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062字
- 2020-11-21 18:49:09
犬 張大嘴發動進攻的狗
上懷犬馬戀,下有骨肉情 ——韋應物

A

B

C

D

E
狗是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六畜(馬、牛、羊、雞、犬、豬)之一,但為什么叫“狗”,又叫“犬”呢?其間的區別非常有意思。
犬,甲骨文字形A,這是一個象形字,栩栩如生的一只狗的模樣。甲骨文字形B,身形矯健。甲骨文字形C,好像張開了嘴巴要發動進攻了。金文字形D,尾巴很長,動勢更足。小篆字形E,直接從金文字形而來。楷體字形則完全看不出象形的樣子了。
《說文解字》:“犬,狗之有懸蹄者也,象形。”這個解釋很奇特,什么叫“懸蹄”?顧名思義,“懸蹄”就是懸起來的蹄子。蹄子怎么會懸起來呢?過去有學者認為“懸蹄”就是跑得飛快,蹄子仿佛懸空了似的。這是望文生義,“懸蹄”是不與地面直接接觸的小蹄,也就是退化了的殘趾。
許慎又引用孔子的話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許慎和孔子都認為先有“狗”字,后有“犬”字,“犬”只是“狗”這一類中的一種,即“狗之有懸蹄者”。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甲骨文中只有“犬”字,而無“狗”字,而且恰恰相反,“狗”只是“犬”這一類中的一種。《爾雅·釋畜》解釋道:“未成毫,狗。”尚未生長出長而尖的毫毛的叫“狗”,可見“犬”指大狗,“狗”是小狗的稱謂,就像“駒”是兩歲以下幼馬的稱謂一樣。
周代有“犬人”的官職,負責掌管供祭祀用犬的一切事宜。這也是先有“犬”字后有“狗”字的一個旁證:有“犬人”之職,卻沒有“狗人”之職。用作祭祀的犬稱作“羹獻”。所謂“羹獻”,是指用人吃剩的殘羹養狗,養肥后可以獻祭于鬼神。
六畜之中,馬和犬是最擅長奔跑的,于是古人就造出“犬馬”一詞。騎馬打獵,縱犬追逐野獸,這都是統治者的娛樂方式,因此而有“聲色犬馬”之稱。又引申出“效力”之意,如“效犬馬之勞”的成語。同時臣子對國君亦自稱“犬馬”,表示愿意做國君的犬和馬。韋應物有詩:“上懷犬馬戀,下有骨肉情。”“犬馬戀”就是形容臣子眷戀國君,猶如犬馬眷戀自己的主人一樣。劉禹錫給皇帝的上書中有更加形象的表述:“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為榮。”
有趣的是,古人生病還都各有不同的婉辭,“犬馬”也是其中的一種:天子生病稱作“不豫”,“豫”是快樂,“不豫”就是不快樂;諸侯生病稱作“負茲”,意思是擔負的事情繁多,以致積勞成疾;大夫生病就稱作“犬馬”,“大夫言犬馬者,代人勞苦,行役遠方,故致疾”;士生病稱作“負薪”,采薪并背負柴草乃低賤之事,因此用在統治階層中地位最低的士身上,《禮記》中規定,國君讓士射箭,如果士不具備射箭的技能,就要以生病的名義辭謝,要說:“某有負薪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