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看食物如何從農田到餐桌

美國詩人溫德爾·貝里曾經說過“吃是一種農業行為”。作為一個有13多億人要吃飯的國家,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復雜的食品鏈,每一個環節的存在都意義深遠。這就是飲食的本質:我們所吃的食物不單單是化學成分的簡單堆砌,它還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生態關系,與自然和人類息息相關。

肩負未來社會使命的孩子們,則更應該熟悉掌握這個飲食的過程。植物如何從種子滋養出生命,從開花吐蕊到瓜熟蒂落,從采摘裝車到加工包裝;動物如何從受精卵孕育成幼畜,從嗷嗷待哺到初生牛犢,從飼養、屠宰到分裝處理。食物是如何經歷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再送入我們口中的呢?這個過程本身對孩子就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食物成長十八變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他們需要先了解這個“社會”。教孩子認識食物成長中的變化,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對食物的感恩心理,強化對食物變化的感官體驗,豐富他們的想象空間,并培養孩子的世界觀。而在此過程中建立的食品安全意識,也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1)建立感恩教育 孩子可以通過了解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深刻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正所謂:“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通過食育,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樹立“粒粒皆辛苦”的觀念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2)深化理解層次 通過讓孩子了解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有利于幫孩子更深入理解認識每種食物,并更好地辨別每種食物的不同,在認識過程中強化感官體驗。

(3)拓展想象空間 通過對孩子的飲食教育,讓孩子認識到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大變身”,了解食物外形和氣味轉換的過程可以加深孩子對食物豐富形象的認知,并充分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4)培養其世界觀 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就像一個生命從萌芽到發育、成熟、衰老的歷程一樣,有著自我的演變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見微知著,從小小的食物天地入手了解整個世界,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

(5)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極其復雜,每個環節都可能會暴露出不同的食品安全問題。家長應教孩子認識這個過程,同時為孩子傳授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食品安全的意識。

食物成長小故事

植物和動物經歷了“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最終被送上了孩子的飯桌。3~6歲的孩子大多對于食物本身的變形過程并不完全了解,這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在旁邊加以講解和指導。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往往是復雜的,比如植物的生長是從受精卵的最初分裂開始,經過種子萌發、營養體形成、生殖體形成、開花、傳粉和受精、結實等階段,直至衰老和死亡。而涉及食物的后期加工及烹飪所需的知識就更是多之又多。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們可以把食物擬人化,并將它們“一生”的經歷編成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在此我們分別以“一粒米”和“一只雞”的故事為例,為大家展示給孩子普及食物從農田到餐桌過程的方法。

1.一粒米的成長

嗨,大家好,我是一粒白白胖胖的大米。別看我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飯桌上總少不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一生可是不平凡的喲!下面,就讓我細細說來。

春天,農民伯伯把我們播種到田地,我被壓在濕潤溫暖的泥土里,睡著了。一天,我睜開了惺忪的眼睛,發現自己已不再是一粒種子,而是一根細小的秧苗了,我第一次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了。

初夏,農民伯伯又把參差不齊的我們拔了出來。我想:我們一定是要搬新家了吧!勤勞的農民伯伯把我們井井有條地插進了水田里—我們成了水稻。我站在松軟的泥土里,別提有多高興了。于是,我又慢慢地長啊長。農民伯伯似乎知道我們很渴,給我們喂水(灌溉),還喂我們吃點心(施肥)。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我們終于成了年輕力壯的小伙兒了。我們頭上長著飽滿的稻穗,身體顏色也慢慢由綠變黃。

秋風徐徐吹來,回報勤勞的農民伯伯的機會終于到了。農民伯伯把金燦燦的我們從田里割下來,此時,我們又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谷。我們被送進特殊的機器,脫掉外衣(谷殼),變成一粒粒的“米”。我知道我們的生命即將結束,我們的使命也行將完成,以此換來農民伯伯一年的累累碩果。

最終我和同樣白白胖胖的兄弟們一起被燜在高壓鍋里,等待著被送上餐桌。作為你們的主食米飯,把你們喂飽,這是我們“米”一生最大的責任,而你們也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浪費我們,把我們隨便丟棄哦!無論是在隆重的宴會上,還是平時在自己家中,請不要浪費一粒米飯,因為我們來之不易。小寶寶們,浪費食物可不是好習慣啊!

