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5092字
- 2020-11-14 19:39:29
第七節 命題
清代的鄉試,各省都按統一的時間同時進行,考試內容也是嚴格遵照朝廷的統一規定。如清初定,鄉會試首場試《四書》文三篇,經文四篇,《五經》各出四題,士子各認一經;第二場試論一篇,詔、誥、表各一道,判五條;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552)后經多次變化,至乾隆末形成定制:第一場,《四書》制義題三,五言八韻詩題一;第二場,《五經》制義題各一;第三場,策問五道。(553)但是,具體到每科鄉試,各省的三場試題則是不相同的,這是由于各省自行命題的緣故。而科場命題,不僅關系到朝廷取士之標準,而且更涉及士子的切身利益,因此,清廷在規定三場考試內容的同時,也有嚴格的命題規制,要求各省一體遵行,以保證考官命題符合要求。不論三場試題有何變化,但命題原則卻是不變的。此外,清廷對命題違例者,有相應的處罰條例。
一、命題規制
清代的命題規制是在確定三場考試內容的同時制定的,主要包括命題方式、命題原則,以及命題過程中的具體要求。有清一代的命題規制也是在不斷地調整、完善,旨在保證命題的嚴肅性、穩定性及保密性。
1.命題方式
命題方式,初開科時各省劃一,三場試題均由主考官主持擬定。(554)其后,順天鄉試之《四書》題改為欽定。
順治二年(1645年)規定命題方式:頭場《四書》、《五經》題目,將經書各段書簽,共同拈掣。如先將《四書》各分為十段,主考官簽掣至某書某段,即令同考官在本段內各擬一題,經書簽后,由主考掣簽,出者用之。再掣乃定《五經》題。其二、三場之命題,均依此例。(555)因同考官分經閱卷,故《五經》題先由同考官擬出本經題目,候主考官擇取簽掣。(556)顯然,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同考官也參與命題。其后,為慎重起見,康熙十八年(1679年)議準:“場內擬題,《四書》掣定幾章,每題每人各擬一道;《五經》掣定幾章,每題每人各擬十道,俱送正副主考,寫簽入筒,聽御史當堂拈掣。”(557)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以《五經》題各令同考官擬定,主考官簽掣用,于防弊之道不利,遂令停止此例,所有經題由主考官自行擬定,以重關防。(558)其后又定,策題亦由考官親出,不得假手房考。(559)至此,三場試題均由主考擬定,而同考官不再參與其間。
順天鄉試初與各省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從給事中張爾淑之請,(560)順天鄉試及會試,頭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定,“于初八日午后密封,發與內閣,交禮部官密送內簾考試官,刊刻給散。其《五經》及二、三場題目,仍令考試官擬出”(561)。雍正元年(1723年)定:順天鄉試首場《四書》題,考官事先密擬,交順天府,于八月初七日進呈,恭候欽定。(562)乾隆四年(1739年)奏準:考官恭擬密奏之《四書》題,用內造折匣鎖封,交順天府代奏,恭候欽定,仍鎖封發出,轉交內簾。(563)六年定:考官需用折匣鑰匙,先期由內務府交送禮部,至入場時,禮部堂官親交考官帶入場內啟用。(564)其后形成定制:欽命試題,于初八日黎明由順天府尹詣乾清門領出,親送貢院,交監臨轉送內簾。(565)乾隆間,鄉會試首場加考試帖詩后,順天鄉試之詩題亦由欽定。(566)
由于皇帝常有外出行圍、巡幸之舉,若恰逢鄉試之期,則欽命試題的規定會有所變通。如乾隆六年(1741年)的順天鄉試,“恭遇圣駕行圍”,故準“所有通場《四書》三題,應令該府尹于八月初八日早赴在京總理事務處祗領”。咸豐十一年(1861年)定:凡皇上巡幸,欽命試題于考試前四日發下,交兵部由馬上飛遞至京,交留守王大臣收貯,屆期照向例辦理。至奏請欽命試題所發奏報,應于試期前十五日內遞至行在。(567)光緒初,欽命試題多由孫家鼐代擬,至皇帝年長,始恢復欽命試題。(568)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廢八股,改試論策。同年定,順天鄉試及會試,第一場論題五道,仍請欽命題目。(569)
2.命題原則
清代的科場條例,對于考官命題有著明確、具體的規定。這些規定不僅便于考官具體操作,而且充分體現了清政府對于科舉取士的命題原則。其主要內容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隨著三場試題之確定,清政府對經題、詩題、策題之擬定提出了基本要求:(1)考官出題,務擇《四書》、《五經》內義旨精深及詩題典重者,(570)不可拘泥忌諱,將頌揚語句并熟習常擬之題為題。(571)(2)各省鄉試詩題,期于中正雅馴,不得引用僻書私集。(572)(3)策題以關切事理,明白正大為主,不許搜尋僻事,(573)不得以本朝臣子學問人品策問士子。每問不得過三百字,且不得自問自答。(574)
