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魚:一個魚頭和千島湖的故事
- 鄭家平 屈波
- 3387字
- 2020-10-30 17:28:51
前言
2012年初夏,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前往浙江千島湖體驗生活。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淳安縣境內,水質優良,湖區面積573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新加坡的面積,是聞名遐邇的休閑度假勝地。那段日子里,我時常乘坐快艇馳騁于水天之間,有時也跟著當地一家漁業公司的捕撈隊在湖面上作業,興奮得像個孩子。我想,即使是厭倦生活的人,也會為千島湖的湖光山色所感動,尤其是在今天快速變遷的中國,人們已經很難近距離地接觸一方純粹原生態的凈土了。
不過真正讓我大開眼界的,不僅是千島湖的天生麗質,還有當地的漁業。與很多人一樣,此前我只是在餐桌上遇到魚,然后夸贊它的美味,從來不曾了解過一條魚究竟是怎樣“游”上餐桌的,更沒有機會去全方位地了解漁業。在千島湖,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現代漁業。
本書的主人公是再普通不過的淡水魚——鰱魚和鳙魚,很多年前,當地人稱之為花白鰱、鰱魚頭,由此可見它的地位。但多少有些幸運的是,它生活在千島湖,更幸運的是,它遇到了一群真正熱愛魚、癡迷魚、經營魚,并以魚為終身事業的人。在后者的點化下,鰱魚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都不再尋常,確切地說,它們在市場上出盡了風頭。
這是一條滿身榮耀的魚,也是一條屢次開創并保持行業紀錄的魚。它是中國第一條有商標的魚,第一條得到認證的有機魚,第一條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魚,第一條被批準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魚。它還是一條以環保為使命的魚,一條采用工業化、市場化方式運作的魚,一條文化魚。圍繞著這條魚,為把它送上淡水魚行業的頂峰,千島湖的漁業人員幾乎窮盡了所有的智慧。不僅如此,它還帶動了一個產業,拉動了養殖、管護、捕撈、科研、銷售、餐飲、加工、旅游、文創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它也為區域經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注入了新鮮的元素。
更為令人矚目的是,它還是一條充分體現生態文明與和諧共生的魚,圍繞它所誕生的一整套商業模式,其借鑒意義其實已遠遠超出了漁業這一領域。或許正因為如此,它自身也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到目前為止,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關心環境,關心空氣質量,關心水,關心糧食和蔬菜,甚至關心每天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天空的顏色。顯然,全方位的、全民的環保意識已經啟蒙,并正在迅速形成一股合力——任何一個角落的生態危機,都會在第一時間引起世人的關注。
相比西方發達國家,這一啟蒙雖然來得較晚,幾乎遲了半個多世紀,但終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的現實遠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復雜得多。一方面,經濟要發展,14億人口渴望快速提高生活水平,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搭上工業化、商業化、全球化的快車是當務之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為此而付出透支環境的代價在所難免;但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用30年的時間普遍解決了溫飽問題,這時候人們猛然發現,生態環境直接關系著每一個人的幸福。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同時,我們急切地渴盼詩意的棲居。
可以斷言,沒有人愿意看到一個環境惡化的家園。那種不計后果,只顧一時眼前利益,以掠奪和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愚蠢的,是得不償失的。為了我們自身,為了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一個無法繞開的命題隨之浮出水面:21世紀的我們將如何開展商業活動?
