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棉花糖實驗——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當一個人面對意外不知所措時,其對事態發展的掌控感便不復存在。一個星期一的早上,凱特與她的教練進行了約談。凱特持有特許檢驗員執業資格,目前在一家全球性房地產服務公司任高級經理。有人覺得她的工作很無聊,但凱特自己清楚,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一刻都不能放松的。約談的那天凱特心情不錯,那會兒她正準備晉升,對新的一周的全新工作和生活感到興奮不已。她終于得到一次向公司老板展現其真正能力的機會了。每天下班后,凱特都不會再給自己安排工作,以保證享有充足的放松時間。

周遭的人們都知道凱特工作賣力,而她自己也清楚在競爭激烈的企業界中打造和維護個人口碑的重要性。她一直努力冷靜地對待一切,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失態。她認為,這樣嚴格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似乎就可以左右別人對她的看法。

那天有同事先到了公司,凱特覺得自己應該來得更早些。接著,她馬上坐到辦公桌前打開計算機查看電子郵箱,她發現原本被處理干凈的收件箱里突然出現了好多新郵件,都是有關各種問題的詢問和邀約請求。哪怕是鎮定自若的人,要在一天內解決積累了一個周末的工作,還是不免會開始感到煩躁。她發現自己的呼吸變淺,肚子上的肉好像也收緊了。

凱特只好硬著頭皮盯著屏幕,一連點開幾封郵件,卻發現每一封處理起來都很麻煩,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接著處理下一封。這時,她和團隊中的幾位同事共用的秘書突然將腦袋伸進門來,告訴她上午11點要臨時召開團隊會議。這樣一來,凱特有限的工作時間又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占用了。她決定做點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突然間,她又想起自己要給老板寫一封晉升報告,說明自己要求晉升的理由……最后,她還是從周末累積起來的工作中選擇了一項比較容易完成的與客戶相關的工作,她只求務實地先做完一件事情再說。

正當秘書就一些重大問題向她征求意見時,電話鈴響了。凱特為了維護一貫的對新工作來者不拒的積極形象,還是集中精神,接起了電話。不過她看了看表,想著自己還有好幾封重要郵件沒處理,又要準備好11點鐘的會議,更有從周五積壓到現在的工作,應答時不免有些心不在焉。她邊聽著電話另一頭的客戶說明情況,邊記了幾條筆記,同時還見縫插針地看了幾封郵件。

凱特通完電話,發現從周五開始積壓的工作又多了幾項,她感覺微微有些頭大。在忙完了這些工作后,她終于能做今天的工作了。她看了眼預備今天處理的文件,猛然驚覺剛才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的存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怕是欠考慮了,所以隱隱感到一絲不妙。她再次感到自己有些呼吸不暢,大腦也是一片空白。

情況分析

凱特在這個周一早上到底出了什么狀況?斯圖爾特教練為她歸納了幾條重點:

? 她覺得郵件太多,根本來不及一一處理;

? “待辦事項”和新的工作摻雜在一起讓人應接不暇;

? 她做事有些漫無目的;

? 她感到工作壓力太大;

? 她擔心自己的晉升報告寫得不夠好;

? 她嘗試一心多用地做事;

? 她有幾次大腦一片空白的經歷,面對新事物時也會犯難。

本章將向你揭示大腦不堪重負的原因所在,并指導你控制自己的大腦,形成出色的創意和解決方案、消除外界干擾并提高工作質量,隨后你的做事效率將會明顯得到提高。

問題解析

斯圖爾特首先觀察到,凱特正處于一種不堪重負的狀態中不能自拔。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不同的事物感到不堪重負。有人可能是在練習跑馬拉松之余還要管理多個賬戶,同時又剛剛為人父母,不巧汽車又出故障需要修理,此時他們便極有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幾件事情一下子擊垮了。還有些人的大腦本來就處于滿負荷狀態,這時如果有人再問他們想吃漢堡包還是三明治這樣的小事,可能剛好就超出使他們崩潰的閾值,導致他們陷入不堪重負的狀態。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大腦在排解壓力方面是有法可循的。就拿凱特的情況來說,與其白費口舌地勸她保持鎮靜、慢慢做事,不如研究她在陷入不堪重負的狀態時,是否還有自身原因。目的就在于從自身出發做出改變,從而扭轉不利局面。一些通用的建議雖說有時確實有效,但如果能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觀察個人的具體情況,就意味著可以因人制宜地制訂出明確的計劃。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大腦中統管壓力應對的區域——前額皮層。

