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計定奪船,將計就計
- 大明風華
- 神策曼陀羅
- 3871字
- 2020-10-12 18:24:32
自那夜哈克勒滅日勒帶領大軍突圍后,仍急奔至黃河東岸扎營,休養生息,短短五六天便恢復過來。
只不過秦州府之圍受損頗大,手下士兵戰損四千多,戰馬不足五百匹,兩位大帥深感自責。
分別向各自汗廷請罪求援的同時,又令本自占領秦州府周圍各府縣的士兵刮盡各地錢糧人口,然后放棄城池,趕回黃河大營。
明軍雖知如此,但也無可奈何,出城攔截就意味著要與蠻軍野戰,這無異于取死之道,因而只能坐守秦州府以圖后計。
不過幾天,兩大汗庭都遣使送書,俱都說汗庭冬日甚苦,欲扼守邊境,勇士皆效狩獵以全部族,幾無援軍可派。此前所邀糧食,已夠我族數年之用,即可班師,無須再戰。
這意思足夠明確,族內勇士要顧家衛族和狩獵,還要防止外部威脅,根本無兵可援,而已此次南侵目的已達,收獲甚大,不必在徒耗勇士鮮血去攻城略地,隨即撤軍即可。
哈克勒及滅日勒計議一番,也覺撤軍是為上計,但擺在面前的問題就是眼前的這條黃河。
當時來時,黃河正值冬季封凍期,人馬易渡,可戰事遷延至今日,已近二月,黃河多處化凍,上流水流大且湍急不說,下游更有碎冰浮于水面,人馬無船不可渡。
而黃河呈幾字型,如今蠻軍正處于幾字型的左下角,若想退回草原大漠,繞路借道于邊野已無可能,最良之法只能是西渡黃河,延西安府一路撤回。
此法雖好,可一則要有船,二則擄獲的明人眾多,是個巨大的麻煩,三則有明軍尾隨,若軍半渡而擊之,則有全軍覆沒之險。
二三兩個問題還是其次,主要問題還是無船,這甘陜之地雖說廣有樹木,可蠻軍卻無人有造船之術。
就算有,若要造就可供萬余人泅渡之船,其需量之多、耗時之長根本不可取,更兼蠻軍多不熟水性,無法操船。
既然自己造船亳無可能,哈克勒只好在明人中想辦法,甘陜之地百姓幾乎全靠黃河養活,種地捕魚都離不了這一河水。
更兼商業發展也多是水運及河運居多,漁船商船甚至是官船太平時節在這黃河下段,也是往來紛紛絡繹不決,這船自然是不少。
可是自從戰爭開始以后,這黃河周邊的百姓盡皆逃難去了,逃走之前竟將謀生討食的船四處藏了起來,等蠻軍退去后,再自行取用。
而商船更不用說,商人何等精明,早將這船多番轉運至江淮或是南方各地經營去了,還有一些商船及所有的官船都在明軍控制之下。
之前西安府倒是有不少,可惜那時,誰也沒在意,一把大火燒盡,人人都關心錢糧人口,沒誰在乎那一堆木疙瘩。
這自行造船、各地征船無果下,哈克勒及滅日勒倒也不乏變通,行軍地圖上幾經考慮謀劃,最終要將手伸往凌平渡附近。
黃河如此重要,朝廷及當地官員自然也清楚,經多番考查治水后,黃河便形成了六個大型渡口,無一例外都集中分布于中下游。
就目前來看,有四處渡口皆處于明軍嚴密掌握的腹地之中,由一部分大明水師看守,而大明水師極善水戰,未嘗敗績,蠻軍自然不敢輕攖其鋒。
剩下的凌平渡及孟平渡皆處于中游地段,孟平渡較近,但是船少而且浮冰極多,同時離明軍頗近,自然不可取。
而剩下的凌平渡卻有些不同,這處渡口春夏不行船,只于秋冬日黃河未封凍時使用。
其船多制作精良,船下有滑舷,用以破冰,船體皆附有鐵皮,用以防冰,但此船只適用于水流緩而河面有冰的水域。
