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場官的選任及職責

本節所述之場官,專指考場中負責各項考務管理工作的官員,以區別于負責閱卷的考官。場官又稱闈官、入場官員,在某些情況下亦可統稱為“考官”。具體而言,鄉試之場官包括總掌考務之監臨、提調等董理重員,以及分辦印卷、受卷、彌封、謄錄、對讀、搜檢等具體事務的執事官員。場官除在內簾辦事的監試、收掌外,均在簾外執事,故又稱“外簾官”,亦與“內簾官”一并統稱為“簾官”。

對于科舉考試而言,場官的設置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為科舉考試是一項社會考選活動,涉及面十分廣泛,每屆試期,全國十余萬考生分赴十幾個考場,從考生入場到錄取發榜,前后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沒有對考試流程的有效控制,沒有對考場秩序的嚴格管理,科舉考試是難以正常進行的。清代場官之設置,以及對考場的監管,正是要保證科舉考試的正常進行,進而維護科舉之聲譽。

清代有關場官之條例,可謂完善而嚴密。

一、董事重員的選任及職責

科舉考試為掄才大典,為體現朝廷的重視,每屆考試必以大員臨場,以糾察關防,總管考場的各項事務。清代稱這些臨場大員為“董事重員”。各省鄉試之董事重員為監臨、提調、監試;順天鄉試以其地位特殊,除監臨、提調、監試外,尚仿會試例,設有搜檢王大臣、稽查大臣、彈壓官。

1.各直省鄉試之董事重員

各省鄉試之監臨,為場官中職位最高者,負責總攝場務。除主考及同考官外,考場所有執事官員皆歸其管轄。順治二年(1645年)定:各省鄉試均設監臨一人,由巡按御史充任。(363)后因巡按御史于順治十七年裁撤,故康熙二年(1663年)題準:各省巡按,已經裁撤,用該巡撫為監臨。江南省,由江寧、鳳陽、安徽三巡撫依次任監臨,永著為例。(364)六年,江南分為江蘇、安徽兩省,然鄉試依舊為一闈,故以江蘇、安徽兩巡撫輪任監臨。乾隆十七年(1752年)鑒于“巡撫膺封疆之寄,職守綦重,其督撫同城者,尚有總督可以綜理,若專系巡撫駐扎省分,及雖與總督同城而該督因事他出,則止巡撫一人在省,循例入闈,于地方不足以示彈壓”,故特頒旨,對督撫同城之省分,準仍照舊例,由巡撫監臨;而專系巡撫駐扎省分,應于布政使、按察使內酌委一員入闈監臨,巡撫于三場點名時仍督同布政使或按察使搜檢。(365)此規定尚未執行,至十八年鄉試前,臣工有言:布政使、按察使事務最為繁重,不便行調入闈,且布政使、按察使不足以約束兵丁。遂頒旨:“專駐巡撫省分,亦仍令巡撫入闈,督率彈壓,俟三場完竣后即行出闈,交與所委之司員在內辦理,庶關防嚴肅,于地方、場務,均昭慎重。”(366)二十一年,湖南巡撫陳宏謀奏請:嗣后各省巡撫監臨,俱于八月二十日后出闈,其闈中事務交與提調、監試督率辦理,不必令布政使、按察使入闈。禮部議準,且定:巡撫出闈后,委派撫標中軍官駐宿貢院外,巡邏稽查,以昭嚴肅。(367)二十四年特別強調:“嗣后各省監臨及提調、監試之道員內,如無科目出身之人,即于兩司(即布政使、按察使)內科目出身者酌派一人入場。”(368)這是對董事重員提出的新的要求,即董事重員中必須有科目出身者。三十年復準:各省鄉試,巡撫監臨,統理諸務,其入闈、鹿鳴等筵宴,向設于布政使衙門。嗣后改設于巡撫衙門,惟江南監臨系江蘇、安徽巡撫輪值,均不與貢院同城,另設公所,以巡撫主其事。其出榜鈐印,均用巡撫關防。(369)五十八年,以推行鄉試覆試法,遂定:督撫同在一處者,仍用巡撫監臨,榜后交與總督覆試;只有巡撫省分,著派布政使會同鄰近提鎮一員監臨,榜后交與巡撫覆試。(370)五十九年停鄉試覆試之例,“其巡撫監臨之例,仍照舊辦理”(371)。至此,各直省俱以巡撫監臨,惟四川巡撫系總督兼管,即以總督為監臨;江南則以江蘇、安徽兩省巡撫按科輪派。(372)定制,督撫因事不能入闈監臨者,則奏請派員代辦,(373)或委布政使,或委學政。(374)光緒元年(1875年),陜甘總督左宗棠奏準:甘肅分闈鄉試,宜仿四川例,以總督入闈監臨。(375)

