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決策的全新視角:跨期決策與享樂適應
- 鄭鑫 徐夢怡 張潔
- 1141字
- 2020-11-02 10:00:25
2.2 跨期決策的研究現狀
早期,Samuelson(1937)在經濟學領域中提出了折扣效用理論(discounted utility theory),為跨期決策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后來的跨期選擇研究中,研究者們有一個重要發現:當未來某時間距離現在越來越遠,個體對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同等收益的主觀價值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與近期收益相比,人們主觀上會認為遠期同等收益價值更小。研究者們把這個現象叫作延遲折扣(delay discounting),也叫作時間折扣(time/temporal discounting)(Green和Myerson,2004)。而延遲折扣率則是研究者們在研究延遲折扣時使用的重要衡量標準,指的是人們對未來收益的主觀價值相對于客觀價值的折扣情況(梁竹苑和劉歡,2011)。延遲折扣率越大,表明延遲選項的價值在個體心目中折扣程度越高,使得個體更為偏好近期選項。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計算模型,試圖歸納時間折扣的規律。早期,Samuelson(1937)認為人們會將未來時間點的效用按照一個勻速減小的比率進行折扣。后來Mazur(1984)提出雙曲線模型,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對遠期收益的主觀價值下降,且速率非恒定、趨慢。已經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相對于折扣效用模型,雙曲線模型能符合現實中的一些跨期決策行為(Kable和Glimcher,2007a;Cooper等,2013)。而Laibson(1997)在雙曲線模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準雙曲線模型,修改了折扣曲線的斜率,加快了在短延遲時間下主觀價值下降的速度。盡管模型一直在優化,但是并沒有一個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跨期決策中所有的現象。但是時間折扣率(rate of time discounting)卻在這個過程中被普遍地應用到跨期選擇的研究中去,研究者們使用它來代表消費者的跨期選擇偏好。
影響跨期決策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決策框架、決策背景以及決策主體三個大方面。在決策框架方面,損失與收益、客觀價值大小、時間表達、金額表達等都是影響跨期決策的影響因素。例如:MacKeigan, Larson, Draugalis(1993)研究發現人們在未來獲利(gain)框架下的時間折扣率高于未來損失(loss)框架;Chapman(1998)發現當間隔時間固定時,小額收益比大額收益的時間折扣率更高,人們更加傾向選擇即時獎賞;Dshemuchadse(2013)發現以具體日期呈現時間的方式(如在2012年9月20日那天)比以時間段呈現時間的方式(如在30天后)的時間折扣率更低。在決策背景方面,背景情緒、社會環境、自然災害等因素都會通過影響個體的動機、注意等來影響跨期決策。例如:大量研究發現預期想象可以降低時間折扣率(Peters和Büchel,2010;Palombo, Keane, Verfaellie,2015)。Jin Zhen(2011)發現“5·12”汶川地震后,災區人們對價值判斷的時間折扣率明顯升高,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在決策主體方面,個人的特質性因素會影響跨期決策偏好,如沖動性、成癮患者、時間洞察力等(Bos等,2014)。
總結來說,跨期決策問題的關鍵在于時間折扣現象,遠期收益的價值會被折扣成主觀價值,與當前收益的價值相對比。而影響這種折扣現象的因素很多,決策本身、決策人、決策背景都會影響時間折扣率,從而影響跨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