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對我的贊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沒有被這些贊譽沖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贊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成功
什么叫成功?順手拿過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yù)期的結(jié)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yù)期”,則錯綜復(fù)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yù)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
天資+勤奮+機遇= 成功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xiàn)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公式實在是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搞得太煩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到了今天,學術(shù)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于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于勤奮,一向為古人所贊揚。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更為讀書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就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dǎo)也多得很。還是先舉韓文公。他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yù)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1年1月7日
容忍
人處在家庭和社會中,有時候恐怕需要講點容忍的。
唐朝有一個姓張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遠揚,一直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贊美他治家有道,問他道在何處,他一氣寫了一百個“忍”字。這說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這個故事非常有名。在舊社會,新年貼春聯(lián),只要門楣上寫著“百忍家聲”,就知道這一家一定姓張。中國姓張的全以祖先的容忍為榮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亞鐵路的車經(jīng)蘇聯(lián)赴德國,車過中蘇邊界上的滿洲里,停車四小時,由蘇聯(lián)海關(guān)檢查行李。這是無可厚非的,入國必須檢查,這是世界公例。但是,當時的蘇聯(lián)大概認為,我們這一幫人,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恐怕沒有好人,必須嚴查,以防萬一。檢查其他行李,我決無意見。但是,在哈爾濱買的一把最粗糙的鐵皮壺,卻成了被檢查的首要對象。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層鐵皮決藏不下一顆炸彈的,然而他卻敲打不止。我真有點無法容忍,想要發(fā)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與我們同車的,看到我的神態(tài),在我耳旁悄悄地說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對他微笑,表示致謝。我立即心平氣和,天下太平。
看來容忍確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種美德。但是,我認為,也必須有一個界限。我們到了德國以后,就碰到這個問題。舊時歐洲流行決斗之風,誰污辱了誰,特別是誰的女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決斗。或用手槍,或用劍。普希金就是在決斗中被槍打死的。我們到了的時候,此風已息,但仍發(fā)生。我們幾個中國留學生相約:如果外國人污辱了我們自身,我們要揣度形勢,主要要容忍,以東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們污辱我們的國家,則無論如何也要同他們玩兒命,決不容忍。這就是我們?nèi)萑痰慕缦蕖P姨澾@樣的事情沒有發(fā)生,否則我就活不到今天在這里舞筆弄墨了。
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讓人氣短。在公共汽車上,擠擠碰碰是常見的現(xiàn)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別人,連忙說一聲:“對不起!”就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連“對不起”都不會說了。于是就相吵相罵,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頭破血流。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怎么竟變成了這個樣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歸來!
1996年12月17日
關(guān)于人的素質(zhì)的幾點思考
一、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形勢
談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fā),這幾乎成了一個常識。談人的素質(zhì)又何能例外?
在這方面,我們,包括大陸和臺灣,甚至全世界,我們所面臨的形勢怎樣呢?我覺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的“通告”中說得簡潔而又中肯:
識者每以今日的社會潛伏下列諸問題為憂,即功利氣息彌漫,只知奪取而缺乏奉獻和服務(wù)的精神;大家對社會關(guān)懷不夠,環(huán)境日益惡化;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礙教育整體發(fā)展,亦且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這些話都切中時弊。
在這里,我想補充上幾句。
我們眼前正處在20世紀的世紀末和千紀末中。“世紀”和“千紀”都是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它似乎就對人類活動產(chǎn)生了影響。19世紀的世紀末可以為鑒,當前的這一個世紀末,也不例外。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有目共睹。我特別想指出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情況。這些都與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密切相聯(lián)。
西方自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科技飛速發(fā)展。生產(chǎn)力解放之后,遠邁前古。結(jié)果給全體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意想不到的福利。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否認不掉的。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同樣是想不到的弊端或者危害,比如空氣污染、海河污染、生態(tài)平衡破壞、一些動植物滅種、臭氧層出洞、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災(zāi)害中任何一項如果避免不了,祛除不掉,則人類生存前途就會受到威脅。所以,現(xiàn)在全世界有識之士以及一些政府,都大聲疾呼,注意環(huán)保工作。這實在值得我們欽佩。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Shelley)以詩人的驚人的敏感,在19世紀初葉,正當西方工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地上升的時候,在他所著的于1821年出版的《詩辯》中,就預(yù)見到它能產(chǎn)生的惡果,他不幸而言中,他還為這種惡果開出了解救的藥方:詩與想象力,再加上一個愛。這也實在值得我們佩服。
眼前的這一個世紀末,實在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空前的大動蕩大轉(zhuǎn)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機中,我們平常所說的“代溝”空前地既深且廣。老少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十分嚴峻。有人把現(xiàn)在年輕的一代人稱為“新人類”,據(jù)說日本也有這個詞兒,這個詞兒意味深長。
二、人的天性或本能
我們就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來探討人的天性的一些想法。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哲學史上始終有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性善與性惡。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兩說各有擁護者和反對者,中立派就主張性無善無惡說。我個人的看法接近此說,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讓我擺脫騎墻派的立場,說出真心話的話,我贊成性惡說,然則根據(jù)何在呢?
