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士子編號

鄉試日期既定,隨著考官先期入闈,應試者即按期入場考試,并嚴格遵守各項場規。入場士子均有各種編號。一為士子考場之編號,以確定士子入闈后歸入某號舍。編號用《千字文》編列,惟天、玄、地、黃等字,數目字及荒、弔等字不用,如章字第八號,育字第五號等。二為士子試卷之編號,士子交卷后,試卷經彌封所彌封后,書印紅號,亦用《千字文》編列,待謄錄出朱卷后,所用字號與墨卷一致,以便查核。三為考場中因區別士子之地域、戶籍及身份而另編之字號,旨在按編號分別規定取中名額。本節所述之士子編號即指后者,因分配中額而另編之字號。

各省鄉試中額,并非全部在通省內憑文取中。清政府在分配中額時,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因為許多省分都有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區,以及一些身份特殊的應試者,如少數民族士子、官員子弟等。因此,為兼顧各省之中各地區應試者的利益,清政府在鄉試中推行了針對特殊人群的定向配額制度,有學者稱為“保障性名額”,以保證各地區、各種身份的應試者都有中式的機會。而這項政策的推行,是通過編號來實現的。

因中額而另編字號者,首先是區分官卷及民卷,而在民卷之中又編有各種字號。

一、編號

各省鄉試除官卷外,均屬民卷。民卷之編號均書于卷面,以確保各字號士子均有中式之機會。有些編號則屬對邊方偏僻士子之照顧,“俾士子知上進有階,愈加鼓舞”(477)。這里體現了對落后地區的扶植和政策傾斜。

1.順天鄉試之編號

順天鄉試之入場士子,涉及地域廣,身份差異大,情況與各省不同,故所有應試者均有編號,且所編字號最為復雜。順治二年(1645年)定,直隸生員編為貝字號,宣府鎮(后改宣化府)生員編為旦字號,奉天府學生員編為夾字號。旦字號于嘉慶十年(1805年)歸并通省取中,光緒五年(1879年)以宣化府應試人漸多,而中式者少,且常有脫科之情況,遂從直隸總督李鴻章之請,仍恢復旦字號,取中四名。(478)初定,國子監生應試,編為皿字號,順治十四年照南北分卷之例,直隸八府、延慶、保安二州、遼東、宣府、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廣西之貢監生編為北皿字號,江南(后改為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后改為湖北、湖南)、廣東之貢監生編為南皿字號,以應試人數多寡,分定中額。(479)乾隆元年(1736年)又改為南、北、中皿,將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四省之貢監生另編為中皿字號,其他原屬南、北皿字號者不變。(480)六年,將廣東之貢監生改編為中皿字號。(481)二十一年,嚴禁南人冒捐北監入試。(482)

八旗初不應試,后準應試,入順天考場??滴醢四辏?669年)定,滿洲、蒙古士子編為滿字號,漢軍士子編為合字號。(483)熱河廳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學,四十三年改廳為承德府。次年奉上諭,準承德生員于順天鄉試。鑒于士子魯樸者多,若編入貝字號,恐難中式,遂另編承字號,每科鄉試取中舉人一名,“以示嘉惠塞上士林”(484)。光緒四年(1878年),以吉林士子應順天鄉式,亦編入奉天夾字號,并增加中式名額,定為夾字號中額八名。(485)十三年議準,黑龍江士子亦應順天鄉試,一例歸并夾字號。(486)

