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心
- 圣凱
- 811字
- 2020-11-06 15:09:54
智慧與信仰
佛教的智慧不是知識,而是心與世界的意義創造。智慧本身也是一種理性,具有終極關懷的理性。佛教的信仰是理性與情感的融合,即“信智合一”;理性是信仰的前提,信仰成全了真正的理性。在修學過程中,因為理性的反思作用,修學者認識到自身的限制性,于是通過理性的反思則可超越限制性而到達無限性。
生命只有成長,沒有成功與成熟。生命旅途中,因為佛的存在,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無常與缺陷的人生。但是,勇氣是短暫的,只有接受才是永恒的。所以,佛的信仰只是短暫的依賴,法的信仰才是永恒的歸宿;前者是感性的,終歸是一時的;后者是智慧的,才是永恒的。
信仰是無限存在的關切,其意義在于給有限的生命帶來安頓,從而解決了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佛菩薩是無限存在的神圣主體,眾生的祈愿成為連接佛菩薩的途徑,所謂功德無量是將有限的世界轉化為無限的意義。眾生是有限世界的無限,也是無限存在的世俗主體;教育、文化的本質即是將有限的生命連接無量眾生。儒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即是連接眾生的途徑,所以真正的教育、文化也是功徳無量的事業,其神圣性在于意義的無限性,而且更具有現實的實效性。因此,人間凈土的建設,其核心在于將佛菩薩的主體替換式救贖,變成教育文化事業的意義神圣性,從而積極投身于世間的教育文化事業,實現主體與世界的共同解脫。
憨山德清說:
修行容易遇師難,
不遇明師總是閑,
自作聰明空費力,
盲修瞎練也徒然。
法是思想的思想,不能用物質的量化方式去聞法;法是緣起,只有殊勝的聞法緣起,才能成就緣起的智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生之間根機相契,才能成就殊勝的師生緣起。因此,學佛聞法必須依殊勝的師生緣起,而不是“趕道場”“追名師”等量化方式,最終破壞了“殊勝法”。所謂明師難遇,而非名師;所謂正法難聞,因為并非所有聞到的法都是正法。聞法的路上,需要明師才能有殊勝的正法,師生相契才是殊勝的聞法緣起。明師、正法、師生相契是難得稀有的緣起,故需要珍惜、護持、誓愿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