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師之際,王鞏過往
- 大明風華
- 神策曼陀羅
- 3680字
- 2020-10-12 18:24:32
陳玉凌今年己經八歲了,放眼整個大明天下,也是該入蒙學的年齡了,之前倒請過幾個先生,不過也只是教陳玉凌識文斷字罷了。
但陳威卻不想這樣簡簡單單的應付過去,試問世上哪位父母不想給自家小子最好的?
夜晚摟著余氏的陳威卻根本無眠,他想到自己少小無學,不習經義,平平庸庸,無甚成就,而自小兒抓周論志來揣測,也是有所企望。
近年來也多留心考量,發現其秀氣薄發,聰惠異于常人,每有驚人之語,舉止亦是不似同齡人般無矩。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于文武兩途且有喜好,更兼天姿不凡,似此怎可毀于庸師之手。
一念及此,陳威自然是想陳玉凌長大后能功成名就出人頭地,而不是跟自己這般泯然眾人。
可是陳威也略知這會稽縣文教之風,會稽縣作為江南繁華之地,富庶自不必說,自有史載以來至本朝英宗時,名人雅客,高官大儒亦是層出不窮。
但近幾十年來,卻像是文泉枯竭一般,讀書人雖多,但有實學者少。
多是些不入流之輩,就單說這縣里,雖書塾甚多,但其教習盡是些無能老朽酸文腐儒之輩。
掙扎一輩子連鄉試的門都摸不著,到老沒別的技藝,又沒個產業,只能靠著些府試名頭開個私塾收些束脩混口飯吃,勉強得過罷了。
鄉野之地更是不堪,陳威再不濟也不愿將兒子交給這樣的人,埋沒一生年華。
當然陳威也不是沒想過把陳玉凌送到隔壁郢縣求學,這郢縣近年來倒是聲名鵲起。
就在前幾年有一大批讀書人中了舉人,也有一些中了進士,多有各地為官者,有珠玉在前,自然帶動了郢縣文教飛速發展。
私塾書院大興,教習也大都是有過會試經驗的舉人,這舉人有功名在身己經非同凡向了,在這一點上會稽縣自然無法與郢縣相比。
但是很快又被陳威否決了,因為在考童生試的時候是要回原籍考試的,考前還得驗明身世履歷。如不在會稽縣求學而試,雖不違制,但是卻碰了潛規則紅線。
會稽多年來文風不盛,童生試過者數量與質量皆比不了郢縣,甚至是被完全壓制,試想你外縣考生回原籍考試,不過還好,過了卻拂了本縣名聲,也更顯得本縣不及他縣。
縣令大人雖明面上不會怎樣,但暗地里找正當理由壓制你的前途卻也無話可說,雖可過了童生試,卻只能窩在縣里一輩子難有出頭之日。
陳威自然不敢冒這樣的風險,他雖然是個衙役班頭有些勢力手段,但跟縣令相比卻是差的遠了。
左思右想,不得其法,自是苦惱不己,忽的靈光一閃,抬起手狠狠拍了一下腦門道:“真個是老糊涂了,那縣衙王參議不是個現成的?舍近求遠,舍賢求庸,我真是個沒用的”。
旁邊余氏聽到丈夫異動,便問道:“老爺,怎么了?”
陳威也有心與妻子討論便將為陳玉凌擇師的問題講了出來。
這余氏也無多大見識,但勝在溫柔賢惠,勤儉持家,闔家上下,無人不敬。
她想了想便道:“這王參議有無真才實學?可別耽誤了凌兒學問?!?