2.一只雞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只終日曬太陽、覓食的散養跑山雞。我有保姆、保鏢、專車,天天除了吃和睡,唯一的“工作”就是跑步、健身啦……咯咯噠~ 我和其他的小雞一樣,都是從雞媽媽肚子里“掉出來”的。當時的我還是一枚雞蛋,在硬硬的蛋殼里面等待自己的破殼日。雞媽媽每日耐心地坐在蛋殼上面,溫暖我的蛋殼外衣(其實就是孵化的過程),直到大約21天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紅紅的小尖嘴在蛋殼外衣上啄開了一條大縫兒,再把嘴巴從縫里探出來,只聽噼啪一聲響,我的蛋殼外衣裂成了幾個碎片,毛茸茸的我也終于出生啦!咯咯噠~

作為一只跑山雞,我和我的小伙伴被莊邊公社選中,在享有專車接送的高級待遇下,來到一個環境清新優美、水清清天藍藍、遠處有大片竹林的村莊,這就是我們的“天下”啦。我們終于可以撒丫子可勁跑可勁玩兒啦。這里有很多村里人,他們常年從事著農耕勞作。我們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就是陪伴他們,讓他們聽著我們的“歌聲”起床,然后努力長大成為一只健壯的雞,最后成為他們的經濟支柱,被送上大家的飯桌。

從我生下來到現在,時間過得真快啊,掐指一算都有180多天了呢。我已經長成健壯的大公雞,我準備好隨時為小朋友提供棒棒的蛋白質,幫助小朋友長身體!

烹飪改變食物形象

“烹飪”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易·鼎》:“以木巽火,烹飪也。”這是烹飪最古典的定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烹飪的內涵不斷擴大,現在的含義多指人類為了滿足生理及心理需要,把可食用的原料用適當方法加工成為食用品的過程,其成品以能提供衛生、美感、營養為特質。而烹飪過程中食物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經過絢麗多彩的轉身,最后成就了佳肴萬千。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烹飪的內涵和過程,對孩子世界觀的形成及想象力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由于食物在烹飪過程中需要加熱翻炒,特別是放入深色的醬油、醋、蠔油等調味品調味后,食物的外觀、顏色往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家長做飯時可以讓孩子在旁邊觀看烹飪的過程,并給孩子進行一定的講解,讓孩子更好地認識食物烹飪前后的變化。家長做飯時,讓孩子學習判斷菜什么時候熟了,找一找生菜和熟菜顏色上的不同,可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旁邊仔細觀察家長做菜的工序,菜做好之后,讓孩子說出做菜的步驟,如做芹菜炒肉絲時是先炒肉絲還是先炒芹菜等,這樣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增長孩子的生活常識。

那么,如何為孩子引入相關知識呢?下面我們以家庭中最常見的菜肴為例進行講解。

案例分析 雞丁與蔥姜蒜的狂歡—宮保雞丁

小朋友們,還記得那只散養的跑山雞嗎?下面出場的就是那只跑山雞的“舍友”(同一個雞舍呀),在同樣經歷了180天的喂養后,被農民伯伯運到集市上賣出去了。現在我們見到的是它的胸脯肉,被切成了小方丁,嘩啦啦一起倒入了鍋中,接下來放入適量的鹽、醬油、料酒、淀粉,在鍋里經過色拉油的翻炒后又遇到了顏色各異的辣椒、蔥、姜、蒜和花生米,之后就變成了香噴噴的宮保雞丁。

