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零開始學理財:通向財務自由之路
- 韓中華主編
- 4085字
- 2020-11-21 20:02:46
1.4 理財過程中應嚴守的理財法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愈來愈多的人理財意識得到增強。如今,許多家庭通過各種投資和理財產品實現了家庭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由于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而發生了虧損。為了真正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必須遵守財務管理中的一些金科玉律,如4321法則、80法則等。
1.4.1 4321法則
銀行的降息和理財概念的普及,使得更多的理財方式為我國人民所接受。便捷的運營模式和高增長的收益率使得許多投資于銀行的存款投資者轉向其他高收益的理財方式。其中一些“激進”的理財者,甚至投入全部家當購買理財產品。這是因為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沒有制訂好計劃,沒有考慮到理財風險對生活的影響,只看到了利益卻忽視了理財的風險。理財中的4321法則可以幫助投資人合理配置不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比例,見圖1-6。

圖1-6 4321法則
4321法則是指將財產總數的40%用于投資理財,30%用于生活費用,20%用于儲蓄備用,10%用于保險。40%的投資理財是指股票、基金、外匯等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通常是定期的。生活費用包括每月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消費,以及車輛的燃料和維修費,有房貸的家庭還包括償還貸款。儲蓄存款通常是活期存款,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取出,應對急需用錢的情況。活期存款不一定要存在銀行里,放在支付寶的余額寶里,收入會比銀行高,轉賬、提現也很方便。保險更容易理解,就像上班族在工作中繳納的“五險一金”中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一樣,是一種長期的安排,萬一家里收入的“頂梁柱”發生意外,有了保險就可以避免受到重創。如圖1-7所示。

圖1-7 4321法則的資產比例配置
理財中的4321法則可以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原始資金,可以根據4321比例直接匹配投資。第二個層級是月收入,也可以根據這個比例配置月收入的用途。但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在投資配置方面,常規的投資大多是定期的,只能在到期后提取,所以對于這種理財還有另一種說法叫作“強迫性的存儲”。國人都有一種趨向性,會根據收入的多少相應地形成一種消費理念。今天,在物質欲望越來越強烈的背景下,除了少數自控能力強的人,大多數年輕人基本上很難有積蓄,因此,基于4321法則分配自己的月收入,40%的資金用投資+20%的存款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4321理財法則需要遵循以下三項原則,見圖1-8。

圖1-8 4321理財法則需要遵循的三項原則
1. 不盲目跟風
理財必須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有的時候別人對你說某種理財產品好,不一定是真的好,可能產品還沒有標準化,如果你不進去,他就出不來。或者他真的對這款理財產品充滿信心,但你們都是屬于同一領域的投資者,他知道的不見得比你多,與其相信他人的判斷不如自己做出判斷。
2. 投資金額需要分散
因為大多數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都不是專業人士,沒有能力去監視一家理財平臺。今天是標準的操作,明天呢?后天呢?投資常常意味著風險,所以需要分散投資,進而分散投資風險。
3. 看不懂的投資不要碰
現在的一些平臺項目宣傳單發遍了大街小巷,設計充滿了噱頭。事實上,一個理財產品無非是披露出借款人與公司的資產信息、造血能力,另外,有些平臺的背景設置比較復雜,讓投資人感覺很茫然。還有一些不透明、不公開的項目,比如線下的金融管理公司,它們通常只會保障投資收益。投資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錢用于何種用途,是股票?還是銀行儲蓄?所以看不懂的理財產品不要投。理財產品那么多,何必局限于一個自己看不懂的理財產品。
有些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又或者“忙,沒時間打理”“錢太少,理財沒效果”。還有人因為“我不懂理財”而放棄了對資產的管理。我們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對理財行為做出改變,保持收入與支出的平衡。積累一些資金作后備力量,才能使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1.4.2 80法則
面對股票等高收益、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學會運用80法則,投資決策就會相對容易得多。
經濟學專家認為,使用經濟學原理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事實也確實如此,經濟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科學的原則指導投資行為,將更具有計劃性和戰略性。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投資和財務管理在人們經濟活動中的比重也隨之提高。在眾多的金融規則中,80法則的是關注年齡和投資理財之間的關系。
理財中的80法則,就是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不能超過(80–年齡)×1%,如圖1-9所示。80法則主要適用于股票投資。例如,一個人在30歲時投資股票的資金不能超過總資產的50%。

