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詩歌史
- 鄭克魯
- 8802字
- 2020-11-06 15:14:13
第三章 七星詩社的地位和貢獻
七星詩社是16世紀中期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一個文人集團。它令人注目的地方有兩點:第一,它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人結社。它由七位作家組成:皮埃爾·德·龍沙(Pierre de Ronsard,1524~1585)、若阿基姆·杜貝萊(Joachim Du Bellay,1522~1560)、讓->安托萬·德·巴伊夫(Jean-Antoine de Ba?f,1532~1589)、艾蒂安·若岱爾(étienne Jodelle,1532~1573)、雷米·貝洛(Rémy Belleau,1528~1577)、蓬蒂斯·德·蒂亞爾(Pontus de Tyard,1521~1605)和讓·多拉(Jean Dorat,1508~1588),七位詩人組成七顆星星,“七星詩社”的名稱由此而來。第二,他們有共同的創作綱領,這就是由杜貝萊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 (1549),這也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有重大價值的文論。近期一部有影響的文學史指出,七星詩社“不僅由于它往往很出色的詩歌創作,而且還由于它對一些甚至不知道其影響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是法國最重要的詩歌運動之一”。5這個見解是有代表性的。
七星詩社是法國文藝復興運動中期最活躍和最有成就的人文主義團體。它的貢獻表現在理論、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三個方面。
第一節 理論貢獻
七星詩社在理論上的闡述主要集中于《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一文中,龍沙在《詩藝》和《法蘭西亞德》中的序言,以及杜貝萊的《橄欖集》的第二篇序言也有一些理論論述。
七星詩社的文藝主張是從語言問題出發的,由此涉及文藝創作的一些重要問題。七星詩社關于語言的基本觀點,概言之就是大力提倡用法語寫作。在七星詩社之前,拉丁語一直是學者運用的語言,學者以此來炫耀自己學識淵博,認為法語詞匯貧乏,用法語來表達思想有困難。到了16世紀上半葉,拉丁語大有成為作家的語言的趨勢,當時盛行一種“新拉丁詩歌”,不惜抄襲古羅馬詩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不可諱言,當時的法語并沒有得到充分和完善的發展。法語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字形尚未定型,詞匯不夠豐富,不僅難以用來翻譯外國作品,而且難以充分表達思想感情。不過,起初拉丁語也是這樣貧乏的,但是羅馬人仿效希臘語,豐富了拉丁語。因此,杜貝萊認為,法國的學者和詩人只要致力于培植民族語言,法語就一定會豐富起來。法國人不可能用拉丁語和希臘語寫出與古人媲美的作品,相反,他們能夠用母語寫出不朽的作品來。
可見,語言問題只是出發點,目的是為了創作出優秀的民族文學。面對光輝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學和繁榮興盛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七星詩社的詩人感到民族文學明顯地落后。法國文學還處于發展初期。英雄史詩早就衰落了,抒情詩仍然帶有民間文學的粗糙形式,短篇小說尚未擺脫民間故事的痕跡,悲劇和喜劇還沒有真正出現,只有鬧劇和宗教劇占領舞臺。熟悉古希臘羅馬文學的七星詩社詩人自然不滿于現狀。他們提出能與古希臘羅馬文學媲美的民族文學,是為了振興和發展本國文學,這種要求正好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16世紀的法國正在向中央集權制過渡,疆域基本形成,但是還沒有最后確定下來。法語作為民族語言還非常不完善,國家的統一和確立需要民族語言的同步發展,以及民族文學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就是七星詩社提出要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的時代背景。