各省提調,地位略次于監臨,負責統籌安排考場內外各項事務,以及董率營弁,搜檢士子。各省初設二員,一正一副。康熙二年(1663年)題準:提調用布政使司官二員。如布政使署監臨事,以按察使充提調。如以按察使署監臨事,以守巡道充提調。(376)雍正七年(1729年)奉上諭:“各省鄉試舊例,以巡撫為監臨,布政使為提調,道員為副提調,按察使為監試,道員為副監試。朕思藩臬二員乃通省錢糧、刑名之總匯,入場一月有余,將地方公事沉擱遲延,于官民均為不便。況場務既有道員二人,則科場之事,已有大員料理,不必又用藩臬。從今科為始,各省以道員一人為提調官,一人為監試官,永著為例。”(377)至此,形成定制:各省鄉試,由督撫于該省道員內酌取由科目出身者一員委充提調官。如道員內無科目之人,仍以科目出身之兩司派充。(378)

各省監試,又分為內、外監試。內監試,又稱內簾監試,掌糾察閱卷事宜,屬內簾官;外監試,又稱外場監試,掌糾察考場紀律,屬外簾官。各直省初設二員,一正一副,均屬外簾。康熙二年(1663年)題準:監試用按察司官二員。如按察使署監臨事,則以守巡道充監試。雍正七年(1729年)停藩臬二司入闈,監試裁為一人,以道員充任。其選任同提調例。(379)乾隆元年(1736年),因各省鄉試多有同考官爭卷爭中額之弊病,(380)翰林院侍講鄒升恒奏請各省鄉試均添設內簾監試官。(381)禮部復準:外省鄉試照順天之例,添設內簾監試官一員,在道府內派用,如道府人不敷用,于同知內揀選,就近派委。(382)初設內簾監試,各省多不重視,只令其在內外簾之間辦事,而對內簾閱卷、薦卷、供應水菜之事,絕不稽察。六年,吏部左侍郎蔣溥奏稱:乾隆元年添設內監試官,各省未解原議,因循舊習。應再申明定例,通行各省撫臣,令內監試官移入內簾列坐,專司辦理內簾供給、督理匠役等事。且各房薦卷,令其驗明登號,再送主考官。禮部議準。(383)至此,內簾監試之設置、職掌遂成定制。