由于行當不對頭——我重點摘的是古代佛教歷史、中亞古代語文、佛教史、中印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我對生理學和心理學所知甚微。根據(jù)我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造物主或天或大自然,一方面賦予人和一切生物(動植物都在內(nèi))以極強烈的生存欲,另一方面又賦予它們極強烈的發(fā)展擴張欲。一棵小草能在磚石重壓之下,以驚人的毅力,鉆出頭來,真令我驚嘆不置。一尾魚能產(chǎn)上百上千的卵,如果每一個卵都能長成魚,則湖海有朝一日會被魚填滿。植物無靈,但有能,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種子傳播出去。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與此同時,造物主又制造某些動植物的天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貓吃老鼠,等等,等等。總之是,一方面讓你生存發(fā)展,一方面又遏止你生存發(fā)展,以此來保持物種平衡、人和動植物的平衡。這是造物主給生物開玩笑。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與此差為相近。如此說來,荀子的性惡說能說沒有根據(jù)嗎?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字在這里有“人為”的意思,不全是“假”。總之,這說法比孟子性善說更能說得過去。
三、道德問題
寫到這里,我認為可以談道德問題了。道德講善惡,講好壞,講是非,等等。那么,什么是善,是好,是壞呢?根據(jù)我上面的說法,我們可以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有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典型的惡。要一個人不為自己的生存考慮,是不可能的,是違反人性的。只要能做到既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這一個人就算及格了,考慮別人的百分比愈高,則這個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愈高。百分之百考慮別人,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做不到的,那極少數(shù)為國家、為別人犧牲自己性命的,用一個哲學家的現(xiàn)成的話來說是出于“正義行動”。
只有人類這個“萬物之靈”才能做到既為自己考慮,也能考慮到別人的利益。一切動植物是絕對做不到的,它們根本沒有思維能力。它們沒有自律,只有他律,而這他律就來自大自然或者造物主。人類能夠自律,但也必須輔之以他律。康德所謂“消極義務(wù)”,多來自他律。他講的“積極義務(wù)”,則多來自自律。他律的內(nèi)容很多,比如社會輿論、道德教條等等都是。而最明顯的則是公安局、檢察機構(gòu)、法院。
寫到這里,我想把話題扯遠一點,才能把我想說的問題說明白。
人生于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那也稱之為“天人關(guān)系”;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就是社會關(guān)系;三、人自己的關(guān)系,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guān)系處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
在處理第一個關(guān)系時,也就是天人關(guān)系時,東西方,至少在指導(dǎo)思想方向上截然不同。西方主“征服自然”(to conquer the nature),《天演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由此而出。但是天或大自然是能夠報復(fù)的,能夠懲罰的。你“征服”得過了頭,它就報復(fù)。比如砍伐森林,砍光了森林,氣候就受影響,洪水就泛濫。世界各地都有例可證。今年大陸的水災(zāi),根本原因也在這里。這只是一個小例子,其余可依此類推。學術(shù)大師錢穆先生一生最后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講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問題,我冒昧地在錢老文章的基礎(chǔ)上寫了兩篇補充的文章,我復(fù)印了幾份,呈獻給大家,以求得教正。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錢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的補充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西方近二百年以來,對大自然征服不已,西方人以“天之驕子”自居,驕橫不可一世,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我在上文第一章里補充的那一些弊端或災(zāi)害。錢賓四先生文章中講的“天”似乎重點是“天命”,我的“新解”,“天”是指的大自然。這種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思想,不僅僅是中國思想的特征,也是東方各國思想的特征。這是東西文化思想分道揚鑣的地方。在中國,表現(xiàn)這種思想最明確的無過于宋代大儒張載,他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物”指的是天地萬物。佛教思想中也有“天人合一”的因素,韓國吳亨根教授曾明確地指出這一點來。佛教基本教規(guī)之一的“五戒”中就有戒殺生一條,同中國“物與”思想一脈相通。
