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6971字
- 2020-11-14 19:39:30
第十一節 舉人覆試
清代的科場條例規定,新科舉人應會試之前,以及新科貢士應殿試之前,均須參加覆試。只有覆試通過者,方可參加會試及殿試。清代科場有兩種覆試,一個是榜前覆試,如附生、優貢生考試的覆試,童生試中的覆試,這種覆試是對考生成績的覆查,即如唐宋以來的“詳覆”。另一種就是對新中式舉人、貢士的覆試,即榜后覆試,這種覆試實際上是對鄉會試錄取工作的再認定。人們所稱之清代的覆試制度,即指后者。(812)
覆試制度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歷代科舉制度中所沒有的。它的建立,完善了科舉制度,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以至于乾隆帝稱“覆試一事,竟不可少”(813)。
一、覆試制度的創立
1.覆試之溯源
覆試作為定制,為清代之創建,然采取榜后再試之舉措,歷代已有之。其主要原因,均與取士不公有關,或因宰臣言知貢舉取士時謀私,或因下第者抗論考官取舍不當。總之,多是迫于眾論而在榜后對錄取者進行覆試,以認定錄取工作是否有弊,并決定中式者最終是否錄取。如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因宰臣劾知貢舉錢徽取士不公,穆宗特令大臣子弟進士及第者十四人覆試,“以觀學藝淺深”。結果,竟有十一人黜落。(814)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因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遭議論,稱其取舍不當,遂“覆試進士于講武殿”,后“李昉坐試人失當,責授太常少卿”(815)。
唐、宋的覆試,實際上是對及第者資格的再認定。到了明代,這類事情日漸增多,“士子被言者,必再試。至成、弘而后,則愈毖矣”。但是,被言者未必均有問題。因此,時人對覆試頗有看法。沈德符即稱:“科場覆試一法,在唐、宋已有之。要之,非盛世待士體也。”也有士子自知無弊,表示“死不受辱”,而不參加覆試。(816)可見,明代的覆試,已較唐、宋更為復雜。盡管如此,被言者經覆試被斥革之例還是不少的。如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會元沈同和,“鄉舉已招物議,會試榜發,居然首選。下第舉子憤憤不平,泥污榜名,聚眾聲闕”,于是下令覆試,沈同和竟交白卷,終被斥革。(817)時人認為,這是“古來制科一大變矣”(818)。萬歷以后,覆試更為頻繁,除有覆試后被斥革者,亦有因逃避覆試而被黜革為民者。(819)
可以看出,唐至明的覆試,主要針對科場取士不公的現象,這在唐、宋尤為明顯。明代雖有覆試未查出問題的事例,但畢竟是在“士子被言”后采取的措施,終歸還是要防止取士不公。此外,覆試只是偶一為之,還沒有形成定制。雖然明代覆試之例遠多于唐、宋,但仍屬循例而行,并非照章辦事。盡管如此,這些覆試還是為清代覆試制度的確立提供了可效法的先例。清代的覆試制度正是沿襲了前代的一些做法,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完善而最終形成的。
2.清代覆試制度的形成
