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作者名: 許暉本章字數: 1395字更新時間: 2020-11-21 18:49:12
疑 牽著牛去參加祭禮的祭司迷路了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陶潛

A

B

C

D

E
我一直以為“懷疑”這么抽象、這么看不到摸不著的人類心理活動,最初造字的時候不可能清晰地表述出來,可是沒想到甲骨文里就已經有了“疑”字,古人的造字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疑,甲骨文字形A,這是一個會意字,一個右手持杖的人張開胳膊站著,張大嘴向右邊觀望,發傻的樣子憨態可掬。甲骨文字形B,右邊添加了表示半個十字路口的“彳”,這個人顯然在十字路口處迷路了。
疑,金文字形C,左邊添加了一個牛頭,非常令人費解。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聲符。還有人解讀為用牛頭來暗示這人是一個牧童,牧童迷路了。我倒覺得古人的思維沒有浪漫到這個程度。最初造字的古人之所以選擇持杖、持牛頭的這個人來會意,那么這個人一定是一位重要人物,因為只有重要人物的迷路才足以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從而使人印象至深。我認為這個人是一位負責祭祀事宜的官員或耆宿,持杖表示他地位較高,持牛頭表示他要牽著用作犧牲的牛去參加祭祀的儀式,這樣一個人迷路了,參加儀式的眾人肯定都非常著急,于是就把這種真實的情景植入造字的思維中去了。
疑,金文字形D,牛頭上方再次出現了所持的杖的形象,這人一定心煩意亂之極。小篆字形E,變形嚴重,右上角的牛頭變形為“子”,從而使許慎等人誤會為“從子”,徐鍇甚至解釋為“幼子多惑”,實在跟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相差甚遠。楷體字形右上角的“子”再次嚴重變形,持杖、持牛頭的樣子完全看不出來了。
《說文解字》:“疑,惑也。”陶淵明詩“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大老遠送來茶水和好酒,原來是懷疑陶淵明與時乖違。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和金文,因此只好用同義字“惑”來解釋,卻不知道“疑”的造字本義是在十字路口迷路后的疑惑之態。湖南有座山叫“九疑山”(也寫作“九嶷山”),九條溪谷都高度相似以至于分不出來,就跟這位分不清到底是哪個十字路口的人一樣,故稱“九疑”。
顏師古說“狐”這種動物:“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因此而有“狐疑”一詞。
相傳上古時期,天子身邊有四位輔佐的大臣,稱作“四輔”或者“四鄰”。據《尚書大傳》記載:“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有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疑”的職責是為天子答疑;“丞”的職責是“志”,記錄;“輔”的職責是“正”,糾正;“弼”的職責是“揚”,稱揚。合并而稱,則為疑丞、輔弼。
《陶淵明詩意圖冊》第十二幀
清代石濤繪,紙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1642—約1718),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譜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亡后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詩文,擅山水、蘭竹、花草及人物。與清初畫壇朱耷、髡殘、弘仁合稱“清四僧”。
《陶淵明詩意圖冊》全冊共十二開,每開右圖左詩,右為石濤依陶淵明詩意成畫,左為清代詩人、書法家王文治依石濤和陶淵明詩畫題詩。這幅選取的是第十二開之右圖,畫的是陶詩《飲酒·其九》:“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石濤筆墨清新,滿紙蒼潤。蓊郁林木間一所小小茅屋,陶淵明與田父在屋前揖讓問候。“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田父是一片好意,直率表達純樸的疑惑與關切,所以陶淵明“深感父老言”,但心志已決,“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