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展與區域合作
- 張虹鷗 黃耿志
- 1218字
- 2020-11-06 15:17:20
第三章 人口與勞動力
第一節 人口變動與分布格局
東南亞人口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增長速度與世界基本相同。各國人口數量差異巨大,印度尼西亞人口最多,東帝汶人口最少。人口密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人口數量與變動趨勢
2014年,東南亞人口總量為6.26億人,相比于1990年4.44億人的總人口(表3-1),增長了1.82億人,年均增長率為1.44%,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增長率(1.29%),人口增長較快。東南亞人口占世界比重由1990年的8.34%增加到2014年的8.64%。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城市化遠景報告的預測結果,2050年東南亞總人口將達到7.87億人(United Nations, 2014)。
表3-1 1990~2014年東南亞人口及其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2014;《國際統計年鑒》(2014)。
從人口增長速度看,1990~2014年,東南亞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1.44%,略高于世界1.29%的平均水平。但總體上,1990年以來東南亞人口增長率呈下降趨勢:1990~2000年,東南亞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62%,而2010~2014年降低為1.28%,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圖3-1)。

圖3-1 1990~2014年東南亞人口增長變動及其與世界水平的比較
資料來源:同表3-1。
二、人口數量空間差異
東南亞各國人口差異巨大,人口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亞,總人口達到2.53億人,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達3.49%;泰國、越南、菲律賓的人口總量都超過5 000萬人,人口最少的是文萊,僅42.3萬人(表3-2)。從區域尺度看,印度尼西亞人口占東南亞總人口的比重達到40.4%,其次是菲律賓、越南、泰國和緬甸,占東南亞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6.0%、14.8%、10.7%、8.6%,比例最少的是文萊,僅占0.1%(圖3-2)。
表3-2 1990~2014年東南亞各國人口數及其變動格局


資料來源:同表3-1。

圖3-2 2014年東南亞各國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
資料來源:同表3-1。
三、人口增長率空間差異
1990~2014年,東南亞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1.44%,人口增長數量為1.82億人,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從增量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是人口增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其次是馬來西亞和緬甸,文萊的人口增量最少(表3-3)。從增速看,新加坡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柬埔寨、馬來西亞、文萊、老撾、菲律賓,其人口年均增長率都超過了2%,增長速度較快。泰國的人口年均增長率最低,僅為0.72%(圖3-3)。
表3-3 1990~2014年東南亞各國人口數及其變動的空間差異

資料來源:同表3-1。

圖3-3 1990~2014年東南亞各國人口年均增長率排序
資料來源:同表3-1。
四、人口密度格局
東南亞人口密度為139人/平方千米(表3-4),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在東南亞各國中,新加坡人口密度最高,達到8 527人/平方千米,其次是菲律賓和越南,分別為334人/平方千米和281人/平方千米,再次是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為133人/平方千米和131人/平方千米,老撾的人口密度最低,為29人/平方千米。
東南亞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大島嶼沿海平原上。例如,越南河內地區、泰國曼谷地區、菲律賓、馬六甲海峽兩岸、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等。這些區域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交通便利;而山區交通不便,多為熱帶雨林,氣候過于濕熱,導致人口稀疏。
表3-4 2014年東南亞各國人口密度

資料來源:同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