什么是前額皮層

從解剖學來講,前額皮層是額葉的一部分,而額葉位于大腦最前端。

前額皮層位于大腦的正前部,它的作用就好比公司里的總裁或樂團的指揮,處于絕對領導地位,一切功能的執行都由前額皮層統籌,如進行思考、做出選擇和制訂計劃等。

在人類演化的漫長歷史中,前額皮層經歷了長久的發展。最近的研究表明,做冥想練習可使其體積進一步變大。

前額皮層的能量消耗非常巨大,也容易疲勞。過多的壓力會削弱其能量消耗的效率。

做事的輕重緩急

斯圖爾特認為,凱特的當務之急是要理清待處理事物的輕重緩急。他詢問了凱特對這一問題的想法,問她是否實踐過以及效果如何。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做事情應該要分輕重緩急,但很少有人能在具體工作中有效地貫徹這一點。

由于凱特對輕重緩急的實際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導致她雖然做出了努力,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她在開始著手處理工作前就已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然后在沒有考慮周全的情況下盲目地直接開始工作。這樣做的弊端是會消耗寶貴的前額皮層能量,加速疲勞。前額皮層的作用本應該是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如果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了有限的能量,那它在完成本職工作時勢必會捉襟見肘。

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是很費神的,所以我們只有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才能想得周全。那注意力要怎么集中呢?這可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辦到的。一個人在專心致志地做事,或者全情投入地學習,抑或認真地在關注某人或某物時,額葉會對大腦發揮較強的約束作用,防止注意力游移到其他事項上。在這個過程中,額葉充當著屏障的角色,隔絕了身體其他部分傳遞來的任何不相關的信號、情感和環境因素。這道屏障將任何知覺和運動信號都暫時平息下來,也就是說,人們在集中精力時,能感到內心非常平靜,而在極端情況下,人甚至會陷入一種出神的狀態。

做事要有譜

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有怎樣的實際好處呢?當一個人做事的效率和有效性達到最佳狀態時,會進入一種類似于“心流”的狀態(真正的“心流”狀態有好幾個方面,不一定會全部體現出來。——譯者注),即內心感到無比平靜,世間諸般紛擾似乎也不復存在,不會再體會到大喜大悲這樣強烈的情感。此時此刻,一個人腦海中所關注的事情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晰地突顯出來,此時個體甚至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科學家認為這個過程如果用電子設備做類比的話,就相當于降低了信噪比。你可以想象,這種狀態在想要完成一項重要任務時是多么有用。例如,凱特在撰寫晉升報告時,如果她的前額皮層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會感到放松、專注,在不被其他雜七雜八的工作時不時干擾的狀態下,積極主動地完成眼前的事情。這樣寫出來的報告能反映她的最佳水平。

神經科學家認為,人在著手做某件事前,會對所要做的事在心里先有清晰的認識。而這種認知往往直接與當事人的情感和動機有關。一個人在對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好安排后,就清楚要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優先做何事,心中就有譜了。

判斷一個人能否做到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的另一個方面,是看他能否放棄即時滿足而選擇延遲滿足。就是說,我們在安排做事的優先級上要更多地取決于它們能帶來的客觀結果,做也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你是否曾經想成為那種常去健身房健身的人?或者羨慕那種能靜下心來打坐冥想、吃很多蔬菜、身體健康、能輕易記住別人生日的人?但事實上,你卻發現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遲遲未能邁出那關鍵的第一步——左右你選擇傾向的仍舊是額葉。你不去健身房健身并不是說你不想練就強健的體魄,畢竟人人都希望擁有健美的身材。然而,實際情況更復雜。你遲遲沒有行動起來,可能是因為大腦認為去健身的人往往人際關系不好,例如,你所認識的定期去健身的人恰巧大多都是要么單身,要么和另一半關系不好;也可能是你在健身時非常賣力,以至于接下來幾天每每發笑甚至在走路時全身都被牽扯得酸痛不已;甚至可能單純因為你追求的是其他的東西,例如,每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邊喝小酒邊放松的愜意生活,你對這種享受的熱愛遠勝于鍛煉。

