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蠱 龜甲灼燒后的裂紋

近女室,疾如蠱 ——《左傳》

A

B

C

D

E

“蠱(g^)”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字眼,不僅古人談蠱而色變,今人亦如此,甚至有很多關于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蓄蠱的傳說。我們來看看“蠱”到底是什么東西。

“蠱”的繁體字是“蠱”,甲骨文字形A,這是一個會意字,下面是器皿,器皿中有兩條蟲。甲骨文字形B,蟲子在器皿中扭動的樣子令人毛骨悚然。甲骨文字形C,兩條蟲子省作一條。山西侯馬晉國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晚期《侯馬盟書》字形D,三條蟲子的樣子有所變形,看起來不再那么恐怖了。小篆字形E,下面定型為“皿”,上面定型為三條“蟲”。簡化后的“蠱”字則更接近古體。

《說文解字》:“蠱,腹中蟲也。”這里的“中”讀作zh7ng,段玉裁解釋說:“中蟲者,謂腹內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孔穎達為《左傳》所作正義則說:“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朱駿聲則說:“凡蠱行毒飲食中殺人,人不覺。”據此則“蠱”字字形下面的器皿乃是飲食器。張舜徽先生解釋得最為清晰:“腹內中蟲食之毒,謂之蠱,此乃本義。故其字從蟲從皿,皿者,飲食器也。引申之,則凡不見于外能暗害人者,皆謂之蠱。”

左民安先生則認為“蠱”的本義是“陳谷中所生之蟲”,并引王充所著《論衡·商蟲》篇:“谷蟲曰蠱,蠱若蛾矣。”據此則“蠱”字字形下面的器皿乃是盛谷之器。其實《左傳·昭公元年》中也有“谷之飛亦為蠱”的記載,杜預注解說:“谷久積則變為飛蟲,名曰蠱。”但“蠱”的甲骨文字形中的蟲卻并非飛蟲之形。

鄭樵所著《通志·六書略》中說:“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巫師使用邪術加害于人稱為“巫蠱”,這是古人出于對大自然不了解而產生的敬畏,以及對巫師作法的神秘感所致,因此“蠱”字形中的蟲應該是想象中的百蟲相食所剩之蟲。

據《左傳·昭公元年》載,晉平公生病,向秦國求醫,秦國派出了名醫醫和,診斷之后,醫和稱晉平公的病癥是:“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孔穎達解釋說:“蠱者,心志惑亂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其疾名之為蠱。公惑于女色,失其常性,如彼惑蠱之疾也。”醫和又說:“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指責晉平公對女色毫無節制才導致“惑蠱之疾”。這當然是對女性徹頭徹尾的誣蔑,將女人視為禍害男人的“蠱”中之蟲。

“蠱”由此引申為惑人、害人。《說文解字》:“梟桀死之鬼亦為蠱。”“梟桀”即“梟磔(zh9)”,指凌遲處死、懸首示眾的酷刑。張舜徽先生說:“今俗猶謂凡強死之鬼,其魂魄常依附于人以為祟,是即梟磔之鬼亦為蠱之說已。語稱‘蠱惑’,亦謂暗中迷惑人耳。”“強死”指壯年而死于非命,這樣的死鬼,魂魄依附于生人而為祟。

唐代博物學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廣知》篇中記載:“古蠼螋、短狐、踏影蠱,皆中人影為害。”蠼螋(q% s4u)是昆蟲名;短狐又稱“蜮”,水中的怪物,能含沙射人致死,此即“含沙射影”這個成語的由來;踏影蠱,踩踏人的影子也能害人。也許這些都是古時候真的存在而今天早已滅絕了的怪物吧!

《醒世恒言》卷十五插圖(局部)

明代馮夢龍編,可一居士評,明末金閶葉敬池刊本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醒世恒言》是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是馮夢龍編的“三言”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藝術上最為成熟的一部,題材或來自民間事跡,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始刊于明天啟七年(1627),書前有版畫38幅。

這幅是卷十五《赫大卿遺恨鴛鴦絳》的插圖。此卷講了一個“好色自戕”的故事。某監生赫大卿,為人風流俊美,專好聲色,整日流連歌臺舞榭。一日酒渴,偶入一尼姑庵,被幾個標致女尼蠱惑,胡天胡地起來,樂極忘歸,甚至扮成假尼姑掩飾身份。終因日夜淫欲無度,一命嗚呼。所以畫上題曰:“生于錦繡叢中,死在牡丹花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阳曲县| 工布江达县| 陇南市| 湄潭县| 宁陕县| 西宁市| 竹北市| 张家川| 华坪县| 高要市| 阳泉市| 南雄市| 邵武市| 鄂托克前旗| 武陟县| 和静县| 涡阳县| 淮南市| 大姚县| 普兰县| 壤塘县| 澳门| 盐池县| 滦南县| 彩票| 西乌珠穆沁旗| 武义县| 夏邑县| 个旧市| 美姑县| 乌兰浩特市| 嘉义市| 华阴市| 广平县| 县级市| 揭阳市| 乌拉特前旗| 安西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