說起來這王參議,自從八年前為陳玉凌取名,又在其滿歲宴上解玉相贈,這么一來二去陳威與他倒是熟絡許多。
公務之外,也相互交談些私事,只是對過往之事閉口不談,陳威每每問起王鞏便顧左右而言他,故意避開。
陳威雖疑惑卻也沒深究,畢竟誰沒個隱密之言,只從此后愈加親近了些。
此時妻子問起,陳威只好據實情告之,道:“這固之先生過往之事我卻是不甚清楚,但觀其人品德行,行事作風,必不是奸邪之輩,反而處處顯露高士風范,想來人品必是極佳的。”
“至于學識,更是讓人欽佩,那個辦公小屋整間堵滿了書,平時的手扎更是不知凡幾,處理公務,不管巨細,皆是順手理之,為夫頗為倚重?!?
“平日里閑暇時皆是埋頭苦讀,筆耕不輟,所著之文連平日里難見到且自視甚高的縣令大人看了都驚嘆不己,此等人物,為夫活了半輩子,也不曾多見?!?
余氏也沒多想便道:“這固之先生既然人品無疑,而且學問能使縣令驚嘆,想必是個博學之人,比起這街上私墅教習不知高明了多少,凌兒拜其為師,定是良選。”
陳威想了想也贊同妻子的看法,于是拜師之事便定了下來。
次日一早,吃罷早餐,陳威便帶著陳玉凌在東街買了禮品然后便徑直往那衙門辦公小屋而去,并囑咐陳玉凌不可隨意造次。
一路上眾多熟人向他打了招呼,陳威一一寒暄,末了,到了小屋,叩門而入。
王鞏見是陳威,便帶笑問道:“今日非大人值守之日,如何不安心在家休養,竟來此有何貴干?”
又見陳威身旁牽著個小郎便又隨口問道:“大人身旁小郎可是玉凌乎?”
陳威聽到王鞏問起便讓陳玉凌向其問好,陳玉凌得父親指示便小步上前躬身俯首道:“小子陳玉凌,問王先生好?!?
王鞏聽罷,急忙攙其起身,并說:“不敢當,不敢當”,陳玉凌便起身侍立一旁,不再言語。
此時陳威便向王鞏道明來意,道:“小兒己到蒙學之齡,但遍觀會稽諸私塾教習,皆是沽名釣譽之類,無才無德之輩,不足以為小兒之師,我與先生共事多年,深知先生人品高雅,學識淵博,敢請收小兒為徒,讓其侍奉左右?!?
王鞏聞言,勃然變色,驚疑不定,便回道:“陳大人,卑職才疏學淺,混沌無知,乃無用之人,還請另謀高明吧!”
陳威聽聞此言,以為王鞏嫌自己出身低微又礙于同僚之面而婉拒,頓時沒奈何。
為了兒子前途,只得出了下策,拉著陳玉凌撲嗵跪倒在王鞏面前并道:“求先生開恩憐見,收小兒為徒,我愿后半生為先生做牛做馬,以報厚恩。”
王鞏見此情形,趕緊走到書桌前攙起二人,并向陳威道:“非是卑職鐵石心腸,實有難言之隱,今日若收凌兒為師,他日恐禍及大人一家?!辈⑥D過身去,連連嘆氣不止。
陳威一聽,己萌退心,只是不甘,又恐大禍延及家人,拉著陳玉凌準備向王鞏告辭。
這時,不經意間陳玉凌掙脫了陳威的手,兩步向前叩倒道:“小子知先生所難,然人生而立世,當不可虛渡年華,一無所成,習文聞道,克亂定武自是小子心中所愿,懇請先生收為門徒,不吝賜教,他日即便刀斧加身,亦九死無悔!”
言畢,不止陳威被驚到無語,連王鞏也是震憾連連,轉過頭來,細細打量陳玉凌。
但見:身正而詞嚴,銳明而意堅,身材不甚高大卻還壯實,衣著得體,眼神清澈,俊眉朗面,出豪言而不虛,有壯志且敢求,有禮有節,不似常人。
確是一塊上好的璞玉,英氣更勝七年之前,愈看愈加喜歡,只是礙于過往而猶豫不決。
稍時便長嘆一口氣,盯著陳威看了良久,直看到陳威有些發毛。
沉吟良久便道:“陳兄,我心下亦看好凌兒,只礙于過往,怕遷累于他,反倒害了他。”
“陳兄亦多次問起我的過去,我并未回答,罷罷罷,今日看陳兄為子一片真心,我便講予陳兄聽,至于言畢切不可外傳,至于拜師與否,唯君自決!”