清初,尚無覆試之舉,后以科場案頻發,遂行之。舉人覆試始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成為定制。貢士覆試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嘉慶四年(1799年)成為定制。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鄉試后,順天科場案發,中式舉人多有賄買情弊,以致物議沸騰,朝野震驚,遂奉上諭:“順天鄉試中式舉人速傳來京,候朕親行覆試,不許遲延規避。”(820)十五年春,清廷首行舉人覆試。為此,順治帝特別強調:“朕非好為此舉,實欲拔取真才,不獲已爾。”(821)顯然,清代推行覆試也是要保證公平取士。覆試結果,取米漢雯等一百八十三名,準會試,蘇洪濬等八名文理不通,俱革舉人銜。(822)隨即,江南科場案發,同樣是“中式舉人,情弊多端”,榜后備受指責。禮部議準:應照京闈事例覆試,以核真偽。所有江南新科舉人,暫停其會試。(823)覆試結果,有方域等十四人文理不通,俱革去舉人,另有二十四人被罰停會試二科。(824)十六年,順治帝又覆試江南丁酉科舉人,有十八人罰停會試。(825)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順天鄉試,有情弊為人指參,“士子鼓噪,作檄討主試官,以草人為主考,千百為群,押往柴市街殺之”(826)。康熙帝為查明實情,特頒旨:“科場大典,豈容如此!著將所取舉人通行齊集內廷覆試。如有托故不到者,即行黜革。”(827)三十九年二月,再次覆試順天新中式舉人,康熙帝親自命題,特令皇子、重臣、侍衛嚴加監試,并規定:“考列三等以上者準會試,考列四等者黜之。”(828)結果,中式者皆不黜,只是房考官有被降革者,副主考姜宸英死于獄中,主考李蟠流放于沈陽。(829)事后,康熙帝專門講述了此次覆試的原因及結果:“此科中式舉人,因有情弊為人指參,朕亦聞外議紛紜,故行覆試,以驗其實……朕初謂必有不能終卷者,及閱各卷俱能成文,尚屬可矜。至于落第者在外怨謗,勢所必有,焉能杜絕。”(830)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順天鄉試奉特旨覆試。(831)以上覆試,均在鄉試榜發后因有情弊而行之,且主要針對順天、江南中式之舉人。
經過幾次覆試,清廷上下認識到覆試之法不僅對順天,乃至全國都是有效的。于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下令對順天鄉試進行嚴格搜檢,以肅清弊端之時,順天府府尹蔣炳條陳:“順天鄉試,業派親信大臣監同御史嚴行搜檢,至外省積弊,未能肅清。請于放榜后,令巡撫會同學政,當面覆試。”得旨:“如所請行,下部知之。”(832)禮部議準:“欲清科場之弊,莫如覆試一法。各省放榜后,例于一月內,中式者俱赴省填寫親供,若乘此便,令本省巡撫會同學政在撫署內當面出題覆試,真偽可以立分。如有文理荒謬,以及不能完卷者,即時訊得實情,分別辦理。其并無情弊之人,即給咨赴部會試,并將覆試卷一并解部,聽候磨勘。倘巡撫、學政仍有瞻徇,則外而同省大臣,內而九卿、科道,皆得隨時舉發。”(833)隨即又奉上諭:“從來科場取士,首重頭場四書文三篇,士子之通與不通,總不出四書文之外。今應令中式之人填寫親供時,在巡撫衙門內嚴行防范,該撫會同學政,出《四書》閑冷二題,不在擬議之內者,當面考試,聽其盡一日之長。試畢,即將原卷與中式卷一并解部,聽候磨勘。如有文理荒謬及不能完卷者,該撫、該學政不得瞻徇,即行舉出,另行奏聞,候朕降旨,余照原奏行,該部即速行各省知之。”(834)這是首次在鄉試前決定于榜后覆試。這次覆試的舉行,以及有關條文的規定,為日后覆試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因為這是根據事先的規定而進行的覆試,是清廷的主動行為,而不是被動的措施。但是,這種有計劃、按規定進行的覆試只推行了一科,便于乾隆十二年宣布停止。