四、修養(yǎng)與實踐問題
我體會,圣嚴法師之所以不惜人力和物力召開這樣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會議,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家之所以不遠千里來此集會,決不會是讓我們坐而論道的。道不能不論,不論則意見不一致,指導(dǎo)不明確,因此不論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只限于論,則空談無補于實際,沒有多大意義。況且,圣嚴法師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明定宗旨是“提升人品質(zhì),建設(shè)人間凈土”。這次會議的宗旨恐怕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議論之際,也必須想出一些具體的辦法。這樣會議才能算是成功的。
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經(jīng)講到過,我們中國和全世界所面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錢穆先生也說:“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于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向往之宗主。所以可說,最近乃是人類文化之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向往?這是今天我們?nèi)祟愖钪档弥匾暤默F(xiàn)實問題。”可謂慨乎言之矣。
我就在面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提出了修養(yǎng)和實踐問題的,也可以稱之為思想與行動的關(guān)系,二者并不完全一樣。
所謂修養(yǎng),主要是指思想問題、認識問題、自律問題,他律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的。在大陸上,幫助別人認識問題,叫作“做思想工作”。一個人遇到疑難,主要靠自己來解決,首先在思想上解決了,然后才能見諸行動,別人的點醒有時候也起作用。佛教禪宗主張“頓悟”。覺悟當然主要靠自己,但是別人的幫助有時也起作用。禪師的一聲斷喝,一記猛掌,一句狗屎橛,也能起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宋代理學家有一個克制私欲的辦法。清尹銘綬《學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說:
前輩有俗澄治思慮者,于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后來隨不復(fù)有黑豆,最后則驗白豆亦無之矣。然此只是個死法。若更加以讀書窮理的工夫,則去那般不正作當?shù)姿紤],何難之有!
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受了佛經(jīng)的影響。《賢愚經(jīng)》卷十三,(六七)優(yōu)波提品第六十講到一個“系念”的辦法:
以白黑石子,用當?shù)扔诨I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yōu)波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偶多,白者甚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四卷,頁四四二下)
這與朱子說法幾乎完全一樣,區(qū)別只在豆與石耳。
這個做法究竟有多大用處,我們且不去談。兩個地方都講善念、惡念。什么叫善?什么叫惡?中印兩國的理解恐怕很不一樣。中國的宋儒不外孔孟那些教導(dǎo),印度則是佛教教義。我自己對善惡的看法,上面已經(jīng)談過。要系念,我認為,不外是放縱本性與遏制本性的斗爭而已。為什么要遏制本性?目的是既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則社會必然亂了套,就像現(xiàn)代大城市里必然有紅綠燈一樣,車往馬來,必然要有法律和倫理教條。宇宙間,任何東西,包括人與動植物,都不允許有“絕對自由”。為了宇宙正常運轉(zhuǎn),為了人類社會正常活動,不得不爾也。對動植物來講,它們不會思考,不能自律,只能他律。人為萬物之靈,是能思考、能明辨是非的動物,能自律,但也必濟之以他律。朱子說,這個系念的辦法是個“死法”,光靠它是不行的,還必須讀書窮理,才能去掉那些不正當?shù)乃紤]。讀書當然是有益的,但卻不能只限于孔孟之書;窮理也是好的,但標準不能只限于孔孟之道。特別是在今天,在一個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眼光更要放遠。
眼光怎樣放遠呢?首先要看到當前西方科技所造成的弊端,人類生存前途已處在危機中。世人昏昏,我必昭昭。我們必須力矯西方“征服自然”之弊,大力宣揚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年輕人更應(yīng)如此。