二是要求考官命題要便于士子把握,同時要體現公平取士的原則。
首先,防止士子揣摩,為命題原則的重要內容。入場士子無不希望取中,故揣摩試題勢所必然,不僅士子自己猜題,考場之外更有協助士子猜題者。而考官往往于《四書》、《五經》出題,取冠冕吉祥語,或出本身中式之試題,以致士子多能猜中而幸獲。康熙七年(1668年)定:考官不得將本身中式之《四書》、《五經》、論、表題目擬出。(575)至雍正十年(1732年),鑒于這一規定使應回避題目過多,故又規定,考官不必回避本身中式之題。(576)康熙五十二年特頒上諭:“《四書》、《五經》俱系圣賢之言。考試出題,專意取冠冕者,則題目漸少,士子易于揣摩,甚有將不出題之書,刪而不讀,尚得言學問乎?經書內有不可出之題,試官自然不出。其余出題之處,須以各種題目試之,則懷才實學之士,自無遺棄矣。”(577)五十四年,針對命題中出現的問題,康熙帝又諭大學士、九卿等:“科場出題,關系緊要。鄉會經書題目,不拘忌諱,不可出熟習常擬之題。朕常講《易》及修定天文、律呂、算法諸書,人人皆知必以此等書擬題。爾等皆系應點考試之官,雖未派定何人,斷然不可以此諸書出題。表題亦不可出修書、賜書等類,不然,則人皆可以擬題幸進,實學何由而得?”(578)盡管屢頒上諭,然各省考官并未認真執行,“每因避忌字樣,必擇取經書中吉祥之語為題,遂使士子易為揣摩,倩人代作,臨場鈔寫,以致薄植之少年得以幸取科名,而績學之老生無由展抒底蘊”。因此,雍正十三年再次重申:“嗣后凡考官命題,不得過于拘泥,俾士子殫思用意,各出手眼,以覘實學。”同時規定:“論題專用《孝經》,章句無多,士子易于豫擬,嗣后與宋儒《性理》書參酌間出。”(579)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明確規定:“各省主考出經題,不得盡出素擬,并不得專就刪本《禮記》出題。”(580)
其次,題目明確,易于士子把握,為命題原則的又一重要內容。清初以來,考官為避免熟悉擬題,使士子無從揣摩,往往將經書之文割裂、牽搭,以致文義不明,亦有將策問之文字搞得非常繁雜,使應試士子難以把握。為此,乾隆元年(1736年)定:鄉會試策題,止用簡要之語,不得自問自答,敷衍過多。(581)四十年奉上諭:各省鄉試命題,不得割裂牽搭,致礙文義。(582)四十四年,協辦大學士程景伊等奏報:本年云南鄉試所出二場《詩經》題有“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二句,本無不合,惟是此二句再見于下一章,一字不易,今截去“亦集爰止”及“亦傅于天”之句,士子難以作文。經文句法,似此重疊者甚多,若不分別出題,實難遵照。禮部議定:“嗣后凡一樣雷同句法,不得命題,務使士子知是某章某節之題,庶免牽混而昭慎重。”(583)五十二年,又允許雷同句法命題,但規定:“經書重句命題,依本文次序,在前者不必加注,在后者注明某章某節,則士子不難遵守,而經文不嫌偏廢。”(584)并將此規定載入《科場條例》。(585)然考官命題割裂文義者屢見不鮮,至同治元年(1862年)仍有科道官條陳,考官務當恪遵功令,所出試題,不得割裂小巧,牽連無理。(586)顯然,這已成為清代科場命題的一大頑疾。
此外,避免考官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命題原則的重要內容。清初以來,多有考官以己意命題,致使士子難以把握。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鄉試,福建三場策題為“臺灣事宜”。時臺灣歸附未久,士子于其地方情況毫無通曉,考官以己意命題,降旨切責。康熙帝斥為“茫昧命題,殊為悖謬”(587)。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鄉試主考官嚴源燾所出策題為“慎重保舉人材”,雍正帝特別指出:“凡人皆當言行相符,圣人所以有顧言顧行之訓。今嚴源燾策問之條,詢之本人,亦自稱勢有不能,是以己所必不能行之事,責望于他人,言行不相符甚矣。”十年,陜西鄉試策題問及歷代名臣官陜者所修之水利,亦遭雍正帝斥責:“若以水利策問考試士子,即當就該省所現行者,令其敷陳條對,或備采擇之資,或可為善后之計。乃舍今而援古,去近而求遠,摭拾往事,泛為鋪張,并遠引京畿,以為近日興修水利之一證,而于本省工程關系利弊者無一言提及……務虛文而無實際,乃為政為學之大患。”(588)針對策問中的這種情況,乾隆十九年(1754年)特頒上諭,嚴禁考官以己意立說:“策問時務,用覘士子學識,主考官不當以己意立說。上年順天鄉試,問黃河北行故道,皆孫嘉淦、陳世倌一己私見,究亦空言無補。若以此為去取,特啟士子窺探迎合附和之弊,其漸尤不可長。嗣后有似此者,必治其罪。”(589)