若阿基姆 ·杜貝萊和皮埃爾·德·龍沙提出了一系列豐富和完善法語的方法。第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詞匯:在“法國古老的傳奇和詩歌”中出現過的古字;向外省方言借字;選用技術用語。第二,創造新詞:形容詞加名詞、副詞加形容詞等復合詞;利用詞根繁衍新詞;從拉丁語和希臘語演化出新詞。第三,仿照拉丁語和希臘語,使語言具有詩意,如動詞名詞化,形容詞名詞化,形容詞副詞化,與不定式動詞相結合的詞組,不遺漏冠詞和指示詞。龍沙認為,“散文風格是詩意的大敵”(《法蘭西亞德》第二篇序言),因此,要讓法語詞匯具有更加豐富的含義。第四,加強修辭手段:運用迂回婉轉的說法;采用隱喻、寓意、對比的手法;使用含義豐富的形容詞。七星詩社在創作中將這些主張付諸實現,大大推動了法語的完善化過程;同時,由于七星詩社的詩人們運用了新的構詞和修辭手段,極大地有助于他們進行創作。尤其是龍沙和杜貝萊,這兩位詩人的詩歌在語言的規范化和形式的完美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七星詩社提出豐富和完善法語的主張的正確性。不過,龍沙并不重視日常語言,這是他的貴族傾向的表現。
七星詩社特別重視詩歌創作,在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他們認為靈感固然重要,但是這種“造化的恩典”并不夠,甚至還是“令人討厭的”。七星詩社認為真正的詩人必須投入大量的勞動,在閱讀中尋找靈感,在寂靜中思考,約束和修改文稿,傾聽朋友們的意見。其次,他們認為寫詩是一門職業,所以必須懂得寫詩的規律,致力于鉆研詩藝。龍沙和杜貝萊提出了許多作詩的建議,并且身體力行,做了不少嘗試。他們認為韻律必須豐富,詩行越長就越需要這樣做;但是不能因為韻律而損害詩意。韻律主要從聲音而不是從字形上去考慮。必須避免模糊的押韻、復合詞的韻、單音字和短音節字的韻。陰陽韻交替使用能夠使詩歌更加和諧。七星詩社的宣言書進一步提出,詩歌要有音樂性,龍沙寫作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音節為一詩行的詩歌,而且在每一詩段中交替使用詩韻和長短詩行,還嘗試寫作100詩節以上的詩歌。至于詩歌形式,七星詩社區分了大小兩種詩歌,小型樣式包括諷刺詩、哀歌、書信體詩歌、牧歌、頌歌;大型樣式包括悲劇、喜劇,尤其是史詩,這些形式都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擷取來的,在現代出現的形式中,杜貝萊只容許十四行詩。不過,七星詩社輕視法國中世紀出現的文學形式:回旋詩、謠曲、兩韻短詩、民歌等,認為這些形式“敗壞我們的語言的趣味”。這個觀點反映了七星詩社的貴族傾向??偟恼f來,七星詩社引進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形式,對繁榮法國文學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七星詩社重視表達人的豐富的思想感情,《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指出:“我在我們的語言中尋找的真正的詩人,要能使我憤怒、平靜、快樂、痛苦、熱愛、憎恨、欣賞、驚奇,總之,要能牽制我的感情,左右我的樂趣。這就是你用來衡量一切詩歌的真正的試金石?!边@句話接觸到文學創作的一條重要準則,以情動人是對以往的詩歌創作的總結,也是七星詩社取得重要實績的基因之一。
怎樣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來呢?意大利人已經指出了方向,他們是從古希臘作家那里汲取靈感的。七星詩社也以此為榜樣。不過他們反對翻譯,認為翻譯無法傳達出原作風格的優美和細微之處,而這恰恰是詩歌作品魅力之所在。杜貝萊幾乎逐字照搬古羅馬作家昆提利安的原則,推崇模仿的優點。他認為模仿是困難的藝術。拉丁語作家“模仿最優秀的希臘作家,轉化成他們,吞下和消化他們的作品,變成自己的血肉”。因此,今日的作家必須日夜翻閱“希臘和羅馬的典范作品”。他這樣下結論說:“法國人,勇敢地向瑰麗的羅馬城前進吧,要用羅馬的遺跡裝飾你們的神廟和祭壇……給我毫不猶豫地劫掠這座古神廟的神圣珍寶吧。”七星詩社的詩人的一些創作很難分清到底是翻譯還是模仿,而只能說是富有靈氣的翻譯,所以在當時就有人反駁這種模仿論,詰問說:“希臘人又模仿誰呢?”