此等制作多是官船商船冬日應急時使用,寬而闊、平而穩、堅而固,若得此船足可解蠻軍燃眉之急。
可是也有不好之處,此渡口在興獻府境內,距蠻軍大營有七十里遠,而距明軍不過區區二十五里,而且從大營馳至渡口,惡劣地勢頗多,岔路險道廣布。
水路更是港汊橫布,急彎險港縱列,而到渡口更有兩條路,難以選擇。
而哈克勒選凌平渡也正是基于此,因為對于蠻軍難,對于明軍同樣難,而且也不得不搏,明軍雖有毀船之計,但總要試上一試。
否則等春暖時節黃河急流,這些船便用不上了,明軍來援則寡不敵眾,此時別無他法,也只好行此奪船之計。
哈克勒及滅日勒商議定后,便從所俘明人中尋找操般能手教授蠻軍操船,或是直接充作掌舵及水手,此事并不難辦,一番威逼利誘下此事便有了著落。
哈克勒見此事己定,便思考著如何行奪船之計,而秦州府中卻是顯得平淡坦然,陳金初聞蠻軍自西門突圍,惱怒之時,也有懷疑之心。
但一則無證據,二則張和奮勇殺敵,身被重創,也做不得假,因此探看慰問之后,便著手于戰后各州府重建事宜以及其他政務,同時也更費心力于如何破敵,也便沒有細細計較。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自己探望張和之后,張和私下里只問那十幾箱財寶是否收到,甚至私下計議如何再行此事,更有甚者希望朝廷中靠山進言撤掉陳金由自己擔任統帥。
依靠自己的武勇和孫云的智謀足可擊潰蠻軍,到那時便是榮華富貴,前程似錦,至于氣節什么的根本不在他的考慮之內。
至于其他將領都是各領軍士恢復秦州府,集中糧草及扎營探路。
陳金也卻是知兵事,到了這快開春的時節,多方查探及綜合考慮下,心中篤定蠻軍必會行奪船之舉,再仔細分析后,同樣確定了凌平渡口。
而此地各處地勢卻是天賜伏擊之所,只是苦于不知蠻軍是何動作,因此也只好再升帳議計。
待眾統領皆到后,陳金便詳細介紹了軍情,之后,便又通盤敘說了自已心中思慮,末了,又問計將安出,話音落后,帳內靜悄。
稍時,蜀中土司首領便道:“這計策我卻是不甚明白,但是若論在叢山峻嶺,港汊交錯,地形錯構的戰場,我全軍上下實是行家,因此,此戰不論何種布置,我部請命為先鋒,戰必登先,重創敵寇。”
這土司首領叫士因,是川蜀之南蠻后裔,此時他率先言,一者其確不長于謀略而長于各種復雜環境中作戰,二者也是為求立功,福蔭家鄉及軍中子弟。
眾人見士因率先表態,心知肚明,陳金只稍稍頷首,并未多言,隨即又問其他人有論斷。
久久無人回應之下,孫云便出列獻計,此刻張和正在休養,無法到場,只得讓孫云權作代表,替其議軍。
孫云極想表現,當即朗聲道:“大帥,依小可之見,現敵情已明,況大帥斷定蠻軍必突襲凌平渡,我自深服大帥高見,而來襲蠻軍必走旱路。”
“而蠻軍至凌平渡中有許多復雜之處以便埋伏,但我軍人數不多,既要守城,又要出兵埋伏,而又不知蠻軍從何路何時突至渡口,因此倉皇埋伏,恐力有不逮且白費功夫。”
“依此,不若盡毀船只,迫使蠻軍放棄此計,再求援朝廷,一起聚殲蠻軍,可獲全功。”
陳金聽罷,心下暗思,此計與自己所想卻是一致,不過也有諸多弊端,宜再議為好,因此也未多言,讓孫云入列坐下后,接著問其他人還有何法。
孫云見陳金并未反駁,心中便自認此計甚合陳金心意,心想自己跟著張和那個武夫,不過是利用他而已,若得陳金看重,誰還瞧的上那腌臜武夫。