其原因,乾隆帝稱:“向因不肖士子陋習相沿,臨場專事懷挾,舞弊營私,希圖徼幸,是以上科順天鄉試特派大臣、侍衛等嚴加搜檢。彼時外省傳諭未到,恐其中有夾帶冒濫中式者,因令于榜后覆試,冀得真實學問,以培養人材。本年又當鄉試之期,聞士子頗知愧悔,不敢自罹罪譴,奮勉下帷,以圖上進。向來講求巧挾之弊頗斂,而閉戶讀書、精研場課者有之,朕嘉悅焉。但若因此稍弛剔弊之念,恐復蹈故轍。著各該監臨等官,臨時加意搜檢,不許攜帶片紙只字,務令諸弊悉除,使場規整肅,以收得人之效。至上次覆試,原因場期已近,不及嚴查。今既一體嚴行搜檢,其覆試之處著停止。”(835)其后,覆試或行或停,皆臨時降旨,無定例。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特定:北闈前三科由俊秀報捐貢監生中式舉人者,除已登仕版及業經中式進士者外,均應行覆試。于會試前十日,奏請欽派親信大臣,在文華殿試以制藝一篇、排律詩一首,恭候簡派閱卷大臣秉公甄別。至此內各生如有文理全不通及不能完卷者,即行斥革,其辭句有缺陷,分別罰科。至有丁憂、患病事故者,于下科會試前再行奏請覆試。未覆試以前,遇有教習、謄錄各項考試,概不準考。(836)五十三年,原定各省鄉試榜后均行覆試,旋奉上諭:“今歲順天鄉試榜發,屆期應照新例舉行覆試。第思各省鄉試中式人數眾多,順天取中各生尚不難調集覆試,若各直省道里殷遙,省分甚多,安能簡派如許大員于榜后遍行覆試?嗣后鄉試榜發后覆試一節,俱不必行。”(837)五十四年,又以“順天為五方輻輳之區,其應試之人又系俊秀監生居多,未免良莠雜處”,特頒旨:“所有順天中式舉人,著于此科為始,舉行覆試。其有托故不到者,仍照舊例辦理。”(838)鑒于未經降旨之先,新中式舉人多有出京回籍者,一時不能趕到,遂決定,放寬期限,“于明年二月初一日以前齊集京師,聽候示期覆試。除實有父母事故不能赴考,取結報明外,如有托故不到者,明系意存規避,俱著革去舉人,不準與試,以清科場而示懲儆”(839)。次年覆試順天鄉試中式舉人,不入等者五人全行斥革,考列四等五人革去舉人,仍加恩予留生監,準再應鄉試,列三等末之十五人俱罰停會試一科,(840)五十八年,順天等省補行覆試舉人問題頗多,補試八人中,準應會試者僅一人,罰停一科至三科者五人,斥革者二人,其覆試卷與原卷如出兩手,情弊顯然。奉上諭:“現在惟會試及順天鄉試榜后方舉行覆試,而各省業經停止。因思舉人一途,即使會試不能中式,無論經截取、大挑,即按班次亦可選授知縣,補用教職,或身膺民社,或職司秉鐸,并有從此漸躋仕者。其出身之途,甚關緊要,非如諸生之不得中式,僅以頂戴榮身者可比,豈容以文理庸劣、冒名頂替之徒,濫膺其選。是各省鄉試后,亦不可不普行覆試。但各省人數眾多,若概調集京師,恐邊遠省分長途跋涉,未免資斧維艱,亦非體恤寒畯之道。嗣后各省如督撫同在一處者,仍令巡撫監臨,著于榜后交于總督嚴扃覆試;其止有巡撫省分,著派布政使會同鄰近提鎮一員監臨,榜后交于巡撫覆試。一經復出與原卷文理、字跡不符者,即行據實究辦嚴參,將該監臨及本生分別嚴處治罪。所有各省覆試卷,仍統行解京,候朕欽派大臣、翰林等一并覆勘。倘勘出情弊,惟覆試之督撫是問。至會試中式覆試,有詩文荒謬者,除知貢舉照例嚴處外,并將該省覆試之督撫一并嚴處。”(841)五十九年,以嚴行貢士覆試之法,足以遴拔真才,又令將順天并各省舉人覆試之例,即行停止。(842)
嘉慶四年(1799年),經大學士王杰等議準,鄉會試榜后覆試著為令。(843)至此,鄉試榜發后,新科舉人進行覆試,成為定例。
二、舉人覆試的相關規定