七星詩社的主張確實存在缺憾,也就是將古人的作品等同于社會生活。不過七星詩社的一些優秀作品實際上并不能說是模仿之作,而只能說是這些詩人熟讀了古代作品,已將古人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融會貫通,在靈感迸發時思緒自然而然地從筆底流出,或者在創作中創造的成分大大超過模仿的痕跡。七星詩社這樣倡導模仿,在200年內決定了法國文學的發展方向。古典主義遵循的仍然是這種模仿原則,盡管布瓦洛等人貶斥七星詩社,但是古典主義的優秀作品大多是從古代作品中得到靈感的。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可取的,可是,從古人那里借鏡某些思想和形式,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未嘗不可。更準確地說,七星詩社所說的模仿,只不過是借鑒的代名詞而已。
第二節 詩歌創作的成就
七星詩社的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創作上。16世紀上半葉,法國的詩歌創作出現了危機。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修辭學派”注重詩歌韻律、詩行的變化等形式問題,并沒有創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其后的“里昂學派”以莫里斯 ·塞夫(Maurice Scève,約1501~1564)、路易絲 ·拉貝(Louise Labé,約1524~1565)為首,他們在愛情詩的創作上頗有成就。塞夫發表了法國第一部愛情詩集《德莉》(1544),就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彼特拉克吟詠戀人勞拉那樣,塞夫也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白愛情。女詩人拉貝也有幾首描寫復雜的愛情心理的佳作。16世紀最重要的詩人是克萊芒 ·馬羅(Clément Marot,1496~1544),他擅長的是書信體詩、諷刺詩、圣詩的翻譯。馬羅接觸到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的作品,并且受到新教的影響,他的詩歌形式多種多樣。他吟唱愛情有時十分細膩,有時非常大膽;他的書信體詩酣暢自如地表白了自己的內心愿望;他的諷刺詩尖銳潑辣;他翻譯的圣詩“由于明智地選擇音步和韻律,創造了龍沙后來在頌歌中運用和發展了的抒情詩節,在法國詩歌發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希伯來詩歌的意象給這些詩節一種新的色彩和莊重,后來多比涅在《慘景集》中運用得更為緊湊”。6比起修辭學派,馬羅的語言更為簡樸、明晰、典雅,在譏諷和率真的后面,隱藏著純潔的激情,但是馬羅善于使之變得簡潔有力和富于雄辯??偟恼f來,馬羅是一個過渡性的詩人。他并沒有做出重大的建樹。16世紀上半葉,法國詩歌在摸索著尋找方向。人文主義思潮已經席卷整個法國,它必然給詩歌創作帶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反映在七星詩社的詩歌創作上。
人文主義思潮的發源地是意大利。16世紀初,這一思潮傳入法國,出現了一批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者潛心于發掘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典籍。理解這些典籍就需要知道產生典籍的整個文化背景,也就是說,不僅要了解語言、詞匯和語法,而且要了解歷史、風俗、宗教和政治體制。例如法國人文主義者布代對《學說匯纂》7和古代貨幣的研究就是這樣進行的。他的方法革新了法律、哲學、文學,自然還有宗教領域的研究。又如伊拉斯謨,他從希伯來文研究《舊約》,根據希臘文本研究《福音書》。他們的研究成果構成了宗教改革的基礎。人文主義者從古希臘典籍中汲取養料,他們相信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反對中世紀的悲觀主義,宣揚有節制而又確定的樂觀主義。他們反對宗教的節食、苦行,主張有限度的享樂。他們宣揚有節制的君主制,譴責暴君和戰爭是他們的政治著作的主題之一;他們認為真正的國王應該明智、有理智和善良。