家長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將整個烹飪的過程通俗易懂地呈現給孩子,并幫助孩子一起回顧。這樣的方式寓教于樂,可以最快地讓孩子掌握一些粗淺的烹飪知識,并建立其對烹飪的興趣。對于烹飪的整個過程,家長和老師們都應給予極大的關注,以此為孩子建立起對食物世界的認知,讓孩子最大程度地對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食物保藏學問多

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何合理保藏才能最大程度延緩其品質降低的速度呢?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的適宜保藏溫度,每種食物都存在一個相對的安全“體溫”。在這個溫度下,食物的保存期最長,也能保有最佳的營養與口感。以下分別列舉了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食物的保藏溫度。

(1)肉類(–18℃最適宜) 各種肉類適宜冷凍在–18℃的環境中,這樣能夠保持細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肉類中水分的保持,以最大程度保證其在烹飪和食用時的口感。

(2)海鮮(–3℃不易變質) 在–3℃下海鮮不易變質,同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其鮮味。但要注意,從超市買回來的海鮮應盡快食用,不宜在冰箱中存放太久。

(3)蔬菜(不要低于0℃) 白菜、芹菜、洋蔥、胡蘿卜等的適宜存放溫度為0℃左右;存放土豆的最佳溫度是2~4℃,溫度過高土豆就會發芽;黃瓜、茄子、西紅柿等的適宜存放溫度為7.2~10℃;南瓜適宜在10℃以上存放;存放地瓜(紅薯)的最佳溫度為15℃以上,溫度過低,就會出現僵心而不能食用。

(4)水果(種類不同,溫度各異) 香蕉保存溫度在13℃左右最適宜;橙子為4~5℃;蘋果為–1~4℃;芒果為10~13℃;木瓜為7℃;荔枝為7~10℃,所以荔枝不適宜放入冰箱保存;西瓜在8℃左右風味最純正。很多人習慣把西瓜切開后冷藏食用,其實西瓜經較長時間冷藏后,瓜瓤表面會形成一層膜,從而喪失口感,其中的水分也容易結成冰晶,食用后可刺激咽喉或引起牙痛等不良反應。

(5)果汁(8~10℃最營養) 各種果汁在8~10℃時飲用為宜,同時盡量不要在冰箱里儲存得太久。用柑橘、柚子、菠蘿等制作的無菌果汁可保存7~10天。

(6)汽水(4~5℃最佳) 汽水的飲用最佳溫度是4~5℃,這個溫度的汽水喝起來最舒適,不會對腸胃造成過大刺激。

(7)蜂蜜(溫開水沖泡) 用50~60℃的溫水沖蜂蜜,能更多地保留住蜂蜜中的營養成分。過熱的水不僅改變了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變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類物質變性,產生過量羥基甲糖醛,破壞營養成分。

(8)冰激凌(–13~–15℃口感較好) –13~–15℃時的冰激凌吃起來讓人感覺最痛快。在這個溫度下將冰激凌放入口中,口感最好,而且不會強烈刺激腸胃。

(9)菜肴(涼菜保持4℃風味最佳,熱菜保持在60℃左右)  涼菜的溫度在4℃時能呈現最佳風味,而熱菜則需保持在60℃左右。可以將盤子放入冰箱冷藏3分鐘再用來盛涼菜,將盤子放入烤箱加熱4分鐘再用來盛熱菜,這樣做出的菜肴口感最佳,酒店廚師一般都是以此處理食物的。

(10)速凍食品(–20℃左右保質期長) 速凍食品在–25~–18℃品質會比較穩定。如果高于這個溫度,保質期就會相應縮短,口感也會發生變化。如果家里的冰箱達不到–18℃的話,速凍食品開封后,最好盡快吃完,否則容易變質。

知識小鏈接

食物保藏原理

(1)植物性食物 果蔬采摘后,雖不能利用根、莖、葉部位吸收養料并進行呼吸作用,但它們仍可以利用預先積蓄于組織內部的養料維持生命力。因此,新鮮果蔬一般常用冷藏保鮮,可減緩酶的活動,延長分解時間,推遲成熟時間,以便能在最長時間內保持它們的生命力和新鮮度。但是,一些果蔬不宜在過低的溫度下貯藏,這是因為溫度過低也會影響果蔬的品質。

