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組織行為:成為高效管理者
- (美)忻榕 瓊·皮爾斯(Jone L. Pearce)
- 436字
- 2020-10-16 17:17:25
內隱人格論
我們都會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判斷,并形成對某人的印象,這種印象又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預判。我們對他人的推論常常基于非常有限的信息,例如我們傾向于推斷,外表有吸引力的人擁有積極的個性特征,但事實上,長得漂亮并不代表智商更高或更善良。許多內隱人格論的理論并不正確。根據內隱人格論,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某些特征推斷出他們擁有某些別的特征,例如如果我們發(fā)現某人非常健談,就會傾向于認為,這個人待人友好而且很受人歡迎。知道一個人為什么做某件事,給我們判斷這個人未來的行為提供了依據,使我們能迅速做出推論。例如,老板在開會時對你的一位同事發(fā)脾氣,你會很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是因為老板脾氣不好或情緒多變嗎?如果是的話,你會對老板可能在什么情況下發(fā)脾氣有所預期并做好應對準備。或者,是因為同事犯了錯誤,導致整個部門受到影響,而老板剛知道這件事?如果是這樣,你會想了解同事犯了怎樣的錯誤,以免重蹈覆轍。那么,你該怎么判斷究竟是哪種情況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的歸因理論會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