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186字
- 2020-11-21 18:49:09
狂 瘋狗跑到別處去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李白

A

B

C

D
狂,從字形上來看,毫無疑問跟“犬”有關(guān)。許慎等諸多學(xué)者都認為這是一個形聲字,那么我們來看看“狂”字的各種字形。
狂,甲骨文字形A,右邊是一條兇猛地撲上來的狗,左邊這個字符像什么呢?許慎說這是“狂”字的聲符,表聲,固然不錯,但是僅僅靠右邊的一個“犬”字,怎么能夠表示“狂”的含義呢?白川靜先生認為這個字符的下部是象征王位的鉞頭之形,即斧鉞頭部之形,上部是“之”字的甲骨文字形。三部分加起來表示:出征前,使者將腳放在神圣的鉞頭上,以獲得非同尋常的靈異之力,因此“狂”指從某種靈力那里獲得非凡之力。
白川靜先生的解釋部分正確,但他的解釋卻沒有涉及“犬”字。我認為“狂”這個字應(yīng)該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根據(jù)甲骨文字形A,右邊是一條兇猛的狗;左邊下面是“王”,上面是“止(腳)”,是“往”的本字,會意為狗瘋狂地跑到別的地方去。許慎誤把這個字形左邊的上面當(dāng)作“之”字,誤把下面當(dāng)作“土”字,《說文解字》:“之,出也。”本義是生出,滋長。因此把這個字形的左邊部分解釋為“草木妄生也,從之在土上”,草木從土堆上茂密地生長起來。許慎的解釋雖然完全錯誤,但如果按照他的方式思考下去,倒也很有意思:草木滋長蓬生,狗撲上來吠叫。狗如果不發(fā)瘋,它對著土堆上茂密的草木叫什么?因此這還是一條瘋狗。甲骨文字形B,狗的樣子不太像。金文字形C,同于甲骨文。小篆字形D,狗移到了左邊。楷體字形的右邊省寫作“王”。
《說文解字》:“狂,狾犬也。”“狾”讀作“zh#”,也是指狗發(fā)瘋,即狂犬。《漢書·五行志》引《左傳》:“宋國人逐狾狗,狾狗入于華臣氏,國人從之。”這是世界上關(guān)于狂犬病的首例記載,“狾狗”就是瘋狗。由狗發(fā)瘋引申到人身上,人的精神失常或者瘋癲都稱“狂”。《詩經(jīng)·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扶蘇”,小樹的名字;“隰”(x!),低濕之地;“子都”,著名的美男子。這句詩的意思是:山上有扶蘇,低洼地有荷花;沒有看見美男子,卻看見了一個行動輕狂的人。《詩經(jīng)·褰裳》中也有這樣的名句:“狂童之狂也且。”朱熹說:“狂童猶狂且,狡童也。”這都是引申為人之輕狂頑劣的意思。
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中行”指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中庸是孔子理想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卻找不到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與之交往,只好跟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進取”,意思是理想高遠,進取心強;“狷者有所不為”,狷者拘謹無為,引申為孤潔。在孔子看來,狂者和狷者是僅次于中庸之道的人,因此他才愿意和這兩類人交往。
李白有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狂人、狂生、狂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的典型人格,當(dāng)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時,就狂放不羈,蔑視流俗,我行我素;“狂”的本義是狗發(fā)瘋,完全是貶義,卻生發(fā)出這樣的褒義贊美之辭,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