以上主要講的是修養(yǎng)。光修養(yǎng)還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實踐,也就是行動,最好能有一個信仰,宗教也好,什么主義也好;但必須虔誠、真摯。這里存不得半點虛假成分。我們不妨先從康德的“消極義務(wù)”做起:不污染環(huán)境、不污染空氣、不污染河湖、不胡亂殺生、不破壞生態(tài)平衡、不砍伐森林,還有很多“不”。這些“消極義務(wù)”能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這樣一來,個人的修養(yǎng)與實踐,他人的教導(dǎo)與勸說,再加上公、檢、法的制約,本文第一部分所講的那一些弊害庶幾可以避免或減少,圣嚴法師所提出的希望庶幾能夠?qū)崿F(xiàn),我們同處于“人間凈土”中。“挽狂瀾于既倒”,事在人為。
1999年3月29日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一句話,是勸人做事不要魯莽,要仔細考慮,然后行動,則成功的可能性會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會小一些。
要數(shù)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難。這個典故就出在《論語·公冶長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說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對意見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孫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舉動,二千六七百年以來,歷代都得到了幾乎全天下人的贊揚,包括許多大學者在內(nèi)。查一查《十三經(jīng)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論語正義》說:“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許多書上還表揚了季文子,說他是“忠而有賢行者”。甚至有人認為三思還不夠。《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注中說,有人勸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們的孔圣人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批評了季文子三思過多,只思二次(再)就夠了。
這怎么解釋呢?究竟誰是誰非呢?
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總起來說,對此有兩個解釋,一個是“言思之多”,這在上面已經(jīng)引過。一個是“君子之謀也,始、衷(中)、終皆舉之,而后入焉”。這話雖為文子自己所說,然而孔子以及上萬上億的眾人卻不這樣理解。他們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壞處呢?又有什么好處呢?根據(jù)我個人幾十年來的體會,除了下圍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時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誤事。平常罵人說是“不肖子孫”,意思是與先人的行動不一樣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孫。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過三思,是否達到了人們要求諸葛恪做的“十思”,沒做統(tǒng)計,不敢亂說。反正是思過來,思過去,越思越糊涂,終而至頭昏昏然,而仍不見行動,不敢行動。我這樣一個過于細心的人,有時會誤大事的。我覺得,碰到一件事,決不能不思而行,魯莽行動。記得當年在德國時,法西斯統(tǒng)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個詞兒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說干就干,不必思考”。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決揚棄。遇事必須深思熟慮,先考慮可行性,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然后再考慮不可行性,也是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后,就必須加以比較,做出決定,立即行動。如果你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后,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么,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終無寧日,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所以,我贊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1997年5月11日
我害怕“天才”
人類的智商是不平衡的,這種認識已經(jīng)屬于常識的范疇,無人會否認的。不但人類如此,連動物也不例外。我在鄉(xiāng)下觀察過豬,我原以為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樣,無所謂高低的。然而事實上豬們的智商頗有懸殊。我喜歡養(yǎng)貓,經(jīng)我多年的觀察,貓們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連脾氣都不一樣,頗使我感到新奇。