2.順天鄉試之董事重員

順天鄉試之董事重員,其設置、選派多與會試相同,而有別于各直省。順治二年(1645年)定:順天鄉試用監試御史二員,入場總理諸務。由順天府咨呈都察院,轉咨禮部,坐名題差。(384)又定:京闈監試御史,以一月前題請,即于欽點次日入院。(385)因坐名題差只是提出二位御史之名備選,無挑選余地,故康熙三年停坐名題請之例,改為通行開列,即將可備選拔御史之名全部開列,奏請簡用。(386)后同各直省,以監臨總攝場務,例設一員,以順天府尹充任。(387)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奏準:嗣后順天鄉試監臨,禮部將科甲出身之滿洲侍郎、漢侍郎以下,三品卿以上,通行開列,請旨各派一員,于關防統轄,更為慎重。(388)五十三年戊申科鄉試,奉旨派出之監臨,俱非科甲出身,嗣后禮部將不由科甲出身之大員銜名一并開列。(389)五十四年,禮部鑄“欽命監臨”關防一顆,每屆點出監臨之后,即交該員帶入場內,于試卷送進時鈐用,以防盜換。(390)是為各直省所無,以示京闈之重要。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議準:為嚴密關防起見,順天鄉試監臨,應照會試知貢舉之例,待揭曉后出闈。(391)道光元年(1821年),監察御史朱鴻奏稱:順天鄉試監臨,原系兼管順天府尹或府尹輪充。嗣因府尹充派不過一二員,恐吏胥或有預為揣摩等弊,于乾隆五十二年改派。伏思監臨督率外簾諸務,于內簾取中之事向不與聞,無關弊竇,且外簾佐雜各員,俱系府尹所屬,三年計典,統歸考察。以府尹充監臨,管理闈中一切事務較為便利。嗣后鄉試漢監臨,于兼管府尹及府尹內奏請欽派。因府尹有地方之責,未便久在闈中,致曠職守,待文闈三場完畢,及宗室士子試畢,該府尹即行出闈,至文闈揭曉時,仍進貢院,共同拆卷。滿洲監臨一員,仍將滿洲侍郎以下,三品卿以上堂銜,奏請欽派。所有場中謄錄、對讀各事宜,漢監臨出闈后,專令滿洲監臨稽查督率。俟文闈揭曉后滿洲監臨即接辦翻譯鄉試事宜。(392)禮部議準,遂成定制。依例,順天鄉試選派滿、漢二位監臨,由禮部于七月上旬奏請欽派。如遇升遷、事故,另行開單奏派。(393)

順天鄉試之提調官,例以順天府丞充任,相沿未改(394)。其職掌與各直省略同。至監試官,則多有變化。順天鄉試之監試,包括外場巡察、內場監試、內簾監試。初以監試御史二員總理場務,巡察御史二員搜檢諸生入場,是為漢員。順治十二年(1655年),增滿監試、巡察御史各二員,(395)均在外簾執事。康熙三年(1664年)題準:會試及順天鄉試,監試、巡察御史,停坐名題請之例,改為通行開列,密請欽點,并與主考、同考官一并題請。(396)十一年,禮部題準:“順天鄉試及會試,請照舊例,仍用滿、漢監察御史料理場務。”(397)十七年,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樞條議添設內簾監試滿、漢御史各一員,專察內簾諸弊。十八年議準:“順天鄉試,內簾增設滿、漢御史各一員,不與文事,專司糾察。其封門、發題、進卷、分卷關防諸事,均令管理(舊系正副主考管理)。會試亦如此例行。其新設滿、漢御史與內外監試御史一同列名奏請簡用。”(398)二十六年,以內簾監試御史不與文事,實屬無益,遂停派。(399)二十九年,工科給事中何楷疏請復設內簾監試,未準。三十八年十一月,陜西道監察御史李先復再次題請,復設內簾監試,以杜弊端。(400)三十九年正月,禮部議準:會試并順天鄉試,內簾仍設滿、漢監試御史各一員。(401)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奏準:順天鄉試及會試,外場、內場、內簾等三處監試御史,向例惟將資淺者依次開列二十員,指定所司之事,請用十員。嗣后除有差使外,一體通行開列。(402)五十四年議準:嗣后應派監試滿洲御史四員,漢御史四員。題請時將科道銜名通行開列。(403)道光十五年(1835年)議準:監試科道,向有八員,足敷點名、散卷,其四員即令會同監臨等官逐號清查。如稽查不力,致有亂號等弊,將監臨、監試等官,交部議處。(404)光緒十三年(1887年)奏準:“順天鄉試,增建號舍三千間,在東西文場之后,添設監試滿洲科道、漢科道各一人,專司后場稽察、彈壓事務,毋庸赴龍門點名散卷,俟士子三場完竣,即行出闈。”(405)至此,順天鄉試共有監試官十二人,其中內簾監試二人,內場監試八人,外場監試二人,滿、漢御史各六人。

