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檐下棋道
- 仙劍回唐
- 徐沉心
- 2479字
- 2020-11-01 09:10:19
四月初四,午時方至,棠溪城中。
石澤涵七拐八繞闖進了一條窄巷內,走到盡頭,“清明學堂”四字在長長的牌匾上盡顯文風藝氣。
步入門內,諾大的庭院空無一人,左側是這學塾內的書生所在的教堂房舍,透過油窗紙,隱約可見十七八個小孩在捧書暢讀;中間正對著則是學堂主教的內舍,用于接客或是憩息;而右側一排則是棋室——這學堂的老先生名為步清明,聽聞不僅在詩詞歌賦方面小有成就,且在棋道上更是頗有造詣。
少年徑直走到中庭正對著的房舍,一推門,眼前一老一少正坐在兩張方石凳上談論著什么。
“喲。”年輕人瞥了一眼,見是石澤涵,揮了揮手:“師弟來了。”
石澤涵微笑著鞠躬:“步大師,楊師兄。”
這位面容祥和、須發盡白的老者,正是棠溪城內唯一一家學堂的總教習,也是曾經的棋道大師,步清明。聽聞當年龍武軍征戰邊境擊退吐蕃之時,正是靠著這位大師的圍殺陣,將那數千蠻夷之子留在峽谷之中不敢退走,終被盡數俘虜。不過這些傳聞也似乎都來自于這位步大師口中,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反正石澤涵就不太信,老頭兒的棋道特別厲害。
因為二人已經連著下了四天的棋,步大師卻一局未勝。
“楊桐,你去外面看看那些個小屁孩兒吧,”步清明見了石澤涵,笑瞇瞇地說道,“來,小子,我們接著昨天的,繼續過招。”
……
不出意外的,一炷香的時間,步大師又輸了三局……五子棋。
“嘖,你這個五子棋倒是真有些意思,但不是我大唐傳統棋譜的棋局,都無法創生棋道,便是……”步清明捋著胡子,皺眉看著自己又一次被絕殺的棋局。
楊桐在外邊的樹上隨意把玩著折下的葉子,一陣無語。步大師最近對于這少年帶來的聞所未聞的“五子棋”可謂癡迷,整日研究琢磨,卻從未勝過。若是換作自己,楊桐估摸著肯定會懷疑這是石澤涵獨創的玩法來坑蒙拐騙了。
房內,石澤涵得意著:“你別找借口,下不過我就說沒有棋道,大師你的意思就是下五子棋沒用唄?”
“哈哈哈……當然也不是這個意思。”步清明用兩指拈起兩顆黑棋,“雖說這棋來路不明,但我這些天和你對弈也是有了些許感悟,不妨讓我來試試……”話音剛落,石澤涵只覺老者氣息突地變得渾厚豪邁,而指尖的那兩枚棋子竟然隱約閃爍著光芒——
砰!
步清明緩緩放下了手,兩顆棋子浮在空中一息后突然迸發出一道氣旋,砸在屋內的承重柱上,竟是直接貫穿了幾人粗的柱子!
“咦……”步清明似乎是有些吃驚,卻又十分欣喜:“這五子棋本身竟然蘊含著棋道,實在是怪事。不過雖然是簡單的靈力沖擊、不具圍棋那樣復雜的陣法,但這種能量若是能夠運用得當,也大有用處。”
石澤涵也是倍感驚訝,在自己的印象中,五子棋似乎不是古代的棋類,老頭兒竟在僅僅四日的時間就摸索出五子棋的棋道之解……不愧是大師啊。
“嘖嘖,早聽聞步大師棋圣之稱,今日一見果真如此啊!”石澤涵兩眼放光,“這靈氣是如何運用,才能引進棋子之中?可否為弟子指點一二……”
一老一少,坐在棋盤前,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兩眼放光。
外面,楊桐時不時聽見房內傳來的爆響,以及窗戶縫噴出的灰塵,不知所措。這一老一少在里面拆遷呢?