豬們和貓們有沒有天才,我說不出。專就人類而論,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書里或一篇文章里讀到過一個故事。某某數(shù)學家,在玄秘深奧的數(shù)字和數(shù)學符號的大海里游泳,如魚得水,圓融無礙。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他能看到;別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類的東西,他能解答。于是眾人稱之為“天才”。但是,一遇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他的智商還比不了一個小學生。比如豬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豬肉共值多少錢呢?他瞠目結(jié)舌,無言以對。
因此,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天才”即偏才。
在中國文學史或藝術(shù)史上,常常有幾“絕”的說法。最多的是“三絕”,指的是詩、書、畫三絕。所謂“絕”,就是超越常人,用一個現(xiàn)成的詞兒,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這個人在幾絕中只有一項或者兩項是真正的“絕”,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幾絕都是為了湊數(shù)湊上去的。因此,所謂“三絕”或幾絕的“天才”,其實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參透這一點的人極少極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這樣的人老中青都有。他們仿佛是從菩提樹下金剛臺上走下來的如來佛,開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種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來,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氣”,催人欲嘔。這種人在任何團體中都不能團結(jié)同仁,有的竟成為害群之馬。從前在某個大學中有一位年輕的歷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別人,說這個人是“狗蛋”,那個人是“狗蛋”。結(jié)果是投桃報李,群眾聯(lián)合起來,把“狗蛋”的尊號恭呈給這個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并不少見,他們成為社會上不安定的因素。
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道:
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己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完全不同。
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己本能的愛。應(yīng)該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這樣的“天才”。
1999年7月25日
漫談撒謊
一
世界上所有的堂堂正正的宗教,以及古往今來的賢人哲士,無不教導(dǎo)人們:要說實話,不要撒謊。籠統(tǒng)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
最近讀日本稻盛和夫、梅原猛著,卞立強譯的《回歸哲學》第四章,梅原和稻盛二人關(guān)于不撒謊的議論。梅原說:“不撒謊是最起碼的道德。自己說過的事要實行,如果錯了就說錯了——我希望現(xiàn)在的領(lǐng)導(dǎo)人能做到這樣最普通的事。蘇格拉底可以說是最早的哲學家。在蘇格拉底之前有些人自稱是詭辯家、智者。所謂詭辯家,就是能把白的說成黑的,站在A方或反A方同樣都可以辯論。這樣的詭辯家教授辯論術(shù),曾經(jīng)博得人們歡迎。原因是政治需要顛倒黑白的辯論術(shù)。”
在這里,我想先對梅原的話加上一點注解。他所說的“現(xiàn)在的領(lǐng)導(dǎo)人”,指的是日本這樣國家的政客。他所說的“政治需要顛倒黑白的辯論術(shù)”,指的是古代希臘的政治。
梅原在下面又說:“蘇格拉底通過對話揭露了掌握這種辯論術(shù)的詭辯家的無智。因而他宣稱自己不是詭辯家,不是智者,而是‘愛智者’。這是最初的哲學。我認為哲學家應(yīng)當回歸其原點,恢復(fù)語言的權(quán)威。也就是說,道德的原點是‘不撒謊’……不撒謊是道德的基本和核心。”
梅原把“不撒謊”提高到“道德原點”的高度,可見他對這個問題是多么重視,我們且看一看他的對話者稻盛是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稻盛首先表示同意梅原的意見。可是,隨后他就撒謊問題做了一些具體的分析。他講到自己的經(jīng)歷。他說,有一個他敬仰的頗有點浪漫氣息的人對他說:“稻盛,不能說假話,但也不必說真話。”他聽了這話,簡直高興得要跳起來。接著他就寫了下面一段話:“我從小父母也是嚴格教導(dǎo)我不準撒謊。我當上了經(jīng)營的負責人之后,心里還是這么想:說謊可不行啊!可是,在經(jīng)營上有關(guān)企業(yè)的機密和人事等問題,有時會出現(xiàn)很難說真話的情況。我想我大概是為這些難題苦惱時而跟他商量的。他的這種回答在最低限度上貫徹了‘不撒謊’的態(tài)度,但又不把真實情況和盤托出。這樣就可以求得局面的打開。”
