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025字
- 2020-11-21 18:49:13
鳥 爪子抓地、翅膀閃閃發光的鳥兒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尚書》

A

B

C

D

E
“鳥”這個字最能反映古人最初造字時的象形思維,甲骨文字形A,一只頭和尖嘴朝下、爪子緊緊抓著地的鳥的形象栩栩如生。甲骨文字形B,這只鳥站立了起來,有著長長的尾巴。金文字形C,這只站著的鳥更漂亮了,不光頭上添加了鳥羽,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還閃閃發光。這是甲骨文和金文中最美麗的一只鳥兒。小篆字形D,雖較為規范化,但仍然能夠看出鳥的樣子。楷書繁體字形E,緊承小篆字形而來。簡體字下面的四個點變成了一橫,鳥兒的樣子完全看不出來了。
《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總名也。象形。”許慎又解說“隹”(zhu~)為“鳥之短尾總名也”,這是強為分別,因為短尾鳥也有從“鳥”的,比如“鶴”;長尾鳥也有從“隹”的,比如“雉”。
古人對鳥的分類很詳細,甚至詳細到了瑣碎、附會的程度。《爾雅》專辟《釋鳥》一章,其中對鳥的雌雄有在今天看來非常別致的見解,只是不知實情到底如何。“鳥之雌雄不可別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右邊的翅膀掩著左邊的翅膀,這是雄鳥;左邊的翅膀掩著右邊的翅膀,這是雌鳥。
根據上古傳說,少皞氏即位時,剛好飛來一只鳳鳥,為了紀念這一靈異事件,少皞氏于是以鳥為官名,稱作“鳥師”,其實屬于對鳥的圖騰崇拜。
白川靜先生認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鳥”字特指神圣之鳥,在重要的場合用來祭祀。他尤其舉出“鳥星”這一概念。“鳥星”出自《尚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孔穎達解釋道:“鳥,南方朱鳥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昏,鳥星畢見,以正仲春之氣節。”“朱鳥”是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七宿相連呈鳥形,朱色象火,南方屬火,故稱“朱鳥”。春分時節(又稱“日中”),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平均,過了春分,就進入了明媚的春天。春分這一天的晚上,朱鳥七宿剛好處于南天,所以要祭祀“鳥星”,祈盼第二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適宜農作。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卯鳥星”的文字,應該就是這樣的祭祀。
至于“鳥”字的另外一種讀音“di2o”,意指人或動物的雄性生殖器,則是明清之際市民階層興起后文化粗俗化的產物,大約屬于一種民間禁忌,避諱直呼男性生殖器的“屌”字,因此用“鳥”來作通假字。明人馮夢龍所著《古今譚概》中有“洗鳥”一則趣談:“大學士萬安老而陰痿,徽人倪進賢以藥劑湯洗之,得為庶吉士,授御史,時人目為洗鳥御史。”那么至遲到了明代,“鳥”已經當作罵人的粗話來使用了,跟“鳥”美麗的原始字形完全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