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伏牛山(一)
- 我,朱由檢,只想躺平當王爺
- 陳道儒
- 2325字
- 2025-07-17 20:10:00
茶館內,眾學子聞言都面露慚愧,為自己剛才的調笑感到羞愧。
“確是在下失禮了,不該調笑李信。”李貞佐很是坦蕩,無論如何,背后調笑人家總是不對的,而且這話題還是他挑起來的。
朱由檢笑了笑沒再說什么,那李貞佐目光掃向他們幾人,眼神中含著狐疑,不過他們幾個學子又拉著他講進京的事,李貞佐也就沒有再多想。
“這事倒也有趣,就是不知是真是假。”
“少爺,不如小的去查探一番?”見朱由檢有點興趣,方正化便想著去查一查。
朱由校沉吟,點點頭,“也好,順便查一下這伙匪寇在伏牛山哪里。”
方正化領命而去。
“殿下是想救這位學子嗎?”劉若愚試探性問道,看信王一副感興趣的模樣,劉若愚覺得自己猜對了。
“別說是學子,就是我大明百姓被擄走也要盡力解救出來,不過當地官府一直沒能清繳,想來這伙匪寇有點實力。”
閻應元思索一番,“殿下,這伙匪寇應該不會太多人。”
“哦?應元此話怎講?”
“方才聽那位李學子所言,那伙匪寇從未做什么魚肉百姓的事,只是偶爾劫富濟貧,那就意味著周圍的百姓沒有被裹挾,而如果人數太多,單單劫富濟貧是不夠用的。”
劫富濟貧畢竟只是說得好聽,我搶了一個富戶五百兩,然后分給周圍的百姓一百兩,這也叫劫富濟貧嘛。
但如果人數一多就沒辦法了,閻應元推測,這伙人應該三五百人這樣子。
當天傍晚,方正化回到公館,尋到了朱由檢。
“殿下,奴婢打聽過了,此事確實屬實,據說好多城外耕種的百姓都看到了。那伙賊寇在伏牛山的堯山沒大嶺附近,此地是汝州魯山縣管轄。”
朱由檢佯作詫異,“還真有?那頭領真是女子?”
方正化難掩笑意,“那女子聽說總是穿一襲紅衣,所以當地百姓喚作紅娘子,年紀約摸二十歲左右,出身倒是沒有打探到,據說生得極美,性格也如男子一般,豪爽大方,不拘小節。”
“那這李信家世怎么樣?”
說起李信,方正化臉色有些古怪,“這李信二十出頭,父祖頗有家資,家風不錯,常輸銀建橋修路,偶有災荒也盡出糧秣賑濟百姓,其叔父在河南做些糧油生意,另外這李氏一族也精通武術,但同時也不落下文學,李氏一族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少都算得上文武雙全。”
朱由檢眼前一亮,明代文武雙全的評價可不低,要知道終明一朝,老百姓的識字率都很高,加上大多地方民風彪悍,所以想要達到文武雙全這個成就可不容易。
“這李氏一族竟有如此家風,為富不驕不躁,也算有德了。”
方正化笑著說是,“殿下,那紅娘子一伙人奴婢也打聽到了,壯丁約莫一百多人,加上老弱婦孺,估計五百人左右。他們下山確實也都是劫富濟貧,在當地普通百姓口中名聲很好。”
朱由檢搖搖頭,“名聲再好,終究是賊,大明并非無法可依,只是尋常百姓對上官府,天然弱了幾分,而官官相護,又弱幾分,所以有些百姓走投無路才會上山。”
方正化沉吟,沒有回答。
“這樣吧,明日我們就去這伏牛山看看。”
第二天,朱由檢招呼眾人說明一下原因,然后出發前往伏牛山。
聽說是去救一個學子,魏忠賢老大不愿意,什么狗屁學子需要他九千歲去救?
“殿下,依老臣看,還是叫上一些衛所兵過去,帶上些火器剿滅算了。”魏忠賢手上拿著扇子,不停扇風,這天氣當真古怪,熱又不熱,卻特別悶,讓人渾身難受。
“孤是四省總督,轄地有士子被擄走,怎么說都是孤的責任,孤親自去要人也能震懾一些宵小。”
魏忠賢剛想說說你忘了延安遇刺的事了,怎么不長記性呢,又要親身冒險?
“殿下,老臣不是說不救,殿下帶一些衛所兵過去救也是一樣嘛,至于那李信,是死是活人能出來就好了,于他名聲也無礙。”
朱由檢挑了下眉毛,笑著說:“魏公公,如無意外,孤日后是要就藩信陽的,與那李信紅娘子就都是河南老鄉,這老鄉見面就喊打喊殺的不太好吧。”
魏忠賢滿臉黑線,這哪跟哪啊,怎么還扯上老鄉了。
洛陽離魯山不算遠,走了一天半的時間,到了縣城外,朱由檢也沒提前通知,所以沒人迎接。
“應元,你持孤的印信到縣衙找到縣令,讓他一起去。”
閻應元接過印信,領命騎馬而去。
“方公公,還要勞煩你再次在周邊的百姓打探一下,畢竟之前在洛陽聽到的和現在看到的是否一樣有待確認。”
“奴婢明白,殿下。”
半個時辰后,方正化和閻應元就回來了,閻應元后面還跟著一匹馬,上面赫然是縣令。
見禮后,這縣令姓唐。
“唐縣令,邊走邊說吧。”
唐縣令苦著臉只好拱手應是。
路上,朱由檢聽方正化的講述,這紅娘子在百姓中的口碑確實挺好。
“這么說這伙山匪的口碑比縣衙還要好了?”
唐縣令一臉尷尬,苦笑不已。“殿下,這伙山匪折磨臣已經三年了。”
接著唐縣令就說開了,仿佛要把苦水一次性吐完。
“這紅娘子三年前帶了十幾人前來伏牛山,那時候只是簡單的結個草廬,而且也是上山打獵。
當時縣衙也就沒在意,后面不知怎的,與一個當地的士紳發生了糾葛,于是就憤而劫掠了那士紳一些浮財,士紳報官后,本縣也派人去剿,但是那紅娘子武力蠻橫,普通捕快根本不是對手。
就在本縣苦等府城衛所兵的時候,這紅娘子居然開始吸收一些沒有田地的人家,本縣一時不察,竟被發展至今數百人。”
朱由檢聽完,沉吟數息,“與那士紳發生糾葛后,沒有報官?”
唐縣令有些尷尬,“有的,是那紅娘子報的官,后來士紳勝訴。”
“豈有此理。”朱由檢臉色一變,輕喝道,唐縣令一驚,還以為朱由檢是想給紅娘子出頭。
誰知朱由檢頗為惱怒地說:“民間訴訟,勝敗皆是律法而定,豈能說敗訴了就劫了人家的浮財?總不會是大明律不公吧。”
這話一出,袁清秋差點憋不住笑,其他人也都忍得很辛苦,多少給唐縣令留了點面子。
剛開始唐縣令還覺得信王說得對,但很快反應過來,信王這是點我啊。
信王的話意思很簡單,如果你縣太爺判案公正,那么后續的事就全是紅娘子的責任,與縣太爺和那士紳沒有關系。
但如果是你縣太爺判案不公導致有人落草為寇,那這個罪過可就不輕了。
唐縣令回過味來,嚇得一哆嗦,雖然他知道信王不太可能親自處理底層民政,也無權干涉,但人家畢竟是親王,往上級告一狀輕輕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