上面我引用了兩位日本朋友的話,一位是著名的文學家,一位是著名的企業(yè)家,他們倆都在各自的行當內(nèi)經(jīng)過了多年的考驗與磨煉,都富于人生經(jīng)驗。他們的話對我們會有啟發(fā)的。我個人覺得,稻盛引用的他那位朋友的話:“不能說假話,但也不必說真話!”最值得我們深思。我的意思就是,對撒謊這類社會現(xiàn)象,我們要進行細致的分析。
二
我們中國的父母,同日本稻盛的父母一樣,也總是教導(dǎo)子女:不要撒謊。可憐天下父母心,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誠實可靠的人。如果子女撒謊成性,就覺得自己臉面無光。
不但父母這樣教導(dǎo),我們從小受教育也接受這樣要誠實、不撒謊的教育。我記得小學教科書上講了一個故事,內(nèi)容是一個牧童在村外牧羊,有一天忽然想出了一個壞點子,大聲狂呼:“狼來了!”村里的人聽到呼聲,都爭先恐后地拿上棍棒,帶上斧刀,跑往村外。到了牧童所在的地方,那牧童卻哈哈大笑,看到別人慌里慌張,覺得很開心,又很得意。誰料過了不久,果真有狼來了。牧童再狂呼時,村里的人都毫無動靜,他們上當受騙一次,不想再重蹈覆轍。牧童的結(jié)果怎樣,就用不著再說了。
所有這一些教導(dǎo)都是好的,但是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缺乏分析。
上面我說到,稻盛對撒謊問題是進行過一些分析的。同樣,幾百年前的法國大散文家蒙田(1533—1592),對撒謊問題也是做過分析的。在《蒙田隨筆》上卷第九章《論撒謊者》,蒙田寫道:“有人說,感到自己記性不好的人,休想成為撒謊者,這樣說不無道理。我知道,語法學家對說假話和撒謊是做區(qū)別的。他們說,說假話是指說不真實的,但卻信以為真的事,而撒謊一詞源于拉丁語(我們的法語就源于拉丁語),這個詞的定義包含違背良知的意思,因此只涉及那些言與心違的人。”
大家一琢磨就能夠發(fā)現(xiàn),同樣是分析,但日本朋友和蒙田的著眼點和出發(fā)點,都是不同的。其間區(qū)別是相當?shù)拿黠@的,用不著再來啰唆。
記得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闊人生子慶祝,賓客盈門,競相獻媚。有人說:此子將來必大富大貴。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說:此子將來必長命百歲。主人樂在心頭。忽然有一個人說:此子將來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誰說的是實話呢?
寫到這里,我自己想對撒謊問題來進行點分析。我覺得,德國人很聰明,他們有一個詞兒notluege,意思是“出于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說來,不撒謊應(yīng)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yīng)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假如你被敵人抓了去,完全說實話是不道德的,而撒謊則是道德的。打仗也一樣。我們古人說“兵不厭詐”,你能說這是不道德嗎?我想,舉了這兩個小例子,大家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1996年12月7日
滿招損,謙受益
這本來是中國一句老話,來源極古,《尚書·大禹謨》中已經(jīng)有了,以后歷代引用不輟,一直到今天,還經(jīng)常掛在人民嘴上。可見此話道出了一個真理,經(jīng)過將近三千年的檢驗,益見其真實可靠。
這話適用于干一切工作的人,做學問何獨不然?可是,怎樣來解釋呢?
根據(jù)我自己的思考與分析,滿(自滿)只有一種:真。假自滿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說大話,那不是自滿,而是騙人。謙(謙虛)卻有兩種,一真一假。假謙虛的例子,真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故作謙虛狀者,比比皆是。中國人的“菲酌”“拙作”之類的詞,張嘴即出。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類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謙詞,誰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誰也必須這樣寫。這種謙詞已經(jīng)深入骨髓,不給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謙虛,做學問更是如此。如果一個學者,不管是年輕的,還是中年的、老年的,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jīng)夠大了,沒有必要再進行學習了,他就不會再有進步。事實上,不管你搞哪一門學問,絕不會有搞得完全徹底一點問題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一千年,也是辦不到的。因此,在做學問上謙虛,不但表示這個人有道德,也表示這個人是實事求是的。聽說康有為說過,他年屆三十,天下學問即已學光。僅此一端,就可以證明,康有為不懂什么叫學問。現(xiàn)在有人尊他為“國學大師”,我認為是可笑的。他至多只能算是一個革新家。
在當今中國的學壇上,自視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虛懷若谷者,則絕無僅有。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有不少年輕的學者,寫過幾篇論文,出過幾冊專著,就傲氣凌人。這不利于他們的進步,也不利于中國學術(shù)前途的發(fā)展。