(2)動物性食物的保藏 無生命的動物性食物同樣也會受到它本身固有酶活動的影響。其中,能催化水解和氧化并導致動物性脂肪氧化的酶是最需要控制的對象。所以,低溫保藏能夠阻止導致食物腐敗變質的微生物和酶的有害活動。

(3)動植物性食物低溫保藏的區別 食物低溫保藏減弱了固有酶活動,以此控制食物的進一步水解和氧化。對于動物性食物,不透氣的材料包裝可以隔絕空氣與食物表面的接觸,進一步降低它的氧化率。而新鮮果蔬則不宜用不透氣材料密封包裝,因為新鮮果蔬仍保持著生命力,采用不透氣性材料密封后,會使之窒息,失去生命力而迅速變壞。

食物歷險記—從農田到餐桌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中國有句古話“病從口入”,深刻地揭示了飲食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呢?

1.從農田到餐桌

食品安全問題貫穿整個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該食物鏈上的其他環節。比如,土壤發生了病變、缺少養分,生長在土壤里的青草就會有問題,吃青草的牛也會因此受影響,繼而喝牛奶的人也會受到危害。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食物的鏈條之中,不可能獨立存在。以下列出了可能會出現問題的主要環節。

(1)食物原料的種植及養殖 對于種植業,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化肥的施用及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植物毒素(如龍葵堿、皂苷)等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對于養殖業,無論是畜牧養殖還是水產養殖,都需要對病原微生物、獸藥殘留、寄生蟲、抗生素、天然毒素和重金屬等加以重視。

(2)加工 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很多操作都會危害食品安全。比如,為了殺菌和抑菌而加入過量的防腐劑。

(3)包裝 當前的食品包裝主要有紙類、塑料、金屬包裝等,紙類包裝中使用的黏合劑和油墨,塑料包裝中的增塑劑、著色劑,以及金屬包裝的涂層溶解和厭氧菌增殖等,都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危害我們的生命健康。

(4)貯藏 在食品的貯藏過程中,倉庫和廠房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廠址的選擇、廠房的設施及廠房中員工的素質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食品安全。

(5)運輸 食品運輸是將加工成型的食品送往千家萬戶最為關鍵也是最易被忽視的一個環節,食品在運輸中可能導致腐敗、變質、污染等問題。

(6)銷售 食品在銷售環節中可能出現二次污染,如食品包裝破損、食品腐敗變質(高溫下肉、乳的變質)等。

(7)消費 在食品的消費環節中,需要特別注意兩點,食品的保存方法和食品的烹飪方法。食品的保存方法不當有可能造成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大量增殖,而烹飪方法不當則會導致食品中的天然有毒成分直接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2.飲食衛生與進食安全

WHO推薦食品安全有五大要點: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為保證飲食衛生和進食的安全,我們應該注意以下三方面。

(1)保持家庭廚房的安全衛生 家庭烹飪時,應選擇新鮮、優質、安全的原材料。食物制作過程中必須注意清潔、衛生,如制作前洗手、保證制作場所及廚房用品清潔。制作食物時必須注意切生菜、生肉的案板和刀具與切熟食的案板和刀具嚴格分開,避免交叉污染。避免油炸、燒烤等烹飪方法,減少食物營養素的流失。按照需要制作食物,做好后應及時食用,未吃完的食物應丟棄。多余的原料或制成的半成品,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保存,避免食物被污染。

(2)保證攝入食物的安全 保證食物安全最基本的做法是將食物煮熟。食物經過高溫燒煮后,其中絕大多數的病原微生物均可被殺滅。但煮熟后的食物仍有再次被污染的可能,因此準備好的食物應盡快食用。生吃的水果和蔬菜必須用清潔的水徹底洗凈,以保證食用安全。家庭自制食物為保證食物新鮮,盡量減少鹽、糖等過多調味品的加入,味道也應偏向于家常化。