2.各省鄉試之編號

各直省之鄉試并非所有省分、所有入場士子均另行編號,而只是針對某一部分人另行編號,以確定取中名額?,F將有編號之省分的情況闡述如下。

陜西鄉試,包括甘肅、寧夏士子。順治初定,寧夏生員編為丁字號,甘肅生員編為聿字號,各取二名。(487)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鑒于甘肅有五個府學自開科以來未中式一人,又將涼州、西寧等五學生員編為聿左字號,甘州、肅州等五學生員編為聿右字號,各取中一人。如有增中一名之科,各中一名。(488)雍正八年(1730年),因邊塞士子每多無力應試,禮部議準,將陜西沿邊之榆林、神木、府谷、靖邊、安塞、保安、吳堡七學另編木字號,每科于通省中額內取中一名,以示鼓勵,庶邊陲士子益加潛讀。(489)乾隆四年(1739年),川陜總督鄂爾達奏請分別陜、甘士子試卷,陜省取三分之二,甘省取三分之一,未準。(490)七年,因“聿右試卷較聿左僅三分之一”,特定,“將額中舉人二名,一科憑文通取,一科左右分中”(491)。三十六年,因新疆士子參加陜西鄉試,遂將涼州一府歸入通省卷內,不再另編字號,甘州、西寧編為聿左字號,肅州、安西、烏魯木齊等處編為聿右字號,每科各取中一名。(492)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又將鎮西府、迪化州所屬士子另編聿中字號,于陜西鄉試取中名額之外,增額一名取中,以示嘉惠邊陲士子。(493)同時,敘州、玉門、敦煌亦歸聿中字號。(494)光緒三年(1877年),以甘肅單獨鄉試,遂定,甘州、西寧二府自下科為始,將向編聿左字號注銷,一律歸入大號,與通省士子合試。又定,甘肅回生應試至二十人以上,另編良字號,于甘肅鄉試中額(三十名)內取中一名,不足二十人則歸大號取中。(495)

山東鄉試,四氏學例編耳字號。初沿明末舊例,耳字號只取孔氏,而不及其余三氏。(496)其三氏有中式者,拆號悉置副榜,故有疏請恢復四氏并中者。(497)順治十四年(1657年)題準:“山東孔、顏、曾、孟四氏子弟試卷,仍同編耳字號,文優者取中二名。”(498)

清廷統一臺灣后,準臺灣士子應福建鄉試??滴醵辏?687年),從福建提督張云翼之請,(499)臺灣士子另編臺字號,額中一名,待數科之后撤號,不限中額。(500)三十六年,以臺灣士子應試者少,且有一半士子系泉、漳二府之人冒籍應試,故撤臺字號,歸閩省額內一體取中。(501)雍正七年(1729年),因冒籍者已改歸本籍,且臺灣誦讀之士志切觀光,復準臺灣五學應試士子另編臺字號,于閩省中額內取中一名。(502)十三年,又加增臺字號中額一名。(503)嘉慶十二年(1807年),將臺字號改至字號,中額亦增至三名。道光八年(1828年)議準:“福建臺灣,孤懸海外,嗣后于閩籍中額三名之外,另編田字號,自本科為始,加設粵籍中額一名。”(504)這里的粵籍是指原籍在廣東,已在臺灣入籍者。另外,鄉試廣額,至道光元年明確規定,臺灣至字號于本省廣額三十名內分中一名。其中,咸豐元年(1851年)、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年、光緒元年(1875年)四次廣額,均依道光元年例,臺灣士子加中一名。(505)有關廣額問題,詳見本章第八節。

江南鄉試包括江蘇、安徽兩省生員,初為一省時,憑文取中,康熙初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仍為一闈,錄取依舊。至乾隆元年(1736年)始定,江南鄉試分上下江字號,上江為安徽士子,下江為江蘇士子,各定取中名額。(506)

四川寧遠府,僻處極邊,乾隆三年(1738年)從巡撫碩色之請,寧遠府應試士子至三十名,另編寧字號,于本省額內取中一名。(507)后又改為丁字號。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寧遠府“百余年來人材蔚起,因限于定額,致遭擯棄”,遂注銷丁字號,歸入通省,憑文取中。(508)