我自己怎樣呢?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松。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鉆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人們都承認,自知之明極難;有時候,我卻覺得,自己的“自知之明”過了頭,不是虛心,而是心虛了。因此,我從來沒有覺得自滿過。這當然可以說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極大的矛盾:我覺得真正行的人也如鳳毛麟角。我總覺得,好多學人不夠勤奮,天天虛度光陰。我經(jīng)常處在這種心理矛盾中。別人對我的贊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沒有被這些贊譽沖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贊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1997年
牽就與適應(yīng)
牽就,也作“遷就”。“遷就”和“適應(yīng)”,是我們說話和行文時常用的兩個詞兒,含義頗有些類似之處;但是,一仔細琢磨,二者間實有差別,而且是原則性的差別。
根據(jù)詞典的解釋,《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牽就”為“遷就”和“牽強附會”。注“遷就”為“將就別人”,舉的例是“堅持原則,不能遷就”。注“將就”為“勉強適應(yīng)不很滿意的事物或環(huán)境”,舉的例是“衣服稍微小一點,你將就著穿吧”。注“適應(yīng)”為“適合(客觀條件或需要)”,舉的例子是“適應(yīng)環(huán)境”,“遷就”這個詞兒,古書上也有,《辭源》注為“舍此取彼,委曲求合”。
我說,二者含義有類似之處,《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將就”一詞時就使用了“適應(yīng)”一詞。
詞典的解釋,雖然頭緒頗有點亂,但是,歸納起來,“牽就(遷就)”和“適應(yīng)”這兩個詞兒的含義還是清楚的。“牽就”的賓語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滿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況下,這種事情本來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極而言之,有些事情甚至是違反原則的,違反做人的道德的,當然完全是不能去做的。但是,迫于自己無法掌握的形勢,或者出于利己的私心,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時候甚至昧著自己的良心,自己也會感到痛苦的。
根據(jù)我個人的語感,我覺得,“牽就”的根本含義就是這樣,詞典上并沒有說清楚。
但是,又是根據(jù)我個人的語感,我覺得,“適應(yīng)”同“牽就”是不相同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jīng)常使用“適應(yīng)”這個詞兒的。不過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我們都是習而不察。我手邊有一本沈從文先生的《花花朵朵壇壇罐罐》,汪曾祺先生的《代序:沈從文轉(zhuǎn)業(yè)之謎》中有一段話說:“一切終得變,沈先生是竭力想適應(yīng)這種‘變’的。”這種“變”,指的是新中國成立。沈先生寫信給人說:“對于過去種種,得決心放棄,從新起始來學習。這個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當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個進步原則來肯定,來完成,來促進。”沈從文先生這個“適應(yīng)”,是以“進步原則”來適應(yīng)新社會的。這個“適應(yīng)”是困難的,但是正確的。我們很多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都有類似的經(jīng)驗。
再拿來同“牽就”一比較,兩個詞兒的不同之處立即可見。“適應(yīng)”的賓語,同“牽就”不一樣,它是好的事物,進步的事物;即使開始時有點困難,也必能心悅誠服地予以克服。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經(jīng)常不斷地遇到必須“適應(yīng)”的事務(wù),“適應(yīng)”成功,我們就有了“進步”。
簡潔說:我們須“適應(yīng)”,但不能“牽就”。
1998年2月4日
睜一只眼 閉一只眼
我活了八十多歲,到現(xiàn)在才真正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我有兩只眼睛。
在過去八十多年中,兩只眼睛合作得像一只眼睛一樣,只有和諧,沒有矛盾;只有合作,沒有沖突。它倆陪我走過了世界上30個國家,看到過撒哈拉大沙漠,看到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看到過尼羅河、幼發(fā)拉底河、湄公河,看到過長江、黃河;看到過黃山的云海,看到過泰山的五大夫松;看到過春花,看到過秋月;看到過朝霞,看到過夕照;看到過朋友,看到過敵人;看遍了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并且探幽燭微,深窺某一些人的心靈深處。總之,是它們倆幫助我了解了世界,了解了人情。否則我只能是盲人一個,渾渾噩噩,糊涂一生。
然而,我卻從未意識到它們竟是兩個。
