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171字
- 2020-11-21 18:49:09
物 雜色的牛
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詩經》

A

B

C

D
“物”這個字,今天主要當作事物、物體講,但是古時候卻完全不一樣,而且字義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物,甲骨文字形A,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下為牛,上為勿。為什么說是會意字呢?這跟“勿”字密切相關。
勿,甲骨文字形B,這是一個象形字:右邊是農具“耒”的形狀,“耒”是翻土工具,上面是曲柄,下面是犁頭;左邊是翻起來的土塊。金文字形C,更像“耒”翻土的樣子。這就是“勿”的本義:用耒翻土。古人種地之前,要先相一相土地的形狀和顏色,因此“勿”又引申為顏色。顏色非一而多種多樣,因此又引申為雜色。
《說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雜帛指雜色的裝飾物;幅半異指半幅為紅色,半幅為白色,殷的正色為白色,周的正色為赤色,故為半赤半白之色;趣民是催促百姓。古代旗幟,純色代表緩,雜色代表急,因此用“勿”這種雜色旗催促百姓趕緊聚集。段玉裁說“州里”應該是“大夫士”,按照周禮的規定,大夫士所建的旗幟才是“勿”。這是“勿”的引申義,即雜色旗。
《說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痹S慎的解釋是牽強附會,其實“物”的本義是用“勿”用“?!睍鉃殡s色牛,當作萬物來講只是它的引申義?!对娊洝o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薄睹珎鳌罚骸爱惷呷??!币馑季褪怯米骷漓霠奚娜^雜色牛?!拔铩币部梢韵瘛拔稹币粯右隇殡s色旗,《釋名》:“雜帛為物,以雜色綴其邊為燕尾,將帥所建,象物雜色也。”
物,小篆字形D,與甲骨文相似。
在現代漢語中,“物色”一詞是動詞,是訪求、挑選的意思,比如物色人才。但是在古漢語中,“物色”卻是名詞,最早的意思是牲畜皮毛的顏色,還是跟“物”的本義“雜色”相關?!拔锷闭Z出《禮記·月令》:“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边@段話的意思是:農歷八月,命令主管祭祀的官員太宰和太祝巡視即將用作祭祀的牲畜,查看一下這些牲畜的軀體是否完整無缺,草食和谷食的家畜是否分門別類,肥瘦是否搭配得當,牲畜的毛色是否符合祭祀的標準。這里的“物”從雜色牛引申為一切雜色的牲畜,又引申為“毛色”。周代有“雞人”之職,職責是“掌共雞牲,辨其物”,就是掌管作為祭祀品的雞,辨認查看雞的毛色?!拔铩本褪恰吧?,因此“物色”一詞也從牲畜的毛色漸漸引申出形狀、形貌的意思。
據《后漢書·嚴光傳》載,東漢著名的隱士嚴光,年輕的時候就享有盛名,學問很大,曾經和劉秀一同游學。后來劉秀登基為光武帝,想起了這位老同學,想請他出山做官。不料嚴光最討厭的就是做官,他知道光武帝到處打聽自己的行蹤,于是隱姓埋名。光武帝沒辦法,只好派畫工畫出嚴光的相貌,拿著嚴光的畫像“以物色訪之”。這里的“物色”就是指嚴光的形貌,本來是名詞,后來才慢慢演變成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