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防雖然已經遠去,但他給司馬家族留下了七個兒子,這七個兒子當中,最后終于使司馬家族成為中國歷史舞臺上主角兒的人,是他的二兒子司馬懿。
司馬懿是在公元179年出生的,5年之后,就爆發了動搖東漢王朝根基的黃巾起義。從此,中國和平統一的局面逐漸瓦解,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愈發激烈。司馬懿老家所在的溫縣是戰略要地,是軍閥拼命爭奪的地方,所以整個的青年時代,在大哥司馬朗的保護下,司馬懿都和親戚們閉門謝客、躲避戰亂,同時用心學習,他的文化和見識,也就是在這段苦讀的日子里逐漸練成的,隨著知識的積累,司馬懿從一個少年成長為一個健壯而睿智的小伙兒。
據說,年輕時候的司馬懿,就很有些憂國憂民的情操,他看到天下大亂,經常為國家和百姓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司馬懿的有一個叫楊俊的老鄉,是一位名士,當時正擔任南陽太守(河南南陽),東漢時代的名士,除了有文化,還特別擅長品評人物,在那個時代,名士對一個人的評價,甚至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仕途。當楊俊第一次見到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成年,但他從此就料定眼前的這個小孩兒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
還有一位名士,也對司馬懿做出過非常高的評價,這個人就是崔琰(演)。崔琰一開始本來是袁紹的人,袁紹死后,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開始內斗,因為崔琰名聲大大,都想讓他加入自己的陣營,崔琰對這對兒兄弟徹底失望,決定兩不相幫,最后被袁尚囚禁在鄴城。曹操攻占鄴城后,自己兼任了冀州刺史,而讓崔琰當了冀州刺史別駕(行政總監),等曹操當了丞相以后,又讓他當了丞相府的東曹掾(人事總監)。
崔琰這個東曹掾,在曹操已經等同于皇帝的情況下,實際權力就相當于今天的人事部長,曹操政權里所有二千石一下(部級、軍級)的高官,都由崔琰負責考核、升降,就是這么一位閱人無數的名士兼高官,在見過司馬懿以后,都高度贊賞。有一次,崔琰見到司馬朗,就對他說:“你弟弟又聰明又機靈,處事果斷、才能杰出,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年紀輕輕就名聲顯赫的司馬懿,自然很快就進入到了極度重視人才的曹操的視野里。公元201年,正是官渡之戰的第二年。這個時候,司馬懿所在的郡里推薦他當上計掾(中央特派審計員),曹操因為一聽說司馬懿要任職,就干脆直接派人去招他來自己身邊當官。司馬懿看出來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而曹操雖然在官渡取得巨大勝利,但畢竟還是前路漫漫,就推辭了曹操的好意,繼續在家讀書,不肯輕易加入曹操的陣營。
這里還有一個不太靠譜的故事,說曹操派人請司馬懿,司馬懿就說自己得了風痹了,四肢酸痛,躺在床上起不來。曹操一聽心說你平時好好的,我一請你你就風痹啦,就派人假裝刺客去刺殺司馬懿,可司馬懿早就猜到疑心病很大的曹操會來這一招,見到刺客還真就裝的根本起不來床的樣子。曹操一看司馬懿這副德行,也就真的相信了。
更精彩的還在后頭。
司馬懿在家讀書的日子非常漫長,到曹操請他出山的時候,他已經是22歲的小伙子了,按照古人那時的慣例,他已經娶了妻子。中國古代的男人可以娶很多女人,但是妻子只有一個,其他的都是妾、丫環,按照今天的邏輯來講,妻子就是大老婆,其他的就是小老婆了。司馬懿的大老婆叫張春華,和司馬懿一樣,也是河內郡人,不過她的老家在平皋,和溫縣離得非常近。
據說,司馬懿裝病騙過曹操以后,戒備就有點兒松了。有一次,司馬懿讓家里人到院子里曬書,曬著曬著,突然下起暴雨,把好好的書全都淋濕了,司馬懿是個愛讀書的人,一看這種情況,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跑出來搶救藏書。因為風痹是一種絕對不能見風著涼的疾病,司馬懿這往出一跑,等于就是告訴人家自己沒事兒,當時看到他跑出來的,只有身邊兒的一個丫環,張春華怕這個丫環把司馬懿裝病的事情告訴別人,就親手殺了她,然后自己燒火做飯。司馬懿知道自己的老婆這么果斷,對她又佩服又害怕,從此反而對她愛不起來了。想想也是,哪個男人有勇氣面對一個殺過人的女人呢?