最近,由于白內(nèi)障,右眼動了手術(shù),而左眼沒有動。結(jié)果大出我意料:右眼的視力達到了0.6,能看清我多年認為是黑色的毛衣原來是深藍色的,我非常驚喜。可是,如果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我的毛衣仍然是黑色的。這又令我極為掃興。我的兩只合作了八十多年的眼睛,現(xiàn)在忽然鬧起矛盾來:它們原來是兩個。
這給我?guī)砹藰O大的困難。
搞我們這一行爬格子的人,看書寫字都離不開眼睛。現(xiàn)在兩只眼忽然不合作起來,看稿紙,一邊是白而亮的,另一邊卻是陰暗昏黃的,你讓我怎樣下筆?一不小心,偏聽偏信了某一只眼睛,字就會寫得出了格子,不成字形。
中國老百姓有一句俗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意思是看到了非法之事或非法之人,你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裝作沒有看見。這是和稀泥、息事寧人的歪門邪道,不屬于中國老百姓崇高的倫理標準。然而奉行此話者卻大有人在。我并不贊成,但有時卻也想仿效。我是贊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根據(jù)眼前的社會風氣,我看還是不拔刀為好。有時候你拔刀相助那個人本身一看風頭不對,會對你反咬一口的。
如果我現(xiàn)在想運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個法寶,卻憑空增加了困難。我究竟應(yīng)該閉哪一只眼又睜哪一只眼呢?閉左眼,沒有用;因為即使睜開也是白睜,眼前一片昏暗,什么也看不見。如果睜開右眼,則眼前光明輝耀,物無遁形,想裝看不見,也是不可能的了。
我現(xiàn)在深悔,不應(yīng)該為右眼動手術(shù)。如果不動的話,則兩只眼同樣老花昏暗,不法之事和不法之人,我根本看不清,用不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能夠六根清凈,心地圓融,根本不傷什么腦筋。可我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動了,決無恢復(fù)原狀的可能。那么,怎么辦呢?我只能套用李密《陳情表》中的兩句話:“羨林進退,實為狼狽。”
1997年9月17日
難得糊涂
清代鄭板橋提出來的亦書寫出來的“難得糊涂”四個大字,在中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一直到今天,二百多年過去了,但在人們的文章里,講話里,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語中,這四個字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們都耳熟能詳。
我也是難得糊涂黨的成員。
不過,在最近幾個月中,在經(jīng)過了一場大病之后,我的腦筋有點開了竅。我逐漸發(fā)現(xiàn),糊涂有真假之分,要區(qū)別對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么叫真糊涂,而什么又叫假糊涂呢?
我的結(jié)論是:真糊涂不難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此事古已有之,歷代如此。《楚辭》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謂醉,就是我說的糊涂。
可世界上還偏有鄭板橋這樣的人,雖然人數(shù)極少極少,但畢竟是有的。他們?yōu)樘斓亓袅它c正氣。他已經(jīng)考中了進士。據(jù)清代的一本筆記上說,由于他的書法不是臺閣體,沒能點上翰林,只能外放當一名知縣,七品官耳。他在山東濰縣做了一任縣太爺,又偏有良心,同情小民疾苦,有在濰縣衙齋里所作的詩為證。結(jié)果是上官逼,同僚擠,他忍受不了,只好丟掉烏紗帽,到揚州當八怪去了。他一生詩書畫中都有一種憤懣不平之氣,有如司馬遷的《史記》。他倒霉就倒在世人皆醉而他獨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涂而他獨必須裝糊涂,假糊涂。
我的結(jié)論是:假糊涂才真難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災(zāi)難。
現(xiàn)在說到我自己。
我初進三〇一醫(yī)院的時候,始終認為自己患的不過是癬疥之疾。隔壁房間里主治大夫正與北大校長商議發(fā)出病危通告,我這里卻仍然嬉皮笑臉,大說其笑話。在醫(yī)院里的四十六天,我始終沒有危急感。現(xiàn)在想起來,真正后怕。原因就在,我是真糊涂,極不難得,極為愉快。
我虔心默禱上蒼,今后再也不要讓真糊涂進入我身,我寧愿一生背負假糊涂這一個十字架。
2002年12月2日在三〇一醫(yī)院于大夫護士
嘈雜聲中寫成,亦一快事也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lián)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fā)。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yōu)質(zhì)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zhuǎn)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yè)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yōu)質(zhì)大叔誰能拒絕?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wù):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