錄取之卷,依卷面之紅號,按錄取名次填寫,即第一名某號,第二名某號,是為草榜。順治二年(1645年)定:草榜填號,外簾官俱不得參與。草榜已定,臨填正榜時,方請監(jiān)臨、提調、監(jiān)試等官齊集內(nèi)堂,依次列坐,共同拆卷對號。屆時,監(jiān)臨督同外簾官,將朱墨卷逐一核對,朱墨卷紅號相符,乃拆墨卷彌封,兩卷無差,則將朱墨卷并粘,朱卷大書姓名,墨卷大書名數(shù)。并依名次將姓名、籍費注于草榜之內(nèi),遂交書吏,依次唱姓名及某省某府某縣某生等,或系何項職銜,照依卷面字樣,遍告在座者,然后寫正榜。填寫已完,正副二榜同貼,不得任意先后。(719)
各省填榜,均自第六名寫起,至末名寫完,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jīng)魁。因士子各習一經(jīng),五經(jīng)各取一名為首,故有是稱。(720)第一名曰解元,必為正主考所取,第二名曰亞元,為副主考所取。亦有將第三名以后至十數(shù)名稱為房元者,表示為房考所取之第一名。(721)
為防止填榜時疏漏,順治十五年(1658年)規(guī)定:中式朱卷上,應先填名次,后填姓名,墨卷面,雖有原舉子姓名,亦應先填名次。如朱墨卷只填姓名,未填名次,責在主考,降一級調用。(722)康熙七年(1668年)題準:士子試卷各有編號,如彌封官誤寫,而主考官照錯編字號中式,于拆卷時未及校對改正者,彌封官及正副主考各罰俸六個月。(723)然總有考官為圖省事不認真核對朱墨卷,以致錯誤頻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議定:填榜定例,日久廢弛,應再通行各直省,認真查對朱墨卷,如但求速完,不行查對者,一旦經(jīng)磨勘察出朱墨卷不符,將監(jiān)臨等官一并議處。(724)乾隆三十三年,順天鄉(xiāng)試取中美二十號朱卷,拆卷對號時,誤將美十二號墨卷吳嗣德姓名填寫發(fā)榜。后經(jīng)順天府查實奏報,除責罰主考,將吳嗣德除名外,重新查找美二十號墨卷姓名,補作舉人。(725)盡管條例不斷重申,但直到光緒朝,拆號填榜之錯誤仍不斷出現(xiàn)。(726)
順天鄉(xiāng)試與他省不同,其填榜前有進呈前十卷之例。其例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年定:會試三場畢,主考等官遴選試卷十本,繕寫進呈御覽,自第一名至十名,俱由欽定名次,仍送場內(nèi)拆號填榜。順天鄉(xiāng)試亦行此例。(727)時所呈試卷只是頭場文字。雍正二年(1724年)奉上諭:“每科會試及順天鄉(xiāng)試,例于揭曉前先進元魁十卷,但止頭場文字,嗣后將二、三場文字一同繕寫進呈。”(728)乾隆十年(1745年)奏準:“會試及順天鄉(xiāng)試擬中元魁卷,如恭遇巡幸,免其進呈,即令考官酌定填榜。”(729)所進前十名卷,例由主考向外簾調取善書之謄錄生數(shù)名進內(nèi)簾,將原卷另行謄寫封進。其間有不肖謄錄生于榜前暗通消息,致生弊端。故乾隆二十六年改為:主考擬中前十名卷,即將朱卷封固進呈,不必另行謄寫。(730)至進呈時間,順天鄉(xiāng)試向于九月初一日由內(nèi)簾送進。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入場人數(shù)較上屆多至兩千余,遂定:考官于定期揭曉前五日將前十名卷進呈,使謄錄不致草率,考官得悉心校閱。(731)其后,放榜前五日將前十名卷進呈,等候欽定名次,成為定制。
3.鈐印
鄉(xiāng)試填榜之后須用印。初無定制,惟順天榜用府尹印信,而各省則不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從河南巡撫阿思哈之請,各省取中舉人,列銜出榜,用巡撫關防,與順天府用府尹印,體制劃一。(732)此后,各省鄉(xiāng)試填榜后,于年月及接縫處均用巡撫關防,無巡撫之省則用總督關防。(733)
慣例,各省填榜用印完畢,必將榜文卷而橫置于案,(734)各官朝服望闕,行三跪九叩禮。(735)填榜之日,各省均派兵丁于貢院外環(huán)繞巡邏,次日發(fā)榜時則由兵丁護送至布政司署或巡撫署前張掛。順天鄉(xiāng)試則由順天府行文兵部,于發(fā)榜前一日派官兵巡守,屆時護送至順天府署前張掛。(736)各省張榜后,例派官兵看守,三日后收繳存庫。(737)
鄉(xiāng)試放榜之時,適值秋季,故稱秋榜。因桂花盛開,又俗稱桂榜、蕊榜,亦有稱龍虎榜者。因鄉(xiāng)試取中之舉人為科第出身的第一級,故稱之為一榜,亦稱乙榜,以區(qū)別于取中進士之甲榜(亦稱兩榜)。
- 秦漢奴婢的法律地位
- 夏洛克的困惑:莎士比亞與早期現(xiàn)代英國法律思想研究
- 華洋共處與法律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澳門法變遷
- 自創(chuàng)良法:清季新刑律的編修與紛爭(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叢書)
- 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史析(精)
- 法學的故事
- 清代司法演變內(nèi)在邏輯貫通論:新歷史法學實踐
- 民國檢察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國民政府檢察制度研究
- 中國監(jiān)獄制度現(xiàn)代化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 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 現(xiàn)代律師的生成與境遇:以民國時期北京律師群體為中心的研究
- 中國歷代監(jiān)察制度
- 中國法治三十年(1978~2008)(第2版)
- 中國法制史
-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共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