棉花糖實驗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嗎

斯坦福大學所進行的棉花糖實驗意在根據一個人在年幼時的表現推測其今后獲得成功的可能性。1972年,一位名叫沃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心理學家對600名左右學齡前兒童進行了這項實驗。孩子們被一個一個地帶進沒有多余干擾的房間里,他們被告知可以坐在椅子上,從桌子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零食吃——有奧利奧餅干、棉花糖和脆餅干。他們有兩個選擇:一是直接開吃,吃完后隨時按鈴,以示結束;二是放著眼前的零食先忍住不吃,等研究人員回來,可以得到第二份零食。孩子們在等待中的表現可謂千姿百態——有的用雙手遮住眼睛;有的緊拽著自己的辮子;有的撫摸著零食,像在照顧它們似的;有的甚至開始踢桌子;還有的似乎不再被零食所吸引。

最終,有1/3的孩子做到了延遲滿足,如愿獲得了第二份零食。這個結果很有意思,但后續研究結果更發人深省: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其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得分比只能等待30秒的孩子平均高210分。

預想終局

一個人能否做到延遲滿足,或者說是否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與其今后獲得的成就有關。前額皮層在解決抽象問題和堅定目標方面起著作用。耶魯大學近日對103位被試進行了研究,該研究表明,能做到延遲滿足的人往往可以更清晰地預見未來會發生的事情。研究員杰里米·格雷(Jeremy Gray)稱:“有遠見的人更易成功。”

凱特現在的狀況就是,工作時一心想著僅僅完成任務,不斷地用即時滿足感麻痹自己。然而,這樣做事的方式是無法令她一口氣完成比較困難的任務的。而她本來可以將這樣的任務拆分為好幾個部分,逐一處理。

提高生產力的經典理論認為,做事前要首先預想到結果。棉花糖實驗則印證了對終局預想的重要性。在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的今天,我們了解到,前額皮層對該能力強弱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成千上萬的實驗讓人們了解到,一個人在執行認知功能時會使用前額皮層,這些實驗包括經典的腦部掃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者通過研究大腦有損傷的人,如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發現人在大腦的前額皮層受到傷害后,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在本章后面的內容中,我們將討論為了使前額皮層保持最佳工作狀態,凱特可以做出哪些嘗試。

前額皮層

那么,促進前額皮層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前額皮層狀態不佳時,一個人會有以下感覺:

? 有氣無力;

? 昏昏欲睡;

? 缺乏創意;

? 容易分神;

? 無法有效地完成一件事;

? 總有負面的想法;

? 做事沒有條理;

? 健忘;

? 過于情緒化。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前額皮層處于極佳狀態,則將會有如下表現:

? 對諸事留心;

? 注意力集中時間較長;

? 能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

? 做事有計劃性;

? 能按計劃行事;

? 可輕易地集中精力。

前額皮層在疲勞狀態下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在這種狀態下,以上提到的一切消極表現都可能會發生,做事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效率也將非常低下。一個人在這樣的狀態下一整天都不會順利。也難怪有人會將其歸咎于時運不濟,不自覺地按老習慣做事了——這是生存機制的一種表現形式。當人們發現自己對他人吹毛求疵、過于苛責時,往往就是大腦出了什么問題。這并不一定就是大腦的某個部分亢奮所致,而可能就是前額皮層狀態低迷引起的。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具有許多功能,包括對信息的反饋和刺激,它對人的記憶和注意力也有一定影響。如果大腦利用或釋放多巴胺的能力減弱,說明大腦中的其他區域仍處于較活躍的狀態,此時個體無法專注于某一件事。這樣便會使人做事舉步維艱,越想集中精力,實際的效率卻越低。

蛋糕和沙拉實驗

斯坦福大學教授巴巴·希夫(Baba Shiv)曾開展了一個卓有成效的實驗。他認為,“認知負擔”可能會對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影響。所謂的“認知負擔”是指大腦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狀態,大多數職場人士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首先,他讓一半的志愿者記住一個兩位數的數字,作為低認知負擔參照組;而要求另一半志愿者記住一個7位數的數字,作為高認知負擔對照組。然后,兩組志愿者被告知去往大樓中的另一個房間,路上會路過一張擺著巧克力蛋糕和水果沙拉的桌子,每個人要從其中選一樣。在高認知負擔組中,有59%的人選擇了蛋糕;而在低認知負擔組中,只有37%的人選擇了蛋糕。

