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用車車身結構設計與輕量化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編
- 1678字
- 2020-10-15 17:51:09
1.2 車身的分類及特點
汽車發明一百多年來,車身無論是外觀還是結構再到用材都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車身在外觀上已經趨于同質化,但是在車身結構和用材上仍然存在多種形式。從結構形式上,車身主要分為非承載式車身和承載式車身兩類。從材料上,分鋼制車身、鋼鋁混合車身、全鋁車身,以及多種材料復合車身。
1.按結構形式分類
非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有剛性車架,又稱底盤大梁架。車身本體懸置于車架上,用彈性元件連接。車架的振動通過彈性元件傳到車身上,大部分振動被減弱或消除。發生碰撞時,車架能吸收大部分沖擊力,在壞路上行駛時可對車身起到保護作用,因此車身變形小,平穩性和安全性好,而且車廂內噪聲低。但這種非承載式車身比較笨重,質量大,汽車質心高,高速行駛時穩定性較差。在乘用車領域,非承載式車身一般應用在部分越野車和多用途汽車(MPV)上。圖1-4為非承載式車身結構。
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沒有剛性車架,車身和底架共同組成了車身本體的剛性空間結構。這種承載式車身除了其固有的承載功能外,還要直接承受各種負荷和碰撞力。車身具有較大的抗彎和抗扭轉剛度,車身質量小,高度低,高速行駛時穩定性較好。但由于道路負載會通過懸架裝置直接傳給車身本體,因此噪聲和振動較大,對車身的設計要求較高。承載式車身一般用在轎車和大多數的運動型實用汽車(SUV)上。圖1-5為承載式車身結構。

圖1-4 非承載式車身結構

圖1-5 承載式車身結構
2.按材料分類
(1)鋼制車身 鋼制車身是相對于鋁車身和復合式車身來說的。鋼制車身用材主要為鋼板,分為低碳鋼(DC系列)、低合金高強鋼、先進高強鋼、超高強鋼以及熱成形鋼。鋼板通過沖壓、熱成形、輥壓等成形方式制成零部件,再通過點焊、弧焊、螺栓連接等連接而制成車身。鋼制車身相對來說,車身設計難度較低,制造精度更高,車身較重,碰撞性能及可靠性更好,同時其成本相對鋁合金車身、鋼鋁混合車身和多材料復合式車身來說更低。圖1-6為鋼制車身及材料分布圖。

圖1-6 鋼制車身及材料分布
(2)鋼鋁混合車身 鋼鋁混合車身由鋼制部件加部分鋁合金部件組成,鋁合金主要用在四門和發動機艙蓋、行李艙蓋或者尾門部位,以及發動機艙縱梁(簡稱發艙縱梁)和前、后減振器安裝部位等。鋼和鋁合金之間通過點焊或者自沖鉚、流鉆焊等方式進行連接,中間輔以金屬結構膠以增加連接強度。鋼鋁混合車身的典型特點為設計難度、成本、性能、重量的平衡性。相對鋼制車身說,鋼鋁混合車身重量更輕,性能特別是扭轉剛度更高,同時其成本增加幅度不是特別大。但是其連接難度相對較大,特別是鋼鋁之間的連接和電化學腐蝕防護等。圖1-7和圖1-8為鋼鋁混合車身示意圖。

圖1-7 鋼鋁混合車身示意圖

圖1-8 鋼鋁車身示意圖
(3)全鋁車身 全鋁車身顧名思義是指整個車身全部是鋁合金經過沖壓、擠壓、鑄造成型后的零部件通過連接而成的車身,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基本上很難100%采用鋁合金。因為隨著安全法規越來越嚴,對車身的碰撞性能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在部分重要部位為了滿足可靠性及耐久性要求,全鋁車身會在例如A柱、B柱等區域采用熱成形部件或者強度等級較高的高強鋼。全鋁車身采用的連接方式有自沖鉚(Self -Piercing Rivet,SPR)、流鉆焊(Flow Drill Screw,FDS)、冷金屬過渡焊(Cold Metal Transfer,CMT)、無鉚連接(Clinch)、螺栓聯接、激光焊接等輔以金屬結構膠。經典的全鋁車身有奧迪公司的鋁合金空間框架(ASF)結構、捷豹汽車公司的沖壓式鋁合金車身,以及特斯拉及蔚來汽車的沖壓加擠壓復合式鋁合金車身。圖1-9為奧迪ASF車身結構,圖1-10為沖壓式鋁合金車身,圖1-11為擠壓+沖壓復合式鋁合金車身。
(4)多種材料復合車身 多種材料復合車身是指車身由鋼、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工程塑料等多種材料經過點焊、鉚接、螺栓聯接、弧焊、金屬結構膠等連接方式連接而成。圖1-12為多種材料復合車身。
從設計難度、制造難度、性能、重量、成本等對以上車身特點進行全面總結,如表1-1所示。

圖1-9 奧迪鋁合金空間框架(ASF)

圖1-10 沖壓式鋁合金車身

圖1-11 擠壓+沖壓復合式鋁合金車身

圖1-12 多種材料復合車身
表1-1 各車身類型特點比較

注:以上比較為相對來說,指的是在不采用特殊手段(即行業通用的一般的設計方式、方法)情況下的比較。
① NVH,即Noise、Vibration和Harshness,指噪聲、振動和聲振粗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