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題:問題分析與解決十二法
- 殷祥
- 2872字
- 2020-10-30 15:06:19
七、弱者焦慮強者自律
享受孤獨
從追求物質的豐裕到精神的自由,人類將經(jīng)歷一個學會獨立思考、坦然面對孤獨的彷徨時期。人在群體中生存,但精神、情感和意志并非一定依附于群體。群體意識是否意味著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可以犧牲少數(shù)人?適度脫離群體,學會和自己相處,孤獨是可貴的,但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卻又是恐懼的。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高速節(jié)奏中,過度社交所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自己的可支配時間、金錢等被浪費,尤其是時間。
一次聽到一首歌,歌詞中所表達的意思,當時我感覺非常契合自己那個階段的狀態(tài):“春眠不覺曉,處處問題不少,我的生活越來越浮躁,沒有時間彈琴看書,沒有時間享受孤獨。”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孤獨還能出好作品,如一些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歌曲,幾乎都是作者在孤獨時一氣呵成的。曾有人說過:“當我們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消滅孤獨時,是最孤獨的時候。”人只有在和自己對話時,才能自我反思。
哲學家們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關于孤獨的深意。叔本華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他還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正是孤獨讓我們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社交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孤獨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這個世界,一些人贏在了不像別人,一些人輸在了不像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理應懂你,一個人最應該爭取的是懂得他自己。一個人在孤獨的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用“不合群”的時間去重塑真正的自我,成為自己的朋友!有人曾問過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誰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個自我。”
自我意識的覺醒,是走向精神獨立的開始,同時也是孤獨的開始。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有時“吃掉”你的不是他人的強大,而是自己內心的軟弱和空洞。世俗的成功解決不了內心的空虛和自我的渺小感。人必須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孤獨,才能真正享受獨立和自由。淺水喧嘩,深水沉默。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有一門必修課,那就是學會與孤獨相處,有時正是孤獨,讓我們區(qū)別于他人。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我們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
周國平說,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自我發(fā)現(xiàn)的隨筆
在此與大家分享幾則我近年來關于“自我發(fā)現(xiàn)”的思考后隨筆。
隨筆一:十年
遠處追風而來的少年,風切斷了銳利的角。
傷痕驗證了遠行的榮耀,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聞風情。
昨夜的酒杯中,還有一滴苦水,這杯敬給了自由與不羈。
眼前凝視遠方的身影,夜盜走了悸動的心。
歲月鏤刻出深邃的印記,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唏噓命運。
今宵的茶盞里,還有一絲甜馨,這杯敬給了孤獨與使命。
十年一瞬意闌珊,入局出局看不穿。
流年無恙行江湖,歸來獨坐須彌山。
隨筆二:活得真實
曾經(jīng)一度認為重情義的人活得會更真實,
能夠如實地感知情感與自我調適。
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內外相煎尋找到生活本質的意義與價值,
懂得怎樣去處理發(fā)自內心的善念與愛,學會怎樣去欣賞自己,
從向生活發(fā)起挑戰(zhàn)到平靜篤定地在紅塵中修行,
這應該算是活得真實。
爾虞我詐的算計、歇斯底里的抓狂;
欲哭無淚的窘迫、令人作嘔的諂媚……
從局外觀來看,眾生百態(tài),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窺探真實的人性。
從追求物質的豐裕到精神的自由,
人在群體生活中的表現(xiàn),得以體現(xiàn)自我的存在感,
但其實精神、情感與意志并非一定依附于群體。
學會獨立思考,坦然面對內在世界的孤獨與彷徨,
理性看待世俗的給予,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活得真實需要我們不斷加持自己的修為,
有時更需要一種堅韌的勇氣。
隨筆三:“做”而論道
我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
或許連你自己也不知道。
在已知的已知中轉圈,每次采取同樣的行為,
卻還期待不一樣的結果,那叫“笨”。
在已知的未知中探索,積極學習先進的經(jīng)驗,
一定會有成果的呈現(xiàn),那叫“察覺”。
在未知的未知中發(fā)現(xiàn),連接多元思維的無限,
可能會有更好的預見,那叫“智變”。
我做什么很重要,不勉強別人相信,不需要違和的參與。
我想說在黑暗中前行,先讓自己發(fā)光,
讓更多人看見光亮,尋光而動……
隨筆四:你想控制的最終也控制了你
當一個人被外界影響太多,一邊在尋找一邊在失去時,
并非定有對錯,可起心動念間卻已然沒有那么純粹!