舉人覆試制度確立之前,清廷已經舉行過多次覆試,盡管未有過細之條例,但其間的一些規定仍在覆試制度確立后被沿用。如每次覆試,最終是要解決新科舉人能否參加會試,除對文理不通者革去舉人外,尚有被罰停會試一至三科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更規定,考列三等以上者準會試,考列四等者黜之。還有考試內容,至乾隆時定為二文(四書文)一詩(五言八韻詩),以及覆試卷送部磨勘等規定,都為覆試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覆試制度確立前后的一個明顯區別就在于,以往的覆試或針對某省、某些特殊士子(如俊秀報捐貢監中式舉人),而覆試制度確立后,卻要求全國各省所有新中式舉人一律參加,成為鄉試、會試之間的又一個考試。此外,覆試制度確立后,其覆試條例亦日臻完備。
嘉慶四年(1799年),禮部針對以往考試內容及對士子、考官處罰,做出新的規定:“榜后覆試,但取比對文理字跡,一文一詩,盡可辨別真偽。向例兩文一詩,為時太迫,應改為一文一詩,以昭簡易。至閱看覆試卷,如果文理荒謬,與原卷大相徑庭,自應從此根究其正場如何代倩舞弊,按律問擬,以正僥幸科名之罪。若字句偶爾失檢,文章一日之短長,原屬無關弊竇。近科以來,或指詩文一句之疵,或因一時繕寫違式,罰停一科至二、三科不等。每次榜發必有被議多人,亦與政體未協,自應略其小節,毋庸更議停科。又向例,凡覆試士子停科,必將考官按名議處,但考官闈中校閱,止憑現在之文,安能保所取士子中式后所作詩文盡成佳構。況榜發磨勘原卷,如有疵颣,將主考、房官議處,有降級、革職等條,定例已不為不嚴。若因覆試又將原取之考官牽連議處,實非情理之平,應均予寬免,以昭公允。”(844)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順天鄉試場規頗弛,竟有雇槍手而中式者,監臨遂被議罷官,(845)九月奉旨:“本年順天鄉試取中舉人,著于本月二十一日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覆試。并著國子監、順天學政查明各該生科試、錄科原卷,封送軍機處,以備派出之閱卷大臣查對筆跡。其磨勘簽出應議之卷,仍著該部照例辦理。嗣后每遇鄉試,應否舉行覆試,于揭曉后臨時請旨。”(846)且規定:此次覆試,著禮部仿照會試覆試例辦理。并著傳知該舉人等,取具同鄉京官臨場識認印結送部核辦,聽候覆試。其有未經奉旨之先,如有出京回籍者,一時未能趕到,著該部查明人數奏明請旨,酌予期限,行知各省,飭令赴部齊集,聽候示期覆試。其實有患病等項事故不能赴考者,即行取結報部,以下三科為限,補行覆試。如有托故不到,三科內并未覆試者,著永遠不準赴會場考試,亦不準赴吏部截取銓選。所謂仿會試覆試例,即:“所有監試王大臣、閱卷大臣,系奉特旨簡派,不由部開列;覆試題目,恭請欽命《四書》題一道,詩題一道,是日發交監試大臣傳示各舉人;試卷由閱卷大臣分擬等第,匯封進呈;應用矮桌等項,照例行文各衙門預備。”(847)此次覆試,欽定一、二、三等準一體會試,列入四等之五人罰停會試三科,列入四等末及不入等之三人,以及筆跡、文理不符之四人俱著革去舉人。(848)二十三年,給事中和豐奏請推擴覆試,以消天下士子徼幸之心。(849)禮部尚書陳官俊、禮部左侍郎何汝霖與軍機大臣等議準:嗣后各省新中舉人于會試年二月初十日前全行到京,取具同鄉京官識認印結送部,聽候覆試。覆試地在貢院。其道遠逾期到者,歸順天府補行覆試。其逾補試期者,歸下三科辦理。三科內未覆試者,永遠不準會試,亦不準截取銓選。(850)至此,各省新科舉人于會試年入京覆試成為定制。同時規定:禮部于二月十四日奏派閱卷大臣,恭請欽命試題,封固發交禮部堂官,由內簾刊刻。十五日入場考試,頒給題紙,當日交卷出場。閱卷大臣分擬等第后移交磨勘官及覆勘大臣,核對原中各卷文理、筆跡,于二十六日前具奏交禮部,禮部于二月三十日內奏結。其內外簾監試、受卷各官,例應奏派,其外場搜檢等各官,即用會試派出之搜檢王大臣等。(851)道光二十五年又定:覆試四等俱著罰停會試二科。(852)