這個故事雖然是不太靠譜,但能夠反映真實生活中司馬懿的最大性格:堅忍、機智、果斷,還有一點點的殘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前夕,曹操再次請司馬懿當官,這回讓他當的,是文學掾(教育總監)。不過,這一回可不是自愿性質的了,在使者臨走的時候,曹操對他說:“要是司馬懿敢不來,就把他下大獄”,司馬懿尋思著這牢房的待遇,畢竟不如辦公室和家里,也就趕緊出山了。
曹操給司馬懿的官一開始也并不大,都是像黃門侍郎(皇帝近侍)、議郎(顧問)這樣六百石俸祿的官兒,六百石俸祿放到今天,就是副處級別,但是,曹操給司馬懿做的這些這種職位,雖然級別低,可都是皇帝的跟班兒,升職空間超大。司馬懿剛剛出山,就有這么優厚的待遇,不能不說是曹操特別優待他。后來,司馬懿又到曹操的丞相府里,陸續擔任了東曹屬(副人事總監)、主薄(秘書長)。總之,這個時期的司馬懿擔任的都是辦公室工作,還屬于文職人員。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兼職伺候曹操的二兒子曹丕,這個曹丕,就是日后曹操的繼承人、曹魏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公元215年,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湖北湖南)歸屬問題發生大規模爭斗,曹操趁著這個機會,率軍征討盤踞在漢中地區的張魯,司馬懿也隨軍參戰,扮演的仍然是作戰參謀之類的角色。在張魯逃走之后,司馬懿找到曹操,向他建議說:“劉備用欺騙的辦法,出兵把劉璋的地盤兒給奪了過來,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四川人都不服氣。現在他在四川立足未穩,又跑到荊州區和孫權爭奪江陵,這個機會決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已經攻占漢中,益州的軍民一定驚恐萬分,只要我們乘勝追擊,劉備一定會土崩瓦解,您就能建立更大的功業。圣人不能違背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啊!”
司馬懿對于當時形勢的看法,絕對是一針見血,他所建議的計策,也同樣是劉備最害怕發生的情況。事實上,當劉備正在荊州和孫權大打出手的時候,只是聽到曹操將要進攻漢中的消息,就立刻和孫權和談,把荊州的東半邊兒交了出去,然后立刻快馬加鞭的跑回成都。
遺憾的是,這么利害的一條毒計,久經沙場的曹操居然沒有采納。當曹操聽完司馬懿的話,只是微笑了一下,說出去那句著名的宣言:“人苦于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地。”后人們根據曹操的這句話,得出了“得隴望蜀”,專門用來形容那些貪心無度的人。至于曹操不肯繼續進攻的原因,后人們歸納了很多種,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曹操開始越來越加緊建設自己的天下,在這個過程中,他和自己內部親漢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為了大后方,他不能長時間的在外遠征;另一條原因更簡單,那就是:曹操老了,受不了打仗的苦了,英雄遲暮之所以讓人感慨,就是因為不復當年,年老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鐵打的英雄了。
曹操雖然沒有聽司馬懿的計策,但是對他敏銳的戰略眼光大為欣賞,對他也更為器重。后來四川形勢的發展也像司馬懿預料的那樣,因為漢中太重要了,如果曹操占著這里,劉備的頭上就會永遠都懸著一把利劍,最終,他下定決心攻占漢中,在曹操離開漢中不久,就對漢中發動了持續的進攻。最終在四年之后,劉備全面攻擊漢中,等到曹操趕去救援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永遠失去了這個進攻成都的橋頭堡,等到曹家的軍旗再一次插在漢中城頭上時,已經是將近半個世紀以后的司馬昭時代了。
公元216年,曹操進封魏王,在第二年,他最終確定了曹丕做繼承人,也就是魏王太子,而司馬懿則被任命為當太子中庶子(太子首席顧問),正式成為輔佐曹操未來繼承人的首席謀士。在與曹丕的相處中,司馬懿全面的展現了自己的謀略和才華,把曹丕伺候得又舒服又佩服,當時人們把司馬懿和另外三個也同時伺候曹丕、最后也都成為高官的陳群、吳質、朱鑠并稱為“四友”。
在之后的兩三年里,司馬懿升任了曹操的軍司馬(軍事總監),逐漸接觸到了軍界。在這段時間中,雖然也發生了合肥之戰、居巢之戰這些兩場大規模的戰爭,但持續的時間都非常短,都是一兩個月就結束了。司馬懿敏銳的看出來,曹操攻城略地的勁頭兒越來越小,已經很難再有發動統一全國戰爭的勇氣和實力了,就勸他說:“商末周初的箕子談到治國大計的時候,說過民以食為天。現在全國無所事事也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大概有二十多萬,這不是治國的長遠之計。雖然總是發生戰爭,但也應該一邊兒種地一邊兒防守。”司馬懿的看法,非常對曹操的路子,于是,曹操從此致力于務農積糧,曹操政權的國策,也逐漸從軍事第一轉變為內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