此外,順天鄉試尚有與會試一體設置的搜檢王大臣、稽查大臣、彈壓官等。

搜檢王大臣,始設于乾隆九年(1744年)。時以夾帶嚴重,而搜檢條例形同虛設,“以官卷、旗卷,監試官礙于情面,兵役等畏其聲勢,遂致民卷難于獨嚴,一例虛應故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勵宗萬奏請派親信大臣臨場,監督兵役,先從官卷、旗卷嚴加搜檢,其余一體遵行。得旨允行。(406)是年搜檢效果極佳。十二年奉上諭:著照上科之例,派大臣、侍衛等員,嚴加搜檢。(407)后會試亦仿此例行,并形成條例:順天鄉試及會試,監同搜檢士子之乾清門大臣、侍衛,禮部行知領侍衛內大臣,自行奏派。如遇皇上出巡,禮部先期奏明,將親信大臣,并侍衛,交留京王大臣奏派,并知會領侍衛處。得旨后通知各衙門并順天府。(408)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諭:“向來鄉會試屆期,禮部于奏派搜檢王大臣后,復奏派親信王大臣會同搜檢。其所開銜名,即系奏派搜檢王大臣單內未經派出之人,名實不符,竟系具文。嗣后鄉會試,著禮部即于奏派搜檢王大臣時,聲請多派數員,其親信王大臣毋庸另行奏派。著為令。”(409)道光十五年(1835年)奏準:嗣后鄉會試派出之搜檢王大臣分別于貢院、磚門兩處稽察搜檢。(410)后又修定條例:搜檢王大臣,禮部于七月上旬(會試于二月上旬)移取親王、郡王、大學士、內閣學士、六部、都察院堂官,都統、副都統、護軍統領等銜名,繕寫夾單,先請簡派貢院門搜檢王大臣,再請簡派磚門搜檢王大臣。(411)

稽查大臣,設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以整頓科場弊端,嚴肅場紀,禮部奉旨:本年順天鄉試特派大臣,會同順天府尹于龍門內嚴加查察,以防接談、換卷、亂號之弊。(412)后,會試亦仿設,且定:順天鄉試及會試官員運送供給夫役進院,及各官跟役鋪陳進闈,添派稽查大臣數員,同御史搜檢。移取親王、郡王、大學士、六部、都察院堂官,都統、副都統、護軍統領等銜名,繕寫夾單,與磚門御史同日奏派。(413)道光十二年(1832年)定:“嗣后貢院考試文鄉會試及翻譯鄉會試,著都察院衙門奏派滿、漢堂官各一員,專司稽查。”(414)

彈壓官之設,旨在防止士子鬧事,維持考場秩序。因為參加順天鄉試的人員比較復雜,不僅八旗子弟多,而且官員子弟亦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復準:“舉子進院,除巡綽等官照常派出外,或參將,或游擊,增派一人,坐明遠樓前,同御史管理,試畢出場。若管理不嚴,將該管官治罪。”(415)是為派彈壓官之始。然綠營軍官對八旗士子難以約束,故五十四年定:“京闈鄉會試,兩翼各派都統一員,副都統二員,帶同參領各一員、章京各二員,入場約束八旗士子。試畢出場。”(416)六十年定:八旗都統等待發榜后一同出場,以嚴關防。(417)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三場試畢,舉子出場時,副都統、章京等官即可出場,不必待發榜。(41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奏準:“嗣后鄉會試,無論滿、漢士子,俱責令副都統二員會同監試御史彈壓。”(419)時彈壓官由兵部題請,禮部先行知會,與考官本同時密題。(420)嘉慶初,宗室鄉會試成為定制。七年(1802年)諭內閣:“向來鄉會試時,原派有副都統二員入闈,足資彈壓。現在宗室應試,既改令與士子同日進場,所有原議另請奏派宗人彈壓之處,著行停止。”(421)道光十一年(1831年)定:士子入場,步軍統領專派在京總兵一員,酌帶弁兵數十名,分巡各磚門,督率參守等官,飭令士子按牌聽點,應名給簽。(422)

二、執事官員的選派及職責(附供事人役)

科場之執事官員分為兩類,一類是配合閱卷的外簾四所官,即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以及內外收掌官、印卷官等,是為場內執事官;一類是保證考試正常進行的考務官,包括搜檢官、巡綽官、供給官、督牌官等,是為場外執事官。就執事官分類而言,鄉會試大體相同,均有場內執事官及場外執事官。然就鄉試而言,各直省所設執事官(包括供事人役)大體相同,惟順天鄉試與各直省不同,而與會試同。