嘉慶、道光時期,是覆試制度成為定制的重要時期,有關覆試制度的基本條例已經形成并完善。其主要內容如下:一、所有新科舉人于會試前均須覆試,順天與各省鄉試舉人分別考試。二、順天鄉試舉人覆試,仿照會試覆試例辦理,如有患病等事故,于次年二月奏請在殿廷補行覆試。三、各省鄉試新中舉人,于次年二月十五日在京師貢院覆試,其續到在二月十五日以后者,歸于順天補行覆試內一并覆試,若逾補覆之期,即扣除,不許參加本科會試。四、順天及各省鄉試舉人覆試,均除去本科不計,以下科為限,除丁憂另行展算外,其呈報患病等事故,一概不準展限,倘逾期未補覆試,永遠不準會試,亦不準赴吏部截取銓選。五、覆試題為《四書》題一、詩一(廢八股后,改為論題一道,經義一道)。六、閱卷大臣等由欽定,閱卷后擬定等第進呈欽定。七、覆試成績分為四等,一、二、三等準其會試,四等罰科,不入等及文理、字跡不符者革去舉人。(853)
按定制,凡新科舉人通過覆試,準予會試者,如本科會試未能中式,以后再赴會試則無須覆試。
咸豐以后,覆試制度未做大的變動,只是在個別細節上對條例做了補充或調整。如咸豐元年(1851年)重新強調:新中式舉人覆試,均除去本科不計,以下三科為限,除實在丁憂另行展限外,至呈報患病等項事故,一概不準展限。(854)又復準:凡無故三科不應覆試者,除永遠不準會試外,原領舉人牌坊銀兩等另行追繳。咸豐三年,因各省補行覆試之人為道路梗塞,不能如期到京,遂改為二月二十七日在保和殿補行覆試,以示體恤。(855)七年,因國內戰亂,禮部議準:嗣后三科限滿不準覆試各舉人,如有情殷報效者,照捐復舉人原資銀數,減半報捐,由戶部隨時知照,待各省舉人補覆場期,令其取結覆試。至軍務省分,未覆試舉人,如實有在籍團練等事,不能按期覆試,準由該督撫先期咨部存案,準其展限一科。(856)同治元年(1862年),因道路梗阻,舉人來京多有遲誤,特旨許先行會試,再補覆試,后不為例。(857)二年奏準:覆試罰科舉人,仿照磨勘罰科之案,準其捐免。(858)十三年定:舉人覆試,其詩內字句疵謬及詩內應抬不抬或失粘出韻者,均罰停會試一科,若詩內失粘,不應抬而抬,及字句疵謬,或詩文內有挖補字跡者,均罰停會試二科,如詩文內疵謬太多,或卷頁越幅者,罰停會試三科。(859)光緒二年(1876年)議準:各省舉人來京覆試,已逾期限者,于會試揭曉前補行覆試,不準會試。(860)
從始行覆試到覆試成為定制這一過程可以看出,起初旨在防止取士不公的措施,已變為對所有中式舉人進行資格再認定的制度。這一變化充分證明了覆試從單純保證公平,發展到保證錄取者的質量。如條例規定,覆試列四等或不入等者,不論以前是否有弊,一律停科或除名。這對于那些學問不扎實、靠碰運氣的人來說,是一道難關,同時,問題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由于覆試的宗旨已從保證公平取士逐漸演變為保證錄取者的質量,因此,覆試的重點也從防止舞弊逐漸變為尋找覆試者之疵謬,如詩失粘、出韻,抬寫錯誤,不避廟諱、御名等,均有可能停科,甚至除名。初行覆試,多有作奸犯科者被暴露而受到處罰,而定制后,特別是咸豐以后,覆試被罰士子,多屬試卷違式,而查出弊竇者寥寥。如光緒六年(1880年),各省舉人覆試,因詩內失粘、出韻,詩句費解,詩文疵謬過多,直書廟諱而被罰停會試者十一人;文理不通,革除舉人者一人。(861)特別是到清末,防止取士不公的原則在覆試中已經不再成為重點,乃至徒為具文。如光緒十九年癸巳科鄉試,“北闈倩作、頂替中式者至數十人,言官劾舉人周學熙、湯寶霖、蔡學淵、陳步鑾、黃樹聲、萬航六人,下所司舉出錄科中卷不符者學淵、樹聲、航三人俱斥革,余覆試無一黜者,監臨各官均免議,而僥幸者接跡矣”(862)。這一狀況,正是清末朝政腐敗、綱紀廢弛在科場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