對此,希夫推測,如果要記住7位數的數字,就需要使用更多的認知資源,而這會導致我們控制沖動的能力被削弱。從解剖學上講,這樣的觀點是言之有理的,因為主管記憶數字和自我控制的部分都位于前額皮層。通常幫助我們理性地選擇健康食物的神經元或者說腦細胞被挪去記憶數字了。于是,我們變得忠于本能沖動,腦海里不由得冒出了“嗯,那就選巧克力蛋糕”的想法。

確定輕重緩急的實際做法

現在看來,凱特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埋頭做事之前弄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才是最優先的事項!于是,凱特決定每天早上都花10分鐘的時間想清楚處理事情的順序,并對每件事的最終結果做出預測。

凱特嚴格貫徹了這個做法,她在日記中會寫清這10分鐘內所做的安排。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其實有許多種方法,凱特發現,在腦海中將所有事項預先設想好,列一張清單對她來說比較有用。接著,她會甄選出其中的幾個作為當日需處理的重點事項。再然后,她微微合眼,設想自己完成每件重點事項后的所見、所聞、所想,在這個過程中,她便和這些任務在神經學層面上建立了牢固的聯系,甚至還可以大致推測完成每項任務需要的時長。做到心中有數后,凱特就可以憑直覺對各個任務以最優順序做排列,而不必當天完成無法完成的所有事項,選擇將一些事項延后到第二天或以后去完成。

如果剛開始你并不了解分清事情輕重緩急的重要性,那也沒關系。斯圖爾特教練建議以兩周為一個周期進行嘗試。選擇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對待科學實驗的態度認真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自說自話地做任何調整和妥協,仔細體會這種策略對自身是否有效。兩周之后,對進展情況和可以改進之處做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新的參數,同樣以兩周為一個周期開始新的嘗試。

新的事態

凱特接起另一位客戶的電話后,又開始感到不安,在通話過程中,她得知了之前未曾聽聞的新情況。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想象一下你的老板或同事向你交代了一些新的事情,在現實的沖擊下,你全身上下不由得打了個激靈,你不由得對這些新事情在意了起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體內有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正在起作用,關于這個問題稍后再議。先看看大腦中哪片區域正在受刺激。

新鮮刺激的影響

在受到足夠新鮮的刺激時,一個人的前額皮層會被徹底喚醒,其運作速度也會大幅提高。對此,一位名叫馬庫斯·賴希勒(Marcus Raichle)的神經學家進行了數個實驗來探究其中的奧秘。他給被試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求他們為眼前所給出的名詞配上合適的動詞。在接受任務之初,被試的額葉血流量達到了最高水平,這表明該部位進行了很多活動;而在之后執行同樣任務時,額葉的血流量明顯下降,也就是說額葉在后續過程中的參與度非常低。再然后,被試又被布置了一項稍稍有別于第一項任務的新任務。此時,額葉的血流量再次增加,但未達到最初的水平。

總結:人在接受新鮮事物時,額葉會發揮相關的功能。人更容易記住新鮮事物,對接受新鮮事物的參與度更高。

人在應對新鮮事物時,額葉會處于緊繃狀態。這時則需要將其他事項盡可能地簡化,減輕這些事項對自身造成的壓力,否則人就會陷入前文所述那種不堪重負的狀態,做任何事情都會感到舉步維艱。在凱特的認知中,她將所有事情都合并在了一塊兒,而這樣做并無益于大腦處理新信息。無論面對何種形式的新信息,最好的辦法便是將其繼續拆分為更為細化的信息。完成這個步驟后,你便可以更清楚地認識這一新信息的本質,并將其和你原本熟悉的事物聯系到一起。如果你不想在新事物上消耗過多的腦力,那么不如試一下這個方法吧,因為它對額葉能量的消耗不如直接應對新鮮事物時那樣大。

舉個例子,當有人要求你構思發表文章的內容時,如果你以前從未發表過文章,那為了滿足這一要求,你的額葉將進入高速運作狀態。這本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如果你同時還要考慮怎么寫各種各樣的報告、安排參加會議的人員和下個月去度假的事情,大腦就會很容易變得不堪重負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將“推特”平臺這件新鮮事物和你所熟知的“領英”平臺聯系起來,畢竟這兩個社交平臺頗有相似之處。人們在面對新鮮事物時,心里不免會打鼓,自然而然就會去尋找可以聯系起來的熟知事物。例如,凱特現在碰到這樣的問題時,會不自覺地想:我這么熟悉領英,那么推特也八九不離十吧?

