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政府調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一、企業、消費者與市場的關系
為了說明政府調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以及政府怎樣采取調節措施來影響市場運行,讓我們先從簡單的市場關系進行分析。簡單的市場關系是指假定政府不調節的情況下企業、消費者與市場的關系。請看圖3-1。

圖3-1
圖3-1是最簡單的市場關系圖。即使從這幅最簡單的市場關系圖中,我們也能隱隱約約地看出問題之所在。
問題在于:企業不止一家,更明確地說,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企業不止一家。如果再考慮到商品之間可能存在彼此替代的關系,那么生產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的企業將會更多。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是激烈的。
問題還在于:消費者不止一個,而且不同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和購買行為有相當大的差異。消費者們既選擇商品,也選擇生產該種商品的企業。這樣,在商品供不應求時,消費者之間有競爭;在商品供大于求時,除了企業之間有競爭之外,消費者之間可能也有競爭,因為消費者所要選擇的不僅是某種商品,而且是某家企業所生產的某種商品,這種情況在商品供不應求與供大于求時都存在。
關于這一點,請看圖3-2。

圖3-2
圖3-2中有虛線,虛線意味著某種不確定性的存在,而產生這些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和消費者選擇的多樣性。
實際上,企業、消費者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要比圖3-2所表示的復雜得多。這是因為,除了企業之間有競爭和消費者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如可替代商品的選擇、花色品種和價格的選擇、商標的選擇、購買地點的選擇、購買時間的選擇等)而外,市場經濟運行中還會遇到資源的約束和需求的約束。資源約束將引起短缺,需求約束將產生滯銷、積壓。如果經濟中出現短缺,那么將出現眾多消費者追逐供給不足的商品的現象,價格將上漲,不同商品彼此替代的可能性將增大。如果經濟中出現滯銷、積壓,則表現為眾多企業追逐消費者的情況,價格可能下跌,也可能不變,但消費者的選擇會加強。如果經濟中同時出現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短缺與滯銷將并存。
可見,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是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干擾。請看圖3-3。

圖3-3
圖3-3中的虛線同圖3-2中的虛線一樣,都意味著由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和消費者的選擇而產生的不確定性。
圖3-3 中的問號(?),則意味著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的存在對市場上交易過程的干擾。當然,假定資源無限供給,就不會存在資源約束;假定購買力總量和增長率大于商品供給總量和增長率,而且消費者偏好很不明顯,也就不會存在需求約束。但這兩個假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都缺乏現實性,所以上述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對交易過程或經濟運行過程的干擾是不可避免的。
對交易過程或經濟運行過程的干擾還不限于此。在資源有限(即資源約束)的條件下,有些企業為了確保自己有原材料和燃料的供給,可能設法取得某種優先地位,以便在資源供給中取得較多的份額。在市場有限(即需求約束)的條件下,有些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有銷路,也可能設法取得某種優先地位,以便在市場銷售中取得較多的份額。這里所說的在資源供給方面的優先地位或在市場銷售中的優先地位,可能是由于企業規模龐大和資金雄厚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企業集團的優勢帶來的,還可能同企業名牌產品的影響或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特殊形象有關。
不管這些優先地位是如何形成的,總之,市場將因某些企業所處的優先地位而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競爭性較強(或不完全競爭程度較小)的市場,可以稱之為市場Ⅰ;另一部分是競爭性較弱(或不完全競爭程度較大)的市場,可以稱之為市場Ⅱ。
于是就有圖3-4。與圖3-3不同的是,圖3-4的企業與市場之間、消費者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都用單線來表示。這就是說,為了簡明些,圖3-4只反映企業把商品投入市場,消費者把貨幣投入市場,而省略了企業從市場取得銷貨款和消費者從市場購買到商品的情況。

圖3-4
此外,在圖3-4中,市場分為市場Ⅰ和市場Ⅱ。假定在市場Ⅱ中,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較弱,消費者的選擇機會較少;在市場Ⅰ中,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較強,消費者的選擇機會較多。因此,企業與消費者同市場之間的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存在著差別,即在市場Ⅰ中,這種不確定性要大一些,因為企業之間的競爭較激烈,消費者的選擇余地也較大。
以上就是簡單的企業、消費者與市場的關系。
二、政府調節同企業、消費者、市場之間的關系
現在,把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考慮在內。請看圖3-5。

