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投資資金的管理
一、投資資金管理中財政與銀行之間關系的分析
在投資資金管理中,有關財政與銀行之間的關系,可以就以下問題進行分析。
(一)中央銀行的地位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中央銀行必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央銀行,而不能再像計劃經濟體制下那樣實際上成為財政部門的附屬物,也不能再像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初期那樣有自身的盈利目標,對企業進行信貸業務,甚至興辦經濟實體,力爭多創收入等等。
中央銀行既是國家的金融主管機關,又是銀行的銀行,它的任務就是穩定貨幣,以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促進經濟的發展。它依法制定貨幣政策,執行貨幣政策,不受財政部門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干預。
在中央銀行與財政之間的關系中,必須明確的是:中央銀行不向政府透支,不向各級政府提供貸款,不直接從一級市場購買或包銷政府債券。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中央銀行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買進賣出政府債券,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一方面要監督檢査商業銀行的活動,使它們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再貼現業務與再貸款業務來為商業銀行融通資金。但中央銀行不干預商業銀行的正常業務活動,不直接參與貨幣市場的同行拆借,也不得對非金融機構和任何個人發放貸款。中央銀行投資興辦經濟實體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
(二)政府債券發行問題
政府債券的發行是在一級市場上實現的。在一級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的,是企業與個人。假定政府債券發行所籌集到的資金準備用于投資,而政府債券由企業利潤留成中用于資金和福利的部分以及居民個人收入中準備用于消費的部分購買,這不會增加社會總需求,但會影響需求結構,即把一部分消費支出轉移為投資支出,從而會影響生產資料市場的供求。假定政府債券發行所籌集到的資金準備用于投資,而企業和個人用本來準備用于投資的資金來購買政府債券,那么社會總需求不會變化,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之間的比例不會變化,生產資料市場上的供求總量也不會變化,但如果政府投資的項目與企業和個人本來準備投資的項目不同,生產資料市場上的供求結構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請看圖5-2和圖5-3。
圖5-2和圖5-3說明的是政府債券發行前和發行后的兩種不同情況。

圖5-2

圖5-3
圖5-2和圖5-3說明,在閑置資金(無論是企業、個人手中的閑置資金,還是政府手中的閑置資金)為零的條件下,政府發行政府債券并由企業和個人購買,不會導致社會總需求發生變化。有可能發生變化的,只是投資支出與消費支出之間的比例,以及因投資項目、消費項目的不同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
因此,在投資需求已經膨脹的條件下,只要發行政府債券的目的在于籌集政府的投資資金,那么政府債券的發行并不是抑制社會投資需求的有效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發行政府債券的目的在于把企業和個人手中本來準備用于投資支出的資金轉化為政府手中的閑置資金,才不會增加社會總需求,才有助于抑制投資需求。或者,只有在投資需求膨脹,但消費需求仍然不足,而發行政府債券的目的在于把企業和個人手中本來準備用于投資支出的資金轉化為政府的消費支出的條件下,政府債券的發行才有助于對投資需求的抑制。
(三)財政赤字的金融對策
在出現財政赤字時,究竟采取什么金融調節措施最為適當,要從財政赤字同貨幣供應量的兩個不同組成部分(現金量和信貸量)的關系來分別考察。
就現金量而言,要知道,因投資過多而造成的財政支出(即政府用于投資的支出)是由財政轉賬劃撥到各單位存款賬戶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直接支付現金。盡管其中有一部分會轉化為現金,從而會增加流通中的現金量,但財政赤字的大小與流通中的現金量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如果財政赤字數額較大,而流通中現金增加量較小,那么就不能指望用減少流通中的現金量的做法來應付這種情況下的財政赤字,也就是不能指望用減少市場上的現金流通量的辦法作為對策,否則就會導致流通中的現金量過少,從而妨礙經濟的正常運行。
再從信貸量的角度來考察。因投資過多而造成的財政赤字,對存款量的影響是明顯的。財政赤字的數字與存款量的增加基本上一致,而存款量的增加又同信貸量的增加基本上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應付因投資過多而造成的財政赤字,可以采取緊縮銀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辦法。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緊縮現金流通量,往往無助于抑制投資需求膨脹,反而會使市場上現金量過少,不利于經濟運行,而緊縮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量則是有效的。
(四)關于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問題
政府的財政赤字應當靠政府發行債券或增稅等手段來彌補,而不應當采取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的做法。
假定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經濟中的變化將如圖5-4所示。
請看圖5-4。