一心多用還是專心致志

一心多用的做事方法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以凱特為例,她在工作場合、家里,甚至在床上休息消遣時,幾乎都不會老老實實地專心做一件事。從過去著名的黑莓手機到現在的蘋果手機,技術的發展一直在誘使人們一心多用。在辦公室里邊打電話邊回郵件這種行為對凱特來說根本就是常規操作罷了。現在,她甚至練就了邊跟母親通電話、邊做飯、邊在筆記本電腦上刷臉書,還在手機上查閱工作郵件的“絕活”。同時,一旁的電視還在播放著令人放松的節目,她認為這能幫助自己“放空心靈”。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不出什么事才怪呢!

前額皮層每次只能處理一條信息,就好比一位稱職的樂隊指揮,同時只能專注于一首樂曲。指揮從不會在指揮完一段樂曲的某一個小節后,接著指揮另一段樂曲的八個小節。當指揮決定演奏另一段樂曲時,所有演奏者都只得放下各自手中的樂器,在曲譜上找到該樂曲的位置,再拿起樂器開始演奏。這個切換的過程會浪費很多時間、消耗大量精力。同樣,如果指揮企圖同時練習兩段樂曲來節省時間,肯定會使局面變得一團糟——每段樂曲勢必會有幾個小節被遺漏,讓人不明所以。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這兩段樂曲都不能被很好地演奏,演奏者在整個過程中也是疲于應付。以上這個例子正是凱特一心多用時發生的情況——她只不過是草草掃視了郵件,而且聽漏了客戶在電話里所說的一些事情。就結果而言,她消耗了大量寶貴的體力,使自己變得筋疲力盡。

一心多用——也許是你工作效率的大敵

數學心理學教授戴維·邁耶(David Meyer)曾召集了一群年輕人,測試他們在做不同事情時進行快速切換會發生的情況。具體的實驗項目包括解數學題和識別圖形。與做完一項再接著做另一項相比,當他們不得不在兩者之間切換時,準確度和速度都會降低。其中一些人在一心兩用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的時間多出了50%。放在現實中試想一下,一個人工作12個小時,卻只能與另一個工作8小時的人取得相同的結果,而且前者犯的錯誤還更多,也不及后者那樣有條有理。對此,有人認為:“一心多用的做事方法不僅影響了一個人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準確度,而且對流暢度和條理性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工作中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專注于一件事上,這樣才能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有效性,生產力也會更強,實際效果遠勝過一心多用。

開會就專心開會

常有公司職工對我訴苦:“又想開好每一場會,又想處理好接二連三的郵件,壓力太大。”各種各樣的會議和電子郵件實在是太多了。一般開了一整天會之后,職場人士會發現郵箱里積壓著數百封待處理的電子郵件,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難道真的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才能完成工作嗎?

這樣的問題僅從管理策略的維度上考慮是解決不了的。這需要公司內部從整體上對公司文化和工作方式進行轉變——沒事少發郵件、少開會,哪來這么多雜七雜八的工作要做啊。有些公司看到我這么說可能會無法贊同,但這些公司真希望自己寶貴的員工為了工作,把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丟在一邊、不管不顧嗎,非得把他們弄得精疲力竭、煩躁不堪才罷休嗎?他們要是被工作折磨得心臟病發作怎么辦?我們必須記住,生命中還有很多比工作更重要的東西。

一味讓員工加班加點工作的公司,對員工的身心健康沒有半點尊重。

大腦的可塑性

邁克爾·梅曾尼奇(Michael Merzenich)是一位神經可塑性的研究者,而神經可塑性可能是切片面包問世以來最值得玩味的東西了。本書第3章會對此進行更深入的討論。目前對凱特來說,她要知道自己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改變。