高爾夫球,孤孤單單地在偌大的草坪上滾動著;
臺球,五顏六色地集中在一個臺面上互相擠壓碰撞著。
不同的抉擇,依然各有各的精彩。
一切都在你的意識內發(fā)生,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想控制的最終也控制了你。
獨處不一定就會孤獨,而盲目的社交卻有可能讓你心生孤獨感……
歲月回旋,生活終究會放過你,
可是你呢,又何曾能夠放過自己?
覺醒者的從容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很多人覺得這句話很大,深入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淺層次的世界在我們之外,深層次的世界在我們之內。
欲望意味著匱乏,而匱乏就是痛苦,欲望的滿足則意味著欲望的空白,而這就是無聊。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于物質需求所占的比例越高,他就越滿足。我能想到為什么很多人都返璞歸真了,一切事物到了最后,都會以最簡單寧靜的姿態(tài)呈現(xiàn)。我們的本性經(jīng)常被兩個東西擾亂,一是利益的爭奪,二是流行的觀念。莊子對此早有警示,稱前者為“喪己于物”,稱后者為“失性于俗”。一個人把許多精力都給了物質,就沒有什么閑心來照看自己的心靈了。
道法法不可道,問心心無可問,悟者便成天地,空來自在其中。你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你的精神結構。法為流,心為源,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世外桃源”。歷經(jīng)萬千后方有察覺,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而若可靜心,處處凈土;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而若可釋然,處處如愿。我們的心在喧囂的路上顛簸,我們常常嚷著要去尋覓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我們去尋覓。當我們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就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們讀了哪些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哪些書的哪些內容被我們的精神世界所消化、吸收,最終變成我們舉手投足中隱含或外溢的“三觀”。我們生來就像一個空杯,然后慢慢地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到的、想到的灌滿。我們對“自己是誰”和“自己在做什么”缺乏察覺。
看破才能放下,放下的力量不夠是因為對事物的認知沒有真正看透,沒有看透就沒有看破,沒有真正看破就不能真正放下。在紅塵中修行,并非一定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而是讓自己擁有覺醒的力量。我們必須樂于當一個完全平凡的人,也就是接受我們本來的樣子。
人內心的覺醒也是一次“重生”。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而是成為愛,創(chuàng)造愛!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地、真正地活著。以充滿創(chuàng)意的方式讓自己覺醒,繼而讓他人覺醒,其實很多時候,讓自己覺醒和讓他人覺醒,是一體兩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僅僅是一滴水的時候,同時也完成了對海的認知。
本是一滴水,融入一杯茶,茶便是我;
本是一滴水,融入千江水,江便是我;
本是一滴水,泠泠遍大千,大千便是我;
我中有大千,寂靜生蓮華,蓮華做何子,灑便凈虛空。
在生命的長河里,我們常常說“渡河去彼岸”,但只有終于了悟沒有彼岸時,我們才真正抵達彼岸。
- 信息化和工業(yè)化融合:方法與實踐
- 《論語》與算盤
- 采購經(jīng)理日常工作細節(jié)
- 開家自己的花店:是生意更是生活(全彩精華版)
- 萬物互聯(lián)與企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
- 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與企業(yè)研發(fā)中心建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堅不可摧的公司:以卓越商業(yè)模式重塑組織
- 創(chuàng)變者邏輯:劉漢元管理思想及通威模式嬗變
-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么管(第3季)
- HR員工激勵整體解決方案:讓員工自發(fā)自主去工作
- 管理隨筆
- 績效管理與考核全案
- 重在執(zhí)行
- 一對一經(jīng)理人
- 寫給飲品店老板的第一本書:飲品店開店運營全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