圖5-4
從圖5-4可以看出,在財政向銀行透支后,中央銀行唯有采取緊縮信貸的做法才能使社會總需求不增加,因為財政所增加的投資支出與消費支出同企業所減少的投資恰好相抵消。
但是,在財政向銀行透支后,如果中央銀行并未相應地采取緊縮信貸的做法,或者,中央銀行緊縮信貸的力度不夠,那么中央銀行只有增加貨幣發行,才能應付向財政透支后所形成的新形勢。要知道,中央銀行由于向財政透支所增加的貨幣發行,并沒有商品生產的增加與之相對應,于是貨幣供應量就會過多,就會影響經濟的穩定。
正因為如此,所以不應當采取中央銀行向財政透支的辦法來彌補財政赤字。
二、中央銀行與投資資金管理
前面已經提到了中央銀行在投資資金管理中的作用。下面,讓我們在已經論述的基礎上,就中央銀行在投資資金管理中的作用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中央銀行在穩定通貨前提下對投資量的調節
中央銀行的任務首先是穩定通貨并以此促進經濟發展。但穩定通貨的關鍵究竟是什么,則是可以研究的。
從純理論的角度來看,穩定通貨,是指保持正常的貨幣流通量,使幣值穩定。因此,穩定通貨的關鍵在于控制貨幣的供應。
當銀行發放貸款時,不僅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了,而且銀行的信貸量也增加了。發放貸款,就是投放貨幣;收回貸款,就是回籠貨幣。投放與回籠的差額,也就是貸款凈增額,就是貨幣發行。由此可見,銀行貸款的規模決定著通貨的規模;要實現穩定通貨的目標,就應當根據國民經濟中的實際需要來控制貸款的規模。
那么,中央銀行在保證通貨穩定的前提下,又怎樣發揮其促進投資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呢?應當明確,社會上存在著多種來源的閑置資金。要促進投資,就應當把社會閑置資金聚集起來使用。中央銀行通過一定的金融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積極吸收存款,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而差別利率政策的運用,則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從而也起著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派生存款問題
中央銀行運用存款準備金制度來調節信貸規模以后,如何看待派生存款和再貸款能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前面已指出,中央銀行除了可以運用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信貸規模而外,還可以運用直接控制手段,即實施資金運用規模控制,或稱信貸限額。如果兩種辦法并用,派生存款增長過快的情況就可以避免。
請對以下兩圖(圖5-5和圖5-6)進行比較。
圖5-5說明,如果中央銀行只采取存款準備金控制方式,那么商業銀行的再貸款能力只受到初始存款額大小和存款準備金率高低的制約。
而圖5-6則說明,如果中央銀行在采取存款準備金率之外還采取資金運用規模指標,即信貸限額,那么后者(e)將成為商業銀行再貸款能力的進一步約束。當然,e可以有強弱程度的不同。硬性規定信貸限額是最強的約束,勸告(打招呼)是最弱的約束。介于二者之間的還有另一些形式,如再貸款利率限制、再貸款期限限制、累進的存款準備金率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為了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只采取存款準備金率就行了。但這并不排除中央銀行在必要時可以采取信貸限額。