圖3-5
從圖3-5可以了解到,政府調節的作用表現于:
1.政府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收入調節與管理,并從企業那里得到稅金;
2.政府對消費者個人收入進行調節,并從個人那里得到稅金;
3.政府對市場進行調節與管理;
4.政府作為消費者,從市場上購買商品,并支付貨幣。
要知道,政府、企業、消費者、市場之間的經濟關系并不是不受干擾的。前面已經提到的若干因素(如企業之間的競爭、消費者的選擇、資源的約束、需求的約束等),在政府調節的情況下仍然起著作用。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可以得出圖3-6。

圖3-6
應當指出,在政府調節過程中,由于下述五個原因,政府調節的效果可能受到限制:
1.政府調節的效果不是理想化的。政府的調節可能遇到一些微觀經濟單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干擾。
2.政府作為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購買額要受到政府收入的制約。如果政府收入不能如預期的那樣增長,政府的購買額將減少。
3.政府從企業與個人那里得到的稅金數額,要受到整個經濟狀況的制約,因為企業的營業額和盈利額以及個人的收入都是變動的。
4.政府決策依賴信息的充分與及時。政府調節之所以有效,同政府根據充分與及時的決策有關。但由于種種原因,政府不一定及時掌握充分的信息,這就使政府調節的有效程度受到了限制。
5.政府調節是通過各種措施實現的。然而,任何一種調節措施都可能有副作用,并且其效力往往是遞減的。這就形成了對政府調節措施的難以避免的制約。
政府在處理自己同市場的關系時,應當懂得政府調節的上述局限性。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政府調節同企業、消費者、市場之間的關系,讓我們以圖1-8和圖2-3為依據,提出圖3-7。圖3-7是一個簡明的國民收入產生與使用圖,它從國民收入的產生與使用的角度表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企業、消費者(居民戶)之間的關系。

圖3-7
圖3-7中的箭頭表示貨幣流向。
圖3-7表明:國民收入由企業(生產者)生產出來,分解為工資、租金、利息、利潤,分別流入居民戶、企業儲蓄、政府(通過稅金)各項。居民戶在得到收入后,收入分解為消費和個人儲蓄。企業儲蓄與個人儲蓄一起,或者直接轉化為投資,或者通過金融機構轉化為投資。
圖3-7還表明:政府在得到稅收后,收入分解為政府支出(流入企業)和轉移支付(流入居民戶)。轉移支付也是一種政府支出。
因此,在封閉條件下,要使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的使用)與社會總供給(國民收入的產生)相等,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應與消費、儲蓄、稅金之和相等。這就是封閉條件下的國民收入均衡公式。在開放條件下,要使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的使用)與社會總供給(國民收入的產生)相等,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之和應與消費、儲蓄、稅金、進口之和相等。這就是開放條件下的國民收入均衡公式。
以上的分析與本書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分析是一致的。
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是:政府調節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或限制呢?圖3-4和圖3-6及其說明中,曾經提到若干對市場經濟運行產生干擾的因素,如企業之間的競爭、消費者的選擇、資源的約束、需求的約束、政府調節不夠理想等等,在政府調節后并不會消失。這些因素會使政府調節遇到困難或受到限制。
圖3-8就是考慮了資源的約束、需求的約束、政府調節不夠理想這三個因素之后的國民收入產生與使用圖。請看圖3-8。

圖3-8
在圖3-8中,資源的約束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表現在投資問題上,包括企業因資源短缺而實現不了生產規模的擴大(甚至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投資過程中因資源短缺而遲遲未能形成生產能力,造成資金的低效率、無效率;出口因資源短缺而受阻;企業收入因上述這些情況而下降等等。政府調節也會因資源約束的存在而達不到預定的目標。
在圖3-8中,需求的約束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表現在消費與投資這樣兩個問題上。就消費而言,由于需求約束的存在,市場有限,商品滯銷、積壓,從而使企業收入減少,而居民們則因消費意愿難以實現,被迫減少個人消費而增加個人儲蓄。就投資而言,由于需求約束的存在,市場有限,加之商品滯銷、積壓,企業收入減少,企業投資的意愿也就削弱了。在這些情況下,政府調節也不易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圖3-8中,政府調節不夠理想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在企業按照生產要素供給而提供報酬的過程中,政府未能按實際情況取得收入;對企業盈利狀況的征稅,也與實際不符;在企業儲蓄和個人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政府調節達不到預定的抑制投資或促進投資的目標;等等。
政府調節所遇到的這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但由此所得出的結論不是要取消政府調節,而是要改善政府調節,使政府調節措施得到合理、有效的運用,以便盡可能使政府調節符合預定的目標。
三、政府的調節措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有一系列調節措施可以運用,包括:財政政策(增稅或減稅,增加或減少財政支出)、金融政策即貨幣政策(包括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利率,在二級市場上買進賣出政府債券,調整信貸規模,調整信貸結構與利率結構等)、匯率政策(調整匯率)、外貿外匯管制政策(放松或抽緊對外貿、外匯的管制)、價格政策(對某些商品和勞務實行計劃價格,調整計劃價格,擴大或縮小實行計劃價格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收入政策(對收入進行調節,包括對低收入者的補貼等)以及其他措施。在必要時,政府還可以對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而資源約束較大的短缺商品實行配額制,這也是政府掌握的一種調節措施。
圖3-9是政府采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收入政策、匯率和外貿外匯管制政策時的市場經濟運行狀況。