1.各直省鄉試執事官

各直省鄉試,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四所官,分別設二三人至五六人不等。最初一般以每所四員為正額,后據應試人數多寡而增減。乾隆朝多有省分減四所官定額,如乾隆三年(1738年),裁減湖南謄錄所官一員,對讀所官二員,減山西受卷、謄錄、對讀三所官各一員;十三年,減陜西受卷、謄錄、對讀三所官各一員;十五年,減云南受卷、謄錄所官各二員及彌封、對讀所官各一員;十八年,減廣西受卷、謄錄所官各二員;三十七年,減湖北受卷、謄錄、對讀三所官各一員。而同治、光緒年間又不斷增額,如同治四年(1865年),四川添設受卷官二員,彌封、謄錄、對讀官各一員;五年,廣東添設受卷、彌封、謄錄、對讀所官各一員;十一年,福建添設對讀官二員,共為五員;光緒十一年(1885年),湖北添設對讀官一員,使四所官各定為四員,山東亦添設彌封所官一員,以還四員之定額。(423)四所官員額之減增,與各省鄉試同考官額之變化大體同步,均取決于應試人數的增減。

受卷官負責收取每場試卷,每收一卷,均在卷面上蓋有自己銜名的戳記,每十卷為一封,送至彌封所,并在查收士子試卷后發給一牌,作為出場之憑證。彌封官,負責對士子試卷的糊名、編號、用印,然后送謄錄所。謄錄官負責組織將彌封之試卷逐一用朱筆謄錄,并在朱卷上戳印自己的銜名,連同士子之墨卷送對讀所。對讀官負責將朱卷與墨卷校對,以糾正謄寫中出現的錯誤,核對無誤后,將朱、墨卷送外收掌官。外收掌,各省設一、二員不等,負責核對朱、墨卷,無誤,再將朱、墨卷分開,墨卷留存保管,朱卷分包分批送至內簾。以上各官,清初即設。惟內收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設,在內簾專司收發,將外收掌送進試卷按房官人數分為若干束,由正副主考掣簽,按簽送各房評閱,并于揭曉日將落卷按數移送提調查核。(424)此項工作原由主考負責。印卷官,無定額,負責試卷之刷印刊刻。

初,外簾各官由監臨選調。康熙二年(1663年)題準:“印卷、收掌、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以府佐貳、首領,并州縣正、佐內正途出身各官選用。”(425)二十四年議準:“嗣后外簾執事官,孔氏博士不必開列,使孔氏子孫入場無所回避,以示優待圣裔之意。”(426)自雍正朝推行對同考官進行考試選拔后,其文理優長者入內簾充房考,其次則供外場執事。乾隆元年(1736年)復準:“各省鄉試,于調取通省應行分房之同知、通判、州縣等官內,文理平常者,供外場執事。如不敷用,仍調取本省佐貳差委。”(427)十九年復準:“嗣后各省鄉試內外簾官,將直隸州知州停其調用。”(428)二十二年設內收掌,亦令于舉貢正途出身之佐貳選充。(429)三十五年議準:“直省外簾受卷等四所官,事竣即陸續出闈。收掌試卷官有始終經理之責,該督撫于事簡同知、通判內,不必拘定科甲,遴調入闈,仍于揭曉后出闈。”(430)依例,外簾各官限期到省,至日即入公所,不許謁見上司,臨期委派入闈執事。(431)

場外執事各官,有搜檢官,負責督率士卒在考場門外搜檢士子,以防夾帶;巡綽官,分內外場巡綽,掌貢院巡查,糾舉不法,士子入院,禁約喧哄,既入席舍,則常行巡綽,禁止士子私相交談,并覺察簾內外不得漏泄事務;供給官,負責分送考場各官員之膳食、柴炭、筆墨、紙張等;督牌官,負責管理貢院外門之啟閉及維持士子入場之秩序,士子入場時,須懸牌點名,不許送考人混入,不許士子混行搶入,亦稱督門官。以上各官,均無定額,初由各省監臨于縣丞、巡檢、綠營官員內札委,臨期分派,(432)惟供給官,以佐貳、首領官及首縣知縣充。(433)后改由督撫照例酌量委派。(434)另有醫官一名,各省于官醫內取用。

