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城 市 體 系

一、城市規模等級結構

東南亞城市規模等級結構較為清晰,城市人口規模可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等級: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為500萬人以上,包括7個城市(表2-3)。其中,曼谷、馬尼拉、雅加達的人口超過1 000萬人以上,是超大城市。胡志明市、河內、新加坡、仰光的人口規模為500~1 000萬人,為特大城市。這些城市往往是一個國家的首都或者最重要的經濟中心,集聚了全國最多的資源,是東南亞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

第二等級:大城市。人口規模為100~500萬人,包括8個城市,其中泗水、棉蘭、金邊人口超過200萬人以上,吉隆坡、海防、新山、萬隆、三寶壟的人口規模為100~200萬人。

表2-3  2014年東南亞中等以上城市規模等級及其人口數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各個城市的政府網站。

第三等級:中等城市。人口規模為50~100萬人,共11個城市,包括烏戎潘當、巨港、曼德勒、萬象、峴港、宿務、達沃、坤甸、三馬林達、巴科洛德、巴東,以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城市居多。

第四等級:小城市。人口規模為10~50萬人,約53個城市,主要分布在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東帝汶六個國家(表2-4)。

第五等級:小城鎮。人口規模為10萬人以下,包括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等。

表2-4  東南亞小城市(人口10~50萬)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圖冊》(2014年第2版)中關于東南亞國家的資料整理。

城市規模等級結構特征構成了東南亞的城市規模“金字塔”(圖2-7)。其中,東南亞的中等規模城市數量較少,僅11個,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數量總和達到了15個,小城市也相對較多,城市規模的兩極分化較為明顯。將每個城市的人口規模排序,形成東南亞城市規模位序圖。如圖2-8所示,東南亞城市規模位序曲線呈現典型的對數分布。由于中等規模城市較少,曲線在其區間下降明顯。

圖2-7  東南亞城市規模的“金字塔”

圖2-8  東南亞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注:人口規模10~50萬人的城市按一個人口等級表示(以下有關規模位序的圖與此同理)。

以主要國家為例,對城市規模等級結構進一步分析發現,東南亞的城市規模等級結構模式主要有“首都一級化”和“雙城極化”兩種。屬于“首都一級化”模式的國家有菲律賓、泰國、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其中,菲律賓有1個超大城市、3個中等城市、6個小城市。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馬尼拉,馬尼拉人口達1 18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2.38%,而全國第二大城市宿務的人口僅70萬人,與首都人口差距巨大(圖2-9)。泰國有1個超大城市、8個小城市,缺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圖2-10)。首都曼谷人口為1 1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7.94%,其他8個城市都為10~50萬人的小城市。緬甸有1個大城市、1個中等城市、2個小城市(圖2-11)。首都仰光人口規模為51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2%,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人口為80萬人。印度尼西亞,屬于“首都一極化”的金字塔式分布,有1個超大城市、4個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18個小城市,城市規模等級分布較為合理(圖2-12)。首都雅加達人口規模為1 01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29%,第二大城市泗水人口為270萬人,第三大城市棉蘭人口為211萬人。另外,萬隆、三寶壟人口也超過100萬人。烏戎潘當、巨港、坤甸、三馬林達、巴東為人口50~100萬人的中等城市。

圖2-9  菲律賓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圖2-10  泰國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圖2-11  緬甸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圖2-12  印度尼西亞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屬于“雙城極化”模式的有越南和馬來西亞。越南有2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1個中等城市、8個小城市(圖2-13)。其中,胡志明市和河內人口分別為775萬和645萬,是越南最大的兩個城市;海防人口為188萬人,為大城市;峴港人口為71萬人,為中等城市。馬來西亞有2個大城市、10個小城市,缺乏中等規模城市(圖2-14)。第一、第二大城市吉隆坡和新山人口規模分別為190萬和180萬,其余為人口10~50萬人規模的小城市。

圖2-13  越南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圖2-14  馬來西亞城市規模等級排序

城市首位度是用來檢驗人口和經濟活動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城市聚集的程度。首位度與一個國家的歷史、自然地理、發展階段、政府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最根本的還是經濟因素。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體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中,首位城市都集中了全國大量的人口。城市首位度過高,尤其是首都城市人口占據國家大部分人口時,就出現了“首都一極化”現象,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過度集中在首都,這是東南亞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征。

東南亞很多國家的首都往往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如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泰國的曼谷、菲律賓的馬尼拉、越南的胡志明市、柬埔寨首都金邊等(表2-5)。雖然近年來各國首都的城市首位度已經有所下降,但首都人口占全國城市總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不僅在亞洲,即使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高的。2010年,柬埔寨首都金邊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高達53.9%,泰國首都曼谷2010年人口超過國家城市總人口的1/3,達到35.2%。這些首都城市的人口數量往往遠高于該國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數量。例如,曼谷人口在1970年是當時泰國第二大城市清邁的33倍,在此后的幾十年間曼谷的人口一直猛增,到2010年,曼谷人口發展到828萬,而清邁只有15萬人左右,曼谷人口是清邁的55倍。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大城市雅加達的人口總數為第二大城市的19.1倍,雅加達所在爪哇島只占印度尼西亞面積的7%,卻擁有印度尼西亞總人口的60%,雅加達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也居全國之首。這些首都城市不僅是國家的最大城市,而且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商業中心。在東南亞國家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過度集中在首位城市是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已經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表2-5  東南亞主要國家最大城市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單位:%