半晌后,房門打開,步清明對楊桐招了招手:“小楊啊,這小子明日要去元氏城趕考,其中的秀才推舉就由你陪同一趟吧。”唐朝的科舉需五名鄉鄰親友和一名中仕秀才陪同舉薦,方能參與鄉鎮的府試,進而參與鄉試、會試和殿試。
楊桐看向石澤涵:“我倒是沒問題……但澤涵師弟不是……”
石澤涵抬頭一笑:“魂魄被斬,劍道俱碎,是吧?我不去參加武舉,而是文舉。”
楊桐更加疑惑了,世人皆知“文武不互通”的常識,即引靈通脈之人只能從文學武道之中擇其一脈,不可能文武雙修……可是這石澤涵小友,曾是劍士天才,現在卻要參與文舉?要知道文舉的壓軸之試乃是靈氣賦詩,若是沒有文書靈脈,哪怕滿腹經綸,也是……
“哈哈,師兄不必擔心,我石某自有計策。”石澤涵抿嘴低頭看著自己握緊的雙拳,心中暗暗念叨著什么。
……
……
宮廷之內,政事堂中,十數位欽差大臣、文宰武將坐于一堂,正討論著要事。若是石澤涵見了此桌會議,定會感到百般奇怪——好些個已經入土了的大臣,卻和唐憲宗時代的人坐在一桌談論政事,探討計劃。
“杜大人為何未到?”坐在長桌最前的正是馬元贄——權威最高的宦官,已是可以統率諸臣子。在當世大唐的環境下,皇子均由宦官所立,且宮內最具威力的神策軍如今也在馬元贄的掌握之中,所謂得兵權者得話語,此言正是如此。
“回馬大人,杜大人家父今日西去,已戴孝守喪去了。”馬元贄右手邊,元稹拱手答話。
“嗯......開始吧。”馬元贄挑了挑眉,吟聲道:“如今藩鎮割據,龍泉不見,諸位有何見解?”
“臣以為藩鎮早已是我大唐多年隱患,應早日出兵扼殺,防患于未然,否則兵權分割、土地分割,都會導致不可預料的結果。”
“馬大人,龍泉劍之威諸臣都有耳聞,皇上劍術高超,平定藩鎮及蠻族外患,定需龍泉劍。況殷州兵權分散,石大將又不知所蹤,臣恐怕......”
“......”
“嗯......”眾人說完各自觀點后,馬元贄沉吟幾秒,拿出金紋卷,正是皇上圣旨:“事實上,萬歲爺已決定派遣秦將軍前往棠溪城,尋找龍泉下落。”
“若是找不到,便......”
“南下出兵,解除藩鎮,殲滅叛賊。”
......
......
淅淅瀝瀝,十八歲的杜牧跟著父親杜從郁的腳步,送走了自己駕鶴西去的爺爺。父親杜從郁留在墓前開始三年守喪,杜牧則獨自一人回到杜府,竟是感覺空蕩蕩的房子里潮氣撲面,令人很是難受。
于是少年又撐起傘,步入雨中。
修四藝的文人有入道、悟道、明智、大同四重境界,年紀輕輕已悟道無惑的杜牧自然是想清楚了生離死別,但想到離世的爺爺,仍是十分傷感。
看著遠方霧氣彌漫的長安街頭、行人的油紙傘上雨汽朦朧,杜牧突然心生意境,悲從中來。
他招手,手中筆現,降手,筆上墨濕,提筆空中揮舞,墨色憑空留下,形成詩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詩成,長安雨水竟是十息之內停懸空中,一切仿佛靜止的畫面,描繪著詩中所描繪的事物。
杜牧感到心中又豁然開朗了一分,不因悲歡離別而喜悲,因為此是天命所為,自然的輪回。
長安城中,文才武將此一瞬都驚愕莫名,何種實力的人能創造出這種意境外顯的靈氣激蕩,整個長安都為之悲傷?
杜牧之,一步邁入明智境。
“唉......”杜牧感嘆,沒想到自己期待了一年的境界突破,是在這樣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