人文主義思潮擴展到文學領域,還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傳入法國之后,給法國詩歌帶來了真正的沖擊。例如,中世紀后期的抒情詩濫用寓意,以賣弄技巧代替創作,以文字游戲代替靈感沖動,尤其是中世紀盛行禁欲主義,愛情題材受到很大的束縛。人文主義對禁欲主義的沖擊,給愛情題材開辟了新的天地。由于人文主義的影響,16世紀中期,詩人們開始考慮更深入地表現自己的感情世界,并且把目光投向社會,關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政治問題。七星詩社的詩歌創作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七星詩社給抒情詩的創作帶來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愛情詩。龍沙是寫作愛情詩的“圣手”。他是法國第一個大量從事愛情詩創作的詩人。他的第一部詩集《頌歌集》(1550)抒發了對卡桑德爾 ·薩爾維亞蒂的愛戀?!稅矍榧罚?552)和隨后出版的《愛情集續集》(1555~1556)繼續歌詠這個銀行家的女兒,他還對一個名叫瑪麗 ·杜班的村姑表示了愛慕之心。晚年出版的《關于瑪麗去世的十四行詩》(1578)和《致愛倫娜十四行詩》(1578),表白了詩人對太后的伴娘愛倫娜 ·德 ·蘇熱爾的愛戀。龍沙的愛情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贊頌式的愛情詩,亦即用美好的、甚至最高級的形容詞去贊美戀人,例如《除了你,我不會另有所愛》,這首詩寫道:戀人的眼睛“眨一眨就可以使我喪命,/再一眨又突然使我活命,/兩下子能使我死去活來。/我即使活五十萬個春秋,/除了你,我的親愛的女友,/不會有別的人做我的戀人”。詩人用了最高級、最極端的比喻去歌頌戀人,直抒胸臆,大膽吐露愛情。龍沙的第二類愛情詩是啟發式的,用較為委婉的方式去表達愛情。例如《寶貝,咱們去看玫瑰》,這首詩寫道:“寶貝,請相信我,/當你年華開花朵朵,/達到最鮮艷的碧翠,/快采摘你的青春吧:/衰老就像這朵鮮花,/會使你的美麗憔悴。”這首詩與贊頌式的愛情詩不同,在詩中,詩人與被追求者幾乎是平等的,對方不是高不可攀的仙女,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戀人。詩人同意中人對話,以自己心中的火花去點燃戀人心中的火花。龍沙的第三類愛情詩是感傷式的,《待你到垂暮之年》是其代表。全詩充滿感傷憂郁的情調,抒情色彩強烈。龍沙的三類愛情詩展示了他的技巧日臻圓熟,詩歌描寫的層次有所增加,表達的方式越來越曲折。如最后一首詩以晚年回憶早年求愛的場面,構成畫面的對比,意味無窮。更重要的是,感傷情調的愛情詩開了濫觴,為后來的詩人提供了典范。總之,龍沙的愛情詩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突破了以往的愛情詩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他敢于將自己的情思表白出來,即使這種愛情是柏拉圖式的;而且有時用詞十分大膽,但是并不流于香艷。這種內容在中世紀的詩歌中見所未見。在龍沙看來,愛情乃是人本來就具有的美好天性,用不著加以掩飾。他對愛情的追求已不同于騎士傳奇中騎士對貴婦的百依百順和絕對服從,而是體現了對人的本性的追求這種人文主義思想,其思想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就抒情詩而言,七星詩社詩人的題材也大大擴展了。他們歌頌大自然的美景、鄉村生活的美好、故鄉的可愛,寫出了許多優秀詩篇。龍沙對故鄉的山川草木、良辰美景的詠唱,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當我有二三十個月》慨嘆大自然的山水、樹林、巖洞是永存的,不因韶光的流逝而衰老。《美麗的山楂樹》歌頌了大自然草木的勃勃生機?!多?,貝勒里噴泉》把噴泉當作永恒的水仙。龍沙贊美了盧瓦爾河谷地帶牛羊遍地、魚兒出沒,一派安寧悠閑的景象。貝洛的《四月》淋漓盡致地歌頌了大地的富庶和春天的美麗。巴伊夫的《春天頌》將陽春和愛情聯系在一起,傳達出生活的美好。杜貝萊的《黑夜在她的花園里》描畫了黎明璀璨的景象?!稉P麥農夫歌》贊頌了農夫的艱苦勞動和大地的豐腴。