誠然,商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利,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沒有人可以逃離商業,也無法阻擋商業的巨輪。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找到一條既能夠賺錢、能夠擴張,同時又有利于環境恢復,與環境保持友好關系的商業之路呢?答案或許就在本書所講述的千島湖一家漁業公司——杭州千島湖發展集團有限會司,它那長達20年的商業實踐里。
這家公司的生存邏輯非常特殊。作為漁業資源的經營者,如果沒有一流的水環境,它所經營的魚不可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但如果僅僅是水質好,而不善于捕捉商機、不善于巧妙地運用市場規則,它的產品也依然不會成為贏家。其中的奧秘在于,這家公司必須掌握好環境和商業的平衡,首先要生存下來,并對環境有所幫助,同時在市場上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或許正是因為成長基因有著與一般公司的本質差異,這家公司最終催生了一整套有別于普通商業的運營方式,形成了良性循環。這家公司不僅在市場上獲得了持續的可觀回報,同時也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的意圖并不在于講述一個簡單的財富故事。
正如西方一位環境經濟學家所說:“為創造一個持久的社會,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商業和生產體系,在該體系中,每一個環節都具有內在的可持續性和可恢復性。企業需要將經濟、生物和人類的各個系統統一為一個整體,從而開辟出一條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除非我們重新設計商業運行機制,否則我們不可能完全成功。”本書想真正探討的,恰恰是這家漁業公司的運行方式。
當然,設計一套合理而健康、積極又有效的商業運行機制遠比想象中要復雜且困難得多。如同環境保護一樣,這種機制的形成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適宜的環境,需要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更需要勇氣和智慧。不過,至少從這家漁業公司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環境保護面前,商業并非總扮演破壞性的角色,完全可以成為維護環境的積極力量,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與持久。
任何真正的改變都首先來自觀念的革新。這些年來,拜商業所賜,一方面,我們不知節制地向自然索取財富,我們熟悉了市場、精通價值規律,快速發展的科技將我們送達地球上每一個有利用價值的角落;但另一方面,空氣質量下降,青山變色,河流嗚咽,工業化的后遺癥無處不在,也就是人們所常說的“發展的代價”,而這一切看起來似乎無法避免,哪怕前方注定是一場無言的災難。因為商業的誘惑,我們常常無暇顧及暗自哭泣的自然,即使是后者突如其來的報復,仿佛也只是一種暫時的提醒。如今的我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商業的邏輯高于一切。
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更重要的系統——生態環境,它同樣是有生命的。生態環境雖然有著超乎我們想象的包容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然而一旦其不堪重負,由量變發展到質變,也比所有人想象中的要脆弱得多。我們沒有必要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夢想可以建立在堅實的堤岸上,也可以建立在松軟的沙灘上,現實中的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種。這里所說的我們,包括每一個從事商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也包括政府決策者,更是每一個人。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能創造出一個“商業與環境并行不悖的世界”,我們的前行又有何意義?如果我們不能確保每一片青山綠水數年之后依然存在,我們的夢想又將何以寄托?
簡單地說,在這本書里,我更愿意將千島湖看作我們生存的環境,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泛指,是人類理想生存家園的縮影和象征;而千島湖的漁業則代表商業的運行方式。恰好是在淳安,我看到了這兩種力量的高度契合,也就是之后將反復講到的可持續商業。
隨著對千島湖漁業了解的深入,我進一步看到了某種希望,那就是如果我們早一天擺脫或緩解商業與環境的對立關系,用智慧而不是用無盡的欲望發展商業,末來的世界將是美好的。
在本書中,通過一條魚起伏跌宕的旅程,我們或許會看到有兩條路擺在面前:一條是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條不歸路,窮途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另一條則是在商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這條路雖然崎嶇,但充滿希望。
隨著這條魚的軌跡,我們將共同進入千島湖和一條魚的世界。在這個魚和水的世界里,透過這條魚,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的千島湖。千島湖賦予了這條魚靈氣和生機,而這條魚也極大地豐富了千島湖的文化內涵和體驗價值,二者建立起了難得一見的共生關系。
事實上,本書所講述的這條魚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種固定的形態,它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游動——它時而是自然的魚,時而是環保的魚,時而是品牌的魚,時而是市場的魚,時而又是文化的魚;它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還將看到,這條魚不僅僅是生活在千島湖里,確切地說,千島湖只是它的故事開始的地方,是魚的故鄉,而這個故事本身并沒有終點。
夏日的某個午后,我隨捕撈船滿載而歸,船停靠在一個小島邊的隊部里——隊部是流動的,捕撈隊員以湖為家。傍晚時分,我獨自坐在船頭看風景。四周一片空寂,一只山鷹出現在半空中,它時而展翅滑翔,時而俯沖湖面掠食,絲毫沒有在意人類的存在,此時的天空、湖水、小島和山鷹,不經意間構成了一幅動靜相宜的圖景。而此刻的船上,漁業工人們正為一天的收獲喜悅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