凱特從小練習彈鋼琴,到現在已然成了一位優雅、有氣質的鋼琴演奏者了。不過她并非天生如此。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在練琴時仿佛用上了整個上半身的力氣,臉部表情也是緊繃的,手肘和肩膀每敲擊一個音鍵似乎都要抖三抖。在那時,她在演奏每個音符時都要調動大量的神經元,而現在,彈奏時她只動用已經訓練有素的神經元就夠了。很顯然,這樣的效率要高得多。

猴子實驗

梅曾尼奇以對猴子所做的多項實驗而聞名。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他訓練猴子用一定的力氣,在一定時間內觸摸旋轉中的圓盤,然后獎勵猴子一小段香蕉。研究者在實驗前后分別對猴子腦部的情況做了圖像分析,并發現了一些頗有意思的事實——猴子大腦中特定部位的總面積變大了。該結果不無道理,由于要更頻繁地處理任務,大腦中的很多資源都被調用了。此外,在訓練的過程中,單個神經元的接受域變得更小也更為精確,只有在指尖上的相應一小部分接觸到圓盤時才會起反應。到最后,只有那些被訓練出來的起精確反應的神經元才會參與此任務了。

這也正是令人著迷的地方。梅曾尼奇發現,隨著這些受過訓練的神經元傳遞信息的效率提高,它們處理信息的速度也隨之加快。這意味著我們的思維速度具有可塑性。通過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重復訓練,神經元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也不需要在切換兩種動作的過程中休息太久。試想一下,如果你思考的速度能加快,是不是會讓自己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做起事來是不是也如有神助呢?此外,神經元反應速度加快后,即便遇到速度較快的溝通交流,其內容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被輸入大腦,除了讓你得以跟上原先難以適應的快節奏外,最終還能形成一個更為強大的腦部網絡。你將發現自己記憶事物的能力也就穩步提高了。

有關大腦可塑性的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在大腦內發生的正向變化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有意識地加以關注才能夠長期維持。所以,如果凱特想要長久地保持這樣快速的思維反應能力和良好的記憶力,就需要有意識地要求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只要付諸實踐,這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做到。一個人若是能嚴格地秉持這種做事的態度,那么在開會的時候就不會走神,在朋友說話時也能全神貫注地聆聽,觀看重要比賽時也不會漏掉任何細節——此時,你的注意力正全部集中在眼下發生的事情上,你處于一種全情投入的狀態。你現在可能會想起以前在注意力相對沒那么集中的狀態下,自己經常會記不牢所閱讀到的文字內容。這是因為你當時可能同時還在考慮午餐吃什么、周末干什么之類的無關緊要的事情,或者想著接下來還要繼續看另一份重要文件等,精力處于分散狀態。上述便是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和無意識地走馬觀花般做事之間的區別。

大腦有一定的靈活機動能力

凱特開始犯嘀咕:人的注意力到底能不能在不同事物間快速切換?斯圖爾特教練則利用這個機會在凱特的大腦內建立起了對她來說最行之有效的做事準則,只要凱特能心悅誠服地照單全收,便能見效。

人的大腦能夠以穩定的方式持續進行一系列心理活動,如閱讀電子郵件。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只做這一件事,人們一定能做好。然后,它可以快速切換到另一些活動中去,也同樣以穩定的方式進行,如聽同事說事情或者打電話。我們將大腦的這一特性稱為“動態穩定性”。一個人在一心多用的時候,他的腦力不得不在不同的事情之間快速地來回游移,這個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動態穩定性產生作用的方式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它一般會被認為與兩種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受體有關。

耗人心力的電子郵件

各大公司都在使用這種耗時、費力的工具。

除了必要的情況之外,不要向別人亂發電子郵件。

周末不要發郵件給別人,以免周一一早郵箱里積滿郵件的情況發生。

激發自己的潛能

針對凱特目前的情況,斯圖爾特教練意圖借鑒曾經的一項特殊實驗來激發凱特大腦的潛能,幫助她在變得不堪重負之前能多處理一些事情。斯圖爾特知道凱特很想獲得晉升,于是他以此作為切入點,匹配到了前人研究中與凱特的現狀最相近的研究和應對方法。凱特有時覺得有太多更要緊的事情要做,平時不該約朋友出來玩,或者去劇院看演出、做按摩等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浪費有限的時間。斯圖爾特則想讓凱特認清,她的問題并不是時間不夠用。如下這個實驗便是答案。