湖南之鳳凰、乾州、永綏三廳并永順府屬保靖縣,系屬苗疆,該地設學開科晚,其生員難與通省士子同場較藝。嘉慶十三年(1808年),湖南巡撫景安等,恐阻苗疆士子上進之心,奏請將苗疆士子及苗生鄉試另編字號。(509)禮部議準:鳳凰、乾州、永綏三廳及保靖縣應試士子至三十名以上另編邊字號,于本省額內取中一名。至四廳縣苗生,應試人數在十五名以上,另編田字號,額外取中一名。如邊字號不足三十名,田字號不足十五名,則仍附通省取中。(510)

湖北鄉試初無另編字號者,同治元年(1862年),以施南府距省城較遠,準該府應試士子至三十名以上,另編方字號,取中一名。不足三十名,毋庸另編字號。(511)八年,取消方字號。以鄖陽府屬離省城較遠,準另編員字號,仍以應試至三十名為限。(512)光緒四年(1878年)議準:湖北輪到取中游動名額一名之年(此游動名額與湖南輪流取中),將施南、鄖陽二府士子,先由施南府編立方字號,續以鄖陽府編立員字號,輪流間科取中。(513)這樣也就保證了施南、鄖陽二府士子至少每四科必取中一人。

廣西泗城、鎮安二府,系改土歸流之府,文風較陋。嘉慶五年(1800年),廣西學政錢楷有另編字號之請,部議未準。(514)光緒十年(1884年),從廣西巡撫倪文蔚之請,于廣西加廣中額內特撥一名,為泗城、鎮安兩府輪中之額。泗城生員編泗字號,鎮安生員編鎮字號,輪流間科取中。(515)十五年,又準歸順、百色兩州廳分編字號,另行取中。(516)

廣東瓊州府(今海南省),地處極邊。光緒十三年(1887年),從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請,(517)瓊州府士子另編玉字號,于該省中額中撥出二名,歸瓊州府取中。(518)

又,山西鄉試初將大同府生員另編字號,取中二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以大同人文勝前,令與通省士子一例取中。(519)各省駐防生員、貢監生初須赴京鄉試,嘉慶十八年(1813年)議準:自二十一年丙子科為始,陜西、甘肅、福建、廣東、河南、江南、浙江、湖北、四川、山西各駐防省分,隨省鄉試,“編立旗字號,另額取中,學政錄送十名,準取中一名,其零數過半者,再取一名,將來人數增多,總不得過三名”(520)。至于商籍鄉試,康熙六十年(1721年)定,長蘆商籍生員于順天鄉試,另編鹵字號,于五十卷內取中一名。(521)六十一年準廣東商籍生員于鄉試中編為鹵字號,額中二名。(522)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議準:各省商籍,廣東仍用鹵字號,其直隸、江南、浙江、山東、山西、陜西等處亦設鹵字號,五十取一。(523)

從各省編號的情況看,除順天鄉試情況特殊,入場士子均有編號外,其他各省則只是針對某些地區或特殊群體單獨編號。單獨編號的對象,一是未開鄉試的邊遠省分,如附于順天鄉試的奉天、吉林、黑龍江,附于陜西鄉試的甘肅、寧夏、新疆。二是各省中的邊遠地區、文化相對落后地區,如陜西陜北七學,福建之臺灣,四川之川南寧遠府,廣西之桂西泗城、鎮安二府,廣東之瓊州府。三是針對少數民族子弟,如湖南鳳凰等三廳一縣之苗生,甘肅之回生。四是針對特殊群體,如順天鄉試中的八旗士子、國子監生,山東鄉試之四氏后裔,各省之商籍子弟,駐防八旗子弟等。這是在各省鄉試中額內的一種政策傾斜,除特殊群體外,主要針對各地方的文化落后地區。盡管給這些單獨編號的士子中額并不多,一般是一二名,或三四名,但是他們的錄取比例還是很高的。各省士子一般為百人中錄取一名,當然有略低于此者,如廣西、貴州,也有大大高于此者,如江南、浙江等省,而單獨編號的士子,最多的是商籍,五十中一;其次是四川寧遠府、湖北施南府及湖南苗疆士子,三十取一;甘肅回生二十取一,湖南苗生十五取一。臺灣士子,雖然沒有規定錄取比例,但從臺灣設學及學額情況看,其生員,每三四十名中可有一人錄取為舉人。而且對于單獨編號的中額,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九年(1744年)等幾次削減各省中額時均明確規定,此項中額不減。(524)可以說,對單獨編號士子規定取中名額是一項非常優惠的政策。

