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漢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 許暉
- 1074字
- 2020-11-21 18:49:11
兔 豁唇和長耳清晰可見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木蘭詩》

A

B

C

D

E
在中國古代,排名十二生肖第四位的兔子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傳說月亮中有白兔搗藥,因此月亮別稱“兔魄”。《木蘭詩》中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的名句,是指雄兔的腳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縫著,安靜的時候就用這兩個特征來區(qū)分雌雄;可是“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兩兔奔跑起來的時候,哪里還能分辨得清雌雄呢?“撲朔迷離”這個成語即是由此而來。
兔,甲骨文字形A,這是一個象形字,多像一個面朝左的兔子的樣子,豁唇,大眼,長耳,尾巴也清晰可見。金文字形B,像一只可愛的寵物兔,突出的是大眼和長耳。年代處于金文和小篆之間的石鼓文字形C,下半部兔子的樣子還是很形象,上半部有所變形,看起來似乎是一只豎起來的大耳朵。兔子的耳朵很長,這個字形就像兔子的側(cè)視圖。小篆字形D,在石鼓文的基礎(chǔ)上再加以變形,以至于連下半部的樣子都不大看得出來了。楷體字形右下角的一點(diǎn)代表長不了的兔子尾巴。
《說文解字》:“兔,獸名,象踞,后其尾形。”許慎的意思是說“兔”的字形就像一只蹲著的兔子,后面露出了尾巴的形狀。古人關(guān)于兔子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傳說,比如說兔子沒有雄性,望著月中的玉兔感而受孕,比如說兔有雌雄,但不需交配,母兔舔了公兔的毫毛就能受孕,從口中吐出小兔……諸如此類,都是文人的臆想,當(dāng)不得真的。
《禮記·曲禮下》說:“兔曰明視。”兔子很少眨巴眼睛,而且眼睛異常明亮,故稱“明視”。至于有人解釋說:“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則不過仍然是文人的附會而已。孔穎達(dá)解釋“明視”為:“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兔子養(yǎng)肥了,然后用作祭祀宗廟的犧牲,這種兔子才能稱作“明視”,取其祥瑞之意,后來才用作兔子的別稱。
漢字中凡是含有“兔”字部首的,都和兔子有關(guān)系。比如“逸”,金文字形E,這是一個會意字,右邊是一只兔子,左邊上為“彳”,“彳”(ch#)是路口和行走之意,下為“止”,“止”是腳,會意為兔子很懂得欺詐,善于逃跑。我們看老鷹抓兔子的情形就能更加清楚地理解“逸”這個字。老鷹從空中俯沖下來,兔子左躲右閃,折返跑,轉(zhuǎn)彎跑,種種伎倆都是為了擺脫老鷹的利爪,因此許慎形容兔子為“謾善逃”。“謾
”(m3n y!)就是狡黠、欺詐的意思。
再比如“冤”字,下面是一只兔子,上面是覆蓋之形,也有人說是房屋之形,也有人說是把兔子驅(qū)趕到林子外面再用獵具罩住。總而言之,這只兔子的命運(yùn)可謂悲慘,被覆蓋住或者罩住后,“益屈折也”,因此“冤”就會意為屈、枉曲的意思。告狀的人有“冤”無處訴,恰似兔子左右奔突不得其門而出或入,實(shí)在是太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