小鼠生活環境實驗

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比爾·格林諾(Bill Greeno ugh)的神經科學家對小鼠及其生活環境進行了數項實驗。實驗中,一組小鼠分得了一根短稻草獨自生活,無事可做;相對而言,另一組小鼠的生活環境則內容豐富得多——有健身輪、梯子可以做運動,還有同類可以互相交流。格林諾稱后者“相當于生活在迪士尼樂園”,很快它們的身體狀況和社會生活的活躍程度就會遠勝前者,達到實驗用小鼠所能達到的極限水平。

小鼠們的腦部檢查也呈現出非常有意思的結果。對生活環境內容較為豐富的小鼠來說,它們腦部起連接神經元作用的突觸數量比另一組多出25%。小鼠腦部的突觸數量越多就說明它們越聰明,能更快地在迷宮實驗里找到方向,并且能夠更快地記住地標位置。

為減少頭腦不堪重負情況的發生,我們既要考慮解決燃眉之急的短期策略,也要考慮能降低問題出現頻率的長期策略,這樣做十分重要。要想讓自己對自身狀態的掌控變得更加游刃有余,就必須好好地更新一下大腦運作的方式,這樣,日后才能更輕松、快捷地解決問題。

具體行動

凱特決定根據自己在教練課程中的所學所想做出一些改變。她將所有想改變的事情都列舉出來,并以周為單位開始一項一項地嘗試。如果在一周時間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她就會在第二周繼續努力直至有所改觀為止,而不會急于開始另一項。她認為,與其將這些事情稱作“待做事項”,不如說是“具體行動”來得更有啟發性和讓人感到振奮。

凱特的具體行動清單

?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寫晉升報告。但在這個過程中,要徹底免受電子郵件和電話的干擾。

? 定下每天處理電子郵件的時間段:上午10:00—11:00、下午2:00—2:30、5:00—5:30。

? 如果在定下的時間段內來不及處理完所有電子郵件,之后再安排其他時間段完成剩余部分。

? 在周日晚或周一早晨確定本周的主要工作重點。

? 每天晚上花10分鐘時間考慮第二天要優先處理的事項。

? 每天早上都要再次確認前一天晚上制訂的計劃,確保自己已明確優先事項,并在第一時間將其完成。

? 嘗試一次只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并將注意力有意識地集中在這件事上。

? 每周去做一次按摩。

? 在兩周內嚴格貫徹列表內所有事項,然后再評估成效。

避免陷入不堪重負狀態的小貼士

? 到了晚上就關閉手機中接收電子郵件的功能,讓大腦在第二天早上開始工作之前得到充足的休息。

? 優先處理一周內要完成的重大工作事項,然后再處理當天要做的日常工作。若想弄清楚某件事是在前一天晚上還是第二天早上做才比較適合,多做嘗試就知道了。

? 電子郵件只在特定時段查閱。

? 不管就眼下還是長遠來說,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都大有裨益。

? 自己決定是否要做自己時間的主人。認清自己的主觀意愿才是決定如何安排時間的主導因素。

? 自己要深入剖析自己的狀況,弄清陷入不堪重負狀態的原因并極力避免。

避免陷入不堪重負狀態所能帶來的好處

? 在不受電子郵件或電話打擾的平靜狀態下容易想出好主意。

? 能節省以前每次在開始著手新工作時,卻不由自主地考慮下一步工作該怎么做所浪費的時間。在完成新工作時也會變得更加專注,因為在你的潛意識里已經準備了一整晚了。

? 在干擾被消除后,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 對自己時間的掌控更為得心應手,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認識也相應地得到了提升,從而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能得到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涿鹿县| 东宁县| 黄骅市| 南宁市| 湘阴县| 绍兴县| 穆棱市| 神池县| 敖汉旗| 和政县| 湖口县| 介休市| 高要市| 含山县| 福海县| 驻马店市| 河间市| 玉林市| 襄樊市| 横山县| 临海市| 遵义市| 新闻| 太和县| 甘孜| 四子王旗| 阜阳市| 衡山县| 延津县| 福泉市| 太保市| 和龙市| 夏津县| 吉林省| 来安县| 富阳市| 哈尔滨市| 伊宁市| 堆龙德庆县|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