各省供事人役,有謄錄書手、對讀生、受卷各役、刻匠、搜役、號軍、院外巡邏兵丁,以及主考等官隨帶從人。

謄錄書手關系到謄卷的質量,是供事人役中之最為重要者。順治十五年(1658年)定:“謄錄書手、對讀生員,各府州縣務細加考驗,擇善書樸實之人,開明籍貫、年貌,如有雇替、搪塞,將起送之官題參,各役正身及雇替之人,皆從重究治。”(435)十六年議準:謄錄書手,行各府州縣,務令場期二十日前解到,提調官按冊籍考驗,堪用者印臂留用,每十名取總書一名,以專責成。其起送冊,應令各府州縣,一樣起送二本,一本留提調官察驗,一本付謄錄所稽查。(436)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議準:嗣后各省督撫嚴飭州縣官,務選誠實正身書役承充謄錄,取其親書筆跡,并造冊年貌、籍貫,選吏押送布政司,委官驗收,即封入公所,嚴加封閉,屆期委員親送入場。倘有雇替,或被糾參,將冊送及驗收官嚴加議處。(437)依例,八月初六日驗明臂印,點名入闈。(438)四十年又定:謄錄書手必選老成善書者,倘有謄錄卷潦草、不成字體者,按卷尾姓名、籍貫,查明原起送官,嚴加議處。(439)

對讀生,例以府州縣學之生員充任。最初是從生員中選取樸實之人,如順治十五年(1658年)規定,各省對讀生員與謄錄書手,均由府州縣細加考驗,擇善書樸實者造冊起送。十六年定:“對讀生員,責成該學政行各學,揀選年力精壯、文理明通之士,按年貌、籍貫造冊,送交提調。內有點驗不對及蒙混搪塞者,將本生黜革,開送官參處。”(440)其后,各省多用因科試考列五等而降為青衣之生員,順天府則兼用外縣新進十名以外之生員。雍正六年(1728年)復準:科場對讀,例用五等青生,惟順天除京學外,兼將外縣新進十名以外之生員充補,不得一體鄉試,未免阻其上進之志。嗣后,照現行事例,概用五等青生對讀,事竣準復附生。如人數不足,以錄遺未取之四等生員充補。其以新生充補對讀之處,永行停止。(441)乾隆八年(1743年)復準:“鄉試五等青生不敷對讀之數,兼用四等武生,免其錄遺,準入武場鄉試。”(442)四十七年議準:考選謄錄字畫時,兼取略曉文義者,以備對讀之用。(443)五十三年定:對讀入場,舊例給發筆硯等物,不必先行發給。(444)

受卷各役,順治十六年(1659年)定:各直省責成附省州縣,選撥勤慎書手共十四名,造冊送提調官,臨期選送受卷所,令受卷官細心督察。(445)場內刻字匠,例于主考入場后,點進若干名,以供刻題、刷印之用,事竣放出。乾隆十二年(1747年)復準:“每科主考入場,點進刻匠五十二名,以供三場刻題刷印之用。但題目刊竣以后,至于發榜以前,凡二十余日,各匠在內無所事事。嗣后將內簾之刻字匠、刷字匠,俱令于十六日下午盡行放出。其主考之元魁卷,俟揭曉后交提調官在禮部衙門刊刻。”十七年又定:“場內刻字匠,仍照舊例,留內關防,俟揭曉之日,一同放出。”(446)至號軍、搜役、巡邏兵丁等,例選正軍充任。定例,巡撫監臨,可帶文巡捕一人入闈,傳稟事件。其武巡捕不得隨帶。(447)主考入場,可帶隨從三人,同考官帶隨從二人,不得逾額。(448)又,各省鄉試尚用司書若干人不等,或在提調處辦理文移,或在內簾伺候,均于考前入闈。只是寫榜吏,于三場后點入貢院。(449)