圖1-9 80法則
客觀地說,80法則是理財法則中一種非常直觀的風險控制手段,計算的是不同年齡段高風險投資的比例。80法則強調年齡和風險理財之間的關系。年齡越大,風險理財的比例就越低,從追求高回報到追求保全本金。
80法則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指導理財活動。這是理財實戰中最實用的指導原則,風險是很多人在投資過程中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所以80法則也經常被大多數人忽略。但本書想提醒廣大投資者的是,“80法則”傳達的風險控制理念,并不一定適用于所以家庭和所有人。
通過80法則計算出的投資比例配置只是一個基本的參考,用公式計算出來的投資比例配置未必適合每個投資者。80法則并不代表年輕的理財者必須配置更多的高風險理財產品。最終的資產配置比例必須根據自己的資產結構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多個因素判斷。
在理財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原則需要遵守。但如果機械地依賴80法則計算的投資比例,可能會事倍功半。顯然,有些人擁有比普通人更高的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但他們如果囿于80法則不能放手去做,不免有些可惜。所有的投資決策都死板地按照標準理論,反而會陷入理論誤區。
大多數情況下,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抵御風險的能力會隨之降低,而80法則本身的計算公式也包含了年齡因素,所以一些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就會考慮年齡因素。無論是什么樣的理財產品都會首先想到自己的年齡,就算遇到了合適的理財產品也會猶猶豫豫,考慮適不適合自己的年齡。理財不知變通,死守一個定律有害無益。
建議投資者在進行高風險投資前,可以使用80法則來計算出所在年齡段可以承受的風險值。不必完全按照80法則配置自己的財產,但可以利用這些理財知識更好地規劃我們的投資方向,通過科學理財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1.4.3 不斷增大財產性收入比重
人一生會有多少收入?這些收入是從何而來?大概大家都沒有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除了工作中的固定收入外,出差補助、績效工資、銷售提成、獎金、紅利、股票、期權等都是收入的一部分。除了這些收入,意外收入也存在,如買彩票中獎、其他人的饋贈、繼承的遺產等。具體的來看,經濟收入有以下7類來源,見表1-1。明確收入類型后,我們就會發現,人一生的收入大概成型了。
表1-1 經濟收入來源分類

財產性收入也可以稱之為資產收益,是指投資主體通過資本、技術、管理等因素參與生產活動所獲得的收益。即家庭動產(存款、證券等)和不動產(房屋、車輛)的收入,以及轉讓財產使用權取得的收益,如出租房屋的租金和專利收益,理財收益和資產增值所獲得的收益。
創新財務管理制度,使人們擁有多種多樣的財務管理工具和產品,同時加強對現有理財產品與平臺渠道、交易方式的監管。除了為國人創造更多的理財產品外,通過金融體系的創新,讓人們使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是增加人們財產收入的必由之路。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后,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逐漸多樣化,收入構成有了新的變化。財產性收入已成為家庭總收入的組成部分。可以預見,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和財富管理知識的普及,我國的普通家庭也將會擁有更多合理、合法的財產性收入。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財產性收入早已是家庭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家庭的儲蓄率很低,人們都傾向于將財產用于購買理財產品。財產性收入占美國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僅次于工資收入。與此同時,美國家庭也十分注重投資的多樣化和分層,更加注重投資的風險控制。這種高比重的財產性收入與不同國家的國情有關。美國等發達國家,儲蓄率低,投資比重高的原因是:社會保障水平較高,理財市場體系發達,理財產品種類較多,投資服務比較完善,政府還會通過一些優惠政策,提高居民的投資積極性,盤活國家經濟。
相比之下,我國一般都有較高的儲蓄率,較低的投資,銀行理財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理財的形式更多樣。
小王是浙江某高校的一名大學生,從大二開始,他的學費都是通過理財賺來的。
財務管理首先要有本金。小王說,他進入大學時父母給了他四年的學費。加上生活費和壓歲錢,他自己就有5~6萬元的理財本金。小王利用這筆本金進行了多樣化投資。經過詳細的規劃,他將部分資金投入風險較高收益較高的渠道,拿出另一些資金去購買固定投資,還有一些零花錢被放進了余額寶。
2017年上半年,股市一片繁榮,小王也拿出一部分資金進入股市。“我在初期掙了一些錢,但基本上又在后期賠沒了。不過最初投入的錢很少,主要是用來學習的”。小王認真地說。
現在很多學生會使用信用卡,小王也試過一次。他說,信用卡是為了更好地管理財富,不會像一些學生那樣大手大腳花錢。
從大一開始,小王就養成了記賬的習慣。基本上,支出超過100元的,他都會記錄在賬本上。此外,他的微信關注了幾個財經方面的公眾號,平時看一些理財知識,或者去學校聽財經講座。他也會利用假期時間做一些兼職或實習。小王認為“通過合理的財務管理來掙學費并不難”。
當然,財務管理總是有風險的。小王有些同學投資了黃金,進入了股市。有的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損失。總的來說,大學生投資理財還是要求穩,保持理性,經受住高收益的誘惑。
通過小王的例子,可以得出投資理財實際上是有門檻的。無論是房地產、黃金還是股票都需要一定的資本、知識與時間。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許多人總是希望可以繼續提高工資,有更多的收入,認為憑借工作的報酬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事實上,很多時候雖然收入增加了,但同時花的錢也更多了,買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工資漲了,貸款也越來越多,又繼續寄希望于漲工資。錢是永遠都不夠花的,從長遠來看,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循環。如果我們想跳出這個循環,就要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欲望,用理財不斷增強財產性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