(3)避免進食發生意外 在進食安全這個環節中,尤其應注意易導致進食意外的食物,如魚刺等卡在喉嚨。當孩子開始嘗試家庭食物時,由大塊食物哽噎而導致的意外會有所增加。比如整粒花生、腰果等堅果由于孩子沒有咬碎易嗆入氣管,果凍等膠狀食物不慎被吸入氣管后不易取出,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風險,所以家長應減少孩子食用該類食物,或者在孩子進食時密切注意。此外,孩子喜歡在進食時隨意走動,這樣容易引起碰傷或燙傷。為保證孩子的進食安全,在進食時應固定其位置,使其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注意進食場所的安全,并由成人進行看護。

知識小鏈接

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

1.植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種子、果實或組織部分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為人類提供能量或物質來源的食品,主要有谷物、薯類、豆類及其制品、水果、蔬菜等。

(1)植物性食物的能量特點 從能量上來說,除了谷類和薯類,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密度遠沒有肉類的高。中國主要以谷薯類作為主食,是由于谷薯類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于動物性食物,但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而蔬菜、水果能量非常低,主要為我們提供水分、維生素、礦物質。

(2)植物性食物的營養特點

① 植物性食物以谷類最為重要。谷類的營養成分比較齊全,我們每人每天所需蛋白質的一半要靠谷類供給,但是谷類的蛋白質組成中賴氨酸含量較低,所以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不及動物性食物。

② 豆類蛋白質中含人體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屬優質蛋白,其中賴氨酸含量較多,但蛋氨酸含量較少,與賴氨酸含量較少、蛋氨酸含量較多的谷類食物混合食用,可較好地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由于大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大豆是防治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物。大豆中含有某些人體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其中有些在大腸內可成為細菌的營養素來源,使細菌在腸內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過多的氣體而引起腸脹氣。

③ 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果膠和有機酸,對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起重要作用。

④ 堅果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E,并含一定量的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和少量的維生素C。堅果中礦物質鋅、硒、鐵的含量較高,一般是其他水果的10倍以上。

2.動物性食物

動物性食物指的是動物來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類、水產品、奶類及其制品等,主要為人體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

(1)動物性食物的能量特點 動物性食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其次是碳水化合物,這三種營養素都是產能營養素。此外,動物性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和一定量的礦物質。由于動物性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血紅素鐵,蛋白質生物價較高,使其具備了能量較高、營養豐富、易吸收的特點。

(2)動物性食物的營養成分

① 肉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較植物性食物少,不含植物纖維素。

② 常見的蛋類有雞蛋、鴨蛋、鵝蛋等,各種禽蛋的營養成分大致相同。蛋黃中僅含有50%的水分,其余大部分是蛋白質和脂肪,二者的比例為1∶2。此外,雞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色素等。

③ 水產品包括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和海藻類(海帶、紫菜)等,其中以魚類為最多。魚肉的固形物中蛋白質為主要成分;脂肪含量較低,但其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魚肉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特別是海產咸水魚含有一定量的碘鹽和鉀鹽等,對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

④ 奶類是一種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價值很高的食物,不僅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而且含有乳糖、維生素和無機鹽等。

(3)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特點 肉、禽、魚、蛋、奶均屬于優質蛋白,營養學特點包括:蛋白質量多、品質好;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無機鹽含量比較齊全;維生素含量豐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大同县| 濉溪县| 施秉县| 济宁市| 德州市| 山阴县| 新河县| 嘉义县| 达日县| 定边县| 天全县| 怀化市| 嵊泗县| 镇原县| 桂东县| 天津市| 武清区| 南平市| 修文县| 阳曲县| 商城县| 拜城县| 滁州市| 防城港市| 凤城市| 通化县| 新疆| 纳雍县| 吴旗县| 新晃| 容城县| 安福县| 宜春市| 江阴市| 巢湖市| 颍上县| 罗源县| 庆城县| 麻栗坡县| 滁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