言畢,也不等陳威回應,便拉著二人在書桌邊坐下,拿起一盞茶,輕呷一口,便道:“我本是江北都司開封府允縣人氏,生于明景泰元年(1449年),少而好學,又愛交友,有幸科舉有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登進士第,忝列二甲第四,遺憾未能進入翰林院。”
“幸得當今皇帝賞識與科舉恩師提攜初任吏部觀政,少年勃發,銳意進取,不懼權奸,不過兩三年便因理事有功累升至吏部員外郎,此時我不過二十三歲而己,如若按部就班,只怕此時再不濟也應外放為一省封疆大吏了。”
說到這兒王鞏神情低落便停了下來,又反復呷了幾口茶,嘆了幾口氣,做深思回憶之狀。
不過一會兒,又接著道:“卻是年少輕狂,少年得志,初有政績,便沾沾自喜,志得意滿之下便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知克己,師友屢勸而不改?!?
“于同僚集會時暢談英宗舊事,感嘆盛衰無常,又念懷郕王于謙舊事,口無遮攔,無所忌諱,卻不以為意,又因為官只求清名政績卻不甚圓滑,得罪不少權臣?!?
“被其買通集會同年賀年將我舉發,上書言稱我有謀逆之罪,當今圣上頓發雷霆之怒,本欲判我族誅,后經多方斡旋,師長求情之下,從輕發落,便判罷官奪職,永不錄用,遇赦不赦?!?
“事發之后自是深恨自己,但如何懊悔也無法挽回,根本無顏回鄉,又無家小牽掛,心灰意冷之下便輾轉流落于江淮之間,后行至會稽依舊放浪形骸,無所事事,窮困潦倒?!?
“舊友見之不忍,便托情為我謀個參議之職,聊以自養,然只可終生為吏,蹉跎歲月,欲報國而逞平生之志,豈可得乎,只得將一生所學爛在這屋子里,一身少年習性連帶著銳氣俱被年華消磨一空,著文斷務只不過虛度時日而己。”言罷悲慟不己,泣涕沾裳,低頭不語。
陳威聽的也是感傷不己,甚為王鞏痛惜,卻也無可奈何,又見王鞏如此情狀,只得好言勸慰。
少時王鞏恢復過來便試探性問道:“實在不該如小婦人狀,確是失態,聽我之言,陳兄復有先前之想?”語氣略感忐忑不定。
這確實讓陳威難以抉擇,若是讓陳玉凌拜其為師,惟恐有所牽連,畢竟是謀逆之罪,稍有不慎,只怕悔之晚矣。
若是不拜,又擔憂陳玉凌學業前途,小兒聰惠不假,但無名師指導,只怕是不成的。
無奈之下便向陳玉凌看去,只見其目光灼灼,隱隱乞求之意,又略略思量了一會兒,于是陳威便有了決斷。
于是回道:“先生雖有先前罪名,然已由當今圣上寬宏赦免,再說此事已過去了這許多年,又有誰能記下且揪住不放?”
“況經此一事,歲月沉淀,先生更如陳年老酒般香淳,更兼先生人品學問俱是不用懷疑,正可為小兒良師。”
陳玉凌也和道:“愿為先生弟子,傳先生衣釙,承先生平生之志,只恐駑鈍,望先生嚴教?!?
王鞏大喜,當下便應許,陳威又趕緊讓陳玉凌行了拜師禮,送了禮品,三人暢談許久,又在縣衙用了午餐,臨別時王鞏又吩咐讓陳玉凌從明日起便來縣衙受學。
陳玉凌己覓得良師,陳威自是放松一大截,高興不己,只不過他并不清楚無心之想下的有心之舉將會對陳玉凌的一生造成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