熱愛大自然和生活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七星詩社詩人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贊美,已不同于中世紀詩人偶爾對大自然景象的描繪,而是具有深刻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詩篇也不同于古羅馬詩人的田園牧歌。因為七星詩社詩人抒發了他們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龍沙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他在詩中寫道,夏天有豐富的水果,可以躺在岸邊和巖洞里邊吃邊傾聽淙淙的流水聲,“我喜愛夏天,”“我喜愛一派荒野景象的花園,我喜愛岸邊潺潺的流水……我愛談情說愛,我愛對女人聊天,我愛書寫熾熱的情話,我愛舞會、跳舞、假面具、音樂、豎琴”。他同死神做斗爭,由于充分享受過生活,他不怕死神來臨。特別要指出的是,龍沙晚年的抒情詩升華了一步,《斥加斯丁森林的樵夫》哀嘆故鄉森林被出賣砍伐,把森林當作有生命的存在,感慨世間事物變化無常,情真意切。七星詩社展現了生活的樂趣,抒發了樂觀的情調,這種思想是以往的詩歌中不曾出現過的。
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是杜貝萊詩歌的主題之一。《羅馬懷古集》和《懷念集》(1558)有不少這一題材的佳作?!斗ㄌm西,藝術、軍隊、法律的母親》抒寫自己在異國像一只羔羊,被惡狼包圍?!断裼壤魉?,壯游者多么幸?!匪寄罟枢l“小村的煙突冒出縷縷青煙”,斷定故居“勝過羅馬宮殿那傲立的屋檐;/我愛精細石板,勝過大理石塊,/臺伯河并不如盧瓦爾河秀美,/帕拉丹峰不如小利雷村8蒼翠,/海風不如安茹故鄉溫柔可愛”。杜貝萊對故鄉的眷念,令人想起15世紀詩人夏爾 ·德 ·奧爾良的一首謠曲《我朝法蘭西的土地遙望》,這首詩抒寫詩人歸國前的焦急心情,表白詩人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愿望。兩位詩人思念故土的感情是相同的,只不過夏爾 ·德 ·奧爾良作為一個大貴族,抒發的是政治家的胸懷,而杜貝萊的思念更為細膩,他顧及的是家鄉的一草一木,具體真切,感人至深。由于羅馬的現實使他深感失望,他才思念起家鄉,“他把自己的詩歌變成自己心靈的回聲;他讓自己的內心迸發出真實的、深刻的、真正體驗過的詩歌的一股泉水”。9“杜貝萊顯示了受到生活傷害的人痛苦的一面。”10杜貝萊善于表白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寫道:“我將觸動我心靈的一切真實地寫下來?!彼栽u論家認為:“他是16世紀的所有詩人中最能表達個人思想的,也就是把自己放進作品中最多的一個。”11
除了抒情詩以外,七星詩社詩人還寫過史詩和政治題材的詩歌。龍沙的史詩《法蘭西亞德》沒有寫完,以失敗告終。他關于宗教戰爭也寫過一些時事詩,將雄辯與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了憂心如焚的愛國精神。他寫作的題材非常廣泛,甚至還寫過一首《黃金頌》,贊美新生的資本主義現象。杜貝萊在寫作社會題材的詩歌上則是成績斐然?!稇涯罴分杏胁簧僦S刺詩,其中不少是精品。《我絕不寫愛情》以憤怒的口吻指責羅馬的現實:“我不寫榮譽,這里根本看不到:/我不寫友誼,因為只感到偽善,/我不寫美德,因為也無處可找,/我不寫博學,在這些教士中間。”《步履穩健莊重》抨擊羅馬廷臣的道貌岸然,善于奉迎拍馬,貪天之功為己功。《我看到這些主教》譏諷主教們善于裝腔作勢,希望看到教皇痰中帶血,但是臉上卻露出微笑,佯裝已經放心。馬羅的諷刺詩不及杜貝萊的諷刺詩寫得尖銳犀利,杜貝萊善于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刻畫出被諷刺者的丑惡嘴臉?!岸咆惾R比龍沙更能向我們袒露自己的內心,而且他是一個更尖銳、更深入地描寫現實的畫家,也許因為他遭受的痛苦更多?!?span id="8luodku" class="super">12另一個評論家說:“這樣,在袒露主觀不幸之后,他的詩歌變成對客觀世界的揭露?!?span id="men9ynx" class="super">13有的評論家進一步認為:“他找到了認識他的時代的某些基本因素。”14這些評價不僅指出了杜貝萊的諷刺詩的價值,而且涉及七星詩社所取得的成就。
