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時而食:24節氣養生食單
- 貝太廚房
- 915字
- 2020-11-11 18:17:14
驚蟄
平菇·玉米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古時稱驚蟄為﹃啟蟄﹄。進入冬眠期的動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稱為﹃蟄﹄;到了驚蟄這天,春雷響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驚蟄后,天氣開始變暖,氣溫回升較快,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為10℃左右,此時萬物復蘇,南方大部分地區漸有春雷,雨水增多,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我國勞動人民從古至今都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好吃知時節
驚蟄期間,我國南部地區氣溫大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但“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也為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提供了溫床,所以驚蟄這天,很多地區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除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人們在驚蟄日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在山東某些地區,會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用煙熏死或用火燒死害蟲;在陜西的一些地區則吃炒豆,黃豆在鍋中爆炒時發出的噼啪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福建的客家人在這一天也會炒豆子或炒麥子;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比如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其實就是炒玉米,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甚至還會比誰吃得最快、嚼得最響,就表示誰為消滅害蟲做出的貢獻最多。
其實玉米不光可以炒著吃,還可以做成玉米燉排骨、松仁玉米、奶油烤玉米、金沙玉米蝦等美食。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應以疏肝、涼血為主,不宜吃辛辣、溫補之物。此時平菇大量上市,多吃平菇能夠有效保護肝臟與脾胃,而且平菇可炒、可燉、可烤,花樣百變,任君選擇。
養生小貼士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冷暖空氣交替,氣溫波動較大,要注意防寒保暖。此外,驚蟄時期人體內火熱之氣急劇上升,但由于天氣寒冷,毛孔緊閉,因此容易形成郁熱,出現“上火”癥狀。
驚蟄時期,體內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等,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