資料來源:陶濤、周夢璐,2014。

這種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過度集中于首都的特征,與生產力布局和首都經濟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泰國首都曼谷為例,曼谷早在20世紀初就發展成為泰國經濟的中心,是泰國對外投資集中的地區。2010年,占泰國總人口10%的曼谷創造了約983億美元的經濟產值,約占泰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9.1%;曼谷還集中了泰國全國將近一半的服務業;曼谷大區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業基地;曼谷還是泰國最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而泰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曼谷,與曼谷地區反差極大。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5%,但卻承擔了全國75%的工業產值。東南亞各國懸殊的地區差異導致了首都和其他地區兩極分化的經濟結構。

二、城市空間結構

東南亞城市空間分布的最大特征是:幾乎東南亞所有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和河口地區,并且集中分布在三個區域,即中南半島沿海及河口地區、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沿海地區與菲律賓群島沿海地區。這種分布模式與東南亞島嶼眾多、港口成為其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密切相關。

(1)中南半島沿海及河口地區。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西部,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半島,分布有許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該地區分布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形成山河相間的地形特征。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2)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沿海地區。馬來半島亦稱克拉半島,東南亞一狹長半島,南北長約1 127千米,最寬處322千米。半島上的巴來海角(Cape Balai)是亞洲大陸最南端。半島北接大陸,西臨印度洋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南為新加坡海峽,東瀕泰國灣、南海。西部河流短,近海處大面積淤泥沉積,通航受阻。東部河流較長,上游坡降平緩。馬來半島包括泰國的西南部、馬來西亞的西部和新加坡。蘇門答臘的古名為“金島”,中國文獻稱為“金洲”,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島嶼,僅次于加里曼丹島,為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于爪哇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爪哇島,印度尼西亞第四大島,南臨印度洋,北面爪哇海,雅加達位于爪哇西北。爪哇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3)菲律賓群島沿海地區。菲律賓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臺灣相望,西臨南海,東濱太平洋,南與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隔海相望,東北隔菲律賓海與馬里亞納群島相望。菲律賓的馬尼拉、宿務、達沃、巴科洛德等大中城市位于該島沿海地區。

根據東南亞的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分布特征,得出東南亞城市空間結構為:以三條城市聯系主軸線為核心的樹枝狀城市空間結構(圖2-15)。這三條一級城市發展主軸線分別為中南半島沿海聯系軸線、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城市聯系軸線、菲律賓南北城市聯系軸線。以上述三個軸線為基礎,以核心城市為紐帶,向外放射二級城市發展軸線。

(1)中南半島沿海聯系軸線:集中了中南半島絕大多數重要城市。由北向南依次為:海防、河內、胡志明市、金邊、曼谷、仰光、吉隆坡、新山、新加坡,并通過海路聯系雅加達。其中,曼谷是中南半島陸路交通網絡的樞紐城市。

(2)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城市聯系軸線:集中了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重要城市。由西向東分別為:班達亞齊、棉蘭、巨港、雅加達、萬隆、三寶壟、泗水、馬塔蘭等。其中,雅加達是該軸線中的樞紐,向北通過海運聯系新加坡等城市。

(3)菲律賓南北城市聯系軸線:集中了菲律賓的絕大多數城市。由南向北包括拉打、馬尼拉、巴科洛德、宿務、達沃等城市。馬尼拉是該軸線的核心城市。

圖2-15  東南亞區域城市空間結構示意圖

注:底圖根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地圖[審圖號GS(2013)790號]繪制。

三、城市職能結構

根據城市在東南亞職能分工中的角色,將東南亞城市職能分為四類,分別是國際性中心職能城市、東南亞或國內中心職能城市、國內地區性職能城市和一般職能城市(表2-6)。

第一類是國際性中心職能城市。這類城市同時具有全球性專業職能和國內綜合中心職能,包括新加坡、曼谷、雅加達。其中,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貿易中心、世界重要的轉口港;曼谷是國際貴金屬和寶石的交易中心、國際活動中心、國際佛教制度中心;雅加達是國際航運中心。這三個城市承擔了國際性中心的部分職能,同時也是國內的經濟、社會、政治、交通等綜合性中心。

第二類是東南亞或國內中心職能城市。這類城市具有東南亞區域性專業職能和國內綜合中心職能,包括馬尼拉、仰光、金邊、吉隆坡、胡志明市、河內、萬象、斯里巴加灣市、帝力等。其中,馬尼拉和吉隆坡既是東南亞的區域中心城市,也是國內的中心城市,承擔了東南亞的部分中心職能和國內的綜合職能。仰光、金邊、河內、胡志明市、萬象、斯里巴加灣市、帝力主要具備國內綜合性中心職能。

第三類是國內地區性職能城市,例如泗水和棉蘭的航運職能及工商業職能,主要包括各國的中等規模城市。

第四類是一般職能城市,以小城市為主。

表2-6  東南亞主要城市的城市職能

四、城市網絡結構

根據東南亞內部城市之間的陸路交通和海運交通,得出東南亞地區城市網絡結構(圖2-16)。東南亞城市網絡結構體系中,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曼谷、胡志明市構成了東南亞城市網絡結構中五個一級網絡節點城市,仰光、萬象、金邊、河內、吉隆坡、泗水、棉蘭、烏戎潘當等城市是東南亞地區城市網絡中的二級節點城市。

圖2-16  東南亞區域城市網絡結構示意圖

注:底圖根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地圖[審圖號GS(2013)790號]繪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樟树市| 拉萨市| 云林县| 眉山市| 白山市| 江达县| 三台县| 岱山县| 延边| 开江县| 高淳县| 红原县| 旬邑县| 东丰县| 噶尔县| 五常市| 郸城县| 永宁县| 长岭县| 淮南市| 清水县| 疏附县| 依兰县| 苏州市| 无为县| 寻乌县| 衢州市| 屯门区| 大安市| 太和县| 临安市| 阆中市| 长顺县| 冷水江市| 罗源县| 长兴县| 垦利县| 莲花县| 大同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