圖5-5
說明:圖中,a表示存款準備金,b表示貸款,c表示派生存款,d表示再貸款。

圖5-6
說明:圖中,e表示中央銀行制定的資金運用規模指標,它將成為商業銀行再貸款的約束。
(三)中央銀行的事前調節和事后調節
中央銀行為了達到穩定通貨的目的,對于貨幣供應量的調節可以分為事前調節和事后調節。
事前調節是指中央銀行根據今后一段時間的經濟形勢與市場狀況,制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制定金融政策。
事后調節是指在貨幣供應量出現不正常時,中央銀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
相應地,對于投資資金的管理,也可以分為這樣兩種調節。前一種調節(事前調節)對中央銀行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它體現了中央銀行對投資資金管理的主動性。但前一種調節也有困難,即財政部門對貨幣供應量變化的影響以及政府投資對市場供求的影響,是中央銀行不能控制的。財政赤字的增加將通過不同途徑導致經濟中的存款量的增加,因為財政的支出將轉化為企業在銀行中的存款的增加,從而增大了貨幣供應量。可見,這一新投入的貨幣量是獨立于銀行活動以外的財政活動的結果。如果中央銀行不可能通過事前調節來干預財政活動及其造成的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那么中央銀行就必須依靠對貨幣供應量的事后調節,才能避免因貨幣供應量過大而造成的通貨不穩定。
由此看來,中央銀行的事前調節與事后調節都是必要的,二者應當并用。
三、貨幣供應量正常與否的標志
為了使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和投資資金的事前調節與事后調節取得成效,應當正確地判斷一定時期的貨幣供應量是否正常。
在判斷貨幣供應量是否正常時,按照社會最終產值的增長率來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是重要的,但這還不夠。社會中間產品價值的增長率、社會非生產性勞務價值的增長率,也應當成為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依據。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中間產品是進入市場的,社會非生產性勞務的交易量也不斷擴大,如果在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時不把中間產品的增長率和社會非生產性勞務價值的增長率考慮在內,對貨幣供應量正常與否的判斷就有缺陷。要知道,在技術不斷進步、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是較快的,這樣,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即使比較高,也不能被看成是不正常的。
此外,考慮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經濟成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比例正在不停地變化,貨幣供應量作為現金量和存款量的總和,必然會因不同經濟成分的變化而受到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控制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只可能大體上接近,而不會是精確無誤的數值。
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可以用物價的波動幅度來說明貨幣供應量的正常與否。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毫無疑問,物價的大幅度上漲肯定反映了貨幣供應量的不正常,但即使在貨幣供應量正常的情況下,物價也可能有升有降。我們通常所看到的物價波動是消費品價格的波動,在生產資料市場上,短期內價格的波動不像消費品市場上的價格波動那樣明顯,限制性市場尤其如此。同時,引起價格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貨幣方面的因素,也有非貨幣方面的因素。如果是非貨幣方面的因素而導致的物價波動,就不能單純歸因于貨幣供應量的不正常。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考察,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同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貨幣供應量不僅沒有形成對經濟增長的障礙,而且是有利于經濟增長的,那就表明貨幣供應處于正常狀態。由此還可以認為,信貸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不一定就是壞事,對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如果能夠借助于貨幣啟動閑置的生產要素,使后者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這對于經濟增長將是一種推動。這也就意味著,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盡管仍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是要把經濟控制得死死的,只要有利于經濟增長而又不會造成物價的大幅度波動就行了。何況正如前面已指出的,合理的貨幣供應量和合理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本來就不表現在某種固定不變的數值上。
反過來說,假定我們不是這樣理解貨幣供應量正常與否的標志,而是把貨幣對生產與經濟增長的能動作用撇在一邊,那又會造成什么結果呢?不言而喻,閑置的生產要素依然是閑置的,它們在經濟中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投資需求固然有可能被抑制了,但商品供給卻沒有增長,這對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并沒有好處。要知道,經濟中經常存在生產要素閑置、供給能力不足的情形,從而造成商品供不應求。如果通過貸款向企業投資,起到發揮閑置的生產要素和促進生產的作用,那么即使貨幣供應量稍多,對整個經濟也是有利的。這表明,貨幣供應量的正常與否還應當結合供給問題來分析。
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有待于論述,這就是:假定流通中的貨幣量可以有一定彈性,可以在可允許的幅度內上下擺動,那么根據這一假定而適當擴大的貨幣供應量,是否有足夠的生產資料與之相對應呢?當然,任何投資都要有物質資源條件,僅靠擴大貨幣供應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但不能等待一切物質資源條件都具備了才進行投資,有些條件可以邊投資邊創造。貨幣對于經濟增長的能動作用也正表現于此。就投資所需要的物質資源來說,由于物質資源是分階段、分批投入的,而且整個投資周期的物質資源供給也可以分階段、分批進行,這樣,投資過程中的供求就不能局限在年度平衡上,而應考慮較長期的平衡關系。如果這樣來理解,對物質資源條件的具備與否也會有新的看法。只要在投資過程中能夠邊投資、邊創造物質資源條件,那么以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式來增加供給的做法,將是可行的。
四、社會集資與投資資金管理
用社會集資的辦法來籌集投資資金,是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和挖掘社會資金潛力的措施,也是把一部分消費需求轉化為投資需求的措施。在這里所遇到的問題之一,仍然是新增加的投資資金有沒有相應的物質資源供給。關于這個問題,前面已經做過分析,即考慮到物質資源是分階段、分批投入的,整個投資周期的物質資源供給也可以分階段、分批進行,所以運用社會籌資來增加物質資源供給和滿足投資需求的做法同樣具有可行性。
因此,社會集資中要研究的主要問題,不是投資過程中是否具備了物質資源條件(因為這些條件可以邊投資邊創造),而是投資的結果是否同社會的需要相符合,也就是新生產能力形成以后產品有沒有銷路。沒有市場的產品,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于這樣的產品,即使在生產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物質資源,也不能投資進行生產。對投資資金的管理,無疑應當把重點放在避開重復建設和防止無效益投資之上,而不是簡單地限制社會集資或限制社會閑置資金向投資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