平白污了我舉人身份,此番獻計必入陳金法眼,日后再鉆營討好一番,等我登高位之時,必要讓那些輕我之人個個死絕。
此刻是越想越喜,漫散的目光狠狠盯在數次搶他風頭的陳玉凌身上。
而陳玉凌根本沒看他,而是思索那晚蠻軍突圍之事,那夜,他身為統領,自然在金華衛大帳中記述隨軍諸事,并安排士兵守備事宜。
可此前突圍之初并未聽到激烈的交戰之聲,似乎是蠻軍只留下一部分人殿后,其余大隊早已突出重圍。
依此而論,要么是蠻軍出其不意,突然襲至,守軍來不及抵抗便被其突圍而出,要么是有人故意縱敵。
前者倒還好,要是后者,不說能否擊敗蠻奴,連大軍自身也有淺在的威脅,不由得不讓人謹慎。
正思索間,卻聽見陳金又一次問起還有何良法,陳玉凌便有心借機試探一下。
當下出列道:“大帥,孫師兄方才所言不失為妙計,但是卻不并不完善,不過是下下之策而已。”
陳金聽到陳玉凌出言,心中便是大定,因為此前無論是青隘口之戰時看破兇險,整合金華衛士氣時,或是秦州府透敵之時,都給陳金極大的沖擊,不敢將其視為妙齡小兒。
因而便道:“依陳統領之言,莫非有更好的上上之策,且速速道來。”
陳玉凌問言便道:“孫師兄之計有四處不足,其一則是不能速殲蠻軍,立竿見影,二者不能防范蠻軍困獸猶斗,再侵他處,造成更大的損失。”
“三者不利于戰后之建,倘日后需再使用船只,則花費多余且費時費力重造,四者我大明雖地大物博,富庶異常,倘戰事久而不絕,多廢糧響,也是于國于民不利,所以在下認為不可行孫師兄之計。”
“而在我看來,經過大帥方才介紹軍情,我也認為蠻軍必行旱路,而至渡口之間路途的確復雜,小路岔道頗多。”
“但最后至渡口時卻只有兩條主路,大的主路平而寬,大軍易行,小路陡而窄,崎嶇難行,蠻軍奪船,定求極速,必走大路,我軍可派人馬尋險要處伏擊,必可速勝。”
不待陳金表態,孫云聽得陳玉凌不贊同自己的計謀,當即就高聲厲詞反駁道:“蠻軍統領乃有志之輩,如此簡易的計策,你能想得出蠻軍如何想不出,此等可笑之計還敢大言不慚!”
陳玉凌回道:“蠻軍當然想的到,其統領肯定認為我等力求速勝,必不會毀船,因而正是為此,我才建議伏兵制敵。”
孫云又怒笑道:“那你如何確定蠻軍必行大路,要是其行小路,奪走船只,順利撤回,你便是縱敵之罪,到時奏明皇上,定要誅你九族。”
陳玉凌聽到孫云出言相脅,也不惱怒,便回道:“及其渡口之路,岔路極多,林密地險,可令士因將軍部下布作疑兵,裝做我軍主力,各路襲擾。”
“將其趕至于大之路上,此時,后有疑兵,蠻軍只得向前,向前不是正中我之計矣。”
孫云聽罷,便欲再行反駁刁難,而久不出聲的陳金道:“都住口,大帳之中,談論軍機,若再吵鬧不休,絕不輕饒。”
稍微頓了頓之后,又道:“現下兩位書記所言皆是妙計,不知諸位贊同何人之所言?”
這時陳金問起,諸將不好再沉默,一想陳玉凌有急速制敵之能,又計議周詳,便俱都贊同陳玉凌之計。
陳金見之,當下便決斷,令蜀中土司軍分一部做疑兵襲擾,剩余人等同蓉城衛一起于大路伏敵,眾人聽令,便急急下去布置,四散去了。
只是這孫云猶自憤恨陳玉凌爭功,又怨陳金無識人之明,回營之后,便暗暗思得計策欲致這二人于死地。
只是天堂安樂皆因善,地獄沉淪只為惡,究竟孫云想出什么毒計,又有怎樣的前途命運,恐怕只有他自己有所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