3.相關規定及要求
命題過程中尚有具體規定和要求,以示慎重。考官命題須接受監督和審查,故有試題進呈之例。順天鄉試影響最大,且以順天鄉場位于京師,故順天鄉試試題進呈之例最嚴。順治二年(1645年)定:順天鄉試擬題已定,先裝寫一通,待士子散題已畢,然后進呈,由順天府尹交儀制司隨堂官恭進。三場皆同。(590)康熙中,順天鄉試頭場試題改為欽定后,二、三場試題仍須進呈。雍正元年(1723年)進一步明確:順天鄉試二、三場試題于十一、十四日五鼓時照前例進呈。(591)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規定:順天鄉試試題由考官親書密封,交至公堂,由監臨轉順天府具本轉送內閣。(592)同時將二、三場試題進呈時間改為十三、十六日啟門放牌之前。嘉慶四年(1799年),又改為當日辰刻交出進呈。(593)至各省鄉試試題,向例于進呈題名錄內開載,后又有由監臨于事竣折內開單具奏者。乾隆五十九年奉旨:“各直省鄉試題目,祇應照向例于進呈題名錄內開載三場各題,無庸于監臨事竣時先行開單具奏,以省煩復。著該部通行各直省遵照辦理。”(594)
定例,無論欽命試題還是考官自行擬題,刻印時必須認真校刊,不得有誤。至試日五鼓,內簾出題紙,監臨、提調、監試等監視執事官分送號舍。(595)康熙七年(1668年)定:主考官場內發題,不得過卯、辰二時。(596)鑒于各省印刷題紙用色不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規定:“鄉會試場內題紙,俱用墨刷印給發。”(597)為方便士子作答,特要求考官命題時必須對繕卷要求加以注明。如詩題之后,須將詩韻刊刻一紙,隨題紙給發;(598)對填寫添注涂改款式及二、三場默寫頭二場文字之要求,考官亦須刻于每場題紙之后,發給士子遵照執行。(599)
二、對命題違例的處罰
對命題違例者之處罰,旨在督促考官于命題一事須慎之又慎。是為慎重選拔之重要措施,而試題進呈,則成為監督懲罰之必要條件。
考官命題,除須恪遵命題規制外,又要保證刷印試題文字無誤,以不致影響士子作答。然鄉會考官屢有疏漏者,故康熙七年(1668年)規定:正副考官有出題錯字者,一次,罰俸三個月,二次,罰俸六個月,三次,罰俸九個月;本經同考官出題有錯字者,一次,罰俸六個月,二次、三次,分別罰俸九個月、一年;自行檢舉者,主考、同考分別罰俸三個月、六個月。(600)同年又定:“考試官將本身取中《四書》、《五經》、論、表題目擬出者,降四級調用;若將本身取題目擬出,又錯寫者,革職。”(601)“主考官場內發題過卯、辰二時者,罰俸六個月。”(602)雍正元年(1723年)定:考官若仍出熟習擬題,交部議處。(603)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議準:策題若涉及本朝臣子及超過三百字者,將該考官參奏。(604)四十年定:各省鄉試題目到部,逐加校勘,如有割裂纖巧、牽連無理者,該考官參處。(605)
考官因出題違例而遭處罰之事屢見不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云南、河南三省鄉試第三場策問命題,詞義多有未當,均屬悖謬”,主考官分別降級調用。(606)雍正十年(1732年),陜西鄉試主考策問秦省水利。摭拾往事,泛為鋪張,奉旨交部察議。(607)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川鄉試頭場首題為“又日新康誥曰”六字,以割裂文義,牽上連下,全無意義,考官罰俸(608)。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河南鄉試正副考官宋晉、吳駿昌不細心核對題紙,以致錯誤數處,雖自行檢舉,仍交部嚴加議處,并令禮部記名,嗣后不準二人再充試差。(609)光緒八年(1882年),順天鄉試正副主考徐桐、孫家鼐等,因憑記憶,所出策題問《易》條內,出現錯誤,雖自請交部議處,奉旨不準寬減抵銷,俱罰俸三個月。(610)十一年,福建鄉試二場《易》經題,誤刊“天地之文”為“天下之文”,后經主考等查出,知照監臨,懸牌遍示士子,又補發更正題紙,各號散給。正副考官仍交部議處。(611)
以鄉試命題獲罪,更有釀成大案者,則實屬文字之禍。如雍正四年(1726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充江西鄉試正主考,因三場命題悖謬之處甚多,遂成震驚一時的科場大案。(612)光緒中葉,皇帝親政,各省鄉試,考官命題頗有忌諱。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四川鄉試,第一題為“必也正名乎”。光緒帝以宗支入嗣,諱言“正名”。不久,正主考朱琛在官員考核時被免職。(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