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357字
- 2020-11-21 18:49:13
集 張開翅膀的鳥兒落在樹上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詩經》

A

B

C

D

E

F

G
集,甲骨文字形A,一只鳥兒棲止在樹木上,張開的翅膀還沒有來得及收攏。金文字形B,鳥兒全身漆黑,羽毛沒有畫出來。金文字形C,樹木上的鳥兒有些變形,不過更接近定型后“集”字上部的“隹”的形狀。金文字形D,這是“集”字所有字形中最美麗的一個,樹木上棲止著三只鳥兒!而且鳥喙栩栩如生,羽毛似乎閃閃發光。三國時期《三體石經》上也刻有一個“集”字E,鳥兒比樹木的形體還大,鳥喙、眼睛非常形象,翅膀收攏,覆蓋在“木”上。小篆字形F,上部定型為“隹”。小篆字形G,直接從金文字形D演變而來,上部三個“隹”字。
《說文解字》:“集,群鳥在木上也。”許慎的釋義是根據小篆字形G而來,三只鳥兒代表群鳥,因此“集”是一個會意字。《詩經》中有“黃鳥于飛,集于灌木”的詩句,跟“集”字的字形是多么相像!群鳥聚集在樹上歇息,旅途暫時完成,因此“集”引申出成就、成功的意思,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上有“唯天將集厥命”的銘文,意思是上天將成就他的使命。從群鳥集于樹上又可以引申出停留、聚集、安定的意思,還可以引申而用作名詞,比如把詩文匯在一起稱作詩集、文集,人群聚集的地方稱作集市。
蘇軾在《答丁連州朝奉啟》中說:“固無心于集菀,而有力于噓枯。”不知道“集菀”和“噓枯”這兩個典故的讀者,也就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這兩個典故出自《國語·晉語》。晉獻公寵幸驪姬,驪姬想把自己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就向晉獻公進太子申生的讒言,想殺害太子申生,但是大夫里克卻偏向太子申生,于是派遣優施去游說里克。優施作歌,其中有這樣兩句:“人皆集于苑,己獨集于枯。”“宛”通“菀”,草木茂盛的樣子。這兩句話是諷喻里克,說別人都往草木茂盛的地方去了,唯獨您還停留在枯枝上。里克問何為“宛”何為“枯”, 優施回答道:“其母為夫人,其子為君,可不謂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謗,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宛”意指受寵的奚齊,“枯”意指不受寵的太子申生。里克聽后,選擇了中立。這里的“集”就是停留的意思,后人就用“集宛”比喻趨炎附勢,用“噓枯”比喻扶助危難。
隼(s^n)是一種兇猛的鷹,“集隼”是指棲止的鷹,但隼應該在山林里出沒,如果棲止在人家的高墻上,必然會為人所射而墜落,所以“集隼”的“集”可以引申出墜落的意思,“集隼”即指墜落的鷹。據《國語·魯語》記載,孔子在陳國時,“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一支石制的箭頭,長一尺八寸,射穿了它的身體。陳侯派人帶著隼和箭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這只隼從很遠的地方而來,這支箭是北方的肅慎氏制造,獻給周天子的。”后人于是用“隼集陳庭”來形容博聞強識。
《圣廟祀典圖考》附圣跡圖『陳庭辨矢』
清代顧沅編撰,孔繼堯繪圖
道光六年(1826)吳門賜硯堂顧氏刊本
顧沅(1799—1851),清代學者、藏書家,字澧蘭,號湘舟,又自號滄浪漁父,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孔繼堯,字硯香,號蓮鄉,清代江蘇昆山人。
《圣廟祀典圖考》共五卷,收錄孔子及由漢至清歷代配祀孔廟者144人之畫像,包括孔子弟子及歷代名儒,并均附有人物小傳。書后附孔孟圣跡圖一卷。
這幅“陳庭辨矢”是書后所附《孔子圣跡圖》中的一幅,圖中孔子正指著地上被石箭射中的隼向對面的陳侯講解。隼類是中小型猛禽,廣布于世界各地,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