綜上所述,七星詩社在愛情詩、抒情詩、諷刺詩的創作上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七星詩社的詩人們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以不同于前人的觀點去對待這些題材。他們視愛情為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認識到人自身的價值,對生活持樂觀的態度,贊美大自然和它的恩賜,眷戀故土,向往和追求古代的文明,憎恨丑惡的事物。人文主義思想使他們寫出了內容嶄新的詩作。他們對內心的挖掘更深入了,對現實的觀察更深刻了,從而留下了傳世之作。
第三節 詩歌形式上的建樹
七星詩社在詩歌形式上也有不少探索,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侗Pl和發揚法蘭西語言》指出:“對于力圖寫出堪稱不朽的詩歌的人來說,流暢自然是不夠的?!币虼耍咝窃娚缭娙嗽谠姼栊问缴喜粩嗟剡M行試驗。
首先是亞歷山大體的倡導。亞歷山大體即十二音節一行的詩體。這種詩體是在中世紀出現的,13世紀的詩人呂特伯夫曾經指出過這種詩體的力量和靈活性,但是在14世紀和15世紀這種詩體被人遺忘了。龍沙最早認識到亞歷山大體的優點,他說:“亞歷山大體在我們語言中的位置,正如英雄詩體在希臘文和拉丁文當中的位置。”龍沙從四音節到十一音節的詩行都嘗試過,也寫出了成功的詩篇,可是,他運用得最多的是亞歷山大體。由于他的倡導,七星詩社的其他詩人也都大量寫作亞歷山大體的詩歌。龍沙的史詩《法蘭西亞德》是十音節詩,評論家認為,它的失敗與十音節詩有關。由于十二音節非常適合法語詩歌的要求,因為十二音節可以分為2個六音節,當中做一停頓;也可以分成3個四音節或4個三音節,或1個六音節和2個三音節,靈活多變,所以后來亞歷山大體能夠成為法國詩歌的主要形式。在這一點上,龍沙和七星詩社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龍沙在詩歌音韻上已經提出注意聲音的和諧,他要把“詩歌和豎琴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詩歌要能用樂器伴奏來演唱;他樂意看到他的詩能譜成音樂。因此,他對韻律提出新的要求,主張要交替用韻,每一詩節的音步和用韻要整齊,以獲得節奏美。他不斷擴大詩歌的音樂手段,正是由此而找到了十二音節詩體。
七星詩社大力提倡十四行詩,并且取得出色的成績。十四行詩是意大利的詩人創造的,彼特拉克就擅長十四行詩。16世紀上半葉,馬羅和圣日萊將十四行詩引入法國。十四行詩進入法國以后,形式上有了變化。原先在意大利,十四行詩是不分節的。法國人則將十四行詩分為四節,即“4433”的格式。押韻方式為“abba abba ccd eed”,后面6行也可以改為“ccd ede”。龍沙和杜貝萊十分喜愛這種詩體,尤其是杜貝萊,他可以稱為十四行詩的大師。十四行詩是一種短小而要求嚴格的詩體,但杜貝萊運用起來卻得心應手。他的十四行詩,詩句形式多變,他善用跨行、倒裝、中間停頓;韻律豐富;用詞準確,議論雄辯有力;講究詞語的重復(如“只有羅馬才能夠同羅馬相像,只有羅馬才能夠使羅馬驚慌”“羅馬是羅馬唯一的紀念建筑”),以產生特殊的意象;他喜愛排比句,如《我絕不寫愛情》一連用了14個“我絕不”,非常有力;時而用一個明晰的畫面去描繪壯美與衰敗,時而用細節的羅列表達事務的煩瑣,對比突出,手法多樣;結尾常用一個判語、一個警句,或一個引人回味的畫面,而開首往往直截了當,敘述本題,或用比興的手法,借神話比喻自己的想法,前后判然有別,給人鮮明的印象。杜貝萊將十四行詩的技巧提高到極高的水平。由于杜貝萊和龍沙的成功運用,十四行詩成為后世詩人酷愛的詩體之一。
七星詩社雖然在理論和創作上取得了這樣大的成績,然而隨后它卻被埋沒了200年。17世紀和18世紀的評論家把它打入另冊,直到19世紀,浪漫派才恢復了它的地位,尤其是圣伯夫首先發難,重新評價了七星詩社,它的本來面目才大白于天下。出現這一文學現象原因何在?文學史家朗松將其歸咎于龍沙語言的過時,他還認為龍沙不是道德家和心理分析家,未能使17世紀的讀者克服龍沙過時的語言的障礙和對這種語言的厭惡。另外,他認為龍沙過于博學和學究氣,不肯運用通俗語言。朗松的看法顯然并不全面,無法得出完整的答案。竊以為,七星詩社被忘卻200多年的事實,主要原因不在這里。須知,七星詩社主要創作抒情詩(包括愛情詩),但是,古典主義崇尚的是理性,排斥感情;而啟蒙時代也是標舉理性,注重哲理思維,所以這兩個世紀的愛情詩、抒情詩不受重視,七星詩社也就受到輕視。只有重視情感的浪漫派才有可能撥開云霧,恢復七星詩社的真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