清政府之所以采取這樣一種鄉試中額的分配方式,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一是要在文化落后地區推廣、普及文化教育,一是籠絡天下的讀書人,進而安撫人心,穩定地方。如順天鄉試為承德府生員另編承字號,正是考慮“邊外士子樸魯者多,恐尚未能與通省貝字號卷校藝獲售,著加恩照宣化府之制,另編承字號,每科鄉試取中舉人一名,俾士子知上進有階,愈加鼓舞,俟將來文風漸盛,人數多至百余名,該督臣再行奏聞增額,以示嘉惠塞上士林,多方樂育至意”(525)。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增加鎮西府、迪化州士子中額時,特頒上諭稱:“用示朕加惠邊陲士子至意?!?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708" id="jzyy_01_05708">(526)而在湖南改土歸流地區專門為苗生設立中式名額,更是清政府推行“以漢化夷”政策的具體表現。

二、官卷

在保證邊遠地區、文化落后地區的應試者有中式機會的同時,清政府還專門限制官員子弟之登進,而不致妨礙寒畯進身之路,因此有官卷之設。凡官員子弟應試,另編立官字號,以區別于一般士子之民卷。官卷之設,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自行科舉以來,大臣子弟應試多引發爭議。唐代即有抑制大臣子弟之舉,(527)宋代更創立了牒試之法,明代朝野攻擊大臣子弟夤緣幸進之聲不斷。(528)清初以來,達官子弟與天下士子一體應試,而中式獨多。順治十五年(1658年),刑部左侍郎杜立德彈劾“內院學士胡兆龍,罔上行私,目無功令,權勢傾人”,其弟兆麟、兆鳳分別于順治十一年、十四年鄉試中式,都城有“一龍當道,麟鳳齊鳴”(529)之謠??滴醵辏?684年)甲午科,都御史徐元文子樹聲、侍講學士徐乾學子樹屏,同時中順天舉人,后以取士不公被黜革。三十八年己卯科順天鄉試榜發后,因取士不公,“士子鼓噪”(530)。三十九年庚辰科會試,“所中大臣子弟居多,孤寒子弟未能入彀”(531),人心不服。于是,定官、民分卷之法??滴醯厶刂I大學士、九卿等:“考取舉人、進士,特為得人耳。若或行賄夤緣而得之,則出身之本源不清,而欲冀他日為忠臣良吏,得乎?今朕意欲凡系大臣子弟,另編字號,令其于此中較閱,自必選擇其文之優劣。大臣子弟既得選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如此,則于考試一事,大有裨益。爾等議奏?!?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714" id="jzyy_01_05714">(532)于是,大學士、九卿等遵旨議定:順天鄉試,大臣官員子弟,滿洲、蒙古之滿字,漢軍之合字,直隸之貝字、皿字,各于其卷面字號下編書官字號。又,順天有國子監錄送之貢監生,照例分別官、民卷,分別進入不同號房。會試亦于滿、合字號,及直隸各省南、北字號下編書官字號,分別進入不同號房。其各省生員亦一例分別官、民卷。直省如定額十卷,民卷取中九卷,官卷取中一卷。若各省鄉試官員子弟止數人者,不必另編官字號。再,各省鄉試之夾字、旦字、耳字、聿字、丁字,及會試之云南、四川、貴州、廣西,此數處額少,俱不必另編官字號。(533)同時規定:在內文官京堂以上,及翰詹科道,武官參領以上,在外文官藩臬(即布政使、按察使)以上,武官提鎮(即提督、總兵)以上,其子孫及同胞兄弟,并同胞兄弟之子,俱編為官字號。已故及降革者不準編入。(534)不久,以吏、禮二部司員有科場之責,允其子孫編入官字號。(535)康熙四十一年,清廷進一步明確:丁憂、告病、告老、休致各官,應在編官號之列者,其子孫自應編入官字號。(536)五十一年,因會試決定行分省取士之法,遂停止會試之官卷(537)。設立官卷,規定中額,旨在防止官員子弟取中過多,因此,官卷必須按定額錄取,不得擠占民卷。