圖3-9
圖3-9中的實線表示貨幣的流向,虛線表示政府運用的經濟調節手段的影響。
從圖3-9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為了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通過財政、金融、收入政策,以及匯率、外貿外匯管制等經濟調節手段的運用,力求在變動消費、儲蓄、投資、財政支出、稅收、進出口數量的情況下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的平衡,以符合穩定國民經濟的要求。
從圖3-9中還可以看到,政府為了進行收入調節,通過財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運用,力求使居民戶的各種收入的變動符合政府預定的目標。
在政府的各種調節措施中,金融政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要知道,金融機構在市場經濟中起著把個人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作用,而政府實行的金融調節政策,則不僅對各類儲蓄和投資產生影響,而且還影響資金的流入與流出。
金融調節的有效性取決于三個前提。第一,中央銀行必須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決策機構。如果中央銀行只是財政部門的從屬機構,金融調節是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的。第二,商業銀行必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金融機構,重視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第三,企業必須具有充分活力,有健全的利益約束機制,關心資金運用的成本與收益,且對中央銀行的金融調節的反應是敏感的,而不是麻木、遲鈍的。這些前提都需要通過金融改革與企業改革而實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這些前提已經具備。
關于金融調節的作用,可以先看圖3-10。圖3-10表示的是在政府未進行金融調節的條件下的經濟運行狀況。
圖3-10中的箭頭表示貨幣流向。線上的問號(?)表示運行過程中所受到的干擾。如果這些干擾不大,表明經濟的運行基本上是正常的,即儲蓄(個人儲蓄、企業儲蓄與政府儲蓄)與投資(包括通過金融機構轉化的投資、政府對企業的投資、企業自身的投資)大體是相等的。于是經濟基本是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需要采取金融調節措施。

圖3-10
假定這些干擾較大,出現了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偏大的情況,于是經濟中將出現較多的短缺或過剩,通貨膨脹與失業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采取金融調節,也可以采取財政調節,還可以金融調節與財政調節并用。請看圖3-11。

圖3-11
圖3-11表明,如果由于對經濟運行的干擾較大而出現了經濟的不正常運行,政府的財政調節(調整政府支出,調整稅收)可以起一定的作用,而政府的金融調節(調整利率,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放松或抽緊銀根,變更貨幣供應量等)同樣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圖3-11中的中央銀行,是金融調節的決策機構。金融調節措施的制定與執行是中央銀行的任務。在中央銀行同政府的關系中,照理說是不應當出現中央銀行對政府透支的,但如果對政府或對中央銀行的監督不嚴,政府要求中央銀行透支與中央銀行對政府透支的情況就有可能發生。
通過政府的財政調節、金融調節,經濟運行將會逐漸由非正常狀態轉入正常狀態。
- 企業碳信息披露研究
- 新中國對外貿易制度變遷
- 產業升級背景下農業產業鏈金融創新研究:以四川牦牛產業鏈為例
- 脫貧后藏族聚居區“自律性”發展能力測評、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
- 中國經濟視野: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 精益服務:從服務體驗看現代服務業的精益化創新
-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23)
- 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
- 中國保險業可持續發展報告(2022)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 剛性泡沫(增訂版):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風險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人的城鎮化:40余位經濟學家把脈新型城鎮化
- 中國經濟專題
- 從0到1:科技原始創新初探