2.順天鄉試執事官

順天鄉試執事各官,多與會試同,而有別于各直省。其外簾四所官,順治二年(1645年)定:“順天鄉試,外簾各官,共用十六員,于八府知縣、教官內科甲出身者,由順天府尹行取題用。”(450)且定:“外簾四所官,俱要精明強干,彌封官關系尤重,當量才授任。四所總門,除送薪水一次外,皆實封鎖,不得宴聚。提調、監試,輪日稽查,俟謄錄、對讀完日,方許撤封。”(451)又設內、外收掌各一員,合四所官共十八員。康熙三年(1664年)題準:順天鄉試及會試外簾各官,亦照主考、同考例,通行開列,密題欽點。(452)欽點人員入闈后,由監臨當堂掣簽分派。四十年,監察御史鄭惟孜以順天鄉試外簾執事各官,有用教官之例,而教官多庸邁孱懦之人,難以約束彌封、謄錄諸役之奸徒,建議停止咨送教官,只將現任及候補進士、舉人出身之知州、知縣開列,并將貢監出身之州縣官開列多人,恭候欽點。下部議行。(453)雍正元年(1723年)議準:“順天鄉試外簾官,原系調取直屬州縣,但州縣官各有地方專責,不宜久曠職守。嗣后停其調取。由禮部行文各衙門,將進士、舉人出身之員外郎、主事、評事、博士、內閣中書、國子監助教,開列題請。”(454)至此,順天鄉試外簾執事官亦用京官。是年令庶吉士亦充鄉會試之外簾官,這是對庶吉士的破格使用。(455)乾隆元年(1736年)改變了這一做法,規定:“順天鄉試外簾,停止開列庶吉士,其應用外簾各官,于小京官及額外主事、守部進士等官內開列。”(456)二十一年,以守部候選進士、舉人,“未經授職,事少閱歷,不能妥辦外簾諸務”,禮部議準:“停其調用。屆期移各衙門,咨送科目出身之員,不敷,許將凡屬恩、拔、副貢正途出身之員,揀選開送。會試亦照此辦理。”(457)二十八年癸未科會試后,知貢舉程景伊奏稱:“此次會試外簾官,內有年老抱病,難于勝任者。派員幫辦,尚未貽誤。嗣后請令各該堂官于開送時,將老疾者扣除。”得旨允行。同時鑒于“向來鄉會試開送執事各官,以內簾衡文取士,視為榮選”,而畏外簾執事容易出現過失,多所趨避,禮部遵旨議定:“嗣后開列外簾人員,以三十人為率,恭請欽派十八員,足敷點用。凡順天鄉試,內閣中書開送四員,吏、禮、兵、工四部各開送二員,戶、刑二部各開送六員,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中書科等衙門,酌擬各一員。如無合例之員,查國子監監丞、助教等官,俱系科目出身,員數亦多,臨期禮部行文該監,指定員數開送,以補別衙門不足之數。倘實無合例人員足數,禮部隨本聲明。此內如有考過試差人員,應行扣除。”(458)遂成定制。三十五年議準:順天鄉試及會試外簾四所官,應與各直省一例,事竣后即陸續出闈,惟收掌官待揭曉后與主考一同出闈。(459)四十三年,以順天鄉試人數較多,不下九千余卷,原設內收掌一員,難以應付,準仿會試例,添設內收掌一員。(460)五十四年,給事中馮應榴奏稱:“士子于每場試卷末填寫通共添注、涂改若干字,并令受卷官于收卷時登記簿冊。但收卷時,士子紛紛出場,卷數多至數千,受卷官僅有四員,勢難兼顧。嗣后,順天鄉試應增派受卷官四員,令其親手接卷,照數逐一登記,并于簿面注明受卷官某人,以便稽核。”(461)禮部議準。至此,受卷官額設八員。道光十七年(1837年),御史朱淳奏:鄉會試試卷戳印后,并無專員管理,殊非慎密之道。嗣后應添派至公堂委官二員,于試卷貯箱封鎖后專司看守,以杜書吏偷改描摹之弊。(462)部議從之。同時又定:嗣后三場完竣,所有留闈官吏,均于事竣出闈,不得告假外出。其業經出闈者,均不準借端復入,違者議處。(463)是年又議準:彌封官關系最重,嗣后鄉會試仍照例用彌封官四員,即責成監臨、知貢舉擇其年富力強、尤為明干者,先行派定,無須與各所官掣簽任事。同時,為保證彌封官及其他外簾官能認真辦理考務,避免弊端發生,特制定違規處罰例:

著知貢舉、監臨隨時稽查,務令彌封官遵照定例,親自印號,不準假手書吏。其有漏印條記,用印模糊,核與弊竇無關者,仍著照舊辦理。至錯印紅號,有關士子中式者,每卷該所官照遺漏例,罰俸一年;知貢舉、監臨失于查察,照疏忽例罰俸三個月。三卷以上,該所官降一級留任,知貢舉、監臨罰俸九個月。如查有情弊,立即嚴參。倘知貢舉、監臨不行參處,別經舉發,除該所官照例究治外,知貢舉、監臨照徇情例降二級調用。以上各處分,俱不準抵銷。其外簾受卷、謄錄、對讀、收掌各所官,著一并責成知貢舉、監臨認真稽查,以規畫一。并著禮部纂入《科場條例》,永遠遵行。(464)

顯然,順天鄉試對外簾官的要求比各直省要嚴格得多。在處罰例制定不久,道光二十三年又針對謄錄官定出了記功例:謄錄官只有處分,無記功,不足以示勸懲。嗣后將謄錄官一次無過,咨部記錄一次,三次無過者加一級。監臨、知貢舉派出謄錄官,即開列職名,知照禮部,以憑查考。(465)同治六年(1867年)議準:順天鄉試外簾官患病不能入場,行文至公堂,令監臨于場內通融辦理。(466)十三年議準:彌封官亦照謄錄官之例,無過記錄一次,三次無過加一級。(467)光緒二年(1876年)奉上諭:嗣后各堂官于應送外簾官員,核實查明,不準臨場告假,以杜規避。(468)又,順天鄉試之印卷官,例由順天府治中充任。

場外執事官,除設巡綽、搜檢等官外,另設龍門官二人,散題官二人。(469)定制:內外場巡綽官四員,用守備、千總等;督門官二員,用千總,司龍門啟閉,俗稱龍門官;二者均由順天府行文兵部派出。搜檢官,由步軍統領派出。供給官,順天鄉試及會試均用順天府屬官,由府尹派委。督牌官,用順天府屬佐貳官等,由府尹派委。醫官,太醫院派出,由順天府移文選取。(470)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順天鄉試人數加增,令照會試例,添派巡綽一員,用參將或游擊。(471)

順天鄉試之供事人役,動輒二三千人,為各省之冠。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任丙午科順天鄉試監試官的王東槐記載:闈中供役之人,有書吏、書手、號軍、工匠,以及門役、庫役、水夫、飯夫、雜夫、鄉廚等,凡內場供役之人共計二千四百三十九人;其外場番役一百五十,護卷兵、搜檢兵、守門兵、巡墻兵二百九十五。(472)

謄錄書手初為七百六十名,乾隆三年(1738年)增至千名,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添派二百名。至光緒五年(1879年),又于正額一千二百名外,備送三百名。(473)對讀生一百二十名,順天府先于四月內移會順天學政,冊送四、五等生員到府,即交各州縣批解,交照磨所點驗,于八月初七日入場。(474)搜檢捕役,順天府于五月內行文五城兵馬司派撥,番役系九門提督自行派撥。場內號軍需用一千名,順天府于五月內行文兵部轉飭巡捕五營,照數差撥。(475)至場內需用刻字、刊印、彌封、裱糊、鼓手、廚役、鄉皂、飯夫、打掃等項人役,俱由順天府行文所屬,預期雇覓,造冊送府查驗,于初六日入場。(4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海淀区| 泰顺县| 绍兴市| 呼图壁县| 昔阳县| 长子县| 奎屯市| 安岳县| 新丰县| 曲阜市| 项城市| 东海县| 亳州市| 黄山市| 灯塔市| 金沙县| 定陶县| 西林县| 革吉县| 宝清县| 巴林右旗| 轮台县| 新宁县| 隆化县| 佛冈县| 景泰县| 集贤县| 白山市| 安图县| 浙江省| 岳池县| 六枝特区| 衡阳县| 施甸县| 马山县| 屏南县| 清新县| 肥西县| 扎赉特旗|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