官卷之制確定后,不時有所調整,而調整之內容,多是對官卷之限制。如雍正元年(1723年)規定,官卷少之省分,因文理荒疏,不能足額,即以民卷內佳卷補足,任缺毋濫。(538)七年議準:官員子弟,凡已出繼者不得編入官卷。(539)乾隆九年(1744年),以內閣侍讀亦經辦科場事,準其子弟編入官卷。(540)十五年,湖廣總督永興以官卷較民卷過優,奏請改定官卷之例,遂定:直省額中舉人二十五名內,許中官卷一名。同時停吏、禮二部司官及內閣侍讀子弟入官卷之例。(541)此時已較初定時十名中額取一,限制更為嚴格。十六年,明確規定各省官卷之中額,自六名至一名不等。且定,京官文四品,外官文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子弟得編入官卷,八旗武職自副都統以上方列官卷。(542)二十三年,又以官卷過優,重新規定:直省鄉試官卷于定額中,大省每二十名取中一名,中省每十五名取中一名,小省官卷本屬無多,不妨稍寬其額,每十名取中一名,(543)零數超過規定數一半可加中一名,如大省官卷有三十一名,可取中二名,余類推。不及額者歸民卷。(544)自是成為定制。(545)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官員子弟的中式。以浙江為例,該省中額為九十四名,其中最多可錄取六名官員子弟,但前提條件是至少要有一百十一人入場應試,否則多余的名額要劃歸民卷。二十七年定:嗣后,應得官卷之現任文武各官,應查明開單,知照各本省存案,遇有升遷事故,均于奉旨后隨時移咨各該官原籍,鄉試之年按冊查核,有混入官卷者,造送各官議處。(546)五十七年復準:本官出繼,其本身同胞兄弟,及同胞兄弟之子,概不得編入官卷。(547)道光元年(1821年)議準:給事中外授道員后,子孫改歸民卷應試。(548)咸豐年間行捐輸加廣鄉試中額,遂定:各省“捐輸推廣之額,均歸民卷取中,不得加入官卷”(549)。按定制,辦理官卷過程中,如有官員疏忽,造成該入不入之錯誤,送考官罰俸一年。(550)

清廷設立官卷,是取信于民的舉措,其目的就是要安撫天下士子之心,并博得輿論的贊同。在推行官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慣例,即官卷不中解元與經魁。有記載:“江南鄉試,俗名第十九名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數以第十九名為止。兩主試以十八名之魁卷歸之寒士,使得一鄉魁美名也?!?a href="../Text/chapter3_0012.xhtml#jz_01_05733" id="jzyy_01_05733">(551)清代既行官卷之制,有關大臣子弟登進之議論越來越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长乐市| 清徐县| 梁河县| 太谷县| 华容县| 彩票| 林口县| 谷城县| 江永县| 松江区| 吉安县| 太仓市| 原阳县| 吴忠市| 嘉兴市| 武胜县| 兴和县| 精河县| 马龙县| 文水县| 阳山县| 苏尼特右旗| 五寨县| 措美县| 丹凤县| 车致| 延吉市| 乌兰县| 含山县| 金寨县| 苗栗县| 湘阴县| 定南县| 合川市| 宜宾市